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

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鄉土藝術
  • 傳統文化
  • 文化活動
  • 社區藝術
  • 藝術教育
  • 民俗文化
  • 文化傳承
  • 鄉村文化
  • 藝術實踐
  • 文化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鄉土藝術活動》是一種深入民間的生活方式與現象,是有傳承的生活智慧,簡明有力的傳達瞭先民在生活上的旨意和訊息;亦是將眾民對世界及對生命的看法通俗化、現實化,再以各種簡單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傳遞齣來,既原始又質樸,瞭解它將有助於對人的洞察與理解。但《鄉土藝術活動》又常受限製於民族、氣候、地形、風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而顯不同的麵貌與特性,而這類異質文化的激盪,更是文化進展的活水泉源。

  為瞭落實通俗文化在視覺、學習、社交和休閑上的豐富體驗,東華書局繼四冊《颱灣生活日記》之後,選擇颱灣鄉土文化中有遊戲精神又富創造力的各項藝術,齣版六冊《學習鄉土藝術百科》供年輕朋友們閱讀。本書以這十冊書為藍本,依據《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編寫,以啓發學習興趣及傳授基本知識為目的。

文化遺産的活化與傳承:當代視野下的鄉土藝術研究與實踐 一部深刻剖析中國鄉土藝術發展脈絡、理論建構與未來走嚮的權威著作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某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而是以宏大的視野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對當代中國廣袤地域中蘊藏的、鮮活的鄉土藝術現象進行瞭一次係統的梳理、批判性反思與前瞻性構建。它旨在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的衝擊下,植根於民間、流淌在生活之中的鄉土藝術,如何纔能保持其生命力,並以更具時代意義的方式融入當代社會文化結構?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理論基石到實踐探索,再到未來展望,構建瞭一個完整的鄉土藝術研究體係。 --- 第一部分:鄉土藝術的理論溯源與內涵界定 本部分著重於為鄉土藝術的現代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作者首先追溯瞭“鄉土”概念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中的演變,從早期文學中的田園牧歌意象,到費孝通先生“差序格局”對地域社會結構的闡釋,再到藝術史傢對民間工藝、民俗圖像的初步關注。 核心議題探討包括: 1. “鄉土性”的當代辨析: 區彆於浪漫化的田園想象,本書將鄉土藝術的本質界定為“特定地域內,在特定的生産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網絡中,通過世代相傳的技藝和集體記憶所塑造的、具有地域文化指徵性的藝術錶達形式”。它強調的是在地性(Locality)和實用性(Utility)的統一。 2. 民間藝術、民俗藝術與鄉土藝術的範疇劃分: 深入剖析瞭這三個緊密相關但內涵有彆的概念。例如,強調“鄉土藝術”的範疇更側重於其文化承載與身份認同的功能,而非僅僅停留在手工藝品或單純的民俗錶演層麵。 3. 美學範疇的重構: 挑戰瞭傳統藝術理論中以精英藝術為標準的審美評價體係。本書提齣瞭“生命力美學”和“共生美學”的視角,探討鄉土藝術中粗糲感、殘缺美、循環往復的韻律感等獨特審美價值的成因及其對當代藝術的啓示。 --- 第二部分:田野的深度挖掘與文化斷層分析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通過對中國不同地理文化帶(如黃河中下遊的黃土文化區、江南的水鄉文化區、西南山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區)的深度調研,展示瞭鄉土藝術的多元麵貌,並直麵其麵臨的危機。 案例分析側重於“活態”的記錄與解讀: 空間敘事與物質載體: 以晉南的磚雕和皖南的木刻為例,分析建築裝飾如何成為凝固的鄉土史詩。探討材料的在地性(如特定窯土、本地木材)如何塑造瞭藝術的物理屬性和文化符號。 儀式、身體與時間的藝術: 考察瞭如陝北秧歌、川西皮影等錶演藝術中,個體身體如何內化群體的集體記憶。重點分析瞭在現代娛樂方式取代傳統節慶後,這些藝術活動在時間軸上所遭遇的斷裂與重塑。 技藝的知識體係化: 詳細記錄瞭某西南地區傳統織錦的色彩編碼係統和紋樣語義學,揭示瞭隱藏在日常操作背後的復雜非物質知識結構。 危機與張力分析: 本章尤為尖銳地指齣瞭當前鄉土藝術傳承中存在的“非物質化陷阱”——即過度強調非物質性而忽視瞭其實踐場域(物質載體和生活環境)的衰敗。分析瞭城市化進程中“人地關係”的疏離,如何導緻瞭手藝人數量銳減、知識傳承鏈條斷裂,以及藝術品審美取嚮的“遊客化”傾嚮。 --- 第三部分:當代語境下的介入策略與倫理反思 基於對現狀的深刻洞察,本書轉嚮探討如何有效、負責任地介入和支持鄉土藝術的存續與發展,提齣瞭多維度的實踐模型。 關鍵的介入路徑探討: 1. “在地性”的再激活: 倡導“從使用中拯救”而非“從博物館中拯救”的理念。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思維,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用品(如傢具、文創産品),使其在新的功能需求中獲得新的生命周期,而非淪為純粹的展示品。 2. 社區主導的知識産權保護: 討論瞭在全球知識産權體係下,如何構建適閤鄉土藝術的集體權利保護機製,確保藝術收益迴饋給原始的傳承社區,避免“文化挪用”或資本過度剝削。 3. 教育模式的革新: 批判瞭以流水綫方式培養“工匠”的傳統教育模式。主張建立“師徒製與學院教育的混閤模型”,強調藝術教育應與社區生活深度融閤,讓學習者理解技藝背後的文化邏輯而非僅僅是技術步驟。 倫理睏境的審視: 作者對“文化脫貧”和“藝術旅遊開發”提齣瞭審慎的態度。強調任何外部介入都必須建立在尊重社區自主權的基礎上,警惕將傳統文化異化為單一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破壞瞭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和精神價值。 --- 第四部分:展望未來:鄉土藝術與中國未來文化生態 本書的收尾部分,著眼於更廣闊的未來圖景,探討鄉土藝術如何成為構建“生態文明”和“地方自信”的重要資源。 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當代價值: 論證瞭鄉土藝術所蘊含的傳統生態智慧、可持續材料觀和慢工細作的生産哲學,對當代社會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跨界對話與全球視野: 分析瞭當代頂尖設計師、建築師(例如磯崎新、隈研吾等)如何從東方鄉土藝術中汲取靈感,並探討中國本土藝術傢如何在全球藝術場域中,通過“本土身份的清晰錶達”贏得話語權。 數字時代的賦能與挑戰: 探討瞭數字技術(如3D掃描、VR/AR)在記錄、修復和展示鄉土藝術方麵的潛力,同時也提醒瞭過度依賴數字媒介可能帶來的“去物質化”風險。 總結而言, 本書以極大的耐心和批判精神,將散落在田野、工廠、課堂和博物館中的鄉土藝術現象,整閤進一個具有當代學術深度和現實操作性的理論框架之中。它不是簡單的“歌頌”,而是一份關於如何“共存”和“創新性轉化”的行動指南,為文化保護者、政策製定者、藝術教育者和關注本土文化復興的讀者,提供瞭深邃而實用的思想資源。閱讀本書,如同進行瞭一次漫長而豐富的中國腹地之旅,觸摸到中華文化深層肌理的搏動。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壹 節日與禮俗7

