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全面抗战的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2009年2月重庆正式展出。该长卷耗资300万余元,由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题名,定稿总长度为805米,写实人物多达838名,其中包括数十名反派人物──战犯、汉奸。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由六个部分组成,即卷首「故国」、卷一「山河岁月」、卷二「血肉长城」、卷三「精神堡垒」、卷四「信义和平」、卷尾「祈祷」。整个画卷全长805米,画宽2米,按真人比例实录历史人物共838名,由重庆民间学者王康联袂着名画家江碧波、欧治渝、张春新、马一丹等50余人绘制完成。
巨幅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原计划总长度480米,定稿长度为728米,人物808位。
2004年尾,中国国画家欧治渝与重庆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康商量。将抗战中阵亡将领绘制成画卷,是欧治渝萦绕心头已久的一个想法,只是苦于没有场地和资金。王康是抗战史研究者,对欧治渝的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办公室正好有一个房间闲置着,就给欧治渝用作临时画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简单:「研究抗战的我都支援,只要不带偏见的,都是好事情。」
在欧治渝之外,王康邀请了另外三位重庆着名画家江碧波、张春新、马一丹分别担任四个主题的领衔画家。长卷的开头是连战的题词「浩然长流」,紧接着是两行文字:「谨以此画庄严纪念抗战胜利六十週年虔诚祈祷中华复兴与世界和平」。在长卷中出现的800多个人物,原则上每个人物出现一次,只有个别极其重要的人物,必须在不同的主题下重复出现的例外,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是出现最多的,分别出现了三次,西安事变、延安组群、重庆谈判就都离不开周恩来。
绘制国民参政会的画家马一丹说「孙中山和三民主义是海崃两岸惟一能够共同接受的政治理念和符号,在这幅画上打破了阶级的界限,党派界限也被淡化…。」长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非重写历史,而是努力复原民族记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包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本书特色
巨幅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原计划总长度480米,定稿长度为728米,人物808位。
2004年岁尾,国画家欧治渝来到位于沙坪坝 的重庆陪都文化有限公司,与公司负责人王康商量。将抗战中阵亡将领绘制成画卷,是欧治渝萦绕心头已久的一个想法,只是苦于没有场地和资金。王康是抗战史研究者,对欧治渝的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办公室正好有一个房间闲置着,就给欧治渝用作临时画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简单:研究抗战的我都支援,只 要不带偏见的,都是好事情。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康和朋友专程开车去了南岳衡山。气势磅薄的衡山忠烈堂修建于1943年,当时中国军队阵亡人数超过140万,阵亡将领140余位,蒋介石为了激励士气,批准建立忠烈堂。
王康看完之后,觉得非常震撼,他联想到,抗战既是全民抗战,也有国共合作,参与者不仅是军人,于是决定把欧治渝最初的想法扩大。《浩气长流》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即卷首「故国」、卷一「山河岁月」、卷二「血肉长城」、卷三「精神堡垒」、卷四「信义和平」、卷尾「祈祷」。整个画卷全长805米,画宽2米,按真人比例实录历史人物共838名,由重庆民间学者王康联袂着名画家江碧波、欧治渝、张春新、马一丹等50余人绘制完成。
这幅画具有多重特殊的意义,一是有史以来长度最长、画中人物最多,画家参与最众的中国画画卷;二是1949年以来在历史真实上走得最远的一幅画。本书内容则是着墨在画的内容、历史,以及成画过程爬梳的抗日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韩子渝
当代作家,1965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
那个烽火硝烟时代,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沦陷区学校纷纷南下西迁,中华各界精英、流亡学生汇集重庆。 陪都学界,悠悠八载,研究学术,哺育英华,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真正是延续中华国脉天香,永留史册珍贵篇章。但这些作为抗战陪都所独有的遗产,静卧60年,只有很少一点被实用地拿了出来。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规模、教育探索,韩子渝在写作、搜寻文献的过程中从发掘而有感觉,并为之震撼,于是加入《浩》画策划招集团队,并撰文描述成画过程与抗战历史。
第一章 南岳朝圣 画意萌定(二○○四年十一月至二○○五年三月)
第一节 画事发端
1、就这么定了!
