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三言社齣版《設計小史》新版書!
◆第一本內容精要、資訊完備的設計史隨身書
◆德國權威齣版社Du Mont經典係列叢書!
◆一次博覽當代經典設計和設計名傢的故事
◆從基礎概念、風格沿革、設計大師到材質發展,全麵解答設計關鍵問題
◆內附好用資訊---設計大師簡介、專有名詞解釋、設計大事記、博物館一覽及中英、英中索引
設計界關鍵人、事、物,一次完整介紹,最完備的精華版世界設計史!
一本完美的設計史隨身書,輕鬆讀、隨時看!
設計是什麼?設計一詞齣自何處?設計史源於何時?好設計訴求哪三大功能?誰是史上第一位設計師?哪一傢公司是量産市場的鼻祖?哪些設計師是當今設計界的超級巨星?未來的明日設計走嚮為何?
在設計成為顯學的今天,認識設計史與當代設計大師已成為多數人必備的常識。對於有心涉獵的讀者,往往會發現設計史相關書籍相當缺乏,且多是大部頭的精裝書。為瞭讓知識的吸收更貼近讀者的需要,德國權威齣版社DuMont以精美的圖文編排,將大量專業知識去蕪存菁,濃縮在方便攜帶的開本中。
相較於市麵上其他書籍,本書的齣版相當難能可貴,針對多數人的需要,提供瞭一部易讀且有組織的設計史,並引介這個日益復雜的主題。本書圖文並茂,讓讀者輕鬆認識設計史,並建議讀者充分利用本書提供的完整資訊,時時增進個人的設計知識功力,品味設計的美學生活。
書中內容涵蓋當代所有經典的設計風格和代錶設計師的介紹,書末更檢附好用的查閱資訊,是設計愛好者最方便的隨身小百科,更是濃縮精華版的世界設計史。
作者簡介
湯馬士.豪菲
畢業於波鴻大學(University of Bochum),論文主題是關於1980年代的新德國設計運動(New German Design movement),現為藝術和藝術史書籍編輯。
譯者簡介
陳品秀
颱北市人,颱大哲學係畢業,先後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學和亞曆桑納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主要關注為視覺藝術和大眾文化。現為英文教師,並從事藝術創作和翻譯,譯作包括《時尚小史》、《設計的錶裏》、《觀看的實踐》等書。
2 前言
8 導論
設計:在藝術……∕……和工業之間
10 設計是什麼?
設計是什麼?∕設計和計畫∕工業革命∕詞匯定義∕假設∕改革運動∕「形隨機能」∕設計師這個職業∕平麵設計∕設計的功能∕設計是一門科學∕跨越界綫∕設計現況∕設計史
20 早期曆史 1750-1850
早期曆史∕工業和科技∕政治和經濟∕倫理學和美學∕震顫教徒的生活風格和工藝∕比德邁時期∕中産階級的傢居文化
30 工業革命 1830-1880
蒸汽機改變瞭世界∕從工坊到工廠∕科技和機械化∕普爾門車廂∕專用傢具∕工業擴張和曆史主義∕威望和展示∕維多利亞時代∕世界博覽會和國際競賽
◎索涅特兄弟
42 改革運動 1850-1914
改革運動∕莫裏斯與藝術和工藝運動∕藝術和工藝運動∕「新藝術」:一種國際性運動∕「新藝術」在比利時∕「新藝術」在法國∕南錫∕巴黎∕德國:年輕風格∕慕尼黑∕達姆施塔特∕威瑪∕「新藝術」:擺盪在藝術和工業之間
62 現代之路 1890-1914
現代之路∕麥金塔和格拉斯哥藝術學院∕世紀轉換時的維也納∕「形隨機能」∕萊特∕德國工藝聯盟∕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和貝倫斯
74 革命和前衛 1915-1933
藝術融入生活∕塔特林:「藝術傢是生活風格的規劃者」∕利西斯基∕陶瓷設計∕織品設計∕創意國際∕荷蘭:風格派1917-1931∕風格派傢具設計∕風格派建築∕包浩斯1919-1933∕包浩斯裏的風格派∕需求vs.奢華∕包浩斯建築∕德國的國民住宅∕「國際樣式」
98 奢華和權力 1925-1945
對比的年代∕裝飾藝術∕奢侈的手工藝品∕裝飾元素∕閃閃發亮∕高級時尚∕裝飾藝術國際化∕工業化量産∕美國的裝飾藝術∕現代工業設計∕設計和科技∕大蕭條∕流綫形∕第三帝國的設計∕納粹對「現代」抱持的態度∕「勞動之美」辦公室∕福斯汽車∕為人民打造的收音機
110 經濟奇蹟 1945-1960
1950年代∕傢具的有機設計∕美式生活∕消費和進步∕義大利經濟奇蹟∕藝術和設計∕德國:從復原到經濟奇蹟∕腎形桌和美耐闆∕「好造形」∕烏爾姆設計學院∕斯堪地那維亞的居傢設計∕柚木獨領風騷∕丹麥式現代
◎雷濛.羅威
144 好造形和好設計 1954-1968
消費和科技∕德國∕義大利∕設計烏托邦∕「好造形」和新機能主義∕義大利:好設計∕塑膠和聚酯∕卡泰爾∕形象問題
◎百靈公司
158 實驗和反設計 1965-1976
實驗、烏托邦和反設計∕消費社會遭受打擊∕機能主義的危機∕德國對機能主義的批判∕另類設計∕流行文化和烏托邦∕義大利的反文化運動
166 後現代主義 1968-1994
從現代到後現代∕後現代理論∕後現代建築∕後現代設計∕「阿基米亞工作室」∕「孟斐斯」∕狂野的八○年代∕新設計∕德國「新設計」∕英國:新簡約∕西班牙的「新設計」∕法國:設計場域的巨星∕「新設計」之後∕進入1990年代:設計和科技∕高科技∕微型化∕例如:新力∕隨身聽∕東西消失瞭∕電腦和設計∕設計和行銷∕例如:帥奇錶∕設計管理和服務設計∕設計和文化∕例如:維特拉∕設計和環境∕設計和判斷∕接下來呢?
195 名詞解釋
197 設計大事記
202 博物館和設計收藏
204 參考書目
208 中英索引:主題
213 中英索引:人名
219 英中索引:主題
224 英中索引:人名
230 圖片齣處
前言
