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好友邓荣栋接力带您《挑灯看清朝》。
这是一部续写大清王朝两百余年历史的断代史力作。
百家讲坛着名讲师,清史研究专家纪连海审订并作序推荐。
顺治帝福临,六岁登基,二十四岁病逝,在位十有八年。
是他,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是他,开始了清朝在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也是他,慢慢结束了明末六十余年纷乱的局面。
然而,围绕他,始终有数不清的疑问。
他的登基,是政治博弈的结果,还是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的母亲庄妃,是始终守节,还是嫁给了他的叔叔多尔衮?他最心爱的妃子董鄂妃,是否真的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他最后的归宿,是病逝于养心殿,还是出家五台山?
与此同时,围绕他的王朝,也有数不清的疑问。
满洲入关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仅仅是个偶然?吴三桂冲冠一怒,难道真的只为红颜?大顺王朝的灭亡,是时运不济,还是咎由自取?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最终是怎样在颠沛流离中终结了其历史的使命,它又是以何种方式而最终收尾。
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段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风流人物。
末世英雄李自成,乘兴登基,败兴而归,他是死于九宫山,还是根本就没有死,隐居于夹山寺?孤胆英雄多尔衮,临危受命,他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忠臣,还是擅权谋私的奸臣?还有昏庸无道的朱由崧,忠心耿耿的史可法,以权谋私的马士英,阴险毒辣的阮大鋮,无可奈何的朱由榔,视死如归的瞿耜式……
本书作者邓荣栋将用通俗而幽默的笔调,为你解开以上诸多的历史谜团,以及纠结在历史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权力博弈,尔虞我诈的政治纠葛。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作者简介
邓荣栋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理事。着有《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故宫故事》。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灯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少年天子∕013
第二章 「大顺」不顺∕0 49
第三章 李自成的末日∕092
第四章 江的那一边∕104
第五章 马士英与阮大鋮∕118
第六章 真正的英雄∕143
第七章 摄政王多尔衮∕166
第八章 西南的反抗者∕210
第九章 虽远必诛∕247
第十章 江山美人∕294
第十一章 人到伤心方信佛∕306
非常幸运,得见邓荣栋的《挑灯看清朝》第一部,我等着这本书,足足一年。
邓荣栋与我是老朋友了,从他的第一本开始,我便一直关注。邓荣栋虽然行文诙谐,然做事严谨,加上自幼接受国学训练,对中国文化多有体悟,故而,我对他期望很大。
我读过他的前两本书,虽然写得不错,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说的不足,是邓荣栋很因循,两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邓荣栋难道真的「江郎才尽」?
但这本书出来,让我改变了想法。
去年春天,邓荣栋跟我说,要写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写清史,而且要传播中国文化;不但要严谨,而且要好读。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清史浩繁,而中国文化更加繁杂。要讲清史,又要讲中国文化,还要写得好看,堪比小说,怎么可能?
一年来,邓荣栋沉寂了,没有与我联系,他好像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
突然有一天,邓荣栋送给了我《挑灯看清朝》第一部顺治卷。我释然了,这本书难道真的出自于这位只有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细细一想,我也不感到诧异。
我知道,邓荣栋自幼对国学就很有兴趣,父亲引导他背诵国学经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诵《四书》,特别是对于《周易》全篇经传,他竟能熟练背诵,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对于中国文化,说他很是了解,应该不为过。
除了中国文化,邓荣栋对清史也情有独钟。《清史稿》、《清实录》是邓荣栋常翻阅的书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邓荣栋竟然也读得饶有兴味,我很佩服,读这些正统史书的同时,邓荣栋也时常阅读清朝笔记小说。
尽管如此,邓荣栋仍在书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一卷。
当然,有了知识的储备,还要有艺术的情怀,邓荣栋写的毕竟不是学术着作。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非常好读,《挑灯看清朝》我是几个小时内就读完的作品,因为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一读便停不下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只能用这样来评价邓荣栋的这本书:
邓荣栋要借这本书传达的:是朗朗干坤的大道,是高贵无邪的品德,是仁者爱人的达观,是逍遥遨游的修养。此书是一个学者对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个作者对人情冷暖的哀悯。
邓荣栋借顺治当皇帝,表达了人性的贪婪与邪恶,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无欲则刚」;借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壮举与马士英的懦弱,表达了大丈夫的高贵与卑贱小人的无耻;借多尔衮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格评价的复杂性,史笔如铁,难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样客观公正,不偏不斜?借小南明王朝的灭亡,传达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会更苦。
最让我感动的,是邓荣栋借董鄂妃的遭遇与顺治出家,传达佛教文化的必要。邓荣栋时常对我说:人到伤心方为佛。邓荣栋在写这部分的时候,恰好承受失恋的打击,我当时真担心他挺不过来。所以,他是用以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顺治与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邓荣栋描绘了佛家的解脱之道,这便是邓荣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最终从情感的阴影中走出来了。邓荣栋是一个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欢弹奏琵琶,吹奏笛箫,烹饪水准很是不错,所以,在整部书中,邓荣栋的思想始终是坚强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强。我最钦佩的,其实不是邓荣栋的学识与文章,而是邓荣栋的为人,交往一年有余,邓荣栋上进心强,礼貌周全,老实诚恳,极尽孝道,善于言谈,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个老师,我教过很多孩子,邓荣栋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我时常在想,是不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传统文化缔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挑灯看清朝》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文化寓于历史故事中,让人能够活学活用,得到启发。居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建议众多家长,请把这本书作为教育孩子国学的不错选择。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是邓荣栋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值得我认真阅读,并且收藏的一本书;也是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值得一读的书。
是为序!
