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国文化,就会理解中国的现在,也就会知道中国的未来。」
一部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作品
作者用健康的心态和理性的方法,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历史按文化发展的脉络分为十个时代,揭示了「智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并试图解决三大问题:为什么中国会从「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走向鸦片战争的落后挨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究竟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到底应该「复兴」什么?
作者不是咒骂历史,也不是炫耀历史,而是要面对未来。他之所以要非议历史,是因为他认为我们面对的这个未来,必须从我们的传统一路走来。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乐崩坏,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文化天空灿烂辉煌,但那些争权夺利的王侯将相和东奔西走的策士们,却扯起各色大旗,将「学」变为「术」,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智谋文化」,科学与民主之路交臂而错。
中华帝国是用「智谋」打造出来的。至汉武帝时,中国文化完全定型、成熟,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大一统」,不仅是领土意义上的大一统,而是包括思维、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几乎无所不包的多方面的「大一统」。这种「大一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周非
本名周飞,生于江南水乡。自幼好读文史哲经类文章,上大学学的是自然科学,工作后却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自然科学、经济学与哲学、历史和文学融为一体,对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发展进行系统和独特的分析研究,在中国大陆赢得了「当代隐士、思想卧龙」之誉。着有《拷问历史》一书。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导读
第一章神话时代
本章提要
一个关于想像力的故事
中国的「创世纪」
与大自然抗争
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
中国人的爱情在哪里?
第二章理想时代
本章提要
中国人讲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确立期:黄帝时代
黄帝时代的战争
黄帝时代的三大制度
黄帝时代的科技文化
黄帝的个人结局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阳一样伟大的领袖:尧
第二颗太阳: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谈禅让:被误解的民主制
第三章文治时代
本章提要
「天治」及其终结
《易经》的诞生
周的开国:文治之始
周公制礼:构建理想国
《周礼》:中国圣贤们的「理想国」
官本位的形成
第四章竞争时代
本章提要
礼乐崩坏于「失信」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信」
守「礼」者的下场
智谋的成功者:春秋霸主及战国七雄
乱世之学:诸子百家的兴起
应该有哪些「家」?
找不到民主的雏形
知识分子变为策士
两个维护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第五章帝国时代
本章提要
崛起过程与罗马颇为相似的秦国
被大权术者培养起来的帝国缔造人
秦王朝的两个推翻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暴秦的对立面:一刚一柔
依靠智谋成为帝国领袖的刘邦
中央集权的确立及封建的兴亡
帝国集权的加强:政治与经济的集权
帝国强悍的显现:抗击匈奴
帝国各阶层及其矛盾分析
知识分子蜕变为谋士
从泱泱大汉到风雨飘摇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国传统价值核心之最高体现者:大一统
《史记》的意义
帝国时代知识分子中的两座高峰
第六章信仰时代
本章提要
统治者是上天派来的
圣经一般的《春秋》到底是什么货色?
「天人合一」与「政教合一」
荒诞的「《春秋》断案」
王莽对儒教「理想国」的实践
乱世与信仰危机
荒淫透顶的帝王贵族们
在信仰中挣扎的「名士」们
觉醒的文学又沉沦于「六朝金粉」之中
第七章复兴时代
本章提要
从「历史的惊人相似」看清帝国的实质
「四朝八代」前仆后继地造就大一统帝国
盛世前奏
空前繁荣的隋朝经济
李世民与杨广之比较
集第一等眼光、胸怀、勇武、智谋、运气于一身的帝国领袖
卓越的皇帝武则天
把盛世推向高峰又跌入低谷的人
开元盛世与唐代文明
盛唐的策士之风
文艺复兴
空前绝后的性开放
帝国由兴而衰之总结
第八章逆动时代
本章提要
还是要「大一统」
黄袍情节:崇文抑武
宰相失位:无限集权
既不「帝国」,也不「大一统」
庙堂:政教完全合一
从变法到打击民营经济
学术思想之逆动及根源
从理学到心学: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彻底沦亡
科举制: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彻底沦亡
文字狱:消灭文化异己
新血液总是被腐化
航海业的中止与闭关锁国
一群变态者
第九章启蒙时代
本章提要
似乎也可以从理学中产生「新义」
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浪漫主义的平民文学复兴
扑面而来的「西学」
向君权质疑
黄宗羲的非君论
四大救亡图存运动
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第十章跨越时代
本章提要
导读
这是一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原因是中国历史曾经有过大汉盛唐的辉煌灿烂,其后又进入鸦片战争之后的贫穷落后。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但复兴什么呢?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学精神吗?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呢?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
本书有三大特色,值得对中国历史感兴趣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者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关注者一读。这三大特色是:
一、按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十个时代。
二、用「笑谈」的态度来叙述历史。
三、放眼全球,面向未来。
为了方便阅读,作者不得不在前面再啰嗦几句。
一
现在都说,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但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我们要「复兴」什么呢?我们的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问题的实质是:曾经有一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的结局是,我们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侮、蹂躏。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落后于人,甚至我们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受别人的掠夺;在文化上也在受侵略。这是不争的史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採用什么态度,一直是一个问题。
好像问题很简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呢?
