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清朝 贰 康熙卷

挑灯看清朝 贰 康熙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康熙
  • 历史小说
  • 架空历史
  • 长篇小说
  • 穿越
  • 文化
  • 小说
  • 通俗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好友邓荣栋接力带您《挑灯看清朝》。
这是一部续写大清王朝两百余年历史的断代史力作。
百家讲坛着名讲师,清史研究专家纪连海审订并作序推荐。
挑灯看清朝(贰)《康熙卷》隆重推出

  康熙皇帝玄烨,清朝历史上第二位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他拉开了康干盛世的序幕。

  他,排行老三,却阴差阳错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年仅十六岁就除灭了权臣鳌拜;

  他,意气风发,当机立断,力主撤藩,八年战争,走向胜利的,最终是年纪轻轻的他;

  他,行事果敢,任命降将,令施琅噼波斩浪,收复了台湾;

  他,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打响清朝历史上对外反抗侵略的第一枪;

  他,善于权谋,对官员的驾驭游刃有余,看他怎样运用手腕,稳固纷繁的政局时局。

  这就是他,一个外表看似较瘦,然而意志却十分坚强的人;这就是他,一个看起来仁厚,但精通机变权谋的人;这就是他,一个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中华民族最后一点辉煌的人。

  鳌拜是怎样被灭的?他是功臣,还是罪人?他是权臣,还是叛臣?吴三桂是怎样走向末日的,撤藩主张,是英明的决策,还是错误的举动?施琅作为一个降将,康熙为何放心让他统御军队,收复台湾,施琅的出山,背后到底隐藏着那些政治集团的博弈,是谁帮了他。

  雅克萨对俄之战,清朝胜利了,然而这个胜利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索额图与明珠,唱响了康熙王朝的对台戏,看他们复杂的人生历程,精彩的政治对决,高超的政治手腕。

  到底什么是康干盛世?本书作者邓荣栋继续以通俗而幽默的笔调,为你解开康熙王朝的众多历史谜团,以及那些精彩的人生博弈过程,为您轻轻地打开了康干盛世的第一扇门。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作者简介

邓荣栋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理事。着有《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故宫故事》。

烽火年代的铁血挽歌:一部关于清初权谋与乱世浮沉的史诗 引言:时代的剪影与命运的交织 本书并非关于康熙朝的详尽编年史,亦非聚焦于某位帝王的个人传记。它是一幅以清初入关后的腥风血雨为底色,以权力更迭为脉络,描摹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大时代画卷。我们在此刻,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被时间洪流冲刷的个体命运,探寻在“天命”与“人谋”之间,各方势力如何角力,最终铸就了那个铁血而又充满矛盾的清王朝早期图景。 第一章:龙兴之地的阴影——关外遗梦与入关的代价 故事的开端,并非在紫禁城的巍峨宫墙之内,而是在白山黑水之间,那片孕育了崛起之族的关外苦寒之地。本书将着墨于满洲贵族内部复杂且残酷的权力结构。新君初登,内部的派系斗争、功臣与新贵之间的微妙平衡,是建立新秩序的必要代价。 我们将深入探讨“汉化”与“保持本色”之间的巨大张力。满族统治者如何在迅速吸收汉地资源与文化的同时,警惕自身被同化,维持其核心的军事与政治优势。那些早期的治理方针,如圈地、剃发易服等引发的剧烈社会震荡,绝非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涉及民族心理、阶级利益和文化认同的深层冲突。本书力求展现,每一次“圣旨”的背后,都是无数文臣武将的权衡与博弈,以及被统治阶层无声的抵抗与妥协。 第二章:南明的残火与三藩的火种 入关并非终点,而是更宏大战争的开始。本书将着力于描绘清廷如何系统性地剿灭南明残余势力。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政治清洗。我们将分析各地降将、新附汉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他们是工具,是缓冲垫,也是潜在的威胁。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三藩”问题的酝酿。耿、吴、尚三藩的建立,是清初为稳定局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本书将细致剖析,中央与地方权力界限的模糊化如何为日后的冲突埋下祸根。从最初的倚重到后来的猜忌,藩王们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经济资源,以及他们对故国情结的微妙保留,都构成了一幅即将引爆的危机图景。读者将看到,并非所有的“反叛”都是突发事件,而是权力结构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朝堂风云——权臣、谏臣与制度的磨合期 在皇帝羽翼未丰,朝政初建之时,权臣的影子总会拉得很长。本书将描绘这一时期,清廷内部行政体系的初创与磨合。早期辅政大臣的专权与被清除,是中央集权强化的必经之路。我们探讨的重点不在于“谁胜谁负”,而在于权力交接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制度性的遗产或教训。 同时,谏官阶层的表现也极其关键。在威权之下,敢于直言的臣子往往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本书将选取若干著名的政见争论案例,分析不同政治派系(如主张宽抚与主张高压的流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皇帝如何利用这些声音来平衡朝局,巩固自身决策的权威性。这些争论不仅关乎政策细节,更关乎统治合法性的构建。 第四章:治世的表象与底层的暗涌 一个王朝的稳定,最终体现在民生与经济上。本书将跳脱出庙堂的喧嚣,聚焦于清初的经济恢复与社会矛盾。漕运的重建、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及对北方流民和南方士绅阶层的管理,构成了治世的基石。 然而,表面的安定往往掩盖着深刻的社会裂痕。底层百姓在重税和地方吏治腐败下的挣扎,以及地方反清秘密结社的渗透和活动,是构成社会稳定的隐形压力。本书将通过对地方志、档案记录的细微解读,展现出治理者在宏大叙事之下,如何应对那些零散而又难以根除的民怨。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不定 这部作品试图还原一个复杂的、充满张力的清初历史侧面。它不提供简单的颂扬或批判,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厚重感:在确定性(新王朝的建立)的背后,是无数不确定性(政治清洗、军事冲突、经济调控)的残酷运作。透过这些纷繁的事件和人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帝国在诞生之初,是如何以其独特的铁腕与智慧,在内外压力下,完成了从征服者到统治者的艰难转型。这部书,献给所有对权力的起源、代价以及历史必然性抱有探究之心的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清朝皇帝年表 / 004
《挑灯看清朝》序 / 005
自序 / 008
第一章 童年 / 013
第二章 干涉皇权者,必消灭之 / 034
第三章 这群人 / 063
第四章 辞职报告惹的祸 / 081
第五章 星火燎原 / 118
第六章 否极泰来 / 140
第七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 163
第八章 欠债必须还 / 184
第九章 起点 / 195
第十章 发迹 / 209
第十一章 辉煌 / 243
第十二章 落幕 / 262
第十三章 天理良心 / 295
第十四章 今夜好梦 / 305

