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

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思潮
  • 文化批评
  • 正史
  • 野史
  • 历史辩论
  • 反思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清中国文化,就会理解中国的现在,也就会知道中国的未来。」

  一部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作品

  作者用健康的心态和理性的方法,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历史按文化发展的脉络分为十个时代,揭示了「智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并试图解决三大问题:为什么中国会从「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走向鸦片战争的落后挨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究竟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到底应该「复兴」什么?

  作者不是咒骂历史,也不是炫耀历史,而是要面对未来。他之所以要非议历史,是因为他认为我们面对的这个未来,必须从我们的传统一路走来。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乐崩坏,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天空灿烂辉煌,但那些争权夺利的王侯将相和东奔西走的策士们,却扯起各色大旗,将「学」变为「术」,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智谋文化」,科学与民主之路交臂而错。

  中华帝国是用「智谋」打造出来的。至汉武帝时,中国文化完全定型、成熟,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大一统」,不仅是领土意义上的大一统,而是包括思维、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几乎无所不包的多方面的「大一统」。这种「大一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周非

  本名周飞,生于江南水乡。自幼好读文史哲经类文章,上大学学的是自然科学,工作后却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自然科学、经济学与哲学、历史和文学融为一体,对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发展进行系统和独特的分析研究,在中国大陆赢得了「当代隐士、思想卧龙」之誉。着有《拷问历史》一书。

历史的转折与深流:一部关于权力、思想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导言: 历史并非一条平滑的河流,而是由无数次湍急的转折、深沉的回流与突发的决堤所构成的复杂水系。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那些决定性的“动”与“静”的交织点,那些推动文明进程的关键时刻,以及在这些高光时刻背后,驱动社会结构、思想范式和政治权力进行根本性重塑的深层力量。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探寻历史演进中的张力与平衡,即传统惯性与革新动力之间的永恒博弈。 第一编:权力的形塑与重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角力 本篇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命脉: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巩固、膨胀与最终的结构性挑战。 第一章:秦汉大一统的内在逻辑与溢出效应。 秦的统一并非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对权力分配模式的一次彻底革命。本章将详细梳理秦朝如何通过郡县制、度量衡的统一以及思想的“焚”与“立”,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官僚体系为中枢的治理模型。然而,这种模型在汉代如何被“儒家化”以适应长期统治的需要?我们将剖析汉武帝“推恩令”的深层结构意义,以及它如何成功地在理论上消解了封建藩王势力,为后世中央集权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重点将放在土地兼并导致的结构性危机,即中央政权在周期性面对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时,所采取的“抑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背后的权力再平衡术。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碎裂”与“重组”:门阀士族与皇权的二次拉锯。 大分裂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秦汉建立的官僚体系的阶段性失效。本章重点不在于战乱本身,而在于士族(门阀)如何成为新的权力基础,以及皇权是如何试图打破这种基于血缘和地域的“架空”状态。我们将细致考察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如何异化为世家大族的晋升阶梯,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与胡化交织下的权力重构尝试。这种由中央向地方的权力转移,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更依赖精英阶层而非纯粹官僚体系的治理逻辑,为隋唐的复兴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唐宋的权力精细化管理与文官制度的成熟。 唐代,特别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出现,暴露了“人治”的局限性。本章将重点分析唐代如何通过三省六部制的细化运作,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来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重建中央对人才的绝对控制。宋代则是这一进程的顶峰。我们将深入探讨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下,行政权力如何被分割、制衡,形成一个高度精密、但又略显冗余的官僚机器。这种对“权力集中但不专断”的追求,是宋代政治稳定与军事脆弱性的根本原因。 第二编:思想的潮汐与范式的转换——从诸子百家到理学的内化 思想是社会的操作系统。本篇将考察中国思想史上几次重大的范式转换,这些转换如何影响了政治实践和社会心理。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对“秩序重建”的多元探索。 百家争鸣的本质,是对周礼崩坏后社会失序状态的焦虑回应。本章不满足于罗列各家学说,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变动中进行分析。儒家如何从“仁”的道德倡导,逐渐演化为一套政治伦理体系?道家如何提供了一种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的“超验”出口?法家如何提供了一套直接干预现实的、务实的工具箱?这种多元思想的竞争,为后世的“兼容并蓄”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五章: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实用主义。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核心在于将其纳入“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框架,从而为皇权提供了至高无上的神圣合法性。本章将探讨这种“经学化”过程,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求,以及这对于后续思想史的深远影响——即思想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依赖。 第六章:宋明理学的兴起:内求与格物致知的新转向。 面对唐末以来的佛教和道教对传统儒家在精神世界的主导地位的挑战,宋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建。理学(程朱理学)的核心贡献在于将伦理道德“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本章将深入解析“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它如何重塑了知识分子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在明代演变为一套对个人行为和家庭伦理具有极强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编:社会结构的韧性与突变——阶层流动与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 社会结构并非静止不变,其内部的矛盾和流动性,往往是催生历史转折的底层动力。 第七章:土地、人口与王朝周期:社会经济的基石与陷阱。 中国历史被著名的“王朝周期论”所支配,其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土地的兼并与人口的压力。本章将考察历代王朝在“均田制”崩溃后,如何面对土地私有化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我们将分析赋税制度(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的改革,是如何试图在维护地主阶层利益的同时,维持国家财政的稳定,以及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 第八章:士绅阶层的功能与边界:介于朝廷与民间之间。 士绅,即通过科举或地方声望而获得社会影响力的精英群体,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关键。本章将详细描绘士绅在地方上扮演的“教化者”、“调解者”和“纳税代理人”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存在,既是维系基层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阻碍自上而下推行激进改革的保守力量。探究士绅阶层在不同王朝(如明清)中的兴衰起伏,有助于理解社会动员能力的强弱。 第九章:城市化进程与商业力量的隐性扩张。 尽管传统观念“重农抑商”,但商业活动从未停歇。本章将超越传统的农业史观,聚焦于唐宋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货币经济的普及,以及商人阶层(如徽商、晋商)如何积累财富并反向影响政治与文化。这种隐性的经济力量,是如何在不触动核心政治结构的前提下,悄然改变社会风貌,并为近代转型积累了潜在的资本与技术基础。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交汇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超越对单一事件的描述,转而构建一个理解中国历史动力的分析框架。历史的“动”与“逆动”并非随机事件的堆砌,而是深层结构矛盾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集中爆发。对权力、思想与社会经济基础的交叉分析,揭示了中国文明在维持其连续性的同时,所经历的那些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调整与张力。理解这些深层动因,是认识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前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导读