我们要正视的两个问题是:
很多人说,我们要全盘西化。但我们怎么能摆脱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影响呢?谁又能真正摆脱得了呢?连当初叫嚷「全盘西化」最厉害的胡适先生,最终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不也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去做事、做人,甚至去想问题吗?
又有很多人在维护中国文化,但我们不禁又要问:我们现在的人,哪一个离得开西方文化呢?不仅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西方的文化成果,而且,我们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哪一个人的思维又不受西方影响呢?
东也不是,西也不是,怎么办呢?
其实,道理非常明白:现代化是必然的。
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我们的历史、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的有识之士在对中国文化进行思考、批判,当今更可谓是历史热、国学热。
但「热」得有些走样。
谈中国历史的人,我将其分为四派:
第一是歌颂派,以「国学大师」钱穆为代表。他们一味地认为,中国文化从来就很好,在他们眼中,狗屎也是香的,因为狗屎可以做肥料啊!但我们只要反问一句,他们的立论立即就崩溃:既如此,中国何以沦落到到让西方列强宰割的份上啊?何以他们还要用西方的方式发表文章、出书啊?
第二是否定派,以李敖、柏杨为代表,他们的议论甚嚣尘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诅咒得一无是处,好像我们一切落后的原因,皆源于此。但这种理论,亦不值一驳,我们亦只需反问两句,即可让他们的立论崩溃:何以至他们还要用汉字写作啊?中国文化是可以说甩就甩得了吗?
第三是猎奇派,可以说是一批无聊甚至无耻的文人,他们将中国文化、历史中最极端、最糟粕的东西拿出来展示,以炫人耳目。因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会包含一些诸如阴谋、凶杀、迷信、性变态的东西,如「权术」、「厚黑学」、「潜规则」、「算命」、「房中术」等。
第四是普及派,「当年明月」是现在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用现代人最能接受的□述方式谈历史,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历史、国学的作用,但我们要问一句:仅仅知道历史有意义吗?我们的历史何以是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他们提供了答案吗?
所以,对历史的态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尚没有一个正当的。是中国受辱挨打的历史让人坏了心态吗?
三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
我们的任务不是诅咒历史,也不是炫耀历史。我们要面对未来。我们之所以要谈历史,是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个未来,必须从我们这个历史一路走来。
那么,对待过去,我们为什么不应该笑谈呢?