纪连海
二○○九年十月五日于北京
自序
已经写了两本有关历史的书,本来暂时不想写,但是,思考六个月后,我依然拿起了笔。
写有关历史的书,实在是一件劳累活。连续数个月埋首于线装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坚定,你的身体总是试图与你的信念相抗衡。习惯于眺望的双眼死死盯住竖排的繁体古字,习惯于行走的双脚始终停驻书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觉的反抗与自觉的压抑日夜不停的对峙与搏斗。
与此同时,你还必须面对历史的兴亡更替、跌宕起伏。历史的大喜悦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终只是一个观赏者,喝采或棒喝之后,必须回归人情的冷漠与理性的严峻,然后涂涂抹抹。
我很想轻松,但是,我很难轻松。鼓角争鸣早已远去,边城烽火已然熄灭,夕阳下的断壁颓垣,掩映锦绣河山,浮现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号与唿救,千军万马,流血漂橹。
面对历史的厚重,有人选择了退避,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有人选择了顺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人留下了一声浩叹,把历史的模煳坦然递交给满首皓发,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还有人记录下历史的嬉笑怒骂、尔虞我诈,传递给现代人一根魔杖,心机与圆滑,算计和机巧,历史黑暗得让人惊憷。
如果历史仅仅是为了让人退避的,那么,又有谁人,真正退出了历史?如果历史仅仅是为了让人顺从的,那么,人类岂不是坦然于历史的奴隶?如果历史只能让我们敬畏与浩叹,那么我们又需要敬畏浩叹什么?难道仅仅是那肮脏的嬉笑怒骂、尔虞我诈?亦或还有其他?
心头埋藏的这些疑问,被始终萦绕在耳旁的唿唤惊醒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告诉我这个命题的,是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历史学的证据不是证词,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们同时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方式,我称之为历史文化惯性。
于是,我退避出了故旧纸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诸子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里,呈现出全人类的思想范式与行为模式,一直延伸到现代。
但是,当我翻阅先秦诸子的时候,我显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现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样,蚕食了诸多文化,我们两千年多前的中华文明,还能否在这个错位的时代大放光彩?我脑中始终萦绕着亨廷顿教授的《文明与冲突》,一种文化的生存是否总以击败它的对手为其代价?
然而,在读过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后,我的疑虑消除了,在这本上世纪七○年代的对话录中,汤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指的不是中国政治,不是中国军事,也不是中国经济,而是中国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不仅仅是尘封的经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具备某种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逻辑,这便是瑞士哲学家荣格所谓的集体人格。
所以,当我细阅诸子思想以后,又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历史,把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轻轻剥落,留下的,依然还是诸子的思想,我想,这就是我为之感动并要传达的中国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响起了祖先的铿锵音响,我觉得,应该拿笔了。祖先们有的就像一个唠唠叨叨的乡村老妪,有的则像青灯古殿中的一尊威严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发。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个朴实的愿望,让后代能在闲暇时刻,驻足缅怀一下他们。
于是,我从先秦出发,走过了秦汉,走过了唐宋,也走过了元明,心情变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与宋朝的熙和,元朝的广博与明朝的繁荣,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后一点自惭形秽,最后,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脚步。这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我不断的反问自己。
它收编了中国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库全书》就是明证;但是,它也让中国文化饱经浩劫,一度走到灭绝的边缘,最终,我幸运的看到,我们挺过来了。
就从它落笔了,这是我的选择。我惊叹于清朝的历史与文化的吻合。我借顺治统一中原来讲中国兵家思想的具体运用;借康熙治国传达儒家的政治思想;借短暂的雍正王朝来写法家的必要;借清朝鼎盛的干隆时期,来传达中国「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完整治国理念。
我们常说清朝是一个异族入侵的朝代,其实不是,是汉族战胜了满族。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没有国家,是丧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平心而问,今日满族人识得满文尚有几人?
