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曾经是《中国时报》的「美女记者」,「追求者不曾间断」,不过她也不是只有美貌而已,她所做的新闻专题,曾得过吴舜文新闻採访奖、新闻局金鼎奖,集所有光环于一身。1999年夏天,当时张平宜原本考虑辞去工作,专心当个全职妈妈,那时她正在做最后一个大专题,国际救援组织「偷渡」她进入与世隔绝的四川麻风村落。爱冒险的张平宜一如往常地冲锋陷阵,探访一个又一个麻风村,最后的脚步停在四川和云南边界的大地上,已经有两个小孩的张平宜就在这次採访麻风村的过程中,唤起她心底那个「奉献者」的使命感,毅然放弃百万年薪和大报记者头衔,走上社会工作的道路。
「在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孩子们全身光熘熘,而且每个人的脸都很脏,脏到只看得到两颗眼珠子。」过去缺乏相关知识,中共将所有麻风病人隔离在一个个的管制村落,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孩子。这群人不被允许拥有身分证,也等于宣告他们是「社会隐形人」,一辈子无法翻身。这些麻风患者所生的孩子,虽然都很正常,但他们却都没有身分,一辈子注定被隔离在荒凉的四川高地上,活得比猪狗还不如。
麻风村与世隔绝、又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患者总是近亲通婚,然后一生再生;官方统计的麻风患者有二十多万人,他们的子女多得不计其数,正是这一张张无辜的小脸蛋,让张平宜放下一切虚名,投入救援工作。他也决定为麻风病患的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机会,为回归常人社会做好准备。2000年,她协助成立中国麻风服务协会,投入两岸麻风救援义工的工作。随后在四川凉山州越西县麻风村,兴建大陆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大营盘小学。 2003年张平宜创立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以打造麻风村的希望工程为首要目标。至今十年有成,张平宜希望分享这十年经营世间大爱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
本书特色
《台湾娘子上凉山》是张平宜在大陆麻风村孤军奋战的生命故事,十年前,她带着记者的好奇,与身为母亲的心情,勇闯凉山彝族自治区越西县大营盘麻风村,自此人生发生天旋地转的改变,她如何在两岸政治敌意、文化落差、环境迥异的夹缝中关注社会最底层的麻风病人?如何与当地政府周旋,在被孤立于黑暗角落的麻风村建立第一所公办民助的乡村小学?又如何带领ㄧ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走上回归社会的希望道路?这十年来,她从台湾到凉山,万里迢遥, 来回穿梭不下百次,用生命谱写的故事,坎坷艰辛,让人动容,在她勇敢的坚持下,有一颗台湾女人最悲天悯人的心。
作者简介
张平宜
热情又固执的金牛座女人,出生于云林斗六的公务人员家庭,毕业于师大社教系,于建国国中执教一年后,转战新闻界。曾经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后来制作爱滋及终战50年等专题,分别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採访奖以及新闻局新闻专题金鼎奖。2000年离开新闻界,协助成立中国麻风服务协会,投入两岸麻风救援义工的工作。随后在四川凉山州越西县麻风村,兴建大陆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大营盘小学。 2003年张平宜创立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以打造麻风村的希望工程为首要目标,尔后出版《悲欢乐生》一书,记录乐生疗养院的历史,并入围德国第二届「悠力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2005年,张平宜获得第二届《Keep Walking梦想资助计画》最高奖额170万元,全数用来资助麻风小学。张平宜其它作品包括: 《新闻战线》、《瞧!这些人》、《用生命写故事》、《握个手好吗?》、《小皇帝大国民》、《两岸Y档案》。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引人遐想了,初见时就感到一股强烈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台湾娘子”这个词,仿佛带着一丝本土的亲切与坚韧,而“上凉山”则预示着一段艰辛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肩负使命、踏上远方土地的女性身影。她们或许是传教士,或许是支援者,又或许是为了爱,为了某种信念,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悉的故土,去往一个陌生的、充满困难的环境。书名中的“爱的长征”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具体说明是怎样的爱,是亲情、是爱情,还是更广义的博爱?但“长征”二字,足以说明这场爱的付出绝非易事,需要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毅力,以及牺牲精神。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可能的故事,也许是女主角为了追求一份遥不可及的爱情,克服万难;也许是为了帮助一个落后贫瘠的地区,奉献青春;又或许,是为了追寻一种更纯粹的精神寄托,踏上精神层面的“长征”。这种充满史诗感和人文关怀的书名,勾起了我探究背后故事的强烈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一探究竟。
评分读到“台湾娘子上凉山”这样的组合,我的第一反应是被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所吸引。台湾,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岛屿,孕育了无数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是渔村的女儿,也可能是都市的白领,她们身上往往兼具着东方女性的婉约和现代女性的独立。而“凉山”,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山峦叠嶂、气候独特、可能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地理环境。将“台湾娘子”放置于“凉山”这个背景下,立刻产生了一种文化碰撞和地域风情叠加的效果。我开始想象,这位来自台湾的女性,带着怎样的背景、怎样的经历,来到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探寻身世,还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书中可能描绘了她在凉山的生活,她如何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如何与当地的居民建立联系。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叙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的可能性,让人对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充满期待。
评分“拥抱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这个意象,实在是太有力量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更是一种行动,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捍卫。麻风病,在很多文化中都与污秽、罪恶联系在一起,患者往往遭受非人的对待,被社会排斥和遗忘。而“小孩”,更是代表着无辜与脆弱。这本书名通过“拥抱”这个温暖的动作,将“爱”直接具象化,它是一种主动的、无条件的、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接纳。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医护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慰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灵魂,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影。这本书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关于希望、关于人性中最闪光一面的故事。它或许展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爱也能够如同一缕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带来重生的希望。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对苦难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拥抱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这几个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极其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的场景。“麻风”,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多见,但在过去,它代表着隔离、恐惧,以及被社会遗弃的苦难。而“烙印”二字,更是加深了这种痛苦的象征意义,仿佛那些孩子身上不仅仅是疾病的印记,更是心灵深处的伤痕。当我们说“拥抱”时,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接触,更是一种接纳、一种关怀、一种无条件的爱。书名将“台湾娘子”的坚韧与“拥抱被麻风烙印的小孩”的温柔、勇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富张力的画面。这让我联想到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因为疾病、贫困、社会偏见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那些愿意伸出援手、给予拥抱的人,往往是内心最为纯净、最富有同情心的人。这本书名暗示着一个关于人性光辉的故事,关于个体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去关怀那些最需要被看见、被爱护的生命。它传递出一种超越疾病、超越歧视的普世价值,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力量。
评分“爱的长征”这个副标题,在我看来,是对整本书主题的一种升华和概括。它并非局限于一种狭隘的爱,而是一种更宽广、更持久的情感投入。想象一下,一场“长征”,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它意味着漫长的时间、艰苦的跋涉、以及可能面临的无数困难和考验。如果这场“长征”是为了“爱”,那么这种爱必然是深刻而伟大的。我想到历史上那些为理想、为信仰、为信念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长征”。这本书可能描绘了一个女性,她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去践行一种对人类、对社会的爱的理念。这种爱,或许是对弱者的怜悯,或许是对真理的追求,或许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它是一种超越小我的付出,是一种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进行的持续性努力。这种主题,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反思爱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