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文物之考证,地方文献之丛存,师友名辈之遗闻,达士美人之韵事,虽未循纂着宏例,而短篇簿录,亦足供大雅谘询。-刘成禺
禺生见闻广博,晚年忆其从前耳濡目染之事,笔而录之,为《世载堂杂忆》。此随笔之类,未加整理,虽不无耳食之谈,谬悠之说,然多遗闻佚事,其中亦有《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观也。-董必武
但是该书印行的,只有十分之八的材料,还有部分文稿,没有编入。我手边藏存他的余稿,今特整理抄录,并略为注明。目的是供读者得窥全豹,也可以使作者当年的写作,不致四分五裂而有遗珠之憾。-隽君
作者简介
刘成禺(1875 ~ 1952)
字禺生,湖北武昌人。早年是孙中山不可多得的战友。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参议院湖北省参议员。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刘成禺被任命为总统府宣传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孙中山又任命刘成禺为陆海军大本营参议。一九三一年春,国民政府任命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一九四七年八月,被派为监察院两广监察使。一九四九年初,被任命为国史馆总编修。中共建国后,曾任湖北省人大会代表、湖北省人委会参事,一九五○年八月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于汉口,享年七十八岁。
「导读」 刘成禺与全编本《世载堂杂忆》 蔡登山
序
清代之科举
清代之教学
清代乐部大臣
谈前清刑部则例
顺治丁酉江南科场案
雍正朝之两名人
徐干学祖孙父子
徐干学后嗣悲式微
干隆禅位后仍亲政
和珅当国时之戆翰林
沈葆桢与其师
藩司卖老制军窘
言社五星
太平天国佚史
◎打馆与搜妖
◎状元游街
◎弟万岁兄万万岁
◎战绩与封爵
◎三合会与天主教派
◎守城两名将
◎大审忠王
晚清朝士风尚
◎桐城派的盛行
◎诗人荟集都下
◎理学身体力行
◎舆地史学崛起
◎学业功名分两派
胡林翼论军事
肃门五君子
何子贞轶事
爆竹声中争状元
左宗棠与樊云门
彭玉画梅
刘坤一洩不第之恨
张之洞罢除宾师
张之洞遗事
清游题句雅集敲诗
张之洞大开赌禁
豁蒙楼
张之洞与端方
抱冰堂与奥略楼
书广雅遗事
◎梁鼎芬忽然有弟
◎王壬秋用兵如神
◎原道一篇傲大帅
◎福寿双全陪新郎
卖茶女
华蘅芳称算命先生
勦袭老文章酿成大参案
◎徐致祥钞袭张之洞中解元文
◎周钖恩钞袭龚定菴作阮元年谱序
◎徐致祥奏参张之洞
◎大参案之尾声
武昌假光绪案
去思碑与纪功碑
两湖书院血湖经
王湘绮之遗牋零墨
王湘绮笔下两汉奸
王湘绮莫愁湖亭长联
徐志远妙语救藩司
缪小山充书库主任
梁节庵愿为入幕宾
梁节庵之胡与辫
潘祖荫提倡公羊学说
记杨守敬先生
李客的怨气
龙树寺觞咏大会
绍兴师爷的妙计
瞿子玖开缺始末
马眉叔与招商局
张啬翁入泮受讼累
张季直的幸运
张季直与徐树铮
东奥山庄
岑春蓂谬戮饥民
端方出洋趣史
马君武受绐
甲午一役中之八仙
西太后赞叹宋遯初
程德全横卧铁轨
柯逢时喜得孤本
守旧维新两派之争
纪先师容纯父先生
补述容闳先生事略
徐老道与康圣人
宓知县与西太后
假照片计陷岑春□
章太炎师事孙诒让
章太炎被杖
袁世凯仓皇走天津
侧面看袁世凯
清道人轶事
清道人与郑苏龛
蔡乃煌佳句邀特赏
刘申叔新诗获知己
遁迹僧寮一奇士
徐固卿精历算
奔走权门扮演丑剧
逋臣争印
遗老无聊祇造谣
樊樊山之晚年
腊肠下酒着新书
述戢翼翚生平
苏曼殊之哀史
孙中山先生语录
◎练习演说之要点
◎宣传文字的运用
◎谈民选议员
翠亨村获得珍贵史料
纪伍老博士
民元北京兵变内幕
新华宫秘密外交
◎德皇亲笔书函
◎便殿赐宴
◎军官竞蓄威廉须
◎朱尔典单刀直入
◎重赂买得君主论
◎朱尔典谈话纪录
◎如何处置东邻
◎老友不拘形迹
◎日本二十一条要求
◎铁箱中偷出密件
◎特使挡驾帝制坍台
洪宪第一人物
陈宦挽章太炎
杨杏城之毒药水
永乐园杨皙子输诚
足供史料的打油诗
「洪宪皇帝」的揖让
洪宪女臣
娘子军打神州
萧耀南之输诚
巡阅使署中之会议
武汉设新政府密约
鄂豫互助之内幕
□枪置毒之谜
樊钟秀
曹锟之覆败
清陵被劫记
日本不敢侵澳门
纪鄂中文献
粤中文献之劫运
清史稿之纂修与刊印
清史稿之谬误
孔子历代封谥
南宗孔圣后裔考证
再纪南宗孔圣后裔
南宗孔圣后裔考证补
岭南学派述略
岭南两大儒
岭南诗画大家
谒陈白沙先生祠
陈白沙传
纪宋处士谢翱
近代学者轶事
纪黄季刚趣事
述杨氏水经注疏
巾箱留珍本柳下说书
大好骈文派
跳加官
世载堂杂忆续篇
前言
王壬秋的三女
可怜秋水词
梁启超两女友
陈友仁黑白分明
莱州奇案
谐联拾隽
多妻教与多妻制
美国两大奇案
杨守敬琐事
官文宠妾压群僚
沈佩贞情赚黎元洪
唐群英侮辱宋教仁
留东外史续编材料
英雌大闹参议院的一幕
读书拾隽
溪山如意伴梅花
散原老人遗事
沈葆桢与其师
迎得新人,忽来「故鬼」
李鸿章向子作揖
千古伤心搵泪巾
读书小识
粤讴作者招子庸
左宗棠因联逢知己
李鸿章幕中坏员
沧桑历劫纪南园
曾国藩琐事
导读
刘成禺与全编本《世载堂杂忆》 蔡登山
刘成禺(一八七五—一九五二),本名问尧,字禺生,笔名壮夫、汉公、刘汉,湖北武昌人。一八七五年生于广东番禺,故字禺生,以面略麻,人以「麻哥」称之,亦不以为忤。有李根源,云南腾冲人,人称为「李麻子」。民国初年,刘、李等人同游苏州,恰好遇着了章太炎,便相约到一家照相馆去照相。排坐位时,章太炎居中而坐,他令李根源居右,刘成禺居左。这时刘成禺有意见了,他倖倖地说:「我是麻哥,他是麻子,子焉能居哥之上?」章命刘、李换位,刘成禺才不再唠叨,自觉「麻哥」到底略高「麻子」一筹。一九四四年春间,太炎先生已去世多年,李根源到陪都重庆,写了许多诗,中有〈访刘成禺七星岗荫庐戏赠〉诗云:
我是腾冲李麻子,君是江夏刘麻哥。
回首吴门合伙事,太炎不见奈之何!
刘成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刘兆霖号雨臣,曾在广东广州府和潮州府等地为官数十年,「卓着勋声」。成禺幼长于粤,后入武昌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学习,受教于梁鼎芬,后又曾跟随辜鸿铭和容闳学习西文。一九0一年,以唐才常案被累,离鄂走上海,馆于王培生家。王家富藏书,得以博览群籍。后应陈少白之招,与沈翔云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兴中会。同年入日本成城陆军预备学校,一九0二年,经程家怪介绍在横滨与孙中山相见,纵谈竟日。后来他回忆说,此次会见,「是为四十余年致力革命之发韧」。同年孙中山曾对他说:「吾欲子搜罗遗闻,撰着成书,以《满清纪事》为基本,再参以欧美人所着史籍,发扬先烈,用昭信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亦犬养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汉学,能着此书,吾党目下尚无他人,故以授子。」于是刘成禺在一九0三年写成《太平天国战史》书稿十六卷,一九0四年先印行六卷,孙中山为之作序。一九0三年一月,刘成禺与湖北革命志士蓝天蔚、张继煦、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刘成禺曾在刊物上发表〈史学广义〉一文,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和推翻清王朝的思想。由于这份刊物,使刘成禺失去了官费留学生资格,不能继续在日本停留。而孙中山在自传中也说:「刘成禺在学生新军大会,演说革命排满,被清公使逐出学校。」一九0四年春,孙中山抵旧金山,与保皇党论战,改组洪门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扫除保皇党势力;此时刘成禺也离日赴美,入加州大学攻读,以冯自由之荐,课余兼《大同日报》总编辑。冯自由说:「自是大倡革命排满,放言无忌,每週华侨革命思想之激盪,刘之力为多焉。」从东京到旧金山这段期间,刘成禺可说是孙中山不可多得的战友。
刘成禺为了更快适应语言环境并完成学业,他找了一位小他两岁的美国白人姑娘名叫珍妮.艾拉.特雷斯科特(Jennie Ella Trescott)任英文教师。据其好友杨千里说,珍妮住在他寓所附近的一所楼房,某日,她的寓所三楼失火,看看快要蔓延到她所住的五楼了。珍妮的母亲见女儿困在五楼,就大叫:「我的女儿在五楼啊!」刘成禺在人丛中听到叫声,立即冒险冲上五楼,把珍妮背下来。珍妮深感救命之恩,虽然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加州,法律明确规定白人不能与华人通婚,但珍妮决定要嫁给刘成禺。杨千里后来为他刻一「火□奇缘」印署相赠。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也曾回忆说:「四十年前,与予妻(Dolly Tiscott)结婚于渥阳明州(案:今译为怀俄明州),该州无禁止东方人种与西女结婚条例,地近优脱州(案:今译为犹他州),乃为盐湖之游。盐湖城,为优脱首府,在万山之中,人富膏原,家无陋屋。」
一九一一年武昌首义成功,不久,刘成禺回国,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参议院湖北省参议员。南北议和期间人事都由黄兴裁定,刘成禺因不满黄兴而与孙武合作,在上海成立民社,与同盟会公开对立。从支持孙中山变为反对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这大概是彼此始料未及的。不久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政府北迁,刘成禺北上任参议院参议员。当时袁世凯极力笼络,曾以大总统令颁授「嘉禾章」一枚,希望他改弦易辙,归其所用。但刘成禺虚与周旋,坚守革命初衷不变。「二次革命」起,他与国民党籍国会议员多人,被诬犯内乱罪,被袁世凯下令通缉,于是被迫逃到上海,开一杂货铺营生,铺挂招牌为「嘉禾居」,并将「嘉禾章」嵌于招牌中,有人劝止:「此为肇祸之根,恐遭不测!」刘成禺厉声曰:「袁早晚必败,不过冢中枯骨,我何惧哉?」。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经过五年左右的疏离,刘成禺继续追随孙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被任命为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参议院议员,九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顾问。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刘成禺被任命为总统府宣传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孙中山又任命刘成禺为陆海军大本营参议。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受邀北上,此时段祺瑞已就任临时执政府执政,孙段之间已无合作基础可言。于是孙中山下令北上的国民党员不得在北京政府任职,刘成禺与郭泰祺遵从孙中山的临终教诲,二人一起回武昌,刘成禺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一年春,国民政府任命刘成禺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一直任到一九四七年。一九四七年八月,刘成禺被派为监察院两广监察使。一九四九年初,他被任命为国史馆总编修。中共建国后,他返回故乡武昌,曾任湖北省人大会代表、湖北省人委会参事,一九五0年八月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于汉口,享年七十八岁。
