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唐玄宗 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上、下)

蒙曼说唐:唐玄宗 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玄宗
  • 开元盛世
  • 安史之乱
  • 历史人物
  • 历史传记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蒙曼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因为蒙曼,让杨贵妃沉冤得雪!

  说她被宠之后,从此君王不早朝;说她枕边细语,招致安史之乱。
  贵妃究竟是个怎样的女人,有些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他,终结武则天,开启大唐盛世。
  他,风流多情,独钟贵妃。
  他,始于开元之治、终于安史之乱的功过并陈。
  他,是唐玄宗!

  他如何在统御的四十四年,一手主导了大唐的兴衰成败,是人格特质的彰显,抑或是,执政者面对时间的不得不然?

  蒙曼继《武则天》《乱世红颜》后,又一力作─
  《蒙曼说唐:唐玄宗 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
  写尽唐玄宗一生叱咤的功与过.还原杨贵妃万般荣宠的爱与恨
  泱泱大唐的绝代风华 磅礡再现

  唐玄宗,他是大唐从极盛到衰颓的分水岭,透过蒙曼教授的详尽解读与独到观点,揭开唐玄宗的功与过、得与失,写尽传唱史册的一段缠绵长恨歌!

  研究唐史,自是不能错过盛唐盛事,而盛唐那璀璨的一页当然非唐玄宗莫属。

  《蒙曼说唐:唐玄宗 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全书分上下两册,共五部四十一章,全面展现了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局势、盛衰交迭的国运,以及玄宗个人生活与情感变迁。

  玄宗,一位缔造大唐盛世的伟大君王,一个演绎爱情神话的传奇皇帝,一位俊逸多才的梨园鼻祖,天资英武,风流多情。说到他,人们就会想到锦天绣地、盛世华章;说到他的时代,人们就会心驰神往、追慕不已。而这个威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这个带领着古代中国冲上历史颠峰的皇帝,究竟有着怎样的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又为中国历史书写着怎样的传奇?

  蒙曼从事业风流、情趣风流、爱情风流三方面阐述了唐玄宗不凡的一生,尤其对唐玄宗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的爱情做了细致入微的客观解读——观沧海,歌大风,能文能武;赏名花,对妃子,亦醉亦仙。并为读者——开启大唐盛世的锦绣华章,再现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爱情的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蒙曼

  蒙曼,生于1975年,河北满族人。1992-1999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取得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后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理史系担任副教授,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及中国古代妇女史。着有《唐代前朝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发表论文〈开元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等。

  蒙曼经由《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的作者孟宪实教授推荐而站上【百家讲坛】,年轻、有活力的演讲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与读者,透过现代的语言将历史上的人、事、物故事化,言语轻松却不失专业。在蒙曼演绎下的历史,成为一幕又一幕的真实景象,浮现在读者与观众的眼前,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能以更完整、更清晰的视野观看历史。

