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乡土艺术活动(平装)

学习乡土艺术活动(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土艺术
  • 传统文化
  • 文化活动
  • 社区艺术
  • 艺术教育
  • 民俗文化
  • 文化传承
  • 乡村文化
  • 艺术实践
  • 文化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乡土艺术活动》是一种深入民间的生活方式与现象,是有传承的生活智慧,简明有力的传达了先民在生活上的旨意和讯息;亦是将众民对世界及对生命的看法通俗化、现实化,再以各种简单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既原始又质朴,了解它将有助于对人的洞察与理解。但《乡土艺术活动》又常受限制于民族、气候、地形、风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显不同的面貌与特性,而这类异质文化的激盪,更是文化进展的活水泉源。

  为了落实通俗文化在视觉、学习、社交和休闲上的丰富体验,东华书局继四册《台湾生活日记》之后,选择台湾乡土文化中有游戏精神又富创造力的各项艺术,出版六册《学习乡土艺术百科》供年轻朋友们阅读。本书以这十册书为蓝本,依据《国民中学乡土艺术活动课程标准》编写,以启发学习兴趣及传授基本知识为目的。

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当代视野下的乡土艺术研究与实践 一部深刻剖析中国乡土艺术发展脉络、理论建构与未来走向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以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广袤地域中蕴藏的、鲜活的乡土艺术现象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批判性反思与前瞻性构建。它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植根于民间、流淌在生活之中的乡土艺术,如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并以更具时代意义的方式融入当代社会文化结构?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理论基石到实践探索,再到未来展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乡土艺术研究体系。 --- 第一部分:乡土艺术的理论溯源与内涵界定 本部分着重于为乡土艺术的现代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追溯了“乡土”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的演变,从早期文学中的田园牧歌意象,到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对地域社会结构的阐释,再到艺术史家对民间工艺、民俗图像的初步关注。 核心议题探讨包括: 1. “乡土性”的当代辨析: 区别于浪漫化的田园想象,本书将乡土艺术的本质界定为“特定地域内,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网络中,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和集体记忆所塑造的、具有地域文化指征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它强调的是在地性(Locality)和实用性(Utility)的统一。 2. 民间艺术、民俗艺术与乡土艺术的范畴划分: 深入剖析了这三个紧密相关但内涵有别的概念。例如,强调“乡土艺术”的范畴更侧重于其文化承载与身份认同的功能,而非仅仅停留在手工艺品或单纯的民俗表演层面。 3. 美学范畴的重构: 挑战了传统艺术理论中以精英艺术为标准的审美评价体系。本书提出了“生命力美学”和“共生美学”的视角,探讨乡土艺术中粗粝感、残缺美、循环往复的韵律感等独特审美价值的成因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 第二部分:田野的深度挖掘与文化断层分析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通过对中国不同地理文化带(如黄河中下游的黄土文化区、江南的水乡文化区、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区)的深度调研,展示了乡土艺术的多元面貌,并直面其面临的危机。 案例分析侧重于“活态”的记录与解读: 空间叙事与物质载体: 以晋南的砖雕和皖南的木刻为例,分析建筑装饰如何成为凝固的乡土史诗。探讨材料的在地性(如特定窑土、本地木材)如何塑造了艺术的物理属性和文化符号。 仪式、身体与时间的艺术: 考察了如陕北秧歌、川西皮影等表演艺术中,个体身体如何内化群体的集体记忆。重点分析了在现代娱乐方式取代传统节庆后,这些艺术活动在时间轴上所遭遇的断裂与重塑。 技艺的知识体系化: 详细记录了某西南地区传统织锦的色彩编码系统和纹样语义学,揭示了隐藏在日常操作背后的复杂非物质知识结构。 危机与张力分析: 本章尤为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乡土艺术传承中存在的“非物质化陷阱”——即过度强调非物质性而忽视了其实践场域(物质载体和生活环境)的衰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疏离,如何导致了手艺人数量锐减、知识传承链条断裂,以及艺术品审美取向的“游客化”倾向。 --- 第三部分:当代语境下的介入策略与伦理反思 基于对现状的深刻洞察,本书转向探讨如何有效、负责任地介入和支持乡土艺术的存续与发展,提出了多维度的实践模型。 关键的介入路径探讨: 1. “在地性”的再激活: 倡导“从使用中拯救”而非“从博物馆中拯救”的理念。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思维,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用品(如家具、文创产品),使其在新的功能需求中获得新的生命周期,而非沦为纯粹的展示品。 2. 社区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 讨论了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下,如何构建适合乡土艺术的集体权利保护机制,确保艺术收益回馈给原始的传承社区,避免“文化挪用”或资本过度剥削。 3. 教育模式的革新: 批判了以流水线方式培养“工匠”的传统教育模式。主张建立“师徒制与学院教育的混合模型”,强调艺术教育应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让学习者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而非仅仅是技术步骤。 伦理困境的审视: 作者对“文化脱贫”和“艺术旅游开发”提出了审慎的态度。强调任何外部介入都必须建立在尊重社区自主权的基础上,警惕将传统文化异化为单一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破坏了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精神价值。 --- 第四部分:展望未来:乡土艺术与中国未来文化生态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图景,探讨乡土艺术如何成为构建“生态文明”和“地方自信”的重要资源。 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当代价值: 论证了乡土艺术所蕴含的传统生态智慧、可持续材料观和慢工细作的生产哲学,对当代社会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跨界对话与全球视野: 分析了当代顶尖设计师、建筑师(例如矶崎新、隈研吾等)如何从东方乡土艺术中汲取灵感,并探讨中国本土艺术家如何在全球艺术场域中,通过“本土身份的清晰表达”赢得话语权。 数字时代的赋能与挑战: 探讨了数字技术(如3D扫描、VR/AR)在记录、修复和展示乡土艺术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提醒了过度依赖数字媒介可能带来的“去物质化”风险。 总结而言, 本书以极大的耐心和批判精神,将散落在田野、工厂、课堂和博物馆中的乡土艺术现象,整合进一个具有当代学术深度和现实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之中。它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一份关于如何“共存”和“创新性转化”的行动指南,为文化保护者、政策制定者、艺术教育者和关注本土文化复兴的读者,提供了深邃而实用的思想资源。阅读本书,如同进行了一次漫长而丰富的中国腹地之旅,触摸到中华文化深层肌理的搏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壹 节日与礼俗7