刘成禺在青年时代,雄健有力,前在哥老会中,充白纸扇(军师),他并不自讳,即在《世载堂杂忆》中,亦曾透露。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他充南方代表,亦虎虎有生气,当时有人唿之为刘大炮者。北伐以后,组织南京政府,于右任拉他为监察院首席监察委员,不免渐呈暮气,当时他说:监察院「不打老虎,只拍苍蝇」,虽然以幽默的语调出之,但遇事颇小心谨慎也,且精神亦不及前。国民政府每遇星期一,做纪念週,读孙中山遗嘱,然后此临时主席演说一番,各属员则环而恭听,皆鹄立无座位也。监察院亦如之,一次,于院长方操其陜西官话,作冗长的演说,忽闻鼾声起于群列,视之,则刘成禺也。幸有立于其傍者推之,曰:「站着亦能打鼾吗?」他低声道:「此种话听之令人昏昏欲睡耳。」
刘成禺喜爱打牌,无论在北京做议员,在广州当总统府高等顾问,在南京当监察委员,甚至抗战期间,重庆市禁止打牌,他还是天天在家里召集朋友攻打四方城,霹霹拍拍,声震四邻。警察局长徐中齐不敢惹他,曾派员婉劝他在台面铺布,免得引起邻舍的反感,他也置之不理。他生平的嗜好,除了打牌之外,就是聊天。他和朋友聊天,古今中外,夸夸其谈,尤其是对前清遗老、北洋官僚、党国要人的拆烂污丑闻秘事,更是荤素并进有声有色的给以广播。「天下的好话,由他说尽;天下的坏事,由他做尽。」就是当年他给某人所下的判词,传诵一时的名句。
与刘成禺有过接触的香港掌故家高伯雨说:「刘麻哥是政客中而带有书生气味的人,为人趣味可近,和他交往,久之而觉得其人可爱,他一方面从政,一方面又热心着述,生平写过好几种书,……这些作品,不用说是叙述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刘成禺的着作共有:《先总理旧德录》、《中国五大外交学者口授录》(五人为容闳、马相伯、辜鸿铭、伍廷芳、唐绍仪)、《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世载堂诗》(六卷)、《散原先生松门说诗》、《太平天国战史》(十六卷)、《史学广义》、《广西史考广义》(四卷)、《自传》、《禺生四唱》(包括洪宪纪事诗、金陵新□、忆江南杂诗、渝州杂□、论版本绝句)、《世载堂杂忆》等十一部着作。
其中《世载堂杂忆》大部分是刘成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笔记体史料,以随笔记录为主,体例不拘。他在七十岁时预知他还有十年寿命,于是日书《杂忆》数则,又把他「平生首尾未完毕之书,如《禺生四唱》、《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忆江南杂诗注》、《容闳、辜汤生、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录》、《世载堂笔记》与《自传》等,尽归《杂忆》中,汇为长篇,备事分录。」于是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开始在上海《新闻报》副刊《新园林》刊登,「年余始毕,风靡一时。」掌故大家郑逸梅就说:「《杂忆》可与汪东之《寄庵随笔》铢两相称,洵为两大力作。」由于刘成禺生平交友广泛,当时的上层人物如孙中山、黎元洪、伍廷芳、章太炎、邹容、蔡锷、杨度、胡景翼等,无不与他过从甚密,所以他的着作内容广泛,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自己评价说:「典章文物之考证,地方文献之丛存,师友名辈之遗闻,达士美人之韵事,虽未循纂着宏例,而短篇簿录,亦足供大雅谘询。」
《世载堂杂忆》收录的文章,记载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人物事蹟、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千百年来没有过的巨变,政治腐败,列强横行,国势衰微,社会动盪不定,文化众声喧哗。本书记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教育以及人物等多方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虽然章士钊在《疏黄帝魂》中,指出刘成禺写作态度不够认真,如说:「禺生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讥讪前辈,自是一病。」又说:「禺生以小说家姿态,描画先烈成书次第,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余殊不取。」确实该书在某些考证上,常有疏忽,后人使用此资料时,是不可不辨者。然瑕不掩瑜,此书还是包含许多珍贵的资料。董必武为《世载堂杂忆》 题词中就提到:「禺生见闻广博,晚年忆其从前耳濡目染之事,笔而录之,为《世载堂杂忆》。此随笔之类,未加整理,虽不无耳食之谈,谬悠之说,然多遗闻佚事,其中亦有《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观也。」