其实,笑谈,才是我们应该取的最实际、最健康的心态。
我们在笑谈中,会发现自己的真实、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得失以及自己的能力。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一员。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
四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大一统」,为此,在中国历史的阶段分类上,曾让人伤透脑筋。我只是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将中国历史分为十个阶段。
但在这种□述中,我们会发现还是有问题:比如,我在谈「帝国时代」时,便会出现「信仰时代」的问题已经深入其中。「启蒙时代」完全湮没在「逆动时代」之中,更其要者,从秦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又可以统称为「帝国时代」,等等。但我的这种分法,如果从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你会顿觉一目了然。
性格决定命运。看清中国文化,就会理解中国的现在,也就会知道中国的未来。
五
「非议」有两重意思,第一,我笔名叫周非,我议论历史,自然可以称之为「非议」;第二,本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连写历史的章法也与众不同,名之为「非」,不亦可乎!有一个大家曾对我说过:写书不可有太多的新观点,一两个即可,关键是能说透,这样才会引起轰动。无奈,我做不到,因为我的目标是「梳理清中国文化」,不是为了轰动。看完我的书,读者会发现,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成体系的。
我已出过一本《拷问历史》,通过对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被神化了的十二个人物(黄帝、西施、孔子、鲁班、关羽、诸葛亮、华佗、杨广、李白、王安石、包拯、秦桧)的拷问,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批判(批而判之),读者可以将之与本书参照着看。
如有意见,请与我联系:zhoufei123456@sina.com。
这本书的书名,光听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让我立刻想象到作者是一位敢于挑战传统史观的学者。我理解的“正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那些向前推进、带来进步的巨大力量,比如科技的突破、文化的交流、制度的革新。而“逆动”则可能是那些阻碍进步的保守思潮、周期性的社会动荡,甚至是被历史洪流抛弃的旧有观念。我设想,本书的写作风格一定会非常鲜活,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论辩的张力,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又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我特别好奇“非议”二字,它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对历史提出质疑,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辨别真伪。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发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正动”与“逆动”的较量。比如,在某个被歌颂的时代,作者是否能指出其隐藏的危机?在某个被批判的时期,又能否发现其积极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场关于历史的辩论。我设想,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审判”或是“历史解构”。“正动”或许指的是那些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进步力量,例如科技的革新、思想的解放、社会制度的进步等等。而“逆动”则可能涵盖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保守势力、周期性的衰退、甚至是某些被历史进程抛弃的观念和制度。我尤其对“非议”二字感到好奇。它暗示了作者可能对许多约定俗成的历史解读提出了挑战,鼓励读者用一种不带偏见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历史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大胆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能够挑战我固有的历史认知。比如,在某个被广泛赞誉的朝代,是否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某个被视为“罪人”的历史人物身上,是否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中国历史图景,让我们在阅读中能够不断地反思和提问,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的“正动”与“逆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今日之中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直观的联想,它仿佛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展开之时,既有如潮水般涌动的“正动”,那是推动时代前进的进步力量,是无数个体努力汇聚成的变革洪流;也有暗流涌动、不为人知的“逆动”,那是潜藏在历史缝隙中的阻力、是保守势力对变革的抵制,抑或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曲折与反复。光是想象这些概念的碰撞,就足以激发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拨开迷雾的视角,审视那些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去发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或许,那些被冠以“正面”或“负面”标签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很好奇,在作者的解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英雄的人物,是否也曾有过动摇与彷徨?那些被我们谴责的枭雄,又是否在某些时刻,无意间成为了历史前进的催化剂?“非议”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质疑、去思考、去重新认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生命体。
评分《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的意味,仿佛在邀请读者一起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我将“正动”理解为中国历史上那些推动文明进步、加速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比如思想的启蒙、技术的革新、制度的优化。而“逆动”则可能指向历史发展中的反复、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因素,如保守势力的反扑、社会矛盾的激化、外来侵略的冲击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不再仅仅聚焦于那些宏大的帝王将相,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正动”与“逆动”中扮演角色。我设想,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相当犀利,敢于直接点破历史的真相,甚至对一些“主流”的历史解读提出质疑。“非议”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主旨——鼓励读者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而不是全盘接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入剖析,理解“正动”与“逆动”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拨乱反正”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
评分《非议历史: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这个书名,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我理解的“正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那些积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力量,比如新的思想学说涌现、生产力发展、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等等。而“逆动”则可能代表了那些历史的反复、停滞,甚至是倒退,例如保守势力的阻挠、社会矛盾的激化、战争的破坏等等。我设想,本书会像一位敏锐的侦探,仔细剖析历史事件的肌理,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深层动因。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正动”与“逆动”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例如,在一个看似欣欣向荣的“正动”时期,是否也潜伏着孕育“逆动”的种子?在一次巨大的“逆动”之后,又是如何重新积蓄力量,迎来新的“正动”?我对“非议”这两个字有着特别的兴趣,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会是一味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会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历史结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分析,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而对中国历史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智识上的挑战,并激发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