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中国现代历史运动的若干轨迹。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写了大陆反右派斗争中,中国新闻界最大的一桩冤案——「新湖南报案」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蒙冤的精英们被处决、自杀、劳改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从而反思这样的悲剧,为什么那时会在大陆出现?对于此后的「文化大革命」,也作了一些真实的记录。作者还记述中共党内一些元老级的重要学者,如:李锐、于光远、李慎之、王若水等人曲折艰辛的遭遇,和他们深刻的思考,反思国家、民族,如何才能走上一条康庄的民主自由的宪政之路。
作者简介
李冰封
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入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1950年毕业。1954年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1956年毕业。
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57年在《新湖南报》工作时,曾被划为「右派」,下放「监督劳动」,1978年「改正」。1982年评为「编审」。现任《炎黄春秋》杂志社编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此后曾辍笔20余年。近年主要从事散文、随笔写作,着有《李冰封散文随笔初集》及《李冰封散文随笔续集》、《华胥梦醒集》等书。
前言
知者乐,仁者寿-恭祝李锐同志米寿寿庆
并非家务事-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及〈答读者问〉读后
随于光远访耀邦故居
尊重历史者,必受历史尊重-于光远同志着《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读后
「学而不思则罔」
对一种潜在危险的断想
附:巴金的书被「开天窗」∕谢云
三十年后的备忘录
拜谒记感
文革的准备阶段当始于一九六三年
抄来的两则轶闻
《新湖南报》丁酉之灾侧闻
附一:《1957:新湖南报人》序∕李锐
附二:人造的灾难∕柏原
《柏原流年》序
一个优秀知识份子的坎坷生涯-唐荫荪兄逝世五週年祭
胡遐之週年祭-《荒唐居集》代序
远隔重洋的哀思-悼念在大洋彼岸逝世的老友张翅翔兄
「生正逢时」-哀悼老友俞润泉兄
国殇-沉痛悼念李慎之同志
纪念王若水
敢讲实话抗恶浪 维护真理气如山-沉痛悼念欧远方学长
想起了梁宗岱先生
飞蛾扑火.小草恋山.扎根大地
送公刘兄远行
哀邹明
《孤独》-悼念诗人王晨牧兄
悼念魏勐克同志
并未过时的忆念-画家黄肇昌同志週年祭
纪念朱经农先生
忆念光华大学
彭燕郊与《诗苑译林》及《散文译丛》-哀悼一代诗人彭燕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种难以言说的个人命运交织的忧伤。《历史的轨迹:一个大陆蒙难作家的反思》,仅仅是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推挤、被雕琢的个体命运充满敬意,尤其是那些能够将个人的遭遇升华为思想,并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人。想象着一位作家,身处大陆的动荡年代,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却依然保有反思的能力,并将这份反思凝练成笔下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是如何渗透到个体的细微之处,又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我相信,这位作家笔下的“轨迹”绝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一幅幅交织着个人挣扎、集体记忆和时代印记的复杂画卷。我希望能够跟随他的笔触,去感受那个时代普通人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关于“蒙难”的深度解读,不只是简单的痛苦堆砌,而是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到人性坚韧的光芒,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出希望的种子,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最终沉淀为一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反思”。这本书,我想,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与心灵对话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匣子,里面装着无数关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故事。《历史的轨迹:一个大陆蒙难作家的反思》,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一位作家如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融合。我希望能够透过他的文字,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政治思潮,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地将个人推向“蒙难”的境地。他笔下的“轨迹”,我想,一定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转折,甚至是断裂。他的“反思”,更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简单的控诉,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思想升华的洞见。我想象着,他会在字里行间,探讨关于自由、关于尊严、关于记忆的意义,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会呈现出怎样的复杂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入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
评分我常常被那些经历了苦难却依然能够坚持思考和表达的作家所吸引。《历史的轨迹:一个大陆蒙难作家的反思》,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对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作家如何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历史的脉络,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时代洪流之下的深刻真相。我希望他笔下的“轨迹”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他所经历的“蒙难”,我想,一定是塑造他思想的熔炉,而他的“反思”,则是在这熔炉中淬炼出的智慧之光。我不奢望看到轻松愉快的叙述,而是期待一种真诚、深刻、甚至带有疼痛感的文字。我希望通过他的反思,能够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立体、更人性的认识,理解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感受那些被压抑的情感。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也是一面映照当下现实的镜子,更是一次引导我进行自我探索和思想升华的旅程。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历史轨迹”的书,尤其是一位“蒙难作家”的反思,我内心深处涌动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敬畏,也有对苦难的同情,更有对生命顽强不息的惊叹。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可能充斥着沉重的回忆,描绘着艰难的处境,但正是这种沉重,才更显出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真诚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他当年所经历的恐惧、迷惘、痛苦,但更希望能够看到他在这些负面情绪中挣扎、思考,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出口。他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一种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我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以及如何用文字的力量去对抗遗忘和压迫。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它将带领我穿越时间的迷雾,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些无法磨灭的印记。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的画面。那个“大陆”究竟是指的哪一段具体的时间,哪一片具体的土地?“蒙难作家”又承受了怎样的苦难?这些疑问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让我迫切地想要深入其中。我不仅仅是将这本书视为一个故事集,更把它看作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词,一份来自亲历者的、 unfiltered(未经过滤的)的记录。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官方叙事所忽略、被教科书所淡化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近乎于解剖般的细致,剖析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宏观事件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我想象着,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曾经的理想抱负,在历史的浪潮中是如何被无情地卷走,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孕育出新的思考。我深信,这位作家一定拥有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透过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他的“反思”,我想,一定不是浅尝辄止的抱怨,而是对人性、对历史、对社会深刻的拷问和求索。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