《大唐风云录:从贞观遗风到盛世转折》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唐代历史,聚焦于盛世顶峰后权力更迭与文化变迁的恢弘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个人统治史,而是着眼于整个时代背景下,唐朝政治结构、社会风貌、思想流变以及对外关系的复杂图景。全书以史料为基石,辅以细腻的叙事和独到的见解,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大唐”。 第一卷:贞观余晖与武周新象 本书开篇追溯了唐朝黄金时代的尾声,着重探讨了“贞观之治”后遗留下的制度惯性与潜在的结构性矛盾。我们首先描绘了高宗时期,朝堂权力如何逐渐向后宫倾斜的微妙过程,分析了这种权力转移对中央集权体系产生的冲击。 武则天的时代:权力重塑与体制革新 重点部分详细梳理了武周时期的历史进程。不同于传统的“篡唐”叙事,本书着力于分析武则天如何运用其政治手腕,实现对李唐旧有士族门阀势力的清洗与重组。我们详细考察了她对科举制度的深化改革,尤其关注了“策论”在选拔人才中的比重增加,以及这如何为庶族地主和寒门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唐初的政治生态。 在军事上,本书探讨了武周对外战争的策略调整,例如对突厥残余势力的压制,以及在与吐蕃的长期拉锯战中,唐朝边疆防御体系的演变。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武周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其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析了“大云经”的政治作用,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儒、释、道三家地位的变化。 神龙政变与中唐的酝酿 武周统治的终结并非简单的复辟,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过渡期。本书细致描绘了神龙政变的前因后果,以及李唐皇室回归后,如何试图修复因武周时期过度集权而受损的政治平衡。这一阶段,我们看到了宰相群体权力的再平衡,以及地方节度使的势力在无意中不断壮大,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第二卷:开元年间的精致与隐忧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剖析一个被后世理想化的时代——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初期。我们不再将此阶段简单视为“治世”,而是深入探究了盛世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与财政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详细分析了宇文融主导的赋税改革,特别是“均田制”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在人口流动加剧背景下的失效迹象。对“两税法”的早期探索和尝试,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如对边防军的供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盛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地方财富的有效汲取和国家垄断资源(如盐铁)的有效控制之上。 文化气象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在文化领域,本书关注了盛唐气象的形成。这不仅是诗歌的繁荣,更是审美趣味的转变。我们研究了“清水芙蓉”到“秾丽华美”的文学风格演变,以及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在长安的交汇融合。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当时士人阶层在追求功名与隐逸哲学之间的徘徊,这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某种集体性不安。 盛世末期的结构性失衡 本书并未止步于赞美,而是深刻揭示了盛世末期累积的矛盾。边军的长期化部署、对外部军事贵族的过度依赖、以及宫廷内部日益奢侈的生活方式,对国家财政构成了难以逆转的压力。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朝廷对地方州府控制力的相对减弱,以及在选拔人才上,更侧重于对皇帝个人忠诚度的考察,而非严格的专业能力,这导致了政治集团内部的僵化。 第三卷:中唐的重构与转型的阵痛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权力真空与社会动荡的加剧。 边境策略的演变与李林甫的角色 我们详尽分析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对边疆用人策略的重大失误。不再信任汉族文官对边疆的治理,转而将重权授予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将领,这在短期内增强了军事效率,但从长期看,却极大地助长了节度使的独立性。李林甫执政时期“野无闲言”的表象下,是文官集团的集体失声和权力的高度集中,这种政治高压,使得信息上传渠道受阻,最终导致对重大危机的判断失误。 道教的兴盛与宫廷的迷信倾向 在晚年,唐玄宗对道教的推崇达到了顶峰,书中探讨了这种个人信仰如何转化为国家资源投入,对朝政产生的干扰。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现实政治困境的无力感。 地理与军事地理的视角 本书引入了地理学视角,解释了范阳、河东、河北三镇的地理位置如何使其成为军事重镇,以及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如河北的农业与马匹产地)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军事集团。当我们审视“安史之乱”的爆发时,我们看到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以来政治、军事、经济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且扎实的框架,理解唐朝如何在巅峰达到后的数十年间,由内而外地积蓄了足以颠覆整个王朝的能量,为理解中国历史中“盛极而衰”的周期性提供了深刻的个案分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玄宗出世

第一回 天子风流
第二回 忧患王子
第三回 因祸得福
第四回 异军突起
第五回 诛杀韦后
第六回 太子监国
第七回 荣登大宝
第八回 颠峰对决
第九回 姚崇拜相
第十回 稳定皇位

第二部 开元盛世

第十一回 姚崇新政
第十二回 姚崇罢相
第十三回 宋璟守正
第十四回 贤相满朝
第十五回 张说复出
第十六回 两虎相争
第十七回 牛刀小试
第十八回 封禅大典

第三部 盛世危情

第十九回 张说下台
第二十回 后位之争
第二十一回 宠臣兴衰
第二十二回 宰相纷争
第二十三回 二相登台
第二十四回 宰相斗法
第二十五回 太子风波

第四部 物华天宝

第二十六章 天宝繁华
第二十七章 父纳子妻
第二十八章 六宫专宠
第二十九章 文士风流
第三十章 宰相弄权
第三十一章 国忠发迹
第三十二章 林甫败亡
第三十三章 醉生梦死

第五部 长恨悲歌

第三十四章 宠幸禄山
第三十五章 君臣误国
第三十六章 范阳起兵
第三十七章 潼关失守
第三十八章 马嵬之变
第三十九章 玄宗退位
第四十章 玄宗之死
第四十一章 盛世长歌

图书序言

前言

  一九九五年暑假,我还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大孩子。虽然已经在历史系上了三年学,但是,对历史是什么并不甚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迷惘。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漫游到了西安,又搭顺风车到了埋葬唐玄宗的泰陵。看到泰陵之前,我已经瞻仰过西安的许多胜蹟,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昭陵的石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看泰陵,我真的震惊于它的卑小。难道,这不足一人高的石狮子守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盛世天子唐明皇吗?搜寻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依稀记得,玄宗逝于安史之乱中。也许,天下大乱,陵寝就只好因陋就简了?可是,清末更是乱世,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不也照样奢华无比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回到学校,向来不求甚解的我竟然颇翻了几本书。这才知道,慈禧定东陵之所以华丽,是因为它前前后后修了三十五年之久;而泰陵之所以简陋,不仅因为成于乱世,更因为它是在唐玄宗逝世之后才开始修建,从动工到完成不足一年,岂有不仓促之理!得知这个缘由的一剎那,我心头的震撼真是无以复加:唐玄宗当政四十四年,竟然不修陵寝!难道,这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的皇帝吗?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决定要学唐史,我要了解这个不考虑死亡的时代!

