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学习 预约广大的视野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是从核心往外开发的;犹如涟漪,一圈圈向外扩展;又如雪球,一层层往外增生。从婴儿张开双眼、幼童迈开小腿开始,每一步向外的探索,在生命的圆环里都是成圈在变大的。
因为学习,我们的见识增长了,也因为学习,我们的感觉加深了,终于能累积出既深且阔、密密实实的经,做为明日生活的根柢。
踏实的学习,愈早开始愈好,因为结实有的内圈,绝不会落得外围松软无形的。
乡土 从内圈个开始
乡土,是围绕在你身边、由亲友、老师、同学、邻居和家庭、学校、社区、城镇等,构筑出来的一种固有环境。这层层叠叠、活泼生动、出现在眼前的人、事、物,正是我们课外学习的无穷资源。成长中的你,是不是该走出教室,走入身处的环境中呢?是不是该在上一代延续下来的生活形态中,明白自己所继承的社会,预它的变迁呢?
在这里,我们介绍台湾乡土文化中,有游戏精神又富创造力的各种艺术,做为年轻朋友了解斯土斯民的踏脚石。请细心翻阅,更期盼你能感觉出,学有专精的作者们,对自己乡土永恆的热爱和深切的投入。
艺术 生命珍贵的萌发
我们明白,会长大成为一棵榕树,或是一丛玫瑰,从来不曾是因为浇灌的结果,它必定在生命萌芽的起点,就已满载往后成长的基因。而艺术灿烂的花朵,也正因为是:在我们祖先或我们自己的心中,早己根植着一个,想用艺术来反映生活世界的美丽的原始渴望。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艺术可以说是最接近人类艺术的萌芽点了。
鼓励学习乡土艺术,未必就是一味的墨守、歌颂。毕竟认识并认同自我乡土的美好与可贵,是最初的创造与欣赏,但是,创造力起源于热爱,而要欣赏得先钟情,只有在学习中交互感染,才能领略并提昇美的感受力,才能以踏实的基础来开步创造,并轻松走进世界。
作者简介
曾永义
台湾台南县人,一九四一年生。
国家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所教授。着有学术专书〈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等十余种,散文集有〈清风明月春阳〉等五种,剧本有〈国姓爷〉等三种。
陈正之
笔名田壮,台湾台中县人,一九三七年生。
台湾区域研究院台湾乡土文化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员。以出版着作长短篇小说四部。近十余年来从事乡土文化田野调查採访写作,作品有瓮底沉香等乡土文化〈民间技艺〉丛书九部,约百万字图片二千余帧。
第一章 戏典的基本认识 6
一、前言 10
二、所谓「戏种」 16
三、戏曲音乐 22
四、戏曲的戏班 28
五、戏曲的美学基础 30
六、戏曲表演的基本原理 34
七、戏曲的夸张性和疏离性 38
八、戏曲表现的另四种方式 40
第二章 台湾戏曲的代表剧种 44
一、歌仔戏 46
二、宜兰老歌仔戏与野台歌仔戏 52
三、精致歌仔戏 64
四、对当前歌仔戏的省思 70
第三章 台湾其他的戏曲剧种 74
一、南管戏和梨园戏 76
二、北管戏 84
三、採茶戏 92
四、车鼓戏 100
五、布袋戏 104
第四章 京戏及其他台湾现存戏曲剧种 116
一、京戏在台湾 120
二、台湾其他的戏曲剧种 126
第五章 结语 138
结语 140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市场。你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吆喝声,看到五彩斑斓的商品,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台湾传统戏曲》(平装)正是这样一本充满生命力的书。它没有把我引入一个冰冷、学术化的殿堂,而是用最生动、最实在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台湾传统戏曲的温度。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布袋戏的描述。我一直以为布袋戏只是小孩子玩的玩意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作者详细介绍了布袋戏的各种表演形式,从传统的“搬戏”到后来融入现代元素的“剧团”,让我看到了这项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操偶师在台后,是如何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赋予那些木偶生命和情感的。 书中对歌仔戏的介绍,也让我非常着迷。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歌仔戏的唱腔和身段,更重要的是,它描绘了歌仔戏在台湾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如何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如何反映社会变迁。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简陋的舞台前,观众们是如何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欢笑、流泪。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戏曲离我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活生生的文化。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台湾的传统戏曲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歌仔戏、布袋戏之类的。但《台湾现代戏曲》(平装)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发现原来台湾的戏曲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作者没有将戏曲局限于历史的陈迹,而是着重展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书中有很多关于当代戏曲团体、新锐导演以及他们创作的新剧目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传统戏曲如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跨界合作”的章节,比如戏曲与现代舞蹈、戏剧、甚至科技的结合。这让我意识到,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拥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能力。作者通过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跨界合作的尝试,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探索中的挑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提到一些年轻的戏曲创作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还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来丰富舞台表现,让古老的剧种焕发出新的光彩。这让我对台湾传统戏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传统戏曲的大门!我一直对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了解起来似乎有些门槛。当我翻开《台湾传统戏曲》(平装),立刻被它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吸引了。作者没有一开始就丢给我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直观的“听”和“看”入手,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戏台前。书里详细地描绘了不同剧种的舞台景象,从精致的服饰、脸谱,到韵味十足的唱腔、身段,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唱念做打”基本功的讲解,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略到表演者们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其中,关于布袋戏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我原以为布袋戏只是小孩子玩的皮影戏,但书里却揭示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早期粗糙的木偶,到如今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造型,布袋戏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台湾戏曲史。作者没有回避布袋戏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反而通过讲述一些老艺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上的不懈努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描述的一个老艺人,他不仅要扮演所有角色,还要自己编剧、操偶、配乐,一个人撑起一台戏,那种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真的让我肃然起敬。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对台湾的布袋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恨不得马上找来几场戏好好欣赏一番。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体验它最传统、最有人情味的部分,而戏曲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人情味”的追求。它没有枯燥的术语,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台湾传统戏曲的真实世界。 书中对我喜欢的布袋戏的描写,真是太细腻了!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布袋戏偶,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从偶头的雕刻,到服饰的制作,再到操偶师的手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作者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布袋戏艺人的故事,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简陋的戏台前,观众们是如何被那些小小的木偶所吸引,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牵动。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作者在讲述剧目时,也常常会融入一些历史背景和社会风俗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剧目所要表达的内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再是隔着屏幕的遥远想象,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受。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台湾传统戏曲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上偶尔闪过的几个片段,觉得它们既古老又有些遥远。