图书序言

  非常幸运,得见邓荣栋的《挑灯看清朝》第一部,我等着这本书,足足一年。

  邓荣栋与我是老朋友了,从他的第一本开始,我便一直关注。邓荣栋虽然行文诙谐,然做事严谨,加上自幼接受国学训练,对中国文化多有体悟,故而,我对他期望很大。

  我读过他的前两本书,虽然写得不错,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说的不足,是邓荣栋很因循,两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邓荣栋难道真的「江郎才尽」?

  但这本书出来,让我改变了想法。

  去年春天,邓荣栋跟我说,要写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写清史,而且要传播中国文化;不但要严谨,而且要好读。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清史浩繁,而中国文化更加繁杂。要讲清史,又要讲中国文化,还要写得好看,堪比小说,怎么可能?

  一年来,邓荣栋沉寂了,没有与我联系,他好像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

  突然有一天,邓荣栋送给了我《挑灯看清朝》第一部顺治卷。我释然了,这本书难道真的出自于这位只有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细细一想,我也不感到诧异。

  我知道,邓荣栋自幼对国学就很有兴趣,父亲引导他背诵国学经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诵《四书》,特别是对于《周易》全篇经传,他竟能熟练背诵,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对于中国文化,说他很是了解,应该不为过。

  除了中国文化,邓荣栋对清史也情有独钟。《清史稿》、《清实录》是邓荣栋常翻阅的书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邓荣栋竟然也读得饶有兴味,我很佩服,读这些正统史书的同时,邓荣栋也时常阅读清朝笔记小说。

  尽管如此,邓荣栋仍在书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一卷。

  当然,有了知识的储备,还要有艺术的情怀,邓荣栋写的毕竟不是学术着作。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非常好读,《挑灯看清朝》我是几个小时内就读完的作品,因为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一读便停不下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只能用这样来评价邓荣栋的这本书:

  邓荣栋要借这本书传达的:是朗朗干坤的大道,是高贵无邪的品德,是仁者爱人的达观,是逍遥遨游的修养。此书是一个学者对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个作者对人情冷暖的哀悯。

  邓荣栋借顺治当皇帝,表达了人性的贪婪与邪恶,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无欲则刚」;借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壮举与马士英的懦弱,表达了大丈夫的高贵与卑贱小人的无耻;借多尔衮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格评价的复杂性,史笔如铁,难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样客观公正,不偏不斜?借小南明王朝的灭亡,传达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会更苦。