  如今,我真的在研究唐史、研究唐玄宗了。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十多年前形成的印象并没有改变——玄宗真是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于政治,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颠峰——开元盛世;中年以后,当他的政治热情如潮水一般退却时,旺盛的精力则施之于情爱,于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爱情传奇。他追求完美,无论是道、是情,总要轰轰烈烈,总要发挥到极致,这才不负其才、不虚此生!在这样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热情,哪里还有死亡的位置呢!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慷慨挥洒、盛唐气象吗!

  然而,既然是一个无比鲜活的生命,那就会体现生命的自然规律。唐玄宗会变老、会倦怠、会改变追求的目标,也会转移生活的重心。早年,他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于是,观沧海,歌大风,能文能武;中年以后,他功成名就,渴望享受生活,于是,赏名花,对妃子,亦醉亦仙。这样阶段性的生活安排本没有错——如果他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是皇帝,是专制时代的专制皇帝。这个角色需要他以权力意志控制一切,甚至控制自身。也许,清代的康熙皇帝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唐玄宗做不到。当他对情的追求胜过对道的追求时,他就由明变昏了。随之而来的是安史之乱、马嵬泣血。一个曾经让生命的力量臻于极致的皇帝,也最终耗尽生命,埋进泰陵的黄土。和埋葬武则天的干陵不同,泰陵没有什么传说。但是,盛衰交迭的国运,大起大落的人生,让唐玄宗的形象无比丰满。「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这样的生命比传说更美丽。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图书试读

引子

  他天资英武,雄才大略。
  他风流多情,多才多艺。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
  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
  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
  他一手演绎了与大美女杨贵妃的千古爱情神话。
  然而,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又在他的统治下遭遇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
  他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
  
  他就是唐玄宗。
  
  说到他,人们就会想到锦天绣地、盛世华章;说到他的时代,人们就会心驰神往、追慕不已。这个带领着古代中国冲上历史颠峰的皇帝,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又为中国历史书写着什么样的传奇?


第一部 玄宗出世
第一回 天子风流
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伴随着他的一生,有三个标志性符号深入人心。

  那么,唐玄宗到底是什么形象呢?以四个字概括,就是风流天子。注意,这个风流,可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私生活浪漫、风流成性,而应该理解成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

  那么,唐玄宗到底有哪些风流之处呢?我给他三个概括:事业风流,情趣风流,爱情风流。

一、事业风流:政治、经济、国际地位与文化的成就
  唐玄宗前后当了四十四年皇帝,此后又当了六年太上皇,当时号称五十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之下,当时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臻于极盛。

  先看政治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引人瞩目。首先就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怎样才叫君明臣贤呢?唐代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里记载了这样一则佳话。开元初年,唐玄宗刚刚任命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意思是问问皇帝任用这批人合适不合适。结果,他把名单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不说话。姚崇不明就里,又问了一遍。玄宗还是看着房梁不说话。这样一来,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常惶恐地退出去。他一走,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谏唐玄宗。他说:您刚当皇帝没多久,宰相奏事,您应该当面回答人家行还是不行,怎么能够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让姚崇当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这样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一定去插手呢!高力士听皇帝这么一说,明白了,赶紧跑到姚崇那里,告诉他,皇帝不是轻视你,那是信任你。那么,姚崇听了之后是什么心情呢?根据记载,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心思,也很高兴,从此办事就更有主见了。

  这件事能反映什么问题呢?就是君明臣贤。唐玄宗虽然年轻,刚刚三十岁,但是识大体,知道自己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能够信任宰相,是个明君。而宰相姚崇虽然久负盛名,年纪也六十多岁了,但是知道尊重皇帝,不敢专权。还有,我们看中国历史,常常觉得宦官都不是好东西,总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招惹是非。但是高力士非但不挑事,反而主动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想法和感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空气,所以当时不仅有一代英主唐玄宗,还有千古流芳的贤相姚崇、宋璟,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整个政坛可谓群星闪耀。这是第一个标志性成就。