第一章神话时代
本章提要
一个关于想像力的故事
中国的「创世纪」
与大自然抗争
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
中国人的爱情在哪里?

第二章理想时代
本章提要
中国人讲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确立期:黄帝时代
黄帝时代的战争
黄帝时代的三大制度
黄帝时代的科技文化
黄帝的个人结局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阳一样伟大的领袖:尧
第二颗太阳: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谈禅让:被误解的民主制

第三章文治时代
本章提要
「天治」及其终结
《易经》的诞生
周的开国:文治之始
周公制礼:构建理想国
《周礼》:中国圣贤们的「理想国」
官本位的形成

第四章竞争时代
本章提要
礼乐崩坏于「失信」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信」
守「礼」者的下场
智谋的成功者:春秋霸主及战国七雄
乱世之学:诸子百家的兴起
应该有哪些「家」?
找不到民主的雏形
知识分子变为策士
两个维护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第五章帝国时代
本章提要
崛起过程与罗马颇为相似的秦国
被大权术者培养起来的帝国缔造人
秦王朝的两个推翻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暴秦的对立面:一刚一柔
依靠智谋成为帝国领袖的刘邦
中央集权的确立及封建的兴亡
帝国集权的加强:政治与经济的集权
帝国强悍的显现:抗击匈奴
帝国各阶层及其矛盾分析
知识分子蜕变为谋士
从泱泱大汉到风雨飘摇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国传统价值核心之最高体现者:大一统
《史记》的意义
帝国时代知识分子中的两座高峰

第六章信仰时代
本章提要
统治者是上天派来的
圣经一般的《春秋》到底是什么货色?
「天人合一」与「政教合一」
荒诞的「《春秋》断案」
王莽对儒教「理想国」的实践
乱世与信仰危机
荒淫透顶的帝王贵族们
在信仰中挣扎的「名士」们
觉醒的文学又沉沦于「六朝金粉」之中

第七章复兴时代
本章提要
从「历史的惊人相似」看清帝国的实质
「四朝八代」前仆后继地造就大一统帝国
盛世前奏
空前繁荣的隋朝经济
李世民与杨广之比较
集第一等眼光、胸怀、勇武、智谋、运气于一身的帝国领袖
卓越的皇帝武则天
把盛世推向高峰又跌入低谷的人
开元盛世与唐代文明
盛唐的策士之风
文艺复兴
空前绝后的性开放
帝国由兴而衰之总结