春節8  元宵與頭牙10  清明與端午12  七夕與中元14
中鞦與重陽16  義民節18  媽祖繞境20

齣生到成年的禮俗22  婚喪禮儀24  神靈與祭品26  酬神與建醮28
民間信仰的神誕譜30  二十四節氣32  王船祭34

貳 造形37

灰塑與彩繪38  吉祥版畫40  宗教版畫42  剪紙藝術44  戲劇臉譜46

古蹟的意義48  古蹟的類型50  廟宇的形式與格局52  民宅建築54
街屋建築56  庭園建築58  傳統傢具60  木雕62  陶藝64  彩塑66
石雕68  銅像和金屬工藝70  玻璃工藝72  麵塑74  竹雕、葫蘆藝76
染織、綵綉、結藝78  花燈80  風箏82  天燈84  編器86
紙扇、紙傘、糊紙88

參 錶演91

佛教音樂92  道教音樂94  南管係音樂96  北管係音樂98
民歌100  念歌102  歌麯唱念法104  簡譜106  工尺譜108
十三音、十音、八音110  絲竹樂112  鼓吹樂114  鑼鼓樂116
基礎樂理118  閤奏原理120

颱灣傳統戲劇122  南管戲和梨園戲124  北管戲126
山歌、採茶戲128  歌仔戲的産生130  子弟戲、野颱歌仔戲132
歌仔戲的改良134  歌仔戲的現況136  傀儡戲138  布袋戲140
皮影戲142

扮仙戲、跳加官144

舞龍146  舞獅148  車鼓戲150  跳鼓陣152  踩高蹺154  布馬陣156
牛犁陣158  跑旱船、水族陣160  宋江陣162  八傢將164  藝閣166

肆 原住民169

颱灣的原住民170  秦雅族172  賽夏族174  魯凱族176  排灣族178
卑南族180  阿美族182  鄒族184  布農族186  雅美族188
成年禮190  矮靈祭典192

服飾之美194  獵刀齣鞘196  蘭嶼拼闆舟198  原住民的器物技藝200
石闆屋202

颱灣原住民的歌唱與器樂204  泰雅情人舞206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推行鄉土藝術活動,若能從正確的觀念起步,再以活潑生動的實例來堆砌,年輕朋友們:感覺的心、觀察的眼、思考的腦、操作的手一一開啓瞭,那麼,自我鄉土的美好與可貴必然獲得認同。

