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

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故事
  • 典故
  • 文化
  • 传统文化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中华文明
  • 史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涵括从「人文初祖」到「鸦片战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着者从汗牛充栋的史籍资料中筛选,运用近年来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重点式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活动、文化学术成就,以及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做了科学、客观的记述和分析。体例和写法上皆匠心独运、风格新颖、生动活泼。

  书中介绍许多重要成语典故的历史背景,如「尊王攘夷」、「萧规曹随」、「洛阳纸贵」等,并附有一百四十余幅全彩及黑白图片,以及「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成语、典故索引」,可谓「比正史易懂,比野史可信」,实为一部难得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浅显易读,除了用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史,也引用了很多诗人写的诗句、书法家写的字迹和很多图片,非常适合作为高中以上中国通史教材或课外读物。本书甫出版即成为众多学校读书会指定读物,并由学生撰写读后心得,发表在学校网站上,反应良好。

作者简介

郭伯南

  北京人民中国杂志社编辑

刘福元

  河北师范学院教师,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原地区农业社会变迁与思想文化演进的史学著作的简介。 《沃土与思想的交响:先秦至魏晋的土地制度与哲学思潮研究》 作者: 李怀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 装帧: 精装 / 函套 页码: 约 1200 页(四卷本) --- 内容提要 《沃土与思想的交响:先秦至魏晋的土地制度与哲学思潮研究》是一部宏大而精密的学术专著,致力于剖析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土地占有关系如何形塑社会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思辨如何回应和指导这些物质基础上的变迁。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政治、经济、思想割裂叙述的窠臼,力图构建一个统一的框架,阐释土地——作为一切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基础——如何成为连接物性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键枢纽。 本书分为四卷,层层递进,展现了一幅从原始部落的集体耕作向帝国高度集中的土地分配制度过渡,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这一结构性矛盾进行反思与构建思想体系的复杂画卷。 第一卷:初识大地——史前至夏商的土地权属与早期信仰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摇篮地带,探讨农业起源背景下,土地的原始形态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作者通过考古学材料与早期文献的交叉比对,深入分析了氏族公社解体过程中,土地从“共属”向“私有”过渡的微妙机制。 核心议题包括: 1. 井田制的萌芽与结构分析: 详细考察了传说中夏商时期的土地划分模式,并非完全的公有制,而是存在着宗法血缘对土地分配权的约束力。重点分析了“方田”概念在早期礼制构建中的作用。 2. 神权与土地的关联: 探讨了商代王权神授的本质,即君王通过对“天命”的解释权,间接控制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最高支配权。甲骨文中的祭祀记录,被重新解读为维护土地神圣性的仪式语言。 3. 早期治理的物质基础: 阐述了夏商时期都邑周围土地的特殊地位,以及“封疆列国”体制下,诸侯对边远耕地的开发与管理,这直接催生了早期行政体系的雏形。 第二卷:秩序的重塑——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与诸子百家 第二卷是全书的转折点,描绘了铁制农具普及、井田制崩溃与封建贵族体系瓦解的历史大剧。土地私有化的浪潮,彻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并直接触发了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百家争鸣”。 主要研究方向: 1. “士”阶层的兴起与土地兼并: 细致梳理了春秋以来,卿大夫通过“份地”改革、私田开垦以及诸侯战争俘虏的奴役,如何积累起庞大的私人地产。这种土地兼并如何瓦解了周代的分封体系。 2. 法家对土地效率的追求: 深入剖析了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和“授田制”的革命性意义。法家思想是对土地私有化和农业生产力解放的理论总结,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国家权力实现土地的有效率支配。 3. 儒家与井田的怀旧: 对比分析了儒家学派(特别是孟子)对“仁政”和“不龟之术”(恢复井田或均田)的设想。这并非简单的经济方案,而是对社会秩序崩塌的文化焦虑与伦理诉求的投射。 4. 道家与“自然耕耘”: 探讨了老庄思想中“复归自然”、“小国寡民”的哲学母题,实际上是对过度的人为干预(包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与兼并)的一种超脱与批判。 第三卷:帝国之治——秦汉大一统下的土地制度与黄老、独尊之学 进入秦汉帝国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对土地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卷关注土地制度如何成为维系庞大帝国稳定的核心支柱,以及主流哲学如何被“驯化”以服务于这一结构。 关键论述点: 1. 秦代“以田律民”的实践: 研究秦朝统一后,如何通过户籍、赋税制度,将个体农户直接纳入帝国体系。土地的“国家所有”(广义上)成为税收和徭役的基石。 2. 西汉的土地放任与危机: 详细分析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下土地私有化的再度膨胀,以及豪强地主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危机”的爆发。 3. 儒家独尊后的意识形态整合: 探讨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如何与中央集权的土地管理需求相结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被改造,为君主干预经济与土地分配提供了神学和伦理依据。 4. 黄老思想的退隐与残余: 分析了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应经济规律)在帝国稳定后期的边缘化,但其关于“轻徭薄赋”的经济智慧仍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参考。 第四卷:崩溃与重构——魏晋的士族门阀与土地兼并的新形态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转型期——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演变不再仅仅是王朝更迭的背景,而是直接决定了新旧政治力量的消长。 深入探讨了以下复杂现象: 1. 士族门阀的“土地私有化”高峰: 阐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如何利用政治权力,通过“占田制”、“荫客”等方式,将大量国家土地和自由民转化为私人庄园的依附人口。这种庄园经济是对秦汉中央集权土地管控的强力反弹。 2. 九品中正制的土地根源: 论证了九品中正制并非单纯的选官制度,而是士族通过对地方土地的绝对控制,固化其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工具。土地与血缘、声望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 3. 玄学的兴起与对现实的逃避: 将魏晋玄学的盛行(如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视为知识精英对土地兼并危机和政治黑暗的哲学性逃避。他们通过对“名教有无”的探讨,消解了对现世土地制度改革的责任感。 4. 曹魏“屯田制”的短暂回光: 分析了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度,作为帝国对土地兼并危机的最后一次集中干预尝试。屯田制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短期成功,揭示了土地直接控制模式的强大潜力,但也终因无法解决世家大族的侵蚀而衰落。 结论 《沃土与思想的交响》最终总结道,自史前至魏晋,华夏文明的每一次重大社会转型,都深深烙印着土地权属的变迁史。哲学思想的流变,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记录,更是对物质基础矛盾冲突的艺术化或理论化回应。本书通过这一独特视角,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套坚实的物质基础分析路径。 --- 适合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与高端爱好者。本书学术性强,论证严谨,注释详实,是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回顾中国历史之窗(代序) 秦泥 xi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1
北京原人与元谋原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人类 1
许家窑人与石球-氏族制度的萌芽 2
山顶洞人的文化成就-氏族制度的形成 4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氏族公社的繁盛 4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中国古老文化的又一摇篮 5
以泰山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 6

