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是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治学严谨而讲求贯通,有大历史的视野,强调综合通识,不拘泥于局部问题。
史家严耕望【治史答问】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学。」并称吕思勉为「通贯的断代史家」。
全书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了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
本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叙述准确,旁征博引,易读易解。有极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着名历史学家。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着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着述颇丰,着有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多种教材和众多专着,着述约有千万言。治学风格讲究大眼光、大视野,主张融会贯通,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有一本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书,我大概记得叫《筑城记》。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城市格局,其实都留有古代的印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幅幅古代城市的蓝图,从都城的选址、布局,到坊市的划分、街道的命名,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和考量。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设计,更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比如,唐朝长安城的棋盘式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高度集权和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而宋朝的城市则更加灵活自由,夜市的繁荣更是展现了商业经济的活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等防御工事,它们不仅是军事屏障,也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景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古代城市商业街区的描写,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它让我思考,古代的城市规划者是如何在满足居住、防御、商业等多种需求的同时,又兼顾美学和人文精神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情。
评分一本历史书,不读也知道大致内容,但真正拿起它,却发现文字背后自有乾坤。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不只是事件的堆叠,更是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最近翻了几本,都想分享一下。 这本《山海经》,我承认,最初是被它奇幻的色彩吸引。古人笔下的瑞兽异鸟,山川河流,仿佛是另一个维度的存在,既陌生又带着某种原始的亲切。但越是往后读,越觉得它绝非仅仅是一本志怪小说。书中所描绘的地形地貌,虽然有些已不可考,但其中蕴含的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是如此的生动和细腻。那些神话传说,与其说是虚构,不如说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对未知力量的早期解读,是他们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宇宙观的体现。读来,我仿佛能看到远古的部落,围着篝火,口口相传着这些故事,敬畏着山川,也寄希望于那神秘的力量。那些细致的描写,比如动物的毛色、大小、习性,甚至某些植物的形态,都透露出一种观察的认真。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那个早已消失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它让我思考,在文字记录尚未普及的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口述和想象来构建和传承他们的世界观的。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解释世界的视角,却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评分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古代教育的书,名字大概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一直以为,古代的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为科举考试服务。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古代的教育远不止于此,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多元的面貌。书中从先秦时期的私学兴起,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宋代的书院制度,展现了不同时期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它不仅仅讲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探讨了教育的理念和目的。例如,我读到了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孟子对“性善论”的阐述,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教育对个体品德塑造的重视。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古代的教育机构,比如学宫、书院,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还提到了古代的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治学理念和教育实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巨大贡献。它也让我反思,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潮流。
评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讲古代服饰的书,名字大概叫《锦绣衣冠》。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戏剧、影视作品里千篇一律的“古装”,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简化,甚至是误读。这本书里,从先秦的玄端、曲裾,到唐代的圆领袍、襦裙,再到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曳撒,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审美情趣。不仅仅是样式的变化,甚至在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纹饰的寓意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颜色在特定时期是皇家专用,某些纹样只有官员才能使用,这背后是等级制度的体现,也是社会秩序的无声宣告。还有那些繁复的穿戴方式,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礼仪规范和生活习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绘画、壁画和出土文物,让那些文字描写更加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汉代服饰的描述,那种飘逸、端庄,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后世的粗犷或华丽都截然不同。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看几件好看的衣服,更是通过衣冠,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甚至是对美的追求。这是一种非常直观又深刻的历史感受方式,让我觉得,原来历史是可以“穿”在身上的。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农业的书,书名大概是《粒粒皆辛苦》。看完之后,我才深刻理解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餐桌上的丰富食物,背后凝聚着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农事操作介绍,它将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的铁器牛耕,再到汉代的灌溉技术,以及宋代对经济作物的推广,每一步发展都代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深刻影响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书中细致地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作物种类,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如何应对天灾人祸。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水利工程的章节,那些古代修建的堤坝、渠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们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有力证明。这本书还探讨了农业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读这本书,让我对“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那些默默耕耘在土地上的古代农民充满了敬意。它让我反思,我们如今享受的便捷生活,与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付出相比,究竟有多么值得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