《世载堂杂忆》在刘成禺生前并无单行本印行,此书稿后来由钱实甫整理,一九六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收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种。一九七一年台北文海出版社也出版,收为「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一种。一九七六年台北长歌出版社也出版,收为「长歌传记文学丛刊」之一种。一九九五年山西古籍出版社也出版,收为「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之一种。一九九七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也出版,收为「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一种。然这些版本完全根据一九六0年的中华书局版。但当时钱实甫在整理编辑此书时,可能有他的取舍标准,因此有许多文稿并没有编入。一九六六年香港的隽君(笔名,可能是高伯雨)就说:「但是该书印行的,只有十分之八的材料,还有部分文稿,没有编入。我手边藏存他的余稿,今特整理抄录,并略为注明。目的是供读者得窥全豹,也可以使作者当年的写作,不致四分五裂而有遗珠之憾。」隽君整理的文稿名为〈世载堂杂忆续篇〉,后来在高伯雨(林熙)创办的《大华》半月刊第二十五期(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出版)开始连载,分十期刊毕,共有二十七篇。分别是〈王壬秋的三女〉、〈可怜秋水词〉、〈梁启超两女友〉、〈陈友仁黑白分明〉、〈莱州奇案〉、〈谐联拾□〉、〈多妻教与多妻制〉、〈美国两大奇案〉、〈杨守敬琐事〉、〈官文宠妾压群僚〉、〈沈佩贞情赚黎元洪〉、〈唐群英侮辱宋教仁〉、〈留东外史续编材料〉、〈英雌大闹参议院的一幕〉、〈读书拾隽〉、〈溪山如意伴梅花〉、〈散原老人遗事〉、〈沈葆桢与其师〉、〈迎得新人,忽来「故鬼」〉、〈李鸿章向子作揖〉、〈千古伤心搵泪巾〉、〈读书小识〉、〈粤讴作者招子庸〉、〈左宗棠因联逢知己〉、〈李鸿章幕中坏员〉、〈沧桑历劫纪南园〉、〈曾国藩琐事〉。隽君并对文中的人物别号事蹟加以註解,让读者免去查考之烦,此非精通清末民初之史事者,不易为也。而对刘成禺所误记或考证失实之处,高伯雨也做了按语。只是后来《大华》半月刊在登完不久,就因财务亏损而停刊了。这份印量不多的杂志因在香港出版,当时海崃两岸甚少人注意到,因此尽管它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已刊出中华书局失收的〈续篇〉,但在这之后两岸出版的四种版本,竟无任何一个版本收入这〈续篇〉。如今《大华》半月刊早已成为绝版的杂志,甚至连知名的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笔者偶然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找到后来香港龙门书店复刻的四十二期《大华》杂志,于是把连载十期的〈世载堂杂忆续篇〉二十七篇文稿影印,重新排版,补入原有的书稿之后,成为「全编本」《世载堂杂忆》,如此读者当可得窥全豹,而无遗珠之憾矣。
翻开《世载堂杂忆(全编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气息,仿佛从泛黄的书页间飘散出淡淡的墨香,勾勒出一段段温润的岁月痕迹。这本书并非宏大的史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以一种近乎喃喃自语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亲历或听闻的种种往事。其中,对故乡风物的细腻描摹,着实令人神往。那清晨薄雾中弥漫的炊烟,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石板路上,傍晚家家户户传来的饭菜香,还有那孩童嬉戏的欢声笑语,都仿佛被作者一一采撷,郑重地收录书中,让身处异乡的读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乡愁。他笔下的那些古街、老宅、祠堂,不再是简单的建筑符号,而是承载着家族记忆、邻里情谊、时代变迁的活态载体。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久远的时光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淳朴、那份人情味,以及那份在现代社会日益稀缺的安宁与从容。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畔轻声讲述着家族的故事,那些故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却有着最动人心弦的温情。