二、文明时代的诞生 8
“人文初祖”黄帝-新制度诞生前的阵痛 8
尧舜的禅让-氏族民主制的衰亡 10
大禹治水-氏族部落组织的瓦解 11
夏传子,家天下-奴隶社会的开端 12
“少康中兴”-奴隶社会的确立 13

三、商王朝的兴亡 14
“成汤革命”-商朝的兴起 14
纣王的功过-商朝的灭亡 15
商城与殷墟-商代的文化 16
寝宫与人祭-奴隶制度的缩影 18

四、西周的盛衰 19
周人与周原-西周的建立 19
分封诸侯-周巩固王权的措施 20
穆天子西游的故事-西周的鼎盛 21
国人暴动-奴隶制的衰落 21
烽火戏诸侯-西周的灭亡 22

五、春秋争霸 24
“尊王攘夷”-齐桓公创立霸业 24
“假途灭虢”-晋楚中原逐鹿 25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 26
“田氏代齐”-历史的转折 27

六、战国争雄(上) 30
铸剑的故事-中国铁器时代的开端 30
都江堰-战国农业的进步 32
冶铁与金银错-战国的手工业与其他 32
“便国不法古”-中国封建制的确立 34

七、战国争雄(下) 35
马陵之战-魏国的盛衰 35
合纵与连横-楚国的盛衰 36
火牛阵-齐国的盛衰 36
长平之战-赵国的盛衰 37
“图穷匕首见”-秦与六国之争 38

八、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 40
封建社会的“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 40
《老子》是部兵书-老人及其思想 42
“非攻”与“兼爱”-墨子与其门徒 43
法家的历史作用-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韩非 44

九、先秦诗歌、医药与天文学的成就 46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46
屈原-中国第一位伟人的诗人 47
扁鹊-中国汉医的师祖 48
《星经》-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 49

十、秦王朝的统一与崩溃 52
“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 52
郡县、灵渠与长城-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53
“焚书坑儒”-在统一问题上的一场斗争 55
骊山陵与兵马俑-秦末的社会矛盾 56

