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中)

曹雪芹(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红楼