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作为蒋介石之股肱之臣历任军政要职,1940-1943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任湖北省主席,在军事上有效阻击日军进犯陪都重庆之企图上演了鄂西大捷!
在政治经济上为了禁烟杀了何应钦的舅舅,为了肃贪先拿老同学祭刀 ……
第一章 折戟宜昌
一、兵败苍台,钟毅自戕殉国
二、襄东追击,张自忠战死南瓜店
三、襄樊在雨夜里哭泣
第二章 组建六战区,回任省主席
一、唾沫横飞,陈辞修辞了中央本兼各职
二、“五老”齐会搭班子
三、一场惨烈车祸
第三章 建设“新湖北”
(二)厅长揩油与处长查帐
(三)凭票供应与陈家吃鱼中毒
(四)“四菜一汤”和物物交换
二、虎头蛇尾减租令
杀一个乡长,搞一场运动
三、施鹤八属有书声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对于那个年代的认知,大多来自课本和一些碎片化的影视作品,总觉得不够完整和立体。而“陈诚:1940-1943”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陈诚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重要人物。而1940-1943,这四年,究竟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还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页中寻找答案,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抉择与挣扎。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把钥匙,能解锁我心中对于那段历史的诸多疑问。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时代感”。从书名本身,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分量。“陈诚”这个名字,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而“1940-1943”这几个数字,则将时间定格在了抗战时期那个最艰难的阶段。我无法想象,在这短短的几年里,陈诚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史、军事史,甚至是政治史的缩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面貌,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散发出的那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厚实的装帧,精美的排版,以及那些看起来就极具研究价值的图片和图表,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倾注心血的成果。虽然我暂时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容,但从其呈现方式来看,作者一定对1940-1943这个时间段的历史有着极为深入和细致的考证。我甚至能想象到,书中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史料、档案,甚至是当事人留下的亲笔信函。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那段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为了吸引眼球而写的“历史故事”,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让我对它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陈诚:1940-1943,我一直觊觎已久,终于在书架上看到了它。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光是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心生好奇。那泛黄的纸张质感,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字体,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我翻开扉页,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书的整体风格显得沉静而厚重,没有花哨的装帧,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呈现。我尤其留意到书名下方那一行小字,虽然模糊,却隐约能辨认出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关键词,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可能不像那些畅销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却拥有着穿越时空的沉淀与力量。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扉页上那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引言。它仿佛是作者对这本书精髓的提炼,又或者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概括。虽然具体内容现在还无法细究,但这短短一句话,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个时期的上海,那个时代的企业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某一个人的传记,它更是那个时代一个侧面的缩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勇气,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