十一、秦亡与汉兴 58
“鸿鹄之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58
芒砀山下的丰碑-张楚政权的兴亡 59
“约法三章”-秦王朝的覆灭 60
从鸿门宴到四面楚歌-楚汉战争 61

十二、汉王朝四百年的盛衰(上) 63
“与民休息”-汉初的经济政策 63
“萧规曹随”-汉初的“无为”政治 64
“文景之治”-西汉封建经济的发展 65
汉武帝的历史功业-汉王朝的统一与巩固 66
“斗城”长安-汉代的极盛时期 67

十三、汉王朝四百年的盛衰(中) 70
汉哀帝与董贤-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70
王莽改制-新莽王朝的始末 71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的威力-东汉王朝的诞生 73

十四、汉王朝四百年的盛衰(下) 75
刘秀的“柔道”-光武帝的“中兴” 75
“跋扈将军”-东汉后期的外戚专权 77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的宦官政治 78
黄巾起义-汉代历史的终结 80

十五、汉代长城内外民族的悲欢 82
冒顿单于的崛起-匈奴驰骋漠北的三百年 82
卫青与霍去病-抗匈战争中的汉族英雄 83
张骞通西域-古丝绸之路的拓荒者 84
“昭君出塞”-汉匈民族友好的佳话 86
班超再通西域-汉匈悲喜剧的尾声 87

十六、两汉时代的科学巨星 90
《氾胜之书》-中国第一位农学家氾胜之 90
蔡侯纸-中国造纸术的改革家蔡伦 91
浑天仪和地动仪-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 92
麻沸散-汉医的外科鼻祖华陀 94

十七、两汉时代的文化巨匠 96
儒教与谶纬-唯心主义思想家董仲舒 96
《论衡》-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98
《史记》-中国史学鼻祖司马迁 99
《胡笳十八拍》-女诗人蔡文姬 101

十八、魏蜀吴三国鼎立 103
董卓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 103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中原 104
“三顾茅庐”-刘备的崛起 106
赤壁鏖兵-三国鼎立的形成 107

十九、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功业 110
养民屯田-曹魏的经济政策 110
南征北伐-蜀汉的政治得失 112
拓土扬帆-吴国开发东南之功 114

二十、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 117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王朝的建立 117
石崇与王恺斗富-西晋王朝的腐朽 119
“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内讧 121
衔璧出降-西晋王朝的灭亡 122

二十一、东晋王朝与十六国的纷争 125
“王与马,共天下”-南北世家扶持的东晋王朝 125
石赵与冉魏-民族仇杀的一例 126
苻坚与王勐-苻秦“天下一家”的民族政策 127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128
苻秦碎,东晋危-淝水战后的形势 130

二十二、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 132
寒族势力的上升-刘氏建立的宋朝 132
重蹈覆辙-萧氏建立的齐朝 133
“多少楼台烟雨中”-萧氏建立的梁朝 135
“隔江犹唱后庭花”-陈氏建立的陈朝 137

二十三、北朝魏齐周的更替 139
沙漠汗之死-北魏的兴起 139
南征与迁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40
黄河椎冰的故事-东魏与北齐 143
宇文氏的政绩-西魏与北周 144
金陵王气尽-南朝与北朝的统一 145

二十四、魏晋南北朝的科学硕果 147
指南车的故事-曹魏机械制造家马钧 147
炼丹炉中的科学-晋代原始化学家葛洪 149
“祖率”的来历-南朝天文、数学家祖沖之 150
《水经注》的特色-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 152

二十五、魏晋南北朝的文苑奇葩 155
古曲《广陵散》的传说-曹魏时的音乐家、文学家嵇康 155
“洛阳纸贵”-西晋文学家左思 157
书成换鹅-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158
“神妙独难忘”-东晋绘画家顾恺之 160
“世外桃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162

二十六、佛教的传入与扎根 165
洛阳白马寺-佛教的传入中国 165
佛图澄与鸠摩罗什-十六国时期的兴佛 166
《佛国记》与扶桑国-东晋与南朝宋齐时僧侣的求法运动 168
佛教哲学的危机-南朝关于“神”的一场辩论 171
魏太武帝和周武帝的灭佛-北朝的政教冲突 172

二十七、隋王朝的治与乱 175
“开皇之治”-隋朝的统一与繁荣 175
建东都与开运河-隋炀帝暴政之一 176
出巡与扬威-隋炀帝暴政之二 177
三征高丽-隋炀帝暴政之三 178
“好头颅,谁当砍之”-隋朝的覆灭 179

