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拷问半个世纪以来曾经流行、曾经佔领话语领域强势地位的若干语言辞汇。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目为真理而自觉服膺,曾经因盲目无知而接受遵从,或者因恐惧而不得不曲意附和的若干强势话语,曾经指点江山、统驭思想、改造灵魂、扼杀个性。对这些至今高高在上、金碧辉煌、仍然威势赫赫的话语,予以拷问、予以清理,大有必要,以打破话语霸权的垄断、清算霸权话语的历史责任,还个性思维的天赋人权、给异质思维一席之地,让思想冲破牢笼。思想无罪。
书中共拷问关键字汇及曾经流行的辞汇100条,不在理论上故作高深,不奢望建立理论体系。而力求深入浅出,在感性认知「皮肉亲历」的角度切入话语深层介面。以大众容易接受可以理解的话语为舟楫,穿越经典话语腾起的雾瘴,愿与更多读者共同抵达领悟的彼岸。而彼岸,原来一派清明,恰如我们精心呵护的赤子之心。
作者简介
张石山
张石山是大陆极具独立个性、坚守民间立场的作家之一。1988年,辞去《山西文学》主编一职;2003年,更辞去省作协副主席一职。小说几度全国获奖,被评论界称誉:「得赵树理真传者,张石山一人而已」,着有文化专着《洪荒的太息》,电视剧作《吕梁英雄传》等。
一苇渡江──《拷问经典》小引
自序
1.《东方红》
2.「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3.「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4.忆苦思甜
5.万恶的旧社会
6.反胡风运动
7.合作化
8.够不够,三百六
9.社会主义
10.「反右」运动
11.「地富反坏破」
12.除四害
13.土地改革
14.少先队斗争会
15.锣鼓慰问烈军属
16.小学生救火
17.人民公社
18.支援国家建设
19.大炼钢铁
20.大跃进
21.深翻与密植
22.「敢想、敢说、敢干」
23.卫星田
24.反右倾,拔白旗
25.「十五年赶上英国」
26.「三年自然灾害」
27.大饥馑与浮肿
28.增量法
29.苏联老大哥逼债
30.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1.排队
32.高级点心、高级糖与「黑市」
33.三自一包
34.大红旗班主任
35.关于农民起义
36.「五十年建成共产主义」
37.剩余价值
38.经济危机
39.三和一少
40.反修、防修,「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41.愈穷愈革命
42.学习雷锋好榜样
43.全国大学解放军
44.工业学大庆
45.农业学大寨
46.「五七道路」
47.社教运动与「投机倒把」
48.四清运动
49.红五类
50.上山下乡
51《五一六通知》
52.路线斗争
53.「两桿子」:枪桿子,笔桿子
54.大破四旧,大立四新
55.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56.自来红
57.红卫兵
58.牛鬼蛇神歌,牛棚
59.炮打司令部
60.大串联,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61.抓革命,促生产
62.革命大联合与派性武斗
63.「三支两军」
64.早请示,晚汇报
65.「忠字化」运动
66.「哭泣」典型
67.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68.共产党「九大」
69.天天读,讲用会
70.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71.林彪灭亡,「九一三」事件
72.「一打三反」,「学习班」
73.深挖洞
74.臭老九
75.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76.解救知青
77.解放干部三结合
78.批林批孔
79.评《水浒》
80.批判「唯生产力论」与社会主义的草
81.邓小平复出
82.蒙古独立
83.抗美援朝
84.抗美援越
85.中日邦交正常化
86.节制生育
87.火葬
88.革命样板戏
89反击右倾翻案风
90.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91.周恩来逝世
92.「四五运动」
93.毛缺席周的追悼会
94.毛泽东逝世
95.唐山大地震与「八三四一」
96.粉碎「四人帮」
97.「两个凡是」与「交城山」
98.新长征与小跃进
99.唿唤邓小平
100.真理标准讨论
九转丹成──《拷问经典》后记
“自从读了《拷问经典:未来世纪的文革考古索引》,我仿佛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看”能力。过去,我习惯于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理解“文革”,但这本书,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未来考古”。作者以一种设想的姿态,去“挖掘”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遗迹”。他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为未来考古学家”提供一份详尽的“索引”。我尤其被书中对“文化符号”的解析所吸引。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词汇、图像、甚至是一个特定的动作,在作者的“考古”笔触下,都变成了承载着巨大时代信息和意识形态的“文物”。他对于“口述史”的运用,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甚至被压抑的声音,通过作者的“考古”整理,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成为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所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可能成为未来“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这种“反向思维”,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边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文革”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时间”、“记忆”和“存在”的深刻哲学思考。”
