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诸葛亮平步青云、纵横三国的秘密?
你知道诸葛亮自我栽培、壮大人生的诀窍?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解析这位历史上最着名的谋略天才,从诸葛亮的思路出发,学习他擅于经营自我及抓住机会的智慧,踏上成功的坦途。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富有魅力的人物之一
不仅因为他的赤胆忠诚,也因为他的过人智慧,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军事谋略,也在于他的口若悬河、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以及偶尔的心狠手辣、玩弄权谋。
诸葛亮是历史上智慧与谋略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他首次登场即纵论天下的隆中对,还是他联吴吞曹的火烧赤壁,甚至是他让刘备感到「如鱼得水」的秘密。与其感叹诸葛亮从天而降的天才,不如以他为师,学习这位第一军师的精采谋略。
作者简介
罗志仲
东海大学中研所毕,当过几年高中老师,是学生眼中 的好老师与好朋友,因醉心于文学目前专职写作,其文字生动、刻划深入、见解独到,有其特殊的个人魅力。
第一篇「自我栽培的方法」
一、 智慧开门!——从山东谈起 …… 008
二、读好书 …… 023
三、学古人 …… 044
四、交益友 …… 058
第二篇「平步青云的秘密」
一、 超完美企画案——隆中对 …… 076
二、欲擒故纵 …… 093
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 113
四、周公或王莽的选择 …… 128
五、谈判之道 …… 146
第三篇「壮大人生的艺术」
一、联合次要敌人 …… 166
二、收好徒弟 …… 183
三、选接班人 …… 206
四、人尽其才 …… 230
五、恶当除尽 …… 257
第四篇「纵横沙场的诀窍」
一、以小搏大 …… 280
二、带兵有方 …… 303
三、长于巧思 …… 320
四、与司马懿套招 …… 341
附录:诸葛亮年表 …… 360
谈诸葛亮的人太多了,但根据什么来谈,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太大,据此来谈诸葛亮,当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后人假造的《诸葛亮兵法》,除了少数几则颇有根据,其他多属荒诞不经,也不能拿来当信史看。陈寿写的《三国志》虽然资料不多,经过裴松之的补充,却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再配合其他史料,勉强能勾勒出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并非不可批评,不过如果连基本史料都没熟读,就想妄议前贤,是不是显得螳臂当车呢?
偏偏有人喜欢这样。曾看过以「诸葛村夫一生十大败迹葬送蜀国」为题者,文中痛斥诸葛亮,很有翻案的气势,只是缺乏常识和知识,令人啼笑皆非。该文作者列举诸葛亮的「十大败迹」中,有骂他「穷兵黩武,祸国殃民」的,说他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心愿」和自己「隆中对」的策略,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令国家背上大包袱,直接影响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论调错误百出,除了对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不了解,还弄错北伐的次数,也不晓得姜维并非继承人。此外,该文又批评诸葛亮「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用两边安抚的方法来处理内部将士的矛盾,还举例说,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关羽不接受,诸葛亮派费诗拍关羽马屁,使关羽更加骄横,埋下失荆州的祸根。这种论调也错误百出,殊不知调和鼎鼐是领导人的必备功力,诸葛亮何错之有?还有,费诗根本是刘备叫去骂关羽的,与马屁何干?又与诸葛亮何干?历史读成这样,还敢出来翻案,是不是有点「那个」?