二十八、唐王朝的创建与勃兴 181
起兵太原-唐的初创 181
玄武门之变-皇位之争 182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贞观之治”之一 184
任贤能、轻徭赋-“贞观之治”之二 185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唐初的民族政策 186
历史的评论-唐太宗晚年的弊政 188

二十九、从武媚娘到圣神皇帝 190
武媚娘-从才人到皇后 190
“瓜熟子离离”-从皇后到皇帝 192
“请君入瓮”-武则天的政略之一 193
“宰相之错”-武则天的政略之二 194
女皇的困境-从皇帝再到皇后 195
褒贬的准绳-武则天的千秋功罪 196

三十、从开元盛世到天宝危机 198
“救时宰相”与“伴食宰相 -唐玄宗选相治国 198
长安的骄傲岁月-“开元之治”的盛况 199
奸相专权与贵妃专宠-天宝危机 200
马嵬坡的悲剧-“安史之乱” 203

三十一、唐王朝的衰败和末日 205
“苛政勐于虎”-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 205
蔡州之战与藩镇割据-唐王朝灭亡前的征兆之一 207
南衙与北司之争-唐王朝灭亡前的征兆之二 208
“沖天香阵透长安”-唐末黄巢起义 210

三十二、五代十国的始末 212
上源驿的厮杀-五代启端后梁 212
“雀鼠耗”-赋税奇苛的后唐 213
儿皇帝与晋高祖-出卖民族利益的石敬瑭 215
长乐老冯道-来去匆匆的后汉 217
统一的先声-为结束分裂奠基的后周 218

三十三、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221
傅奕与法琳-唐初的宗教政策 221
玄奘西游-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222
鉴真东渡-中日文化交流的典范 225
会昌灭佛-佛教在中国的衰败 228

三十四、隋唐五代的科学 231
李春与赵州石桥-隋代的建筑学 231
孙思邈与《千金方》-隋唐时的医药学 233
僧一行与《大衍历》-唐代的天文历算学 235

三十五、唐代文苑中的诗歌与散文 237
诗仙与诗史-李白与杜甫 237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 241

三十六、唐代艺苑中的书法与绘画 244
“颜筋柳骨”-书法大师颜真卿与柳公权 244
“右相驰誉丹青”与“吴带当风”-绘画大师阎立本与吴道子 246

三十七、北宋的统一与危机 250
“杯酒释兵权”-北宋的君主集权 250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宋的统一 251
《清明上河图》-北宋的经济繁荣 252
财政的危机-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 253
王安石变法-北宋的改革与反改革 254
漆园誓师-北宋末的方腊起义 255

三十八、宋辽夏金的和盟与争战 257
“澶渊之盟”-辽与宋 257
好水川之役-夏与宋 258
阿骨打-金与辽 260
“靖康之变”-宋与金 262

三十九、南宋的偏安与沦亡 264
中原父老擎义旗-南宋的建立与偏安 264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抗金 265
“莫须有”-秦桧卖国 267
英雄的巩州城-金朝的末日 268
“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的沦亡 269

四十、蒙古王朝的千秋功罪 271
“一代天骄”-蒙古族的兴起 271
“治天下的良匠”-元朝的建立 273
元大都与异域的交往-元朝的社会风貌 275
“惹红巾万千”-元朝的统治与灭亡 278

四十一、世界称誉的三大发明 280
拓碑、雕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80
慈石、司南、指南鱼-指南针的发明 282
火球、震天雷、神火飞鸦-火药的发明 284

四十二、宋元科学的峥嵘岁月 287
《梦溪笔谈》-自然科学家沈括 287
《授时历》-天文学家郭守敬 288
“衣被天下”-棉纺织家黄道婆 290
木塔、铜人、珠算、宫漏-科苑群芳谱 292

四十三、宋代文坛的双璧 294
“千古风流人物”-北宋文坛魁首苏轼 294
“但悲不见九州同”-南宋诗坛领袖陆游 297

四十四、宋词与元曲 301
“怎一个愁字了得”-婉约词宗李清照 301
“看试手,补天裂”-豪放词宗辛弃疾 303
传统悲剧《窦娥冤》-戏曲大师关汉卿 304
古典爱情诗剧《西厢记》-剧坛奇才王实甫 306

四十五、宋代的史学与理学 308
史学编年巨着《资治通鉴》-史学家司马光与胡三省 308
道貌岸然的理学-南宋思想家朱熹与陆九渊 310

四十六、明王朝的诞生 313
和尚做皇帝-开国之君明太祖 313
胡蓝之狱-明太祖治国之道 315
“靖难之役”-明初的皇族内争 317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318