第八章逆动时代
本章提要
还是要「大一统」
黄袍情节:崇文抑武
宰相失位:无限集权
既不「帝国」,也不「大一统」
庙堂:政教完全合一
从变法到打击民营经济
学术思想之逆动及根源
从理学到心学: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彻底沦亡
科举制: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彻底沦亡
文字狱:消灭文化异己
新血液总是被腐化
航海业的中止与闭关锁国
一群变态者

第九章启蒙时代
本章提要
似乎也可以从理学中产生「新义」
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浪漫主义的平民文学复兴
扑面而来的「西学」
向君权质疑
黄宗羲的非君论
四大救亡图存运动
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第十章跨越时代
本章提要

图书序言

导读

  这是一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原因是中国历史曾经有过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其后又进入鸦片战争之后的贫穷落后。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但复兴什么呢?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学精神吗?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

  本书有三大特色,值得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者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关注者一读。这三大特色是:

  一、按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十个时代。
  二、用「笑谈」的态度来叙述历史。
  三、放眼全球,面向未来。

  为了方便阅读,作者不得不在前面再啰嗦几句。

  现在都说,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但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我们要「复兴」什么呢?我们的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的实质是:曾经有一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的结局是,我们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侮、蹂躏。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落后于人,甚至我们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受别人的掠夺;在文化上也在受侵略。这是不争的史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採用什么态度,一直是一个问题。

  好像问题很简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呢?

  我们要正视的两个问题是:

  很多人说,我们要全盘西化。但我们怎么能摆脱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影响呢?谁又能真正摆脱得了呢?连当初叫嚷「全盘西化」最厉害的胡适先生,最终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不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去做事、做人,甚至去想问题吗?

  又有很多人在维护中国文化,但我们不禁又要问:我们现在的人,哪一个离得开西方文化呢?不仅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西方的文化成果,而且,我们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哪一个人的思维又不受西方影响呢?

  东也不是,西也不是,怎么办呢?

  其实,道理非常明白:现代化是必然的。

  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我们的历史、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的有识之士在对中国文化进行思考、批判,当今更可谓是历史热、国学热。

  但「热」得有些走样。

  谈中国历史的人,我将其分为四派:

  第一是歌颂派,以「国学大师」钱穆为代表。他们一味地认为,中国文化从来就很好,在他们眼中,狗屎也是香的,因为狗屎可以做肥料啊!但我们只要反问一句,他们的立论立即就崩溃:既如此,中国何以沦落到到让西方列强宰割的份上啊?何以他们还要用西方的方式发表文章、出书啊?

  第二是否定派,以李敖、柏杨为代表,他们的议论甚嚣尘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诅咒得一无是处,好像我们一切落后的原因,皆源于此。但这种理论,亦不值一驳,我们亦只需反问两句,即可让他们的立论崩溃:何以至他们还要用汉字写作啊?中国文化是可以说甩就甩得了吗?

  第三是猎奇派,可以说是一批无聊甚至无耻的文人,他们将中国文化、历史中最极端、最糟粕的东西拿出来展示,以炫人耳目。因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会包含一些诸如阴谋、凶杀、迷信、性变态的东西,如「权术」、「厚黑学」、「潜规则」、「算命」、「房中术」等。

  第四是普及派,「当年明月」是现在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用现代人最能接受的□述方式谈历史,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历史、国学的作用,但我们要问一句:仅仅知道历史有意义吗?我们的历史何以是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他们提供了答案吗?

  所以,对历史的态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尚没有一个正当的。是中国受辱挨打的历史让人坏了心态吗?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

  我们的任务不是诅咒历史,也不是炫耀历史。我们要面对未来。我们之所以要谈历史,是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个未来,必须从我们这个历史一路走来。

  那么,对待过去,我们为什么不应该笑谈呢?

