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三言社出版《设计小史》新版书!
◆第一本内容精要、资讯完备的设计史随身书
◆德国权威出版社Du Mont经典系列丛书!
◆一次博览当代经典设计和设计名家的故事
◆从基础概念、风格沿革、设计大师到材质发展,全面解答设计关键问题
◆内附好用资讯---设计大师简介、专有名词解释、设计大事记、博物馆一览及中英、英中索引
设计界关键人、事、物,一次完整介绍,最完备的精华版世界设计史!
一本完美的设计史随身书,轻松读、随时看!
设计是什么?设计一词出自何处?设计史源于何时?好设计诉求哪三大功能?谁是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哪一家公司是量产市场的鼻祖?哪些设计师是当今设计界的超级巨星?未来的明日设计走向为何?
在设计成为显学的今天,认识设计史与当代设计大师已成为多数人必备的常识。对于有心涉猎的读者,往往会发现设计史相关书籍相当缺乏,且多是大部头的精装书。为了让知识的吸收更贴近读者的需要,德国权威出版社DuMont以精美的图文编排,将大量专业知识去芜存菁,浓缩在方便携带的开本中。
相较于市面上其他书籍,本书的出版相当难能可贵,针对多数人的需要,提供了一部易读且有组织的设计史,并引介这个日益复杂的主题。本书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认识设计史,并建议读者充分利用本书提供的完整资讯,时时增进个人的设计知识功力,品味设计的美学生活。
书中内容涵盖当代所有经典的设计风格和代表设计师的介绍,书末更检附好用的查阅资讯,是设计爱好者最方便的随身小百科,更是浓缩精华版的世界设计史。
作者简介
汤马士.豪菲
毕业于波鸿大学(University of Bochum),论文主题是关于1980年代的新德国设计运动(New German Design movement),现为艺术和艺术史书籍编辑。
译者简介
陈品秀
台北市人,台大哲学系毕业,先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和亚历桑纳大学艺术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主要关注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现为英文教师,并从事艺术创作和翻译,译作包括《时尚小史》、《设计的表里》、《观看的实践》等书。
2 前言
8 导论
设计:在艺术……∕……和工业之间
10 设计是什么?
设计是什么?∕设计和计画∕工业革命∕词汇定义∕假设∕改革运动∕「形随机能」∕设计师这个职业∕平面设计∕设计的功能∕设计是一门科学∕跨越界线∕设计现况∕设计史
20 早期历史 1750-1850
早期历史∕工业和科技∕政治和经济∕伦理学和美学∕震颤教徒的生活风格和工艺∕比德迈时期∕中产阶级的家居文化
30 工业革命 1830-1880
蒸汽机改变了世界∕从工坊到工厂∕科技和机械化∕普尔门车厢∕专用家具∕工业扩张和历史主义∕威望和展示∕维多利亚时代∕世界博览会和国际竞赛
◎索涅特兄弟
42 改革运动 1850-1914
改革运动∕莫里斯与艺术和工艺运动∕艺术和工艺运动∕「新艺术」:一种国际性运动∕「新艺术」在比利时∕「新艺术」在法国∕南钖∕巴黎∕德国:年轻风格∕慕尼黑∕达姆施塔特∕威玛∕「新艺术」:摆盪在艺术和工业之间
62 现代之路 1890-1914
现代之路∕麦金塔和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世纪转换时的维也纳∕「形随机能」∕莱特∕德国工艺联盟∕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贝伦斯
74 革命和前卫 1915-1933
艺术融入生活∕塔特林:「艺术家是生活风格的规划者」∕利西斯基∕陶瓷设计∕织品设计∕创意国际∕荷兰:风格派1917-1931∕风格派家具设计∕风格派建筑∕包浩斯1919-1933∕包浩斯里的风格派∕需求vs.奢华∕包浩斯建筑∕德国的国民住宅∕「国际样式」
98 奢华和权力 1925-1945
对比的年代∕装饰艺术∕奢侈的手工艺品∕装饰元素∕闪闪发亮∕高级时尚∕装饰艺术国际化∕工业化量产∕美国的装饰艺术∕现代工业设计∕设计和科技∕大萧条∕流线形∕第三帝国的设计∕纳粹对「现代」抱持的态度∕「劳动之美」办公室∕福斯汽车∕为人民打造的收音机
110 经济奇蹟 1945-1960
1950年代∕家具的有机设计∕美式生活∕消费和进步∕义大利经济奇蹟∕艺术和设计∕德国:从复原到经济奇蹟∕肾形桌和美耐板∕「好造形」∕乌尔姆设计学院∕斯堪地那维亚的居家设计∕柚木独领风骚∕丹麦式现代
◎雷蒙.罗威
144 好造形和好设计 1954-1968
消费和科技∕德国∕义大利∕设计乌托邦∕「好造形」和新机能主义∕义大利:好设计∕塑胶和聚酯∕卡泰尔∕形象问题
◎百灵公司
158 实验和反设计 1965-1976
实验、乌托邦和反设计∕消费社会遭受打击∕机能主义的危机∕德国对机能主义的批判∕另类设计∕流行文化和乌托邦∕义大利的反文化运动
166 后现代主义 1968-1994
从现代到后现代∕后现代理论∕后现代建筑∕后现代设计∕「阿基米亚工作室」∕「孟斐斯」∕狂野的八○年代∕新设计∕德国「新设计」∕英国:新简约∕西班牙的「新设计」∕法国:设计场域的巨星∕「新设计」之后∕进入1990年代:设计和科技∕高科技∕微型化∕例如:新力∕随身听∕东西消失了∕电脑和设计∕设计和行销∕例如:帅奇表∕设计管理和服务设计∕设计和文化∕例如:维特拉∕设计和环境∕设计和判断∕接下来呢?