四十七、明王朝的祸患 322
“留得青白在人间”-明朝的塞外边患 322
“但愿海波平”-明朝的沿海倭乱 324
“随我来,杀税官”-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326
九千岁的生祠-明朝厂卫与阉祸 328

四十八、明王朝的覆亡 331
《备陈大饥疏》-明末的土地危机 331
“迎闯王,不纳粮”-明末李自成起义 332
老槐树的功罪-崇祯煤山自缢 334
闯王旗的碎裂-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结局 336

四十九、大清与南明 339
“留得艰难缔造踪”-清太祖的肇基开国 339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的启关卖国 341
“垂节义于千龄”-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 343
“逐荷夷,复先基”-清王朝的统一 345

五十、清王朝的鼎盛 348
平定三藩-康熙治绩之一 348
尼布楚条约-康熙治绩之二 351
“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 353

五十一、清王朝的衰败 356
从文治到文狱-清王朝的由盛转衰 356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王朝吏治的腐败 358
隆宗门上的箭头-清王朝盛世的破产 360

五十二、明清学术 363
“异端之尤”-思想家李贽 363
清初三儒-朴学开宗顾炎武 365
干嘉学派-考据大师戴震 366

五十三、明清小说 369
“逼上梁山”-《水浒传》与施耐庵 369
《促织》的故事-《聊斋志异》与蒲松龄 372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与曹雪芹 373

五十四、明清科学 377
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医药科学之王李时珍 377
古典科技总汇《天工开物》-“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 379
世界溶洞学名着《徐霞客游记》-古典地貌学鼻祖徐霞客 381
古农学经典《农政全书》-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382

附录一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附索引) 386
附录二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索引 41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温润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又无比亲切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对那些枯燥的年代和繁复的朝代更迭常常感到头疼,但《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却巧妙地规避了这一点。它没有罗列冰冷的史实,而是将那些鲜活、生动、充满智慧的典故串联起来,让历史的脉络在故事的海洋中清晰可见。读到“卧薪尝胆”,我仿佛看到了勾践眼中燃烧的复仇火焰,感受到了那种锥心刺骨的屈辱与坚韧;读到“完璧归赵”,我脑海中浮现出蔺相如临危不惧、智辩群臣的场景,惊叹于古人的胆识与谋略。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漫漫历史长河,让我不再觉得历史遥远而陌生,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强求我记住每一个细节,而是引导我去体会背后的道理,去感受古人的情感,去理解历史的变迁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在笑谈古今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历史既好奇又有些畏难情绪的读者来说,《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无疑是一扇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迷人,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厚重、复杂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典故。这些典故,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发人深省,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描绘的细腻之处,他能够通过对一个典故的解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变化,甚至是大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无奈与挣扎。例如,在讲述某个政治斗争时,作者会选取一个与该斗争相关的典故,从细节入手,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不再觉得历史人物只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个体。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认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它让我相信,历史是可以被理解、被感受的,而那些古老的典故,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佳桥梁。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都与我以往阅读过的历史书籍截然不同。与其说它是一部严谨的史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历史散文集。作者巧妙地将那些流传千古的典故,作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叙事技巧所吸引,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用最日常的比喻,解释最复杂的历史现象。例如,在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时,他会选取一个与之相关的典故,从这个典故出发,层层剥茧,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人一同经历那些喜怒哀乐。读完一个典故,我不仅了解了故事本身,更对那个时代的人物、社会风貌、乃至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历史的壁垒,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走进历史,发现历史的趣味和价值。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宝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并非以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俯瞰整个历史进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作者仿佛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工匠,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那些动人的典故,精心挑选、细致打磨,然后巧妙地编织成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项链。这些项链,有的讲述着帝王的雄才大略,有的描绘着文人的风流韵事,有的则记录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小人物”故事的描绘,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与阴影。读到“毛遂自荐”,我看到了初出茅庐者的勇气与机遇;读到“管鲍之交”,我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患难与共。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拼图,最终共同构成了中华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更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选择所共同书写。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也更加珍视那些蕴含在典故中的人生智慧。

评分

阅读《中华五千年史话:典故的历史》,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而那些生动有趣的典故,就是散落在其中的闪闪发光的宝石。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珠呈现在我面前。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书中对每一个典故的解读,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在解读“围魏救赵”时,作者不仅讲述了孙膑的军事谋略,还巧妙地将其与当时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各国之间的博弈联系起来,让我对这场战役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它清楚地表明,那些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自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