  我們深信,人文的開發脫離瞭自身生活的體驗,將得不到環境的涵養;藝術教育的取材如果捨近求遠,將失去生命的力量。

  學校的教課隻是萌芽,若能激發齣熱愛,社會將會有更多的資源等待你親自去體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這本書,我翻開的當下,並沒有預期到它能帶來多大的驚喜。我一直覺得「鄉土藝術」這四個字,就代錶著一種樸實、傳統、可能有點過時的風格。但讀瞭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對鄉土藝術的既有認知! 首先,書裡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材質」的運用和介紹。它不隻停留在介紹作品的成品,更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材質的特性,以及藝術傢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材質來傳達情感和意境。例如,書中有一段專門介紹「土」的運用,從紅土、黏土到泥土,不同質地的土如何經過烘烤、塑形,變成各種精美的器皿或雕塑,甚至還有如何利用自然中的植物纖維來製作編織品。這種對材質的細膩觀察和詮釋,真的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大地的樸實力量。 而且,這本書的「活動」部分,設計得非常具體且有啟發性。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建議,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可以實際操作的步驟和靈感。像是書中介紹的「影子偶戲」的製作,從材料的選擇、偶的製作、到光影的運用,都講得非常詳細,而且還提供瞭許多發揮創意的方嚮,例如可以改編傳統劇目,或者創作全新的故事。這讓我感覺,即使是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人,也能夠透過這本書,享受到創作的樂趣。 更讓我覺得特別的是,書中還探討瞭「聲音」在鄉土藝術中的角色。這是我之前從未想過的。書中介紹瞭一些傳統的民間樂器,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的聲音,例如風聲、水聲、鳥鳴聲,來融入藝術創作。這讓我意識到,原來鄉土藝術不隻是視覺的藝術,更是聽覺、甚至是觸覺、嗅覺的多感官體驗。 總體而言,《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瞭溫潤質感的書。它用一種非常溫和、細膩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它讓我們重新認識瞭鄉土藝術的豐富性,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無限的驚喜。我會把這本書放在床頭,不時翻閱,讓自己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迴一份寧靜與創意的力量。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我真是太喜歡瞭!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親切,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對鄉土藝術的感情自然不一般。翻開書,我真的被那些豐富多元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帶我們走進颱灣各地充滿生命力的鄉土藝術世界。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藝術錶現的細膩描寫。從北部的傳統廟宇彩繪、雕塑,到中部的布袋戲偶製作,再到南部的交趾陶、剪黏藝術,甚至是東部的原住民編織、木雕,書裡都介紹得非常詳細。而且,它不隻是單純地羅列這些藝術形式,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藝術與在地文化、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之間的緊密連結。例如,書裡提到廟宇中的龍、鳳、獅子等雕塑,不隻是一種裝飾,更是承載瞭人們對平安、吉祥的祈求,每一個細節都有其獨特的寓意。 更讓我覺得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麵,它還提供瞭許多「實踐」的可能性。書中介紹瞭許多可以讓讀者動手體驗的鄉土藝術活動,像是簡單的紙版年畫、編織鑰匙圈、甚至是DIY小型的交趾陶模型。這些活動的步驟都說明得非常清楚,而且需要的材料也相對容易取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找個週末,帶著我的姪女們一起動手做做看瞭,讓她們從小就能接觸到颱灣獨特的藝術文化,培養對鄉土的認同感。 這本書的插圖和照片也是一大亮點。每一頁都充滿瞭色彩和活力,真實地呈現瞭鄉土藝術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收錄的許多老照片,那些泛黃的畫麵,彷彿帶我穿越時空,看到瞭藝術傢們在創作時的專注神情,以及這些藝術品在不同時代的樣貌。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讓我在閱讀時更有臨場感,也更能體會到鄉土藝術的傳承不易。 總之,《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它不僅讓我對颱灣的鄉土藝術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在地文化的熱情。這本書的內容紮實、圖文並茂,而且充滿瞭親切感,無論你是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還是想瞭解颱灣文化的在地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樂趣和收穫。我會把它放在書架上,隨時拿齣來翻閱,並且大力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實在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所謂的「鄉土藝術」,就是那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比較傳統、可能有點過時的東西,沒想到這本書完全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把鄉土藝術的定義給拓寬瞭,也讓我們看到瞭它在新時代下的新生命。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聚焦在當代的藝術傢如何將傳統的鄉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現代創作中。這讓我非常驚喜!例如,書中介紹瞭幾位年輕藝術傢,他們利用傳統的刺繡技法,卻設計齣瞭非常前衛、充滿個性的服飾;還有一些藝術傢,將傳統的竹編、藤編技巧,應用在大型的裝置藝術上,讓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不隻保留瞭傳統的精髓,更注入瞭現代的設計感和創意,讓鄉土藝術重新煥發齣時尚的光彩。 另外,這本書的論述角度也很有意思。它不隻從美學的角度去探討,更深入到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層麵,分析鄉土藝術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反映齣颱灣社會的變遷、族群的融閤與衝突。例如,書中有一段內容,探討瞭早期外來文化對颱灣傳統藝術的衝擊,以及在地藝術傢如何透過創新來應對,這讓我對颱灣的文化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活動」的安排,不是那種刻闆的教學。它更強調的是一種「體驗」的過程。作者鼓勵讀者去感受、去觀察、去發想,而不是死記硬背。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關於「聲音藝術」的活動,就是讓讀者去聆聽鄉間的自然聲音,然後試著用這些聲音去創作,這種將感官體驗與藝術結閤的方式,真的很特別。 整體來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實驗性、前瞻性的書籍。它挑戰瞭我們對鄉土藝術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它其實是非常多元、充滿活力的。它不隻是一本介紹藝術的書,更是一本引導我們思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颱灣文化感到好奇,或者想為生活注入更多創意的朋友們。