  其实,笑谈,才是我们应该取的最实际、最健康的心态。

  我们在笑谈中,会发现自己的真实、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得失以及自己的能力。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一员。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大一统」,为此,在中国历史的阶段分类上,曾让人伤透脑筋。我只是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将中国历史分为十个阶段。

  但在这种□述中,我们会发现还是有问题:比如,我在谈「帝国时代」时,便会出现「信仰时代」的问题已经深入其中。「启蒙时代」完全湮没在「逆动时代」之中,更其要者,从秦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又可以统称为「帝国时代」,等等。但我的这种分法,如果从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你会顿觉一目了然。

  性格决定命运。看清中国文化,就会理解中国的现在,也就会知道中国的未来。

  「非议」有两重意思,第一,我笔名叫周非,我议论历史,自然可以称之为「非议」;第二,本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连写历史的章法也与众不同,名之为「非」,不亦可乎!有一个大家曾对我说过:写书不可有太多的新观点,一两个即可,关键是能说透,这样才会引起轰动。无奈,我做不到,因为我的目标是「梳理清中国文化」,不是为了轰动。看完我的书,读者会发现,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成体系的。

  我已出过一本《拷问历史》,通过对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被神化了的十二个人物(黄帝、西施、孔子、鲁班、关羽、诸葛亮、华佗、杨广、李白、王安石、包拯、秦桧)的拷问,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批判(批而判之),读者可以将之与本书参照着看。

  如有意见,请与我联系:zhoufei123456@sina.com

图书试读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大多用在「变通」的智谋上。
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乐崩坏,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天空灿烂辉煌,但那些争权夺利的王侯将相和东奔西走的策士们,却扯起各色大旗,将「学」变为「术」,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智谋文化」,与科学和民主之路交臂而错。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信」

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正是始于周幽王对那个「信」字的破坏,这就是着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场惨剧使周王室受到沉重打击,……却使当时的郑国国君郑庄公第一个获利,他常常打着周天子的招牌,在诸侯纷争中充当最高裁决人,故而有人把他列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郑庄公也有个讲信用的故事,《左传》上名之为「郑伯克段于鄢」,清朝人在编《古文观止》时,将它作为第一篇。

郑伯就是郑庄公,因为《春秋》作者认为他于德有损,故而不称他为公,而称之为伯。(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表面上看不出对人、事的褒贬,所以又叫「曲笔」。但这种「笔法」常使读者误解历史),庄公母亲生他时因难产而吓得半死,从此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特别溺爱小儿子段,多次要郑庄公父亲郑武公立段为太子而没有成功。庄公即位后,他母亲要他封弟弟到被郑国吞併的「制」地,庄公没答应;她又要求庄公把另一块大地盘「京」封给段,庄公只得答应了。一个大臣劝庄公说:「京这个地方太大了,不合乎周礼的要求,将来段的势力要大起来,对你可是很不利啊!」郑庄公说:「没办法,这是太后的要求啊!」大臣说:「太后的慾望是没边的,你应该把段安排到一个能限制他发展的地方,否则,他将如蔓草一样滋延蔓生,那时麻烦就大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您就看着吧!」

段到了京地后,果然开始壮大自己的实力,还要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方首领听从他和郑庄公两人的号令。公子吕就劝庄公说:「国无二主,您要是准备让位给段,我们就听他的好了;如果不让,就要除掉此患,以免乱了民心」。庄公说:「不妨,他将自取灭亡!」过了不久,段又擅自将上述的两个地区收归自己的封邑,并不断向国都方向扩大辖区。子封对庄公说:「到了行动的时候了,再发展下去,他的势力可就太大了!」庄公还是说:「他不行道义、不团结人,势力大了后,就会溃败!」最后,段就修筑工事、秣马厉兵、招兵买马,并约好太后做内应,到时为他打开城门。庄公了解到军事行动计划后,说:「可以动手了!」并立即派子封率兵镇压,京地人叛离了段,段逃到鄢这个地方,庄公就进兵鄢地,段只得出逃流亡到共国。庄公得胜而回,将他母亲赶出国都,安置在一个叫城颍的小地方居住,并发誓说:「只有在黄泉之下,才会见她!」

颍考叔知道后,便以进献的名义见到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在宴席上将肉留下要带走,庄公就问原因,颍考叔说:「小人的老母亲没吃过国君这么好的东西,我要带回去孝敬一下她老人家。」庄公说:「你有母亲,就我没有!」颍考叔故意问这是何故,庄公就说到自己当初发的誓言,现在怎么改变呢?如今是悔之晚矣!颍考叔说:「哦,这有何难呀?您只要挖个地洞,能见到黄泉,从地道里见她,谁能说您是位不守信用的人呢?!」庄公大喜,就依计而行。庄公后来在走进地道里时,还唱着:「在这宽大的地道里呀,其乐啊融融!」太后走出地道时,也高兴地唱道:「走出这宽大的地道呀,其乐啊泄泄!」母子俩从此恢复了从前的关系。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公很重信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他没有用「四匹良马」去追,而是用计谋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知道,普通时候讲讲信用,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危难时刻」,那是需要牺牲自己很多东西的,包括财产、权力甚至是生命以及比生命更可贵的情感。