春节8  元宵与头牙10  清明与端午12  七夕与中元14
中秋与重阳16  义民节18  妈祖绕境20

出生到成年的礼俗22  婚丧礼仪24  神灵与祭品26  酬神与建醮28
民间信仰的神诞谱30  二十四节气32  王船祭34

贰 造形37

灰塑与彩绘38  吉祥版画40  宗教版画42  剪纸艺术44  戏剧脸谱46

古蹟的意义48  古蹟的类型50  庙宇的形式与格局52  民宅建筑54
街屋建筑56  庭园建筑58  传统家具60  木雕62  陶艺64  彩塑66
石雕68  铜像和金属工艺70  玻璃工艺72  面塑74  竹雕、葫芦艺76
染织、綵绣、结艺78  花灯80  风筝82  天灯84  编器86
纸扇、纸伞、煳纸88

参 表演91

佛教音乐92  道教音乐94  南管系音乐96  北管系音乐98
民歌100  念歌102  歌曲唱念法104  简谱106  工尺谱108
十三音、十音、八音110  丝竹乐112  鼓吹乐114  锣鼓乐116
基础乐理118  合奏原理120

台湾传统戏剧122  南管戏和梨园戏124  北管戏126
山歌、採茶戏128  歌仔戏的产生130  子弟戏、野台歌仔戏132
歌仔戏的改良134  歌仔戏的现况136  傀儡戏138  布袋戏140
皮影戏142

扮仙戏、跳加官144

舞龙146  舞狮148  车鼓戏150  跳鼓阵152  踩高跷154  布马阵156
牛犁阵158  跑旱船、水族阵160  宋江阵162  八家将164  艺阁166

肆 原住民169

台湾的原住民170  秦雅族172  赛夏族174  鲁凯族176  排湾族178
卑南族180  阿美族182  邹族184  布农族186  雅美族188
成年礼190  矮灵祭典192

服饰之美194  猎刀出鞘196  兰屿拼板舟198  原住民的器物技艺200
石板屋202

台湾原住民的歌唱与器乐204  泰雅情人舞206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推行乡土艺术活动,若能从正确的观念起步,再以活泼生动的实例来堆砌,年轻朋友们:感觉的心、观察的眼、思考的脑、操作的手一一开启了,那么,自我乡土的美好与可贵必然获得认同。