  第二个标志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我们现在既讲究以德治国,也讲究依法办事。因为如果把社会进步仅仅寄託在几位明君贤相身上,就很有可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只有把彰显人类智慧的政令制度化,才能保证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唐玄宗时代文治昌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建设,像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最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这就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崇高的国际地位。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仅应该从纵向的角度跟历史比,更应该从横向的角度跟周边国家比。当时的唐朝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首都长安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心脏。大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学问僧经由陆路和海路汇集到唐朝,云集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

  当时长安城里像晁衡这样的国际友人太多了,号称「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固然是诗人夸张的写法,那么,实际上到底有多少国呢?根据《唐六典》的统计,开元年间,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有七十多个。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有朝贡关系,那么,长安的外来人口有多少呢?根据现今学者的估算,当时长安城的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唐玄宗即位后,广施德政,重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国威远播海外,政治领域的高度成熟造就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名声。那么,在经济领域,大唐是否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呢?

  再看经济领域。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状况,有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人口数字,一个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唐玄宗一朝的人口数字,当时官方统计是五千多万口,但是因为有大量人口瞒报、漏报现象,所以现代学者估计,实际人口应该在七千万到九千万之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了。直到十四世纪,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才达到八千一百万。

  再看文化领域。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你可能不会背《三字经》、不会背《论语》,但是哪个中国人不会背诵这首诗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诗仙。连诗圣杜甫都是他的粉丝。事实上,不光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我们从小熟知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等全都生活在唐玄宗时代,整个诗坛群星璀璨。诗人成了时代的宠儿,写诗也就变成全社会的风尚──娶媳妇要写诗,交朋友要写诗,找工作还要写诗。文人写诗也就罢了,连将军不打仗的时候也在琢磨怎么写诗。所以当代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讲:「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风流文采,其实已经超越了大唐,成为整个中华历史上最美好的记忆了。而这一切,无论是政治领域的风流宏伟、经济领域的风流富贵,还是文化领域的风流儒雅,全都打上了唐玄宗的烙印,这就叫做事业风流。

  开元盛世,文治武功,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符号还不止这些,他还是出名的玩家,不但会玩,而且还玩出了名堂,以至于后人把他奉为梨园鼻祖。那么,唐玄宗有什么情趣爱好呢?

二、情趣风流: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事业风流还不是全部,玄宗可没那么刻板,他还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唐玄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业余爱好吗?太多了,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先看文艺方面的才能。首先,唐玄宗能写诗。有人说这不稀奇,唐朝文风那么盛,是个人就能写两笔!没错,关键是唐玄宗不光能写,而且写得不错。他的诗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诗名叫做《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除了写诗,唐玄宗还能作曲。在历史上,他作曲的名气又比写诗大多了,是当时世界级的大作曲家。唐朝很多着名的法曲,都经过了玄宗的创作或整理。当然,最着名的还是《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经由唐玄宗创作、杨贵妃编舞,天宝年间风靡一时,成为李、杨爱情的美好象征。更绝的是,唐玄宗打羯鼓的水准连专业的艺术家都望尘莫及。

  正因为自己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唐玄宗特别注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选拔。他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梨园,从男女乐工及民间艺人里挑优秀的人才专门培养,相当于现今的艺校。而玄宗就是这所艺校的校长兼教授。后来,梨园成了戏曲界的代称,唐玄宗李隆基也被誉为梨园鼻祖,至今享受着供奉呢!

  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职业的玩家。然而他最醒目的名声,当属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了。李、杨爱情佳话经过千余年的渲染,早已家喻户晓。那么,在唐玄宗身上,爱情风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三、爱情风流:集风流与专情于一身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玄宗「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长相英俊潇洒,又多才多艺,还是皇帝,诸多优点集于一身,感情生活丰富多采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唐玄宗的确以多情着称,史书上有名的妃子就有二十四名,没名的就更多了。

  但是,如果一味地讲玄宗多情花心也不公道,唐玄宗也有他专情的一面,他专情的对象就是杨贵妃。自从有了杨贵妃之后,玄宗就再也不做什么粉蝶扑花的游戏了,而是把感情全部投注在杨贵妃这枝「解语花」上,李、杨爱情虽以悲剧告终,但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怀还是传唱了一千多年,打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芸芸众生。这就是所谓的爱情风流。

