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几名作者,都是红色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人。在职业上,有记者、作家和历史学者。尽管职业不同,但在青少年时代,都曾有过相同的命运——经历过在那场饿殍遍野的“三年困难时期”;耳闻目睹过历次惨不忍睹的政治运动;到农村接受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政治信仰上,作者都是共产党员,对领袖毛泽东有过近乎狂热的顶礼膜拜和无比敬仰。但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作者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自新中国诞生以后,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冤假错案?屡次政治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悲剧?为什么会与几乎处在同一经济水平的国家越来越大地拉开距离?最终我们找出了答案:这一切,都缘自于国家领袖的决策失误。而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又是因为在一党专制的国家里,往往是领袖独断专行,个人权力没有受到法律约束,个人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监督。一个人的错误,足以贻害一个国家。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算旧帐,而是为了在今后的道路上避免重蹈覆辙。
卷一:毛泽东的重大失误和过错
.“农民运动”过火使首次国共合作破裂
.总书记陈独秀严厉批评毛泽东
.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原因
.抛弃患难之妻贺子珍
.毛岸英被炸死之谜
.开列国民党战犯名单起到反作用
.错娶坏女人江青
.抗美援朝——一场完全错误的战争
.授军衔不公引起诸多不满
. 值得商榷的炮击金门
.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亿人
卷二:重新评价林彪——功大于过的人
.林彪犯有哪些错误
.纠正三个历史误传
.航空专家新解林彪座机坠毁之谜
.林彪的真正死因是飞行员反抗
.邓小平为何不愿给林彪平反
.林豆豆告密立功为何反遭迫害
卷三:邓小平复出后的几个重大失误
.错误支持红色高棉导致中越战争
.邓小平决心“教训”越南
.战争使“文革”后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错误对待学潮导致“六‧四惨案”
.学生喊出“打倒共产党”一事的由来
.军队用苦肉计激起士兵对学生的仇恨
.镇压学潮造成严重后果
.翻历史旧帐使中梵未能建交
这是一部充满思辨色彩的著作,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审判的口吻,但又饱含历史的敬畏,剖析了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各自执政生涯中,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失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化大革命”的解读,作者详细阐述了这场运动是如何一步步升级,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造成的深远影响。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事实,而是用翔实的证据,揭示了权力斗争、个人崇拜以及意识形态狂热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一场难以弥补的悲剧。同时,对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书中也并未一味赞颂,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些潜在问题,比如早期改革的阵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分化。这种敢于触碰敏感地带,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解读,使得这本书极具阅读价值。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既定的历史评价所束缚。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作者采用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重大决策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对“大跃进”时期粮食产量虚报的分析,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试图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官僚体制弊端。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场景,以及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而采取的种种手段。这种细节化的叙述,极具感染力,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同时,对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他在权衡利弊后所采取的渐进式改革策略,书中也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轨迹,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曲折和抉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宏大,从历史的深处挖掘,试图展现两位中国当代最重要领导人决策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考量与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史料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经济政策调整的部分所吸引,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往往是影响国家走向的关键。比如,对于“大跃进”的分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批判,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解析了当时信息流通的不畅,以及个人意志如何被无限放大。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上“错误”的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发生的逻辑,以及这些决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 nuanced 的视角,是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读完之后,脑海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模糊之处,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处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将毛泽东和邓小平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或是简单粗暴的罪人,而是试图展现他们在决策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政治压力、个人情感以及时代局限性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例如,在关于“联俄反美”的政策选择上,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毛泽东在国际舞台上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抉择。虽然最终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试图让我们理解,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做出选择并非易事。对于邓小平在某些经济改革决策上的迟疑与反复,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示了他在维护稳定与推动发展之间摇摆的心路历程。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历史事件也因此更具说服力。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政策的分析,尤其是关于土地改革和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他通过对大量档案资料的解读,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最终汇聚成影响深远的宏观走向。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反右运动”的深入剖析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政治定性的层面,而是尝试去理解这场运动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创伤。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以及对复杂性问题的深刻反思,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思想和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单概括的历史事件,并在字里行间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