195 名词解释
197 设计大事记
202 博物馆和设计收藏
204 参考书目
208 中英索引:主题
213 中英索引:人名
219 英中索引:主题
224 英中索引:人名
230 图片出处
前言
设计无所不在。近年来,设计成为大家所关切的一个主题––––很难被定义为「严肃」题材的「设计」普遍出现在报章杂志,甚至出现在电视上,这些媒体定期报导精彩的展览、新设计和「设计界」。而特殊主题的专书、生活时尚杂志上的耀眼文章、展览目录以及本身就是设计产品的书籍也淹没了整个市场。有几个个别时期,诸如「装饰艺术」(Art Deco)、「摇摆的五○年代」(swinging fifties)和「狂野的八○年代」(wild eighties),在这个通俗性的设计面向中尤其突出。
设计史就像艺术史一样,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域。这个领域在英国尤其先进,「设计史学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从1977年便存在于世;而当今主要的设计史学家也都是英国人。还有就是设计史和艺术史之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楚,设计学者、评论家和设计科系的学生往往来自艺术史这个学术领域。除此之外,他们的作品也见诸报章杂志或设计界。不过尽管有了这些林林总总的出版和发表,我们依旧很难找到有关这个主题的一般性介绍,抑或是简单的总览概要。没错,与浩瀚的艺术史场域相较,设计史毋宁是稀少的,感兴趣的你最好事先有心理准备,知道设计是个狭隘的领域,并到艺术史部门的书架上继续探赜索隐一番。另一方面,高度专业性的学术文章和那些赏心悦目但所言不多的大开本图文书之间,也存在着一道不容易跨越的巨大鸿沟。
这本「设计速成课程」提供了一部易读且有组织的设计史,并为这个日益复杂的主题做了引介,希望此举有助于弭平鸿沟。有着丰富插图的这本书将着重于国际政治和文化关联的比较与解说。这里,我们不企图罗列出所有设计师和公司的名号;相反地,这个速成课程是「被设计」来呈现设计的主要发展路线和产生影响的因素。此外,用以检视设计史上重要设计师、公司和决定性转捩点的「小专栏」,也为理解某一时期或杰出设计本身提供了必要的相关例证。
为了提供读者更便捷的参考资讯,书中同时检附了名词解释、杂志和文献参考书目,以及一份全球各地设计博物馆和展览的指引名单。
汤马士.豪菲(Thomas Hauffe)
导论
设计:在艺术……
设计无所不在。这句话在空气中回响着,我们可以这么说—你几乎可以说,我们在每一次唿吸中都嗅到了它的气息。
如同艺术和文学、戏剧和音乐那样,设计也成为主流报纸生活版以及流行报章杂志文化版面上的固定主题。在从前,商品设计师的大名—着名服装设计师除外—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共鸣,但今天,设计界的明星几乎就和音乐、演艺界的明星一样有名。像是索萨斯(Ettore Sottsass)、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查尔斯和蕾.艾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瑟恩(Matteo Thun)等人的名字就和他们的设计齐名,而着名设计师本身也具备艺术人格的光环。公司甚至在产品上印了设计师的姓名,如同艺术家的签名一般。为了增加产品的价值感和商业吸引力,公司会推出「限量和签名」版的椅子、音响和玻璃制品。而被誉为另一种特殊设计师的建筑师也总能赢得公众的掌声,尤其是那些勇于突破现状的建筑师:苏利文(Louis Sullivan)、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以及盖瑞(Frank O. Gehry)等。
今天,设计已是文化史中被认可的一个区块。同时,有关现代设计经典作品的知识几乎已成为一般性的文化资产,设计产品也以展示艺术品的方式呈现出来。设计在经过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之后,「狂野八○年代」新设计派(New Design)那种具有挑衅意味的家具已安放在美术馆内,就摆在索涅特椅(Thonet chair)、铬铁家具以及包浩斯灯具的旁边。设计是文化事件,而大型的设计展览也像大型的艺术展览一样,吸引了无数的参观人潮。
……和工业之间
设计—产品造形的决定要素—不再只是工程师的特殊考量,而是一项极重要的行销因素,有愈来愈多公司认为它的重要性足以左右其商业策略。在各项产品技术已臻成熟的这个年代里,市场上不再有悬殊的品质分野,而决定产品价格的工资和材料费也趋于相同且咸少变动。于是,设计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人们不仅设计个别产品的外形,也设计、营造整个公司的形象,小至公司的信纸字头,大到公司建筑,从袋子乃至于广告,几乎无一遗漏—此即所谓的企业识别(corporate identity)。整体的「企业哲学」从里到外都需要沟通。
企业顾问、设计中心和公共机构,还有经济部以及商社,全都支持这类透过发表、展览和竞赛所激发出来的设计效应。
总之,设计的整体表现也导致该词汇的自我膨胀,它就像认可标章一样,广泛应用在各种事物上,以增进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然之间,我们有所谓的设计师牛仔裤、设计师玻璃、设计师家具,甚至匪夷所思的设计师药品。而其中没有一项和这个词汇的原始意涵扯得上任何关系。
紧跟着淋漓尽致的词汇胡诌之后,到了1980年代,在科技发展和新美学思维打破了艺术、工艺、工业和设计的界线之际,针对「设计」一词的意涵,终于有了颇具分量且严肃的讨论出现。
今天,「设计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就和「艺术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设计因为受到理论和实际面的各种因素影响,不再只具有一种定义。尽管如此,也或许正因如此,尝试为设计标出其领域范围,毋宁是极为重要的事。
读完《设计小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每天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背后都有着一段如此漫长而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到设计的“历史性”。我们总觉得设计是当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但实际上,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设计原则和美学标准,都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试验,甚至争论才形成的。书中对早期工业设计阶段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的设计师们,不仅仅是考虑产品的外观,更需要去理解材料的特性,考虑生产的效率,甚至还要去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在今天看来依然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形式追随功能”这个概念的演变。从最初的纯粹实用主义,到后来在功能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曲折而又充满智慧。这本书让我不再认为设计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理解了它其实是“雪中送炭”,是解决问题,是提升效率,是创造价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会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在讲到字体设计的时候,他会带你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字体演变的趣味细节,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很多设计知识。