四、盛极而衰:将大唐推向盛世,又拉至谷底
  正是这个集事业风流、情趣风流和爱情风流于一身的风流天子,让大唐王朝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仅仅「风流」二字并不足以评价唐玄宗。有一个说法叫做「月圆则缺,水满则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正当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一起享受浪漫温泉浴时,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爆发了。这场内乱就是着名的「安史之乱」。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从今天的北京一带一路南下,横扫大半个北方,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白居易有诗句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事实上,安史之乱惊破的不仅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神话,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梦。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八年,它不仅给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画上句号,也成为大唐盛衰的分界点,乃至整个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分水岭。怎么叫中国历史的分水岭?首先,在文化方面,中国不再像原来那样自信地吸收外来文明,伴随着世界主义的减弱,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日趋浓厚;在政治方面,因为敌对力量的变化,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从西北转移到华北,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首都从长安逐渐转移到北京;在经济方面,因为安史之乱对北方的摧残,中国的经济重心也最终从北方转移到江南,从此,南北关系取代东西关系,成为中国的主要话题。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经历了若干朝代,在这些朝代里,中国经济也曾强盛,疆域也曾辽阔,文化也曾昌明,但是,说起全盛,已不复盛唐风范。

  毫无疑问,玄宗的人生充满矛盾。他把大唐推上盛世的颠峰,又亲手把大唐拉入战乱的谷底。正是这样的壮丽事业和这样的悲凉结局构成的强烈反差,让人们对唐玄宗充满感情。这种感情既不是对太宗那样的崇拜,也不是对中宗那样的鄙视,而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感情。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当作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抱负也有缺点的人去看待,至少我个人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想,明代着名文人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癖好又有瑕疵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可以笑骂、可以神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书籍。《蒙曼说唐:唐玄宗》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作品的所有期待。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唐玄宗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我被他年轻时期的锐意进取、雄才大略深深吸引,也为他后期沉溺享乐、任用奸佞而感到惋惜。蒙曼老师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她能够捕捉到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历史走向产生的关键影响。在读到“安史之乱”的章节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是权力腐蚀、人心离散带来的阵痛。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刻画得如电影般生动。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开元之治”的探讨,并没有止步于表面成就,而是挖掘了其背后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的决心,这让我对盛唐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蒙曼说唐:唐玄宗》,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是可以“读”进去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蒙曼老师的叙述方式,将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历史进程的思考者。书中对于“开元之治”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从积弊中崛起,如何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改革走向繁荣。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而当历史的指针指向“安史之乱”时,我看到的不是突然的灾难,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隐患逐渐爆发的过程。作者对唐玄宗的描写,既有对其功绩的肯定,也有对其失误的鞭挞,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我对这位帝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呈现,比如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边疆民族的复杂关系,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状态,这些都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年代,而是鲜活的当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唐玄宗时期历史认知的新维度!一直以来,我对这位帝王的印象都比较模糊,大概知道他“开元盛世”和后来的“安史之乱”。但《蒙曼说唐:唐玄宗》彻底颠覆了我那种浅尝辄止的理解。作者蒙曼老师用一种非常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唐玄宗从年轻时的励精图治,到后期逐渐被欲望和权力侵蚀的全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开元之治”的细节,不仅仅是宏观的国家政策,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致刻画。从科举制度的完善,到商业的繁荣,再到文化的昌盛,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活力与自信,也看到了唐朝鼎盛时期的辉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而是对政策的执行、官员的选拔、民生疾苦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盛世背后隐藏的隐忧。那些看似微小的决策,在历史的洪流中却能激起层层涟漪,最终影响深远。读完“上”册,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动荡的。

评分

《蒙曼说唐:唐玄宗》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全新的思考。以往读历史,总觉得人物非黑即白,要么是英明神武的圣君,要么是昏聩无能的暴君。但唐玄宗的故事,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个体。作者在“安史之乱”的叙述部分,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导致这场浩劫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指责某个人的过失,更是从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民族关系,乃至文化思潮等多个角度,层层剥茧,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下的悲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杨贵妃的描写,与其说是她一人导致了国家的衰落,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环境、唐玄宗个人的情感弱点,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共同将一切推向了失控的边缘。蒙曼老师的叙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权力和命运的裹挟下,如何一步步走向人生的低谷。这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深刻,也很有启发性。

评分

翻开《蒙曼说唐:唐玄宗》,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听书体验,即便我拿到的是纸质书,脑海中也仿佛能听到蒙曼老师娓娓道来的声音。作者在描述“开元盛世”时,不仅仅讲了皇帝做了什么,更是讲了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从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到边疆的军事布防,再到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到那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唐朝,万国来朝,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特别是关于当时社会阶层、经济状况以及民俗风情的描写,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而当笔锋一转,进入“安史之乱”的描绘时,那种盛世的繁华与乱世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唏嘘。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总是那么有条理,又充满智慧,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