由此看来,充分掌握史料,乃是评论历史人物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具备了,再来才是观点是否合情合理,角度是否一针见血,以及其他种种。本书在史料收集上,力求精确无误,「唯二」要自首的是在引用〈后出师表〉和「空城计」上,有必要解释一下。前者真假莫辨,学界迄今未有确论,因此现在断言该文是真是假,尚嫌太早,本书认为该文与诸葛亮的言论思想并无抵触,因此加以引证。至于空城计,由于内容穿帮之处太多,已可断定是郭沖杜撰出来的,只因情节实在发人省思,敌我双方套招求生的例证古今皆有,应该大书特书一番,因此专章处理。
本书的目的在挖掘诸葛亮的智慧,因此与一般传记有异,不跟着年代走,而是依照主题需要,适时穿插诸葛亮的生平事蹟,乃至于时代背景。有时为了对照处理,不免把罗贯中的大作拿出来骂一骂,但是他写三顾茅庐那段,我认为很能发挥诸葛亮「欲擒故纵」的智慧,引用不少。书后附上诸葛亮的年表,或可让读者更有时间概念,以免深陷五里雾中。
在写作的过程中,两个研究所老同学给我不少意见。黄伟修曾亲访山东数月,有不少真实见闻,足可印证本书中的某些说法;老同学陈一弘好学不倦,博洽多闻,除了提供若干数据资料,也对我的三国观点有所纠正。两人亦师亦友,惠我良多,特此感谢。
写完诸葛亮,最大的感想是,人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才气,更在于「充分的社会化」。空有才华是不够的,多少人因此长吁短叹,抱怨怀才不遇,他们都搞错了。人要成功,还必须具备「带得走的能力」,例如口若悬河、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偶尔要心狠手辣,玩点权谋。这些社会化的行为,配合上优越的才能,才是成功保证。
《智谋过人的大谋略家:诸葛亮》这本书,犹如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三国时期那位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将那个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时代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诸葛亮治国理念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是如何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发展,如何将百姓福祉置于首位的。他提出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诸葛亮在兵法之外,对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关注,他如何鼓励农业生产,如何发展蜀锦产业,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全能型人才的卓越才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厮杀,更体现在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不懈努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谋略家”,不仅精通军事,更深谙治国之道,他的智慧之光,穿越千年,至今仍照耀着我们。
评分《智谋过人的大谋略家:诸葛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孔明先生。它不仅仅是罗列诸葛亮的功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思考逻辑和战略考量。书中关于“安汉”“兴汉”两条线的叙述,让我看到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政治家,是如何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他不仅仅是为了刘备父子卖命,更是怀揣着匡扶汉室的理想,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者在分析诸葛亮的外交策略时,尤其引人入胜,他如何处理与东吴的关系,如何平衡与曹魏的对抗,这些都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外交手腕和战略眼光。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如何处理后勤补给和兵力调度的描写,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远见,即使在现代军事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全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建树,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谋略史诗。
评分读完《智谋过人的大谋略家:诸葛亮》这本书,我脑海里涌现出无数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画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亲眼见证了诸葛亮如何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书中对诸葛亮政治智慧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制定长远国策,这些都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神机妙算,更在于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治国安邦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隆中对”的详细分析,那不仅仅是一份军事蓝图,更是他对汉室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诸葛亮,他并非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担当的凡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诸葛亮的伟大,他不仅仅是一位谋士,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评分拜读了《智谋过人的大谋略家:诸葛亮》,我最大的感受是,诸葛亮的伟大并非仅仅在于他那些神乎其神的计谋,而更在于他超凡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书中并没有回避诸葛亮在北伐中的失利,而是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分析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客观条件。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诸葛亮,他也会面临困境,也会经历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作者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忠诚”和“责任”的真正含义。书中对于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以及他如何处理与后主刘禅的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清醒和理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出色的谋划,更体现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智谋过人的大谋略家:诸葛亮》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关于诸葛亮的题材太多了,很难有新的视角。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在叙述诸葛亮的生平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他“谋略”的剖析。书中很多章节都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诸葛亮在具体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比如赤壁之战前的联盟策略,以及在刘备去世后如何稳定蜀汉政权。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空城计”和“七擒孟获”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述为诸葛亮的“神迹”,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葛亮所处的战略环境,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智慧。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佩服诸葛亮能够化危机为转机、以智取胜的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教科书,通过诸葛亮的例子,教会读者如何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并在复杂局面下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