评分《设计小史》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凑个热闹”的心态。毕竟现在什么都讲究“设计”,从服装到产品,再到APP界面,似乎无处不在。我总觉得,设计这东西,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就是凭感觉瞎搞。这本书的出现,算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觉得,原来设计背后,还有这么一段颇有意思的“小史”。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的理论,而是从那些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物件开始聊起,比如一把椅子,一个灯泡,甚至是一本书的排版。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设计,背后都蕴含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一群人的智慧,以及时代的烙印。书中对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理念的阐述尤为深刻,那种从手工到机械,从“实用至上”到开始追求“形式与功能并重”的转变,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经典设计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你不仅能看到最终成品的惊艳,更能理解它诞生的背景、遇到的挑战,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后来的设计走向。读到这里,你会发现,原来设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之中,是人类改造世界、提升生活品质的有力证明。它不只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效率、关于人机交互,甚至关于社会伦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为什么某个东西长这样,而不是那样”感到好奇。《设计小史》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它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带我踏上了一段探寻“答案”的旅程。从古老的工具,到现代的科技产品,书中用一种非常“考古”的方式,去挖掘这些设计背后的演变轨迹。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设计,在过去可能经历过无数次的迭代和修正,甚至是有过完全不同的方向。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他会巧妙地在历史事件、技术革新和设计理念之间建立联系,让你看到设计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在早期设计中可能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作者通过对很多历史案例的分析,展现了早期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关注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以及用户的感受。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它让我明白,每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物件,都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设计小史》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越读越有味道的书。一开始我可能只是对某个领域的设计感兴趣,比如我对产品的外观设计比较关注。但是随着我深入阅读,我发现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大,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设计的演变过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给你讲述那些充满智慧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包豪斯”的章节印象深刻,那种对理性、功能和民主化设计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多么的前卫和具有颠覆性。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现代设计都深受包豪斯的影响,原来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考方式。书中对不同设计流派的梳理也非常清晰,从早期的装饰艺术到后来的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和当代的趋势,作者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它们的核心特征和发展脉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设计流派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技术条件以及哲学思想根源。这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层面,而是能够去思考设计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评分我必须承认,《设计小史》这本书,在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抓住我。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对那些过于理论化或者抽象的概念,总是有些难以消化。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些历史上的设计,跟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坦白说,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我的PPT做得更吸引人,或者如何选一件更搭我衣服的配饰。然而,随着我慢慢读下去,特别是当作者开始讲述20世纪的设计运动时,我才开始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那些关于包豪斯、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概念,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术语,而是鲜活的思潮,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刻反思和大胆探索。我被书中对某些经典设计的分析所吸引,例如,那些曾经被认为“过于激进”的现代家具,如今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眼前的需求,更是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局限于纯粹的设计史,而是巧妙地将其与社会经济、技术革新、哲学思想等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设计发展图景。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设计能够跨越时代,依然拥有生命力,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需求,并且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回应了它们。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每一个物品,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工具,而是去思考它们背后蕴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