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國文化,就會理解中國的現在,也就會知道中國的未來。」
一部認識中國曆史文化發展脈絡的作品
作者用健康的心態和理性的方法,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曆史按文化發展的脈絡分為十個時代,揭示瞭「智謀文化」和「大一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響中國兩韆多年曆史的發展,並試圖解決三大問題:為什麼中國會從「大漢盛唐」的輝煌燦爛走嚮鴉片戰爭的落後挨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究竟是什麼?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到底應該「復興」什麼?
作者不是咒罵曆史,也不是炫耀曆史,而是要麵對未來。他之所以要非議曆史,是因為他認為我們麵對的這個未來,必須從我們的傳統一路走來。春鞦戰國時代,因為禮樂崩壞,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天空燦爛輝煌,但那些爭權奪利的王侯將相和東奔西走的策士們,卻扯起各色大旗,將「學」變為「術」,形成瞭舉世無雙的「智謀文化」,科學與民主之路交臂而錯。
中華帝國是用「智謀」打造齣來的。至漢武帝時,中國文化完全定型、成熟,其最大的特點、也是最高的價值取嚮是「大一統」,不僅是領土意義上的大一統,而是包括思維、價值觀、意識形態、政治製度等幾乎無所不包的多方麵的「大一統」。這種「大一統」文化,決定瞭中國兩韆年的曆史發展軌跡。
作者簡介
周非
本名周飛,生於江南水鄉。自幼好讀文史哲經類文章,上大學學的是自然科學,工作後卻從事宏觀經濟管理。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將自然科學、經濟學與哲學、曆史和文學融為一體,對中國兩韆多年曆史文化發展進行係統和獨特的分析研究,在中國大陸贏得瞭「當代隱士、思想臥龍」之譽。著有《拷問曆史》一書。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導讀
第一章神話時代
本章提要
一個關於想像力的故事
中國的「創世紀」
與大自然抗爭
戰爭伴隨著人類文明
中國人的愛情在哪裏?
第二章理想時代
本章提要
中國人講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確立期: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的戰爭
黃帝時代的三大製度
黃帝時代的科技文化
黃帝的個人結局
黃帝的譜係及黃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陽一樣偉大的領袖:堯
第二顆太陽: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談禪讓:被誤解的民主製
第三章文治時代
本章提要
「天治」及其終結
《易經》的誕生
周的開國:文治之始
周公製禮:構建理想國
《周禮》: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國」
官本位的形成
第四章競爭時代
本章提要
禮樂崩壞於「失信」
變通術:用「智」來修補「信」
守「禮」者的下場
智謀的成功者:春鞦霸主及戰國七雄
亂世之學:諸子百傢的興起
應該有哪些「傢」?
找不到民主的雛形
知識分子變為策士
兩個維護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
第五章帝國時代
本章提要
崛起過程與羅馬頗為相似的秦國
被大權術者培養起來的帝國締造人
秦王朝的兩個推翻者:王侯將相寜有種乎?!
暴秦的對立麵:一剛一柔
依靠智謀成為帝國領袖的劉邦
中央集權的確立及封建的興亡
帝國集權的加強:政治與經濟的集權
帝國強悍的顯現:抗擊匈奴
帝國各階層及其矛盾分析
知識分子蛻變為謀士
從泱泱大漢到風雨飄搖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國傳統價值核心之最高體現者:大一統
《史記》的意義
帝國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兩座高峰
第六章信仰時代
本章提要
統治者是上天派來的
聖經一般的《春鞦》到底是什麼貨色?
「天人閤一」與「政教閤一」
荒誕的「《春鞦》斷案」
王莽對儒教「理想國」的實踐
亂世與信仰危機
荒淫透頂的帝王貴族們
在信仰中掙紮的「名士」們
覺醒的文學又沉淪於「六朝金粉」之中
第七章復興時代
本章提要
從「曆史的驚人相似」看清帝國的實質
「四朝八代」前僕後繼地造就大一統帝國
盛世前奏
空前繁榮的隋朝經濟
李世民與楊廣之比較
集第一等眼光、胸懷、勇武、智謀、運氣於一身的帝國領袖
卓越的皇帝武則天
把盛世推嚮高峰又跌入低榖的人
開元盛世與唐代文明
盛唐的策士之風
文藝復興
空前絕後的性開放
帝國由興而衰之總結
第八章逆動時代
本章提要
還是要「大一統」
黃袍情節:崇文抑武
宰相失位:無限集權
既不「帝國」,也不「大一統」
廟堂:政教完全閤一
從變法到打擊民營經濟
學術思想之逆動及根源
從理學到心學: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徹底淪亡
科舉製:知識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徹底淪亡
文字獄:消滅文化異己
新血液總是被腐化
航海業的中止與閉關鎖國
一群變態者
第九章啓濛時代
本章提要
似乎也可以從理學中産生「新義」
一個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浪漫主義的平民文學復興
撲麵而來的「西學」
嚮君權質疑
黃宗羲的非君論
四大救亡圖存運動
民主與科學兩麵大旗
第十章跨越時代
本章提要
導讀
這是一本認識中國曆史文化發展脈絡的書。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原因是中國曆史曾經有過大漢盛唐的輝煌燦爛,其後又進入鴉片戰爭之後的貧窮落後。
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復興什麼呢?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學精神嗎?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
麵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將中國曆史文化發展脈絡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
本書有三大特色,值得對中國曆史感興趣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思考者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選擇的關注者一讀。這三大特色是:
一、按中國文化發展、演變的脈絡,將中國曆史劃分為十個時代。
二、用「笑談」的態度來敘述曆史。
三、放眼全球,麵嚮未來。
為瞭方便閱讀,作者不得不在前麵再囉嗦幾句。
一
現在都說,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我們不禁要問上一句:我們要「復興」什麼呢?我們的文化最偉大的地方,到底在哪裏呢?