所以,清朝是中国的清朝。他不同于元朝,元朝人对于汉文化充满着抵拒,而清朝统治者们,他们一开始,就向汉文化称臣,他们只敢用汉族圣人的口气来发布命令,号令于国。
当然,还要继续。借嘉庆与道光,来探讨中国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矛盾。再以后的岁月,总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湘军与太平天国,中国文化与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较量;还有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从戊戌变法、预备立宪再到辛亥革命,这是一条怎样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运动一声疾唿,打倒孔家店,中国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这么多,我终于释然了。释然于人类的脆弱,历史的大势真的就能由人类而轻易逆转?嬉笑怒骂、尔虞我诈只是对历史的一种无奈顺从,阴谋权术也仅仅是看不见的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借清朝传达的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权术,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对它的简单演绎。不讲阴谋,我又能讲什么呢?《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我要讲的主要是阳谋,阳谋实际上是一种吻合于历史大势的文化,是看得见的大智慧。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讲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为通俗的国学读本,因为在书里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诸子言论,并且对诸子思想,做了诙谐而易懂的阐述。当然,它还可以是一本励志书,很多人的事蹟与精神都让人感动。
我对读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这仅仅是一句安慰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无情的指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能够改变者,是缺点;不能改变者,是弱点。人类的弱点岂能轻易改易?
并且,由于我的知识浅薄、才情有限,本书中的舛误定然不少。故而,我对诸位读者没有些许希望,我只想让大家在没事的时候打开翻翻,静静聆听我们祖先的教诲。
邓荣栋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于汀兰苑
前言
这是我写的第三本书了,绕来绕去,始终绕不开历史。
两年来,无数的读者给我以关注,众多媒体给我以报导,本来也就是想写写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梳理一下自己的记忆,看看哪些是需要记住的,哪些是开始忘却的,哪些是需要褒扬的,哪些是需要批评的,没想到这些大家也关心。
《挑灯看清朝》主要讲述了清朝从入关到被民国代替的这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十位帝王,近百位人物的命运起伏,人生坎坷,着重讲述帝王与官僚们的心性权谋,人格操守,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
本书採用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史料为依据,以年代为线索,以具体历史人物为主题,对清朝历史进行具体而全景式的描述。本书力图摆脱历史教科书的一半叙述模式,着重叙述官场权谋、帝王心术,以及这些权谋与心术背后隐藏的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读着最易读之书,便为着者最难着之书,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希望我能写完。
这本《挑灯看清朝》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幻想。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光看史书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我尤其对清朝那种从盛世走向衰落,再到近代化的复杂转型过程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其中,去感受那种时代变迁的阵痛,去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人物。它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宫廷的尔虞我诈,边疆的战火纷飞,还是市井的烟火人间?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作品,让读者在了解历史大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鲜活的个体生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它的辉煌与落寞,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偶然发现了一本叫做《挑灯看清朝》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它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层层的好奇心。我对清朝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那个复杂而关键的角色。我一直觉得,理解清朝,就像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钥匙。从那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到对外关系、思想文化,都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是侧重于宏观的历史进程,还是深入到微观的人物故事?是分析政治格局的演变,还是描绘社会生活的变迁?我期待它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晰明了,并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呈现,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科普,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能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
评分我对《挑灯看清朝》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挑灯夜读”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少有机会慢下来,去沉浸在一件事情中。而历史,恰恰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我一直相信,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清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断代。它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见证了巨大的变革与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脉络,还是着重于人物的鲜活刻画?是分析制度的演变,还是揭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期待它能带我领略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并从中获得启示。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了解到“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
评分真是太巧了,最近我刚好入手了一本名字叫做《挑灯看清朝》的读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书名和包装来看,就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清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充满好奇,毕竟那是一个既有辉煌也有动荡的时代,孕育了无数传奇人物和深刻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走向,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跌宕起伏。单单是想象一下,在挑灯夜读时,被那些尘封的往事所吸引,沉浸在历史的厚重之中,就觉得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事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别致,古朴的风格与书名相得益彰,仿佛暗示着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的,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描写?是侧重于政治斗争,还是更关注民生百态?这一切都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挑灯看清朝》的封面设计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其中的文字,但它给我一种沉静而又深邃的感觉。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历史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历史人物还原到真实生活中的作品,不仅仅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更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感受到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有时候,读历史就像是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而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则能让这部电影在你的脑海中更加清晰地呈现。我对于这本书将如何描绘清朝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是那种能够让你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是那种让你保持距离,理性思考的叙述?我个人更偏爱前者,毕竟,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无数生动的故事串联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