2、不挣钱还尽做大事的公司
3、大帐的简略清理
4、难得的「热身」
5、最初的策划案
第二节 南岳茔域
6、走进三湘
7、忠烈祠大观
8、享堂气象
第三节 历历踪影
9、第一份合作协议
10、乙酉新春试笔
第二章 走向全景 组建团队(二○○五年四月至五月)
第四节 筹谋之士
11、王土火其人
12、王强的选择
13、青萍微风
14、首次创作会议
15、缘起.宗旨.结构.体例
第五节 蓄势待发
16、接通一脉
17、王真与他的「棒棒」
18、编外勤杂
第三章 自我变法 不辱使命(二○○五年六月至十二月)
第六节 走进庄严
19、从未有过的画场!
20、篷门今始为君开
21、总序.后记.四弁言
第七节 山河岁月
22、画外之影
23、加长铅笔
24、「四行」献旗
25、男子汉的遗产
第八节 血肉长城
26、置陈佈势
27、生死刚正谓之骨
28、英风壮节
第九节 精神堡垒
29、由文案到画面
这本书的名字,“浩气长流:国画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总觉得,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作者的技艺展现,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凝结。“国画的诞生”这个话题,在我看来,远比单纯介绍技法要来得更为吸引人。我会想,在那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什么样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立形成和独特发展?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早期中国绘画在借鉴和吸收外来艺术元素的同时,是如何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我很好奇,那些最初的国画作品,在题材、表现手法上,与后世的国画相比,会有哪些显著的区别?又有哪些内在的联系,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它作为“国画”的雏形?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国画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和演变,最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文化起源的追溯,对民族艺术精神的礼赞。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厚重感,“浩气长流”四个字,仿佛能看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场景,而“国画的诞生”则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凝聚着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中一定蕴藏着无数值得探寻的故事和智慧。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古老的时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下,创造出如此意境深远的画作的?他们是如何将自然景物、人物情感以及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那些早期的国画大师们,他们的创作理念、技法传承,甚至是他们的生活经历?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孕育出了最初的国画精髓,让这股“浩气”得以“长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画作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智慧与精神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之美。
评分“浩气长流:国画的诞生”,光听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生命力。“国画的诞生”这个切入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那么,在中国古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哲学思想、甚至技术发展,共同孕育了独具东方韵味的国画?这本书会不会去追溯那些最早的绘画遗迹,比如壁画、帛画,甚至是陶器上的纹饰,来探寻国画的早期源头?我更想知道,在国画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对后世的国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早期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又是如何体现出“国画”的特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国画不仅仅是笔墨的堆砌,更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理解,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关于一种民族艺术的起源探秘,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古籍中对水墨丹青的零星记载,总觉得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技巧,背后一定有着更为深邃的文化哲学。我对“国画的诞生”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中国绘画从最初的萌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体系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这本书会不会从历史的源头追溯,探讨那些最早的绘画实践,比如史前岩画、墓室壁画,以及那些模糊的符号和图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国画的?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诞生”的时代,有哪些关键的人物、事件或者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是否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被挖掘出来,为我们揭示国画发展的早期面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宝藏,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对中国艺术史的开端有了更加浓厚的探究欲。
评分“浩气长流:国画的诞生”,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传承和发展,而“浩气长流”正是这种生命力的绝佳写照。这本书点出了“国画的诞生”,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了解,在最初的国画形成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天人合一、意境深远这些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概念,是如何体现在最早的国画作品中的?这本书会不会去考证那些早期画作的技法,比如线条的运用、墨色的变化、构图的讲究,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相结合的?我很想知道,在古代,画师们是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的,这其中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门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国画不仅仅是描绘物象,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一种精神的寄托。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文化根源的深切探寻,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