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学会(以下简称「少中」)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它不仅是会员最多、分佈最广、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社团;也是象征「五四」悲剧精神、分化意识最明显的一个社团。它成立于 民国8年,网罗了当时最优秀的菁英份子,为救中国,提出了「本科学之精神,为社会之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学会宗旨。
后因会员间,彼此对救国路线产生歧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最终演变成社会运动与政治运动之争。而政治运动又分化成极左的中国共产党,如李大钊、毛泽东、张闻天等;与极右之中国青年党,如曾琦、左舜生、李璜等,尔后这两党,在现代中国政治史上,均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至于主张社会运动者,如王光祈、方东美、田汉、康白情等,他们在学术、教育、文化各领域,亦独领风骚,贡献至大。
基本上,「少中」的分化与瓦解,不仅象征「五四」时代,知识份子思索中国出路的精神分化史,更可为吾人了解「五四」悲剧精神,提供最具体之註脚;尤其这批怀抱崇高理想、纯洁有为之青年,为救中国,忠于理想的情操,更是感人至深,足为后世典范。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澎湖县人,1959年生,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现为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史、台湾史与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8年)、《在野的声音──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及其政治参与》(新文京版,2004年)、《传记与思想──青年党领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秀威版,2008年)等专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3册(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96年);主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21册(国史馆版,1993~1998年)、《联合评论》5册。此外,亦编撰大专用书10余种,及在《传记文学》、《中外杂志》、《近代中国》、《东方杂志》、《国史馆馆刊》、《光武学报》、《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自 序
第一章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之背景
第二章 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动机
第三章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的经过
第四章 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与发展
第五章 少年中国学会之分裂
第六章 少年中国学会与反宗教运动
第七章 少年中国学会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八章 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
第九章 结论──少年中国学会的缘起缘灭
附录一 「少年中国学会」大事记
附录二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名单
附录三 征引及参考书目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孕育、启蒙、发芽的时期,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晚清以降,自「强学会」始,民间学术团体,有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其数目不在千百之下。此种思图以组织学会、团结力量以达救国目的之结社模式,迄于「五四」时代几臻于高峰。在这千百个学会当中,「少年中国学会」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一个。因为它不仅是「五四」时期,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学会;且是象征「五四」悲剧精神、分化意识最明显的一个社团。
它发起于民国7年6月30日,经过一年的酝酿与筹备,于民国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从发起至民国14年底的无疾而终,总共存在了七年又十天。时间的跨度虽然不长,但所经过的,却是中国一个新政治孕育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变动的时期。如所周知,「五四」的前后数年,可说是中国新旧社会嬗递中,思想最分歧、冲突最为激烈尖锐的时代。在外来各种思潮的勐烈冲击下,传统的一切文化制度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经由文学革命所带来的!
一连串改革运动。在此改革的风潮中,一群怀抱崇高理想纯洁有为的青年,提出了「本科学之精神,为社会之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的宗旨。对当时暮气沉沉的中国社会,实有振衰起弊的作用,它就是「少中」,也是本书研究的主题。
在内容结构上,本书共分九章,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之背景,主要系以晚清民族主义传统之沿袭,及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远因立论;进一步阐明「留日学生救国团」,因反对「中日军事协定」所做愤怒的回应,而导致「少中」成立背景之最大推动力量。
第二章、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动机之探讨,主要系指出发起「少中」的这批青年,基于知识份子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感,在对新时代的要求与环顾国内旧人物的无可作为下,为负起救国家及改造国民习性的动机,乃毅然决然的发起「少中」以遂其目的。
第三章、少年中国学会发起的经过,以三个时期讨论之。首先是酝酿时期,在「少中」发起前,会员间已有着浓厚的血缘与地缘色彩,此种特色,使「少中」在成立前,早已有着一股精神上的契合。其次为筹备时期,以一年时间为准备,主要活动是征求会员及设立分会。最后为成立时期,民国8年7月1日,「少中」正式成立,其工作重点是强固组织,公佈规章、宣言,以及选举各项负责人等。
第四章、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与发展,「少中」的活动,成绩最显着、也较有收获的是,创办刊物与舆论宣传。其中《少年中国》与《少年世界》两个月刊,对当时新文化的宣扬阐述,贡献良多。舆论宣传则以成立通讯社为着,如「巴黎通讯社」的成立,对中国在「巴黎和会」的详尽报导,曾在国内舆论界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外,关于另一项的社会活动,乃是「工读互助团」的成立与「新村运动」的提倡,因经费短绌及理想的不切效果不彰。
第五章、少年中国学会之分裂,「少中」之分裂,是二○年代中国知识界的一件大事。其分裂的因素,导源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共产革命的震撼、国内政局的黑暗,致使知识份子原先短暂且薄弱的统一主观意识,再度产生分歧。此分歧点,固因救国方法不同而异,然救国之心却不变。证诸「少中」内部的斗争,有主张从事政治活动救国者,有强调以社会活动救国者;亦有要求坚守学术救国立场者,不一而足。凡此种种,不=B6洁u少中」产生了分化,且伏下了以后中共、中青分道扬镳的种子。然而由此政、社之争,亦可看出知识份子救国之心切、热望;并充分显示出「五四」时代知识份子那股苍凉豪迈的悲剧心态。
第六章、少年中国学会与反宗教运动,二○年代,中国知识份子大规模的反宗教运动,「少中」实扮演一个先锋者的角色。在学会内部,不仅请专家发表有关宗教问题的演讲,并在《少年中国》月刊上,登出3期专门探讨宗教问题特刊。一般而言,「少中」会员的反宗教思想,主因系基于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信仰,他们一致指出,宗教不合乎科学、理性,且迷信,所以应在排斥之列。这种想法,不只是「少中」内部反宗教会员有,也是当时国一般反宗教知识份子的共同心声。总之,「少中」的反宗教,对二○年代的反教思潮,实有推波助澜之效。
第七章、少年中国学会与收回教育权运动,二○年代的反教运动,经由「少中」的鼓吹,蔚为一股风潮后。首当其冲的影响,便是收回教育权口号的提出;兼以当时国人对西方列强的反感,「五卅」以后,民族主义高涨,爱国的情绪,使得国人认为外人在华创办投资的教育事业,为一种帝国主义试图侵略亡华的手段,所以收回教育权的唿声响彻云霄。其中,「少中」内部的国家主义者,如陈启天、余家菊、李璜等人,又扮演了领导者的色。他们以《中华教育界》杂志为喉舌,发表了不少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文章;李璜、余家菊且着有《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以助长声势。因此,无可置疑的,「少中」会员的收回教育权主张,对中国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实居功至伟。