《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就像一位热情好客的向导,把我领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涉足过的精彩世界。它让我明白,传统戏曲并非沉寂的历史遗物,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瑰宝。 书中对不同剧种的介绍,尤其让我感到惊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剧种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剧种的独特魅力。例如,在介绍歌仔戏时,它不仅仅讲解了唱腔和身段,还挖掘了歌仔戏如何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剧种,它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唱念做打”的详细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略到表演者们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 此外,书中关于布袋戏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布袋戏只是简单的木偶戏,但作者却揭示了它在台湾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通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出如此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读到一些关于老艺人为了传承技艺而付出的艰辛故事时,我真的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戏曲背后的人物故事和人文精神,让我不再将它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鲜活生命。
评分我之前对台湾的传统戏曲,了解得实在太少了,印象中无非就是一些比较老派的表演形式,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像一个热情的朋友,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台湾传统戏曲的精彩世界。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歌仔戏的讲解。作者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歌仔戏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我竟然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歌仔戏演员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的画面。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歌仔戏如何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吸引年轻观众的故事,这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另外,书中关于布袋戏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布袋戏是一种木偶戏,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布袋戏的制作工艺是多么的精湛,操偶师的技艺是多么的复杂。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布袋戏老艺人为了传承技艺而付出的艰辛故事,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真的让我肃然起敬。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戏曲是过时的,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勾起时代回忆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时代记忆宝典”。它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情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台湾传统戏曲的变迁与发展。我仿佛能听到旧时戏台上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看到戏迷们围聚在一起,全神贯注地欣赏演出的场景。 书中对不同剧种的梳理,让我对台湾的戏曲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谈到歌仔戏时,它不仅仅是介绍唱腔和剧目,更侧重于歌仔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从一种通俗的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剧种,以及它在台湾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剧目片段的描写,文字极具画面感,让我能想象出演员们是如何通过精湛的表演,将故事情感传递给观众的。 此外,书中对布袋戏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不已。作者详细阐述了布袋戏从简单的木偶表演,到如今精雕细琢、情节跌宕起伏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老艺人代代相传技艺的故事所打动,那些为了将传统戏曲传承下去而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戏曲本身,更是关于一群热爱戏曲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怀,以及他们为守护这份宝贵文化所做的努力。
评分我之前对戏曲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电视上那些古装剧的片段,觉得它们虽然有腔有调,但总感觉有些脱离生活。《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这项古老的艺术。它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来“吓唬”读者,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拉着我一起走进台湾传统戏曲的魅力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歌仔戏的描写。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它的唱腔和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歌仔戏如何在台湾民间生根发芽,如何成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歌仔戏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新的剧目,让我在感受到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活力与生命力。我甚至能在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歌仔戏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的投入和热情。 另外,书中对布袋戏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布袋戏就是简单的木偶表演,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布袋戏背后有着复杂的操偶技巧、精美的戏偶制作,以及丰富的故事内容。作者还讲述了一些关于布袋戏传承的故事,那些老一辈艺人对技艺的坚守和对文化的传承,让我非常感动。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戏曲是遥远的,而是充满人情味,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一种艺术。
评分我一直以为,要了解台湾的传统戏曲,就得去图书馆翻阅那些厚重、学术性很强的典籍。所以,当我看到《台湾传统戏曲》(平装)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犹豫的。我担心它会过于枯燥,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给我讲故事一样。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台湾传统戏曲的画卷。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剧种的区分和介绍,不仅仅是列出剧种的名字,而是深入到每个剧种的起源、发展、表演特点、音乐唱腔等各个方面。比如,关于歌仔戏的部分,书中详细讲解了它的“唱、念、做、打”的技巧,以及它如何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地方戏曲。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对一些著名剧目片段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感人的情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那些为台湾传统戏曲默默奉献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他们的坚持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接地气”。《台湾传统戏曲》(平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述理论,而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用最生动的语言,最鲜活的案例,把我带入了台湾传统戏曲的世界。我一直以为戏曲离我太远,是属于老一辈人的娱乐方式,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书中对不同剧种的描述,比如歌仔戏、布袋戏、傀儡戏等等,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充满了细节。我仿佛看到了歌仔戏演员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听到了布袋戏偶们在荧幕上栩栩如生的对白,感受到了傀儡戏背后操偶师精湛的技艺。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戏曲元素,比如庙会演出、传统节庆中的戏曲表演等等,让我意识到戏曲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我们身边。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传统戏曲演出场景的生动描绘,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让我能想象出当时的喧嚣与热闹。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剧目,并且简要地讲述了剧目的故事梗概,这对于我这样对戏曲不太了解的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台湾传统戏曲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对一些具体的剧目产生了兴趣,甚至想去寻找相关的演出视频来观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