  我们深信,人文的开发脱离了自身生活的体验,将得不到环境的涵养;艺术教育的取材如果舍近求远,将失去生命的力量。

  学校的教课只是萌芽,若能激发出热爱,社会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等待你亲自去体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有點例行公事的態度去翻閱,想說大概就是介紹一些傳統技藝、老東西罷了。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有的想法!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不是那種流水帳式的介紹,而是透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把鄉土藝術的生命力給勾勒出來。 書中許多篇章,都讓我彷彿親身走進了那些充滿故事的工坊。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這個是什麼」,而是透過訪談、田野調查,挖掘出藝術家們創作背後的甘苦、他們對這份手藝的執著,以及這份藝術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出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位老師傅,他花了半輩子的時間鑽研一種幾乎失傳的傳統染料,書中描述他調製顏料時那種近乎宗教儀式的專注,以及他完成作品時眼中閃爍的光芒,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震撼。 而且,這本書的「活動」部分,也跟一般介紹藝術品的書不太一樣。它不是那種很難達成的複雜工藝,而是挑選了一些相對容易上手、又能充分體驗到鄉土藝術精神的項目。像是利用自然素材製作簡單的裝飾品,或是學習基礎的傳統圖騰的繪製。這些活動的介紹,非常細膩,連一些小撇步都寫得非常清楚,讓人讀了之後,真的會躍躍欲試,感覺自己也能夠親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鄉土味」。 我覺得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隔閡。它讓我們看到,鄉土藝術不是只存在於博物館裡,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成為我們情感的寄託。例如,書中提到如何利用傳統的編織技巧,製作出獨具風格的包袋或家飾,這就讓我覺得,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傳統技藝,其實離我們這麼近。 整體而言,《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非常有溫度、有深度的書。它不只是記錄了台灣的鄉土藝術,更是透過文字和圖片,傳遞了一種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敬意。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多被遺忘的寶藏,而且這些寶藏,依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體驗。

评分

說實話,《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這本書,我翻開的當下,並沒有預期到它能帶來多大的驚喜。我一直覺得「鄉土藝術」這四個字,就代表著一種樸實、傳統、可能有點過時的風格。但讀了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對鄉土藝術的既有認知! 首先,書裡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材質」的運用和介紹。它不只停留在介紹作品的成品,更深入地探討了不同材質的特性,以及藝術家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材質來傳達情感和意境。例如,書中有一段專門介紹「土」的運用,從紅土、黏土到泥土,不同質地的土如何經過烘烤、塑形,變成各種精美的器皿或雕塑,甚至還有如何利用自然中的植物纖維來製作編織品。這種對材質的細膩觀察和詮釋,真的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大地的樸實力量。 而且,這本書的「活動」部分,設計得非常具體且有啟發性。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建議,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實際操作的步驟和靈感。像是書中介紹的「影子偶戲」的製作,從材料的選擇、偶的製作、到光影的運用,都講得非常詳細,而且還提供了許多發揮創意的方向,例如可以改編傳統劇目,或者創作全新的故事。這讓我感覺,即使是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人,也能夠透過這本書,享受到創作的樂趣。 更讓我覺得特別的是,書中還探討了「聲音」在鄉土藝術中的角色。這是我之前從未想過的。書中介紹了一些傳統的民間樂器,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的聲音,例如風聲、水聲、鳥鳴聲,來融入藝術創作。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鄉土藝術不只是視覺的藝術,更是聽覺、甚至是觸覺、嗅覺的多感官體驗。 總體而言,《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了溫潤質感的書。它用一種非常溫和、細膩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鄉土藝術的豐富性,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無限的驚喜。我會把這本書放在床頭,不時翻閱,讓自己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一份寧靜與創意的力量。