第八章、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少中」既是「五四」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社团,其重要影响可分为三点。其一,对「五四」的影响,「少中」与「五四」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说「少中」为「五四」催生固可,谓「少中」乃「五四」影响所致亦行。总之,其与「五四」实有前因后果之关连。其二,中共的成立,民国6年,俄国共产革命成功,马克斯主义大举向华宣传,一般对西方列强失望的知识份子,乃转而对马克斯主义存有幻想,并希冀=F鄍H俄国式的经验,找出一条救中国的途径,兼以此时俄国对华的伪善外交,使知识份子对「俄化」的理想更加热衷。
共产革命的输华,首遭其害者,便是「少中」内部的分化。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蛊惑了不少有政治野心的「少中」会员,如邓中夏、恽代英、毛泽东等人。这批人以后不仅是马克斯主义的狂热份子,更是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主干,其影响之大,至今犹然。其三,中国青年党的创建,民国10年,「少中」南京大会的分裂,由原本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之争,进而演变为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之斗,无形中,已埋下了尔后两党斗争的阴影。所以,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少中」内部的国家主义份子,亦即于民国12年底,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中国青年党与之抗衡。凡此种种,均是「少中」对「五四」及民国政局最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当时发生作用,且及于今日。
第九章、结论,综合上述的分析探讨,笔者于结论中,尝试给「少中」一个较明确的历史图像,并希望能经由此图像的描摹诠释,给研究民初学会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个案,并期盼国人,能对此影响民国至深且鉅的「少中」,予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本书为笔者20余年前,在政大读历史研究所的硕士论文,指导教授为沈云龙师。白云苍狗,云龙师逝世已二十余载,而自己也步入白发微霜的中年,无限怀念,沧桑几许。感谢登山兄一再的勉励笔者多写、多出版,今整理旧作付梓,并以此书,感念云龙师当年的提携之恩与教导之情。
陈正茂序于士林
民国99年2月
读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年中国学会史》,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会的历史,更是关于一群心怀“少年中国”梦想的青年,如何在时代巨变的夹缝中,努力寻找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的交汇点。 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呐喊深深触动,但也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经济的贫困、政治的动荡、思想的束缚、以及社会各界的质疑和阻力。这些冲突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学会成员的生活,甚至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书中对这些冲突的呈现,没有回避,而是直面其尖锐和痛苦,这种真实的笔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评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年中国学会史》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以时间线为主线,事无巨细地罗列事件,而是更侧重于剖析“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的思想脉络和精神世界。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是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是对落后现状的强烈不满,也是对未来中国的美好设想。 然而,火焰的光芒也映照出前路漫漫的黑暗。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试图将理想付诸实践,又如何一次次地被现实的坚硬墙壁所阻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和妥协。我看到了他们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争论,看到了他们在资源匮乏面前的无奈,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刻画,以及对历史进程中偶然与必然的探讨,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
评分这本《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年中国学会史》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近现代史的了解都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和已然确定的结果上,总觉得那些历史人物仿佛是刻在石碑上的符号,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似乎是必然的。然而,这本书却将我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让我看到了“少年中国学会”这群鲜活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探索、求索的。 书中对于学会成立的背景、早期成员的思想萌芽、以及他们面对的种种内外挑战,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被那些充满激情的论辩和不计后果的实践所打动。他们并非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一条出路。这种“少年”的特质,那种敢于挑战权威、不畏艰难的勇气,以及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迷茫与困惑,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评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年中国学会史》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发展的艰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学会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群怀揣着救国图强理想的青年,如何在那个变革的时代,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汗水,为中国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少年中国学会”在各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深入分析。从初创时的激情满怀,到后期发展中的分歧与困境,再到最终的历史归宿,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和考验。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冲突归结于外部因素,而是着重探讨了学会内部思想的演变、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理想与时代现实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进程中内在逻辑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我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我跟随“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们,穿越回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亲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书中对于学会组织结构、活动形式、以及内部思想交流的描写,让我对这个曾经活跃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的组织有了具体的认知。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学会成员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优点缺点。他们会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热血沸腾,也会因为现实的打击而感到失落和彷徨。书中对这些情绪的细腻捕捉,以及对不同个体在面对相同困境时所做出不同选择的呈现,都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和立体。我从中看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也看到了个体选择的重要性。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人物内心的探究,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