  最让我感动的,是邓荣栋借董鄂妃的遭遇与顺治出家,传达佛教文化的必要。邓荣栋时常对我说:人到伤心方为佛。邓荣栋在写这部分的时候,恰好承受失恋的打击,我当时真担心他挺不过来。所以,他是用以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顺治与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邓荣栋描绘了佛家的解脱之道,这便是邓荣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最终从情感的阴影中走出来了。邓荣栋是一个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欢弹奏琵琶,吹奏笛箫,烹饪水准很是不错,所以,在整部书中,邓荣栋的思想始终是坚强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强。我最钦佩的,其实不是邓荣栋的学识与文章,而是邓荣栋的为人,交往一年有余,邓荣栋上进心强,礼貌周全,老实诚恳,极尽孝道,善于言谈,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个老师,我教过很多孩子,邓荣栋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我时常在想,是不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传统文化缔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挑灯看清朝》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文化寓于历史故事中,让人能够活学活用,得到启发。居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建议众多家长,请把这本书作为教育孩子国学的不错选择。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是邓荣栋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值得我认真阅读,并且收藏的一本书;也是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值得一读的书。

  是为序!

纪连海
二○○九年十月五日于北京

前言

  这是我写的第三本书了,绕来绕去,始终绕不开历史。

  两年来,无数的读者给我关注,众多媒体给我报导,本来也就是想写写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梳理一下自己的记忆,看看哪些是需要记住的,哪些是开始忘却的,哪些是需要褒扬的,哪些是需要批评的,没想到这些大家也关心。

  《挑灯看清朝》主要讲述了清朝从入关到被民国代替的这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十位帝王,近百位人物的命运起伏,人生坎坷,着重讲述帝王与官僚们的心性权谋,人格操守,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

  本书採用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史料为依据,以年代为线索,以具体历史人物为主题,对清朝历史进行具体而全景式的描述。本书力图摆脱历史教科书的一半叙述模式,着重叙述官场权谋、帝王心术,以及这些权谋与心术背后隐藏的中国制度与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读着最易读之书,便为着者最难着之书,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希望我能写完。

自序

  已经写了两本有关历史的书,本来暂时不想写,但是,思考六个月后,我依然拿起了笔。

  写有关历史的书,实在是一件劳累活。连续数个月埋首于线装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坚定,你的身体总是试图与你的信念相抗衡。习惯于眺望的双眼死死盯住竖排的繁体古字,习惯于行走的双脚始终停驻书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觉的反抗与自觉的压抑日夜不停的对峙与搏斗。

  与此同时,你还必须面对历史的兴亡更替、跌宕起伏。历史的大喜悦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终只是一个观赏者,喝采或棒喝之后,必须回归人情的冷漠与理性的严峻,然后涂涂抹抹。

  我很想轻松,但是,我很难轻松。鼓角争鸣早已远去,边城烽火已然熄灭,夕阳下的断壁颓垣,掩映锦绣河山,浮现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号与唿救,千军万马,流血漂橹。

  面对历史的厚重,有人选择了退避,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有人选择了顺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人留下了一声浩叹,把历史的模煳坦然递交给满首皓发,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还有人记录下历史的嬉笑怒骂、尔虞我诈,传递给现代人一根魔杖,心机与圆滑,算计和机巧,历史黑暗得让人惊憷。

  如果历史仅仅是为了让人退避的,那么,又有谁人,真正退出了历史?如果历史仅仅是为了让人顺从的,那么,人类岂不是坦然于历史的奴隶?如果历史只能让我们敬畏与浩叹,那么我们又需要敬畏浩叹什么?难道仅仅是那肮脏的嬉笑怒骂、尔虞我诈?亦或还有其他?

  心头埋藏的这些疑问,被始终萦绕在耳旁的唿唤惊醒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告诉我这个命题的,是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古人的思想,历史学的证据不是证词,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们同时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方式,我称之为历史文化惯性。

  于是,我退避出了故旧纸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诸子们,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里,呈现出全人类的思想范式与行为模式,一直延伸到现代。

  但是,当我翻阅先秦诸子的时候,我显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现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样,蚕食了诸多文化,我们两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还能否在这个错位的时代大放光彩?我脑中始终萦绕着亨廷顿教授的《文明与冲突》,一种文化的生存是否总以击败它的对手为其代价?