設計無所不在。近年來,設計成為大傢所關切的一個主題––––很難被定義為「嚴肅」題材的「設計」普遍齣現在報章雜誌,甚至齣現在電視上,這些媒體定期報導精彩的展覽、新設計和「設計界」。而特殊主題的專書、生活時尚雜誌上的耀眼文章、展覽目錄以及本身就是設計産品的書籍也淹沒瞭整個市場。有幾個個彆時期,諸如「裝飾藝術」(Art Deco)、「搖擺的五○年代」(swinging fifties)和「狂野的八○年代」(wild eighties),在這個通俗性的設計麵嚮中尤其突齣。
設計史就像藝術史一樣,也發展齣屬於自己的學術領域。這個領域在英國尤其先進,「設計史學會」(Design History Society)從1977年便存在於世;而當今主要的設計史學傢也都是英國人。還有就是設計史和藝術史之間的界綫並不十分清楚,設計學者、評論傢和設計科係的學生往往來自藝術史這個學術領域。除此之外,他們的作品也見諸報章雜誌或設計界。不過盡管有瞭這些林林總總的齣版和發錶,我們依舊很難找到有關這個主題的一般性介紹,抑或是簡單的總覽概要。沒錯,與浩瀚的藝術史場域相較,設計史毋寜是稀少的,感興趣的你最好事先有心理準備,知道設計是個狹隘的領域,並到藝術史部門的書架上繼續探賾索隱一番。另一方麵,高度專業性的學術文章和那些賞心悅目但所言不多的大開本圖文書之間,也存在著一道不容易跨越的巨大鴻溝。
這本「設計速成課程」提供瞭一部易讀且有組織的設計史,並為這個日益復雜的主題做瞭引介,希望此舉有助於弭平鴻溝。有著豐富插圖的這本書將著重於國際政治和文化關聯的比較與解說。這裏,我們不企圖羅列齣所有設計師和公司的名號;相反地,這個速成課程是「被設計」來呈現設計的主要發展路綫和産生影響的因素。此外,用以檢視設計史上重要設計師、公司和決定性轉捩點的「小專欄」,也為理解某一時期或傑齣設計本身提供瞭必要的相關例證。
為瞭提供讀者更便捷的參考資訊,書中同時檢附瞭名詞解釋、雜誌和文獻參考書目,以及一份全球各地設計博物館和展覽的指引名單。
湯馬士.豪菲(Thomas Hauffe)
導論
設計:在藝術……
設計無所不在。這句話在空氣中迴響著,我們可以這麼說—你幾乎可以說,我們在每一次呼吸中都嗅到瞭它的氣息。
如同藝術和文學、戲劇和音樂那樣,設計也成為主流報紙生活版以及流行報章雜誌文化版麵上的固定主題。在從前,商品設計師的大名—著名服裝設計師除外—並不會引起多大的共鳴,但今天,設計界的明星幾乎就和音樂、演藝界的明星一樣有名。像是索薩斯(Ettore Sottsass)、史塔剋(Philippe Starck)、查爾斯和蕾.艾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瑟恩(Matteo Thun)等人的名字就和他們的設計齊名,而著名設計師本身也具備藝術人格的光環。公司甚至在産品上印瞭設計師的姓名,如同藝術傢的簽名一般。為瞭增加産品的價值感和商業吸引力,公司會推齣「限量和簽名」版的椅子、音響和玻璃製品。而被譽為另一種特殊設計師的建築師也總能贏得公眾的掌聲,尤其是那些勇於突破現狀的建築師:蘇利文(Louis Sullivan)、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以及蓋瑞(Frank O. Gehry)等。
今天,設計已是文化史中被認可的一個區塊。同時,有關現代設計經典作品的知識幾乎已成為一般性的文化資産,設計産品也以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呈現齣來。設計在經過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之後,「狂野八○年代」新設計派(New Design)那種具有挑釁意味的傢具已安放在美術館內,就擺在索涅特椅(Thonet chair)、鉻鐵傢具以及包浩斯燈具的旁邊。設計是文化事件,而大型的設計展覽也像大型的藝術展覽一樣,吸引瞭無數的參觀人潮。
……和工業之間
設計—産品造形的決定要素—不再隻是工程師的特殊考量,而是一項極重要的行銷因素,有愈來愈多公司認為它的重要性足以左右其商業策略。在各項産品技術已臻成熟的這個年代裏,市場上不再有懸殊的品質分野,而決定産品價格的工資和材料費也趨於相同且鹹少變動。於是,設計成為緻勝的關鍵所在。人們不僅設計個彆産品的外形,也設計、營造整個公司的形象,小至公司的信紙字頭,大到公司建築,從袋子乃至於廣告,幾乎無一遺漏—此即所謂的企業識彆(corporate identity)。整體的「企業哲學」從裏到外都需要溝通。
企業顧問、設計中心和公共機構,還有經濟部以及商社,全都支持這類透過發錶、展覽和競賽所激發齣來的設計效應。
總之,設計的整體錶現也導緻該詞匯的自我膨脹,它就像認可標章一樣,廣泛應用在各種事物上,以增進這些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突然之間,我們有所謂的設計師牛仔褲、設計師玻璃、設計師傢具,甚至匪夷所思的設計師藥品。而其中沒有一項和這個詞匯的原始意涵扯得上任何關係。
緊跟著淋灕盡緻的詞匯鬍謅之後,到瞭1980年代,在科技發展和新美學思維打破瞭藝術、工藝、工業和設計的界綫之際,針對「設計」一詞的意涵,終於有瞭頗具分量且嚴肅的討論齣現。
今天,「設計是什麼?」這個問題幾乎就和「藝術是什麼?」一樣難以迴答。設計因為受到理論和實際麵的各種因素影響,不再隻具有一種定義。盡管如此,也或許正因如此,嘗試為設計標齣其領域範圍,毋寜是極為重要的事。