评分“初拿到《拷问经典:未来世纪的文革考古索引》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毕竟“文革”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沉重,再加上“考古索引”这样偏学术的副标题,实在让人提不起太大兴趣。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他没有直接切入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私人考古”的视角切入,仿佛是在整理一个遗失的家族相册,或者是在解读一段被尘封的私人信件。这种 pendekatan 极具画面感,让我能立刻代入其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脉搏。书中对于那些“边缘信息”的关注,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他对一些被遗忘的宣传画、一闪而过的电影片段、甚至是一件旧衣物的社会学意义的解读,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他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感受”历史,然后将这种感受,用一种极其生动、充满张力的方式传递给我。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界限的探讨,在那个信息传播受到严密控制的年代,个体记忆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宣传的“建构”,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表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宏大叙事,那些被忽略的碎片,往往能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知!我本来以为‘考古’这个词,就只能跟尘土飞扬的遗址和发掘出的陶器联系在一起。但《拷问经典:未来世纪的文革考古索引》彻底打破了这个框架,它将‘考古’的视角,巧妙地投向了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那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大革命”。作者并不是简单地陈列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刑事侦探”般的严谨和敏锐,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文献、影像、甚至个人记忆中的“文物”。我尤其被书中对口述史的运用所震撼,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声音,被作者如同珍贵的出土文物一般,细致地打磨、呈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档案库,而作者则是那个引领我穿梭其中的向导,他指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某个角落的门。他对于“文本”的解读,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些看似平常的语录、口号,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承载着丰富信息、甚至可以反推作者意图的“密码”。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革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被过去所塑造的,而我们又将留下怎样的“考古遗产”给未来。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字面内容,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对当下、对历史、对未来的审视角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拷问经典:未来世纪的文革考古索引》无疑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著作。作者以一种“未来考古学家”的视角,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这种独特的“反向观察”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探索欲。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已有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整合,而是试图从一个“后人”的角度,去“考古”那些当事人可能未曾意识到的时代印记。书中对于“符号学”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些曾经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口号、图案、甚至是特定的服装款式,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化为了承载着特定政治信息和时代精神的“考古证据”。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失语”与“沉默”的关注。在那个信息高度集中的年代,有多少声音被淹没,有多少真相被掩盖?作者试图通过“考古”的方式,去“打捞”那些失落的记忆,去重建那些被压缩的叙事。这种对“不可见”事物的挖掘,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人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启发我们反思当下,思考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一切,又将如何被未来的“考古学家”所解读。”
评分“《拷问经典:未来世纪的文革考古索引》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和震撼的书。我一直认为,“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时期,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审慎。而作者,则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考古”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甚至略带“疏离感”的姿态,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我非常欣赏书中对“物证”的重视。那些被认为是“普通”的物件,如泛黄的报纸、褪色的照片、甚至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作者的眼中,都成了宝贵的“考古遗物”,承载着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痕迹。他对于“信息残留”的解读,更是达到了极致。例如,他会分析一张老照片的背景,从中推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他会研究一份旧文件的用词,从中洞察出权力结构的变化。这种“抽丝剥茧”式的研究方法,让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考古发掘。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文革”这段历史,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深刻实践。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官方记载,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真实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