  然而,在读过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后,我的疑虑消除了,在这本上世纪七○年代的对话录中,汤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指的不是中国政治,不是中国军事,也不是中国经济,而是中国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不仅仅是尘封的经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具备某种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逻辑,这便是瑞士哲学家荣格所谓的集体人格。

  所以,当我细阅诸子思想以后,又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历史,把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轻轻剥落,留下的,依然还是诸子的思想,我想,这就是我为之感动并要传达的中国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响起了祖先的铿锵音响,我觉得,应该拿笔了。祖先们有的就像一个唠唠叨叨的乡村老妪,有的则像青灯古殿中的一尊威严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发。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个朴实的愿望,让后代能在闲暇时刻,驻足缅怀一下他们。

  于是,我从先秦出发,走过了秦汉,走过了唐宋,也走过了元明,心情变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与宋朝的熙和,元朝的广博与明朝的繁荣,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后一点自惭形秽,最后,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脚步。这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我不断的反问自己。

  它收编了中国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库全书》就是明证;但是,它也让中国文化饱经浩劫,一度走到灭绝的边缘,最终,我幸运的看到,我们挺过来了。

  就从它落笔了,这是我的选择。我惊叹于清朝的历史与文化的吻合。我借顺治统一中原来讲中国兵家思想的具体运用;借康熙治国传达儒家的政治思想;借短暂的雍正王朝来写法家的必要;借清朝鼎盛的干隆时期,来传达中国「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完整治国理念。

  我们常说清朝是一个异族入侵的朝代,其实不是,是汉族战胜了满族。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没有国家,是丧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平心而问,今日满族人识得满文尚有几人?

  所以,清朝是中国的清朝。他不同于元朝,元朝人对于汉文化充满着抵拒,而清朝统治者们,他们一开始,就向汉文化称臣,他们只敢用汉族圣人的口气来发布命令,号令于国。

  当然,还要继续。借嘉庆与道光,来探讨中国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矛盾。再以后的岁月,总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湘军与太平天国,中国文化与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较量;还有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从戊戌变法、预备立宪再到辛亥革命,这是一条怎样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运动一声疾唿,打倒孔家店,中国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这么多,我终于释然了。释然于人类的脆弱,历史的大势真的就能由人类而轻易逆转?嬉笑怒骂、尔虞我诈只是对历史的一种无奈顺从,阴谋权术也仅仅是看不见的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借清朝传达的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权术,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对它的简单演绎。不讲阴谋,我又能讲什么呢?《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我要讲的主要是阳谋,阳谋实际上是一种吻合于历史大势的文化,是看得见的大智慧。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讲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为通俗的国学读本,因为在书里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诸子言论,并且对诸子思想,做了诙谐而易懂的阐述。当然,它还可以是一本励志书,很多人的事蹟与精神都让人感动。

  我对读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这仅仅是一句安慰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无情的指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能够改变者,是缺点;不能改变者,是弱点。人类的弱点岂能轻易改易?

  并且,由于我的知识浅薄、才情有限,本书中的舛误定然不少。故而,我对诸位读者没有些许希望,我只想让大家在没事的时候打开翻翻,静静聆听我们祖先的教诲。

邓荣栋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于汀兰苑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童年
顺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

这一年,大清国的皇帝顺治福临,还在为母亲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满,还在为对南明的作战不利而烦心。他正在英年,还在打算着自己的将来,怎样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

这一年,英军与荷兰的第一次战争已经结束,不久后,英国就会取得整个海上的霸权;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兰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后就会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位伟大君王。

这一年,俄国处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将出生,他会建立与我们的主人翁一样的霸业。这一年,日本还处于军阀统治时期;这一年,美国还未诞生。

而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改变,只在故宫中的一个角落。

三月十八日早上十时,故宫内,春风熙和,阳光明媚。

景仁宫里划过婴儿的一声啼哭。但是沉寂在刀光剑影中的大清国,此时还不可能去理会。

这个婴儿的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得不帅。若干年后,他出了一次天花,在脸上留下了不少麻点。尽管如此,只要见过他的人,却都能感觉到他的威严,不容侵犯。

但是,这个孩子后来成功了。所以,我所传述了无数次的事情就要上演,比如天生神鸟,降而生商之类,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庄妃为证:孩子他妈在怀孕的时候,衣裾若有龙绕。

孩子他爹福临,大清国的皇帝,尽管此时他才十六岁,但是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老大妞妞,老二福全,今天生的这个,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太忙,以至于忘记了给孩子取汉名。