庄公对付他弟弟的办法,也极为阴险,因为他如果早一点控制他弟弟,段就不会走向灭亡。可庄公的目的就是要杀弟惩母,为此,他处心积虑地採用姑息养奸,坐看弟弟做大计谋的实施,促使他弟弟犯下「谋反罪」,从而名正言顺地去讨伐他。

庄公这两个计谋的使用,树立了一个坏样榜:人们发现,只要有智谋,什么「礼」(规矩、惯例)都可以变通解决的。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智慧。他们偷偷地把「仁义礼知信」中的「知」改为了「智」,当然,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原来人们理解的意思也完全相同:「知识」就是「智慧」,或者反过来说「智慧就是知识」。但春秋以后,人们将二者分开了,而且更注重智慧,他们把死守教条、不会变通的人,视为「无知」──没有智慧,蠢猪一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听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让我立刻想象到作者是一位敢于挑战传统史观的学者。我理解的“正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那些向前推进、带来进步的巨大力量,比如科技的突破、文化的交流、制度的革新。而“逆动”则可能是那些阻碍进步的保守思潮、周期性的社会动荡,甚至是被历史洪流抛弃的旧有观念。我设想,本书的写作风格一定会非常鲜活,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论辩的张力,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又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我特别好奇“非议”二字,它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对历史提出质疑,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辨别真伪。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发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正动”与“逆动”的较量。比如,在某个被歌颂的时代,作者是否能指出其隐藏的危机?在某个被批判的时期,又能否发现其积极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场关于历史的辩论。我设想,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审判”或是“历史解构”。“正动”或许指的是那些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进步力量,例如科技的革新、思想的解放、社会制度的进步等等。而“逆动”则可能涵盖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保守势力、周期性的衰退、甚至是某些被历史进程抛弃的观念和制度。我尤其对“非议”二字感到好奇。它暗示了作者可能对许多约定俗成的历史解读提出了挑战,鼓励读者用一种不带偏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历史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大胆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能够挑战我固有的历史认知。比如,在某个被广泛赞誉的朝代,是否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某个被视为“罪人”的历史人物身上,是否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中国历史图景,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不断地反思和提问,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的“正动”与“逆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今日之中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直观的联想,它仿佛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展开之时,既有如潮水般涌动的“正动”,那是推动时代前进的进步力量,是无数个体努力汇聚成的变革洪流;也有暗流涌动、不为人知的“逆动”,那是潜藏在历史缝隙中的阻力、是保守势力对变革的抵制,抑或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曲折与反复。光是想象这些概念的碰撞,就足以激发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拨开迷雾的视角,审视那些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去发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或许,那些被冠以“正面”或“负面”标签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很好奇,在作者的解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英雄的人物,是否也曾有过动摇与彷徨?那些被我们谴责的枭雄,又是否在某些时刻,无意间成为了历史前进的催化剂?“非议”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质疑、去思考、去重新认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生命体。

评分

《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的意味,仿佛在邀请读者一起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我将“正动”理解为中国历史上那些推动文明进步、加速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比如思想的启蒙、技术的革新、制度的优化。而“逆动”则可能指向历史发展中的反复、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因素,如保守势力的反扑、社会矛盾的激化、外来侵略的冲击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不再仅仅聚焦于那些宏大的帝王将相,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正动”与“逆动”中扮演角色。我设想,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相当犀利,敢于直接点破历史的真相,甚至对一些“主流”的历史解读提出质疑。“非议”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主旨——鼓励读者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而不是全盘接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入剖析,理解“正动”与“逆动”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拨乱反正”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

评分

《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这个书名,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我理解的“正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那些积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力量,比如新的思想学说涌现、生产力发展、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等等。而“逆动”则可能代表了那些历史的反复、停滞,甚至是倒退,例如保守势力的阻挠、社会矛盾的激化、战争的破坏等等。我设想,本书会像一位敏锐的侦探,仔细剖析历史事件的肌理,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深层动因。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正动”与“逆动”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例如,在一个看似欣欣向荣的“正动”时期,是否也潜伏着孕育“逆动”的种子?在一次巨大的“逆动”之后,又是如何重新积蓄力量,迎来新的“正动”?我对“非议”这两个字有着特别的兴趣,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会是一味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会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结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分析,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而对中国历史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智识上的挑战,并激发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