评分读完《世载堂杂忆(全编本)》,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它不像一本小说,有着清晰的叙事线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像一本历史著作,有着严谨的考证和宏大的视野。它更像是一本日记,一本回忆录,一本承载着个人情感的札记。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人情世故,以及他个人的生活感悟。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看到了他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珍视,也看到了他对生命中那些细微之处的敏感和体悟。这些内容,或许对于某些读者来说,显得过于平淡,过于琐碎,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构成了生活的底色,构成了人生的厚度。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安静的午后,与你围炉夜话,分享他的过往,也引发你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它没有给予你现成的答案,却在你心中种下了无数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记忆的种子。
评分《世载堂杂忆(全编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也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口味,而是以一种近乎“不设防”的姿态,袒露着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坦诚,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往昔的眷恋,对于故人的追忆,甚至是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他不会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不会刻意美化过去,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记录下那些或喜或悲的经历。这种真实,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个片段,与书中的情境相互印证。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对一种食物味道的回忆,还是一段旋律的哼唱,亦或是一个物件的描绘,都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这本书,没有惊涛骇浪,只有细水长流,它静静地流淌着,滋养着读者的心灵。
评分《世载堂杂忆(全编本)》最打动我的,莫过于其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充满人情味。作者并非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他笔下的长辈,或许严厉,却饱含深情;或许平凡,却蕴含智慧。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被作者小心翼翼地珍藏,并以最真挚的情感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那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辛勤耕作的农夫,操持家务的妇人,或是街头巷尾说书的艺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惊人的功绩,但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画卷,也折射出那个社会的人情风貌。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人,也能拥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动人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物”的意义,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朴实的人性之中。
评分对于《世载堂杂忆(全编本)》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沉浸”二字来形容。它并非那种让你捧着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缓缓注入你的心田,涤荡着尘世的浮躁,唤醒着内心深处的记忆。书中那些对过往生活的点滴记录,虽然看似零散,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连接。他会在某个看似不经意的段落,描绘一次家庭的聚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又会在下一章,记述一次难忘的童年经历,勾勒出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这些片段,并非为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捕捉和保存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瞬间。每读一段,都像是在照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曾经的模样,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的容器,将那些被遗忘的岁月、被淡忘的情感,重新打捞上来,让我们得以重温,得以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