我必須承認,《設計小史》這本書,在一開始並沒有完全抓住我。我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對那些過於理論化或者抽象的概念,總是有些難以消化。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總是在想,“這些曆史上的設計,跟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坦白說,我更關心的是如何把我的PPT做得更吸引人,或者如何選一件更搭我衣服的配飾。然而,隨著我慢慢讀下去,特彆是當作者開始講述20世紀的設計運動時,我纔開始感受到這本書的魅力。那些關於包豪斯、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等概念,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枯燥的術語,而是鮮活的思潮,是藝術傢和設計師們在特定曆史時期,對社會、對生活、對藝術的深刻反思和大膽探索。我被書中對某些經典設計的分析所吸引,例如,那些曾經被認為“過於激進”的現代傢具,如今卻成為瞭永恒的經典。這讓我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滿足眼前的需求,更是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局限於純粹的設計史,而是巧妙地將其與社會經濟、技術革新、哲學思想等聯係起來,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設計發展圖景。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設計能夠跨越時代,依然擁有生命力,那是因為它們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和需求,並且以一種超越時代的方式迴應瞭它們。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身邊的每一個物品,不再僅僅將它們視為工具,而是去思考它們背後蘊含的設計理念和文化意義。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為什麼某個東西長這樣,而不是那樣”感到好奇。《設計小史》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它並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帶我踏上瞭一段探尋“答案”的旅程。從古老的工具,到現代的科技産品,書中用一種非常“考古”的方式,去挖掘這些設計背後的演變軌跡。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設計,在過去可能經曆過無數次的迭代和修正,甚至是有過完全不同的方嚮。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他會巧妙地在曆史事件、技術革新和設計理念之間建立聯係,讓你看到設計是如何被時代的洪流所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時代的發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用戶體驗”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在早期設計中可能還沒有被明確提齣,但作者通過對很多曆史案例的分析,展現瞭早期設計師們已經開始關注産品的易用性、舒適性以及用戶的感受。這讓我意識到,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息息相關的。這本書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隻是一個名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它讓我明白,每一個被精心設計齣來的物件,都承載著人類的智慧、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讀完《設計小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每天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很多東西,背後都有著一段如此漫長而精彩的故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認識到設計的“曆史性”。我們總覺得設計是當下流行什麼就做什麼,但實際上,很多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設計原則和美學標準,都是經過幾代人的摸索、試驗,甚至爭論纔形成的。書中對早期工業設計階段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那時候的設計師們,不僅僅是考慮産品的外觀,更需要去理解材料的特性,考慮生産的效率,甚至還要去思考如何讓産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這種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在今天看來依然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形式追隨功能”這個概念的演變。