問題的實質是:曾經有一段曆史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曆史發展的結局是,我們受盡瞭西方列強的欺侮、蹂躪。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落後於人,甚至我們不僅在經濟上,還在受彆人的掠奪;在文化上也在受侵略。這是不爭的史實。
問題齣在哪裏呢?
首先,麵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態度,一直是一個問題。
好像問題很簡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
我們要正視的兩個問題是:
很多人說,我們要全盤西化。但我們怎麼能擺脫五韆年來曆史文化的影響呢?誰又能真正擺脫得瞭呢?連當初叫嚷「全盤西化」最厲害的鬍適先生,最終自覺與不自覺之中,不也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準去做事、做人,甚至去想問題嗎?
又有很多人在維護中國文化,但我們不禁又要問:我們現在的人,哪一個離得開西方文化呢?不僅我們現在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西方的文化成果,而且,我們自覺與不自覺之中,哪一個人的思維又不受西方影響呢?
東也不是,西也不是,怎麼辦呢?
其實,道理非常明白:現代化是必然的。
關鍵是,我們怎麼樣去麵對我們的曆史、麵對我們的傳統文化!
二
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數的有識之士在對中國文化進行思考、批判,當今更可謂是曆史熱、國學熱。
但「熱」得有些走樣。
談中國曆史的人,我將其分為四派:
第一是歌頌派,以「國學大師」錢穆為代錶。他們一味地認為,中國文化從來就很好,在他們眼中,狗屎也是香的,因為狗屎可以做肥料啊!但我們隻要反問一句,他們的立論立即就崩潰:既如此,中國何以淪落到到讓西方列強宰割的份上啊?何以他們還要用西方的方式發錶文章、齣書啊?
第二是否定派,以李敖、柏楊為代錶,他們的議論甚囂塵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詛咒得一無是處,好像我們一切落後的原因,皆源於此。但這種理論,亦不值一駁,我們亦隻需反問兩句,即可讓他們的立論崩潰:何以至他們還要用漢字寫作啊?中國文化是可以說甩就甩得瞭嗎?
第三是獵奇派,可以說是一批無聊甚至無恥的文人,他們將中國文化、曆史中最極端、最糟粕的東西拿齣來展示,以炫人耳目。因為中國曆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當然會包含一些諸如陰謀、凶殺、迷信、性變態的東西,如「權術」、「厚黑學」、「潛規則」、「算命」、「房中術」等。
第四是普及派,「當年明月」是現在最傑齣的代錶,他們用現代人最能接受的□述方式談曆史,客觀上起到瞭普及曆史、國學的作用,但我們要問一句:僅僅知道曆史有意義嗎?我們的曆史何以是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他們提供瞭答案嗎?
所以,對曆史的態度,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尚沒有一個正當的。是中國受辱挨打的曆史讓人壞瞭心態嗎?
三
曆史已經成為曆史瞭,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
我們的任務不是詛咒曆史,也不是炫耀曆史。我們要麵對未來。我們之所以要談曆史,是因為我們麵對的這個未來,必須從我們這個曆史一路走來。
那麼,對待過去,我們為什麼不應該笑談呢?
其實,笑談,纔是我們應該取的最實際、最健康的心態。
我們在笑談中,會發現自己的真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得失以及自己的能力。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隻是一員。我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
四
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大一統」,為此,在中國曆史的階段分類上,曾讓人傷透腦筋。我隻是從文化發展的脈絡上,將中國曆史分為十個階段。
但在這種□述中,我們會發現還是有問題:比如,我在談「帝國時代」時,便會齣現「信仰時代」的問題已經深入其中。「啓濛時代」完全湮沒在「逆動時代」之中,更其要者,從秦代以後直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國又可以統稱為「帝國時代」,等等。但我的這種分法,如果從梳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你會頓覺一目瞭然。
性格決定命運。看清中國文化,就會理解中國的現在,也就會知道中國的未來。
五
「非議」有兩重意思,第一,我筆名叫周非,我議論曆史,自然可以稱之為「非議」;第二,本書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就連寫曆史的章法也與眾不同,名之為「非」,不亦可乎!有一個大傢曾對我說過:寫書不可有太多的新觀點,一兩個即可,關鍵是能說透,這樣纔會引起轟動。無奈,我做不到,因為我的目標是「梳理清中國文化」,不是為瞭轟動。看完我的書,讀者會發現,我所有的觀點,都是成體係的。
我已齣過一本《拷問曆史》,通過對中國文化中最有影響、被神化瞭的十二個人物(黃帝、西施、孔子、魯班、關羽、諸葛亮、華佗、楊廣、李白、王安石、包拯、秦檜)的拷問,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進行批判(批而判之),讀者可以將之與本書參照著看。
如有意見,請與我聯係:zhoufei123456@sina.com。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