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仙

孙逸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ie-Claire Berger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关孙逸仙的研究,长期以来被两种历史生产模式所主宰:一是中国史学的制造迷思,一是西方史学的破除迷思,两者都扭曲了孙逸仙。本书颠覆又客观地企图呈现中国百余年前第一次现代化时期,孙逸仙真正的历史角色。

  在法国汉学家白吉尔笔下,孙逸仙其实是昏庸的政客、慷慨又煳涂的机会主义者,更不是个伟大的理论家。但作者同时认为他的确怀抱救国理想,最倚仗的才能就是「跨界」沟通。综其一生,他为革命全球奔波,诉诸三合会、教会、学生、商人、西方列强、共产国际等的支持,能悠游与动员这些利益与思想大相迳庭的群体。如此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放大到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脉络来看,白吉尔认为,孙逸仙正是海洋中国的产物,他的发迹,代表的是沿海中国势力的崛起。在如是的风云涌动中,孙逸仙的一生让我们有机会探究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究竟该如何看待孙逸仙留下的庞大政治和智识遗产?本书试图重建孙逸仙的生涯,看他如何从一位南海冒险家(第一部)蜕变为创建共和之父(第二部),最终成了伟大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第三部),或许正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认识孙逸仙的方式。

作者简介

白吉尔 Marie-Claire Bergere

  法国大学荣誉教授。曾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和资料中心主任,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专着有《清朝官员与买办:东亚危机的关键》、《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等。

译者简介

温洽溢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世新大学,译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改变中国》、《康熙》、《天安门》、《前朝梦忆》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台湾版序
导论

第一部 南海冒险家 一八六六至一九○五年
第一章 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年,成长岁月
第二章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七年,革命领袖的象征性创造
第三章 一八九七至一九○○年,革命运动的象征性创造
第四章 一九○五年,唤醒中国民族主义与创立同盟会

第二部 国父? 一九○五至一九二○年
第五章 孙逸仙与同盟会
第六章 谋反者
第七章 中华共和之(养)父
第八章 一九一三至一九二○年,跨越沙漠

第三部 孙逸仙晚年:民族革命和革命民族主义 一九二○至一九二五年
第九章 一九二○至一九二四年,孙逸仙、苏联顾问和广州革命基地
第十章 孙逸仙的三民主义
第十一章 孙逸仙之死与转型

人物小传
注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错过的约会:孙逸仙与武昌起义

一九一一年十月爆发的武昌起义,或者套用中国的用语「双十起义」,并非如孙逸仙所形容的「纯属意外」。武昌起义由地方革命团体发难,党人多招募自新军,同时还有祕密会党和城市菁英的奥援。这些地方组织,和由孙逸仙、东京集团领导的革命运动,关联微乎其微,但它们确实一直都存在,它们之间的传递除了一方面透过黄兴,另一方面则是透过宋教仁在一九一一年八月创立的中部同盟会。然而,黄兴与宋教仁都不认为起义会成功。当他们后来真的驰往武昌时,两人都无法成功领导随武昌起义应运而生的湖北军政府。革命风潮在各省接二连三的响应之下,于十月、十一月间席卷全国;值此之际,第二个指挥重镇在上海、 南京成立,由同盟会的成员主导之,这些成员大多出身自长江流域。

不过,孙逸仙仍继续他的欧美之行。他是否因丧失主导权而感到不快?他是否对军、绅领导革命的成功机率抱持怀疑,就像他的粤籍同志们、特别是胡汉民一样?或者,游走海外寻找外交与财务的援助,可帮助他掌控整个局面?

无首之龙:双十起义
一九一一年四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为由孙逸仙领导、同盟会策动的一连串未遂起义划下句点。尔后,广东人失去主导权,革命行动的中心转移至长江流域。到了夏季时节,四川沸腾骚动,起因于川人抗议政府将铁路国有化的政策,爱国人士忧心铁路国有化,将为新一波外国侵占大开方便之门。
十多年来,湖北一带的小型革命团体一直都很活跃。面对官警的追猎,这些革命团体时常解散,只为能尽快易名重组。武昌起义前夕,湖北革命团体一同集结在「文学社」与「共进会」的旗帜下。文学社的成员多招募自驻扎武昌的新军军官与士兵。共进会则是同盟会内异议组织的地方分支,一九○七年四月始成立于东京,成立后一直与祕密会党密切合作,也吸收士绅和知识分子入会。分隔文学社与共进会两者的差异是属于社会性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不过在一九一一年九月,湖北革命人士在双方领袖的诉求下,克服彼此间的歧异,同意戮力同心为起义做准备。

这些小团体与同盟会维系的多是私人往来,而非机构间的交流。它们的合作始终是断断续续,是由一些地方领袖促成,这些人与同盟会内非广东帮一直保持联系,尤其是黄兴与宋教仁。孙武与居正即是这类领袖,他们两人都是共进会成员,都在东瀛完成学业。也有少部分地方革命人士,同时隶属同盟会和共进会。这类型组织的繁衍增生、灵活弹性,使警察镇压无门;他们深植于各类社会圈子,因此当前有特定目标时,他们不会排除更换支持者的类型或寻求临时的联合阵线—这些特质彰显一个活力十足、且能紧扣当时中国社会的运动。同盟会在意识形态上的野心是它的特色,湖北─湖南革命运动能持续运作,最重要的动力是它们的行动主义者。

一九一一年八月,宋教仁创立中部同盟会,就是渴望吸纳这些革命团体的行动力与势力。他想要将中部总会的权威,加诸于过去对同盟会口惠而实不至的大量长江流域革命团体。透过他主编的《民立报》,宋教仁亦试图扩展这些革命团体的政治视野,将颠覆满人政权的眼前目标,和创建民主、立宪政府的计画做了连结。出于政治现实的盘算,为了鼓动立宪派地方菁英对排满的支持,确保革命一蹴可几,宋教仁完全没提民生主义。宋教仁亟欲限制革命骚乱的时间与地理扩散,在军队的援助之下,他计画以湖北为发难中心,并尽快与北方各省联系。这个计画以及成立中部同盟会,都经过黄兴的首肯,不过黄兴劝戒行事要谨慎。

宋教仁自然是临渊履薄。依精擅组织之宋教仁的个人看法,完成所有筹备工作尚需耗费二、 三年的时间。但武昌的革命人士已等不急要行动了。十月十日,武昌驻军乱起。不管是黄兴或宋教仁,都没有足够时间去重整武昌;革命领袖皆不在场,他们不是在逃(如文学社的蒋翊武)就是负伤(如共进会的孙武)。军队自行鼓譟闹事,只一夕之间便战胜当局的抵抗。但没有领袖的叛民们,彷彿一条「无首之龙」。他们找上守备统领黎元洪,逼他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第一个革命政府的首领,竟只是个政治囚徒!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