评分

我必須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這本書,我真的是從頭到尾愛不釋手!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一些藝術書籍,總是用一種比較高冷的姿態,讓你覺得遙不可及。這本書卻非常接地氣,像是你身邊的長輩,親切地跟你分享關於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事物。 書中大量運用了口語化的敘述,就像是在聽一個非常熱情的朋友,跟你講述他對鄉土藝術的熱愛。它會用很多生動的譬喻,把一些比較抽象的藝術概念,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書中在介紹「構圖」的時候,會用「就像在庭院裡擺放盆栽一樣,要考慮到高低錯落,前後層次」,這樣一來,即使是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夠立刻明白其中的奧妙。 而且,這本書特別強調了「在地性」與「情感連結」。它不只是介紹作品本身,更關注這些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情感,以及它們如何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書中記錄了很多藝術家的小故事,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創新、他們對這份土地的眷戀,這些故事讀起來真的非常打動人心。你會發現,這些鄉土藝術不只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共學」的理念。它鼓勵大家一起動手、一起學習、一起分享。書中提供的活動,都不是那種需要特殊場地或昂貴材料的,而是盡量利用身邊常見的素材,讓大家都能輕鬆參與。例如,書中介紹如何利用撿拾來的樹葉、種子,來製作小型的拼貼畫,這既環保又有創意,而且還能讓大人小孩一起動手,增進親子感情。 總的來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了人情味與溫度的書。它用最真誠、最樸實的方式,帶我們走進台灣豐富的鄉土藝術世界。它不只是一本藝術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傳承的書。我真的覺得,每個台灣人,都應該擁有一本這樣的書,它會讓你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以及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文化。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我真是太喜歡了!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親切,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對鄉土藝術的感情自然不一般。翻開書,我真的被那些豐富多元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帶我們走進台灣各地充滿生命力的鄉土藝術世界。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藝術表現的細膩描寫。從北部的傳統廟宇彩繪、雕塑,到中部的布袋戲偶製作,再到南部的交趾陶、剪黏藝術,甚至是東部的原住民編織、木雕,書裡都介紹得非常詳細。而且,它不只是單純地羅列這些藝術形式,更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藝術與在地文化、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之間的緊密連結。例如,書裡提到廟宇中的龍、鳳、獅子等雕塑,不只是一種裝飾,更是承載了人們對平安、吉祥的祈求,每一個細節都有其獨特的寓意。 更讓我覺得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它還提供了許多「實踐」的可能性。書中介紹了許多可以讓讀者動手體驗的鄉土藝術活動,像是簡單的紙版年畫、編織鑰匙圈、甚至是DIY小型的交趾陶模型。這些活動的步驟都說明得非常清楚,而且需要的材料也相對容易取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找個週末,帶著我的姪女們一起動手做做看了,讓她們從小就能接觸到台灣獨特的藝術文化,培養對鄉土的認同感。 這本書的插圖和照片也是一大亮點。每一頁都充滿了色彩和活力,真實地呈現了鄉土藝術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收錄的許多老照片,那些泛黃的畫面,彷彿帶我穿越時空,看到了藝術家們在創作時的專注神情,以及這些藝術品在不同時代的樣貌。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讓我在閱讀時更有臨場感,也更能體會到鄉土藝術的傳承不易。 總之,《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台灣的鄉土藝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激發了我對在地文化的熱情。這本書的內容紮實、圖文並茂,而且充滿了親切感,無論你是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還是想了解台灣文化的在地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樂趣和收穫。我會把它放在書架上,隨時拿出來翻閱,並且大力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所謂的「鄉土藝術」,就是那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比較傳統、可能有點過時的東西,沒想到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它把鄉土藝術的定義給拓寬了,也讓我們看到了它在新時代下的新生命。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聚焦在當代的藝術家如何將傳統的鄉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現代創作中。這讓我非常驚喜!例如,書中介紹了幾位年輕藝術家,他們利用傳統的刺繡技法,卻設計出了非常前衛、充滿個性的服飾;還有一些藝術家,將傳統的竹編、藤編技巧,應用在大型的裝置藝術上,讓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不只保留了傳統的精髓,更注入了現代的設計感和創意,讓鄉土藝術重新煥發出時尚的光彩。 另外,這本書的論述角度也很有意思。它不只從美學的角度去探討,更深入到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層面,分析鄉土藝術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反映出台灣社會的變遷、族群的融合與衝突。例如,書中有一段內容,探討了早期外來文化對台灣傳統藝術的衝擊,以及在地藝術家如何透過創新來應對,這讓我對台灣的文化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活動」的安排,不是那種刻板的教學。它更強調的是一種「體驗」的過程。作者鼓勵讀者去感受、去觀察、去發想,而不是死記硬背。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關於「聲音藝術」的活動,就是讓讀者去聆聽鄉間的自然聲音,然後試著用這些聲音去創作,這種將感官體驗與藝術結合的方式,真的很特別。 整體來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實驗性、前瞻性的書籍。它挑戰了我們對鄉土藝術的刻板印象,讓我們看到它其實是非常多元、充滿活力的。它不只是一本介紹藝術的書,更是一本引導我們思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台灣文化感到好奇,或者想為生活注入更多創意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