孩子他妈佟佳氏,福临的妃子,他是领侍卫大臣佟国维的女儿,隶属汉军八旗,地地道道的汉人,尽管今天他生孩子,按照规矩,他的父母亲人,是不能陪伴在她身边的。

所以,景仁宫内,孩子他妈周围,只有宫女,太监,还有太医,冷冷清清。

当然这孩子还有个奶奶,当时为皇太后,俗称庄妃,若干年,等她死的时候,这个孩子会给她加上一个谥号,为孝庄。庄妃正跟儿子闹意见,因为她给儿子找的媳妇,儿子不满。

妈妈看着刚出生的孩子,露出一丝微笑,但是不久,她发现,孩子的出生是她的苦。

按照清朝廷的规矩,妃子们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能餵养。

所以,佟佳氏仅仅看了孩子一眼,太监们就要把孩子抱走,放到宫外的富贵之家去教养。这孩子被放在了今福佑寺处的一个殷实之家教养,他由两个妈妈带着,清朝人俗称嬷嬷。

骨肉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尽管嬷嬷们对他还不错,管吃管喝,悉心照顾,但是,毕竟没有骨肉亲情,鸟兽尚且有情,而况于人者乎?母子连心,这个什么也替换不了。

所有的爱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飘逝,唯有母爱在宇宙中天长地久。

六十年之后,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了五十个孩子的父亲,他还在不停感叹:
父母之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康熙的两个嬷嬷。一个是瓜尔佳氏,满族人;一个是孙氏,汉族人。孙氏的丈夫是曹玺,曹玺的儿子是曹寅,据专家考证,曹寅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伟大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瓜尔佳氏与孙氏,没有什么文化。说她们没有什么文化,这绝不是我没事儿找抽瞎掰,曹家虽然是诗礼之家,但是,曹家的女眷并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贾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孩子跟着嬷嬷们玩,与孙氏的儿子曹寅成为了他的朋友。后来曹寅陪伴着这个孩子读书,成了这个孩子的伴读。这孩子与曹寅的关系一直不错,曹家靠此而发迹。

孩子们玩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书上也没有写。

其实,就我看,这孩子在宫外的岁月里,是很调皮的。斗鸡,跳皮筋,甚至打群架的勾当他有没有做过,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后来他才戒掉。

这孩子小时候读什么书,不知道,很有可能,就只是听听故事,看看连环画。
孩子他爹福临,小时候教育被耽误了,直到继位,有报导称,识文断字都还有些困难。至于说这个孩子的教育,只是听听太监讲讲前明的历史掌故,跟着苏麻喇姑学学蒙古字。

苏麻喇姑,蒙古人,庄妃的陪嫁姑娘,按辈分称,她应该是这孩子的奶奶辈。

有电视剧指出,苏麻喇姑跟这孩子有些暧昧关系,这孩子追求苏麻,没有追求到,苏麻最后遁入空门。我只能说,别人在电视剧前面写了: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苏麻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苏麻却很有艺术天分,清朝的官服,以至于后来的旗袍,都为这位女士所设计,就此我希望诸位能够记住她,记住她在历史上曾经留下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有细腻入微的人物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他并没有局限于表面文章,而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和影响。读完一些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模糊认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清晰起来。同时,书中对康熙皇帝个人品格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君主的雄才大略,也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责任、关于智慧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色古香的画风,配合着“挑灯看清朝”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探究历史的兴趣。我一直对清朝,尤其是康熙年间的历史充满好奇,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既有辉煌的盛世,也有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这本书的副标题“康熙卷”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知道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他的治国理念、个人经历,以及那个时代的大事件,都值得深入了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里面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百家争鸣的年代。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叙事也颇有章法,不像一些枯燥的历史书籍,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觉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决断、他们的情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仿佛置身于康熙年间的紫禁城,亲历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康熙皇帝性格的剖析,他既有帝王的威严和远见,也有作为凡人的情感和困惑,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读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能够真正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坚韧和乐观。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静谧的夜晚,与我一同品味历史的醇厚。

评分

翻开这本《挑灯看清朝 贰 康熙卷》,我立刻被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康熙皇帝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娓娓道来。我尤其在意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偶然因素。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反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多元面貌。我喜欢作者在叙述时展现出的那种厚重感,仿佛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分量。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一种对那个时代的深刻体悟。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对清朝的兴衰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康熙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统治基础的重要时期。这本《挑灯看清朝 贰 康熙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窗口。书中对于康熙皇帝的刻画,不仅仅停留在“千古一帝”的宏大叙事层面,更深入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个人情感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比如他对权臣的制衡,对边疆的治理,以及他对文化的重视,这些都让我对这位传奇皇帝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史料,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