评分

這本《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有點例行公事的態度去翻閱,想說大概就是介紹一些傳統技藝、老東西罷瞭。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原有的想法!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不是那種流水帳式的介紹,而是透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把鄉土藝術的生命力給勾勒齣來。 書中許多篇章,都讓我彷彿親身走進瞭那些充滿故事的工坊。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這個是什麼」,而是透過訪談、田野調查,挖掘齣藝術傢們創作背後的甘苦、他們對這份手藝的執著,以及這份藝術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齣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位老師傅,他花瞭半輩子的時間鑽研一種幾乎失傳的傳統染料,書中描述他調製顏料時那種近乎宗教儀式的專注,以及他完成作品時眼中閃爍的光芒,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震撼。 而且,這本書的「活動」部分,也跟一般介紹藝術品的書不太一樣。它不是那種很難達成的複雜工藝,而是挑選瞭一些相對容易上手、又能充分體驗到鄉土藝術精神的項目。像是利用自然素材製作簡單的裝飾品,或是學習基礎的傳統圖騰的繪製。這些活動的介紹,非常細膩,連一些小撇步都寫得非常清楚,讓人讀瞭之後,真的會躍躍欲試,感覺自己也能夠親手創造齣屬於自己的「鄉土味」。 我覺得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打破瞭藝術與生活的隔閡。它讓我們看到,鄉土藝術不是隻存在於博物館裡,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可以成為我們情感的寄託。例如,書中提到如何利用傳統的編織技巧,製作齣獨具風格的包袋或傢飾,這就讓我覺得,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傳統技藝,其實離我們這麼近。 整體而言,《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非常有溫度、有深度的書。它不隻是記錄瞭颱灣的鄉土藝術,更是透過文字和圖片,傳遞瞭一種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敬意。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這麼多被遺忘的寶藏,而且這些寶藏,依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體驗。

评分

我必須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這本書,我真的是從頭到尾愛不釋手!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一些藝術書籍,總是用一種比較高冷的姿態,讓你覺得遙不可及。這本書卻非常接地氣,像是你身邊的長輩,親切地跟你分享關於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事物。 書中大量運用瞭口語化的敘述,就像是在聽一個非常熱情的朋友,跟你講述他對鄉土藝術的熱愛。它會用很多生動的譬喻,把一些比較抽象的藝術概念,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書中在介紹「構圖」的時候,會用「就像在庭院裡擺放盆栽一樣,要考慮到高低錯落,前後層次」,這樣一來,即使是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夠立刻明白其中的奧妙。 而且,這本書特別強調瞭「在地性」與「情感連結」。它不隻是介紹作品本身,更關注這些作品背後所承載的情感,以及它們如何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書中記錄瞭很多藝術傢的小故事,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創新、他們對這份土地的眷戀,這些故事讀起來真的非常打動人心。你會發現,這些鄉土藝術不隻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共學」的理念。它鼓勵大傢一起動手、一起學習、一起分享。書中提供的活動,都不是那種需要特殊場地或昂貴材料的,而是盡量利用身邊常見的素材,讓大傢都能輕鬆參與。例如,書中介紹如何利用撿拾來的樹葉、種子,來製作小型的拼貼畫,這既環保又有創意,而且還能讓大人小孩一起動手,增進親子感情。 總的來說,《學習鄉土藝術活動》(平裝)是一本充滿瞭人情味與溫度的書。它用最真誠、最樸實的方式,帶我們走進颱灣豐富的鄉土藝術世界。它不隻是一本藝術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傳承的書。我真的覺得,每個颱灣人,都應該擁有一本這樣的書,它會讓你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以及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文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