從最初的純粹實用主義,到後來在功能基礎上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錶達,這個過程是如此的麯摺而又充滿智慧。這本書讓我不再認為設計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東西,而是理解瞭它其實是“雪中送炭”,是解決問題,是提升效率,是創造價值。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他會用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把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容易理解。比如,在講到字體設計的時候,他會帶你迴顧不同曆史時期字體演變的趣味細節,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很多設計知識。
评分《設計小史》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湊個熱鬧”的心態。畢竟現在什麼都講究“設計”,從服裝到産品,再到APP界麵,似乎無處不在。我總覺得,設計這東西,要麼是天賦異稟,要麼就是憑感覺瞎搞。這本書的齣現,算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覺得,原來設計背後,還有這麼一段頗有意思的“小史”。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吸引瞭。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晦澀的理論,而是從那些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物件開始聊起,比如一把椅子,一個燈泡,甚至是一本書的排版。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平凡的設計,背後都蘊含著一段不平凡的故事,一群人的智慧,以及時代的烙印。書中對工業革命時期設計理念的闡述尤為深刻,那種從手工到機械,從“實用至上”到開始追求“形式與功能並重”的轉變,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經典設計案例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你不僅能看到最終成品的驚艷,更能理解它誕生的背景、遇到的挑戰,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影響瞭後來的設計走嚮。讀到這裏,你會發現,原來設計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的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之中,是人類改造世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力證明。它不隻是關於美學,更是關於效率、關於人機交互,甚至關於社會倫理。
评分《設計小史》這本書,絕對是那種越讀越有味道的書。一開始我可能隻是對某個領域的設計感興趣,比如我對産品的外觀設計比較關注。但是隨著我深入閱讀,我發現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大,它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設計的演變過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在給你講述那些充滿智慧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包豪斯”的章節印象深刻,那種對理性、功能和民主化設計的追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多麼的前衛和具有顛覆性。讀到這裏,我纔明白,為什麼很多現代設計都深受包豪斯的影響,原來它不僅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思考方式。書中對不同設計流派的梳理也非常清晰,從早期的裝飾藝術到後來的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和當代的趨勢,作者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勾勒齣它們的核心特徵和發展脈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設計流派時,並沒有簡單地進行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産生的社會經濟背景、技術條件以及哲學思想根源。這讓我對設計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層麵,而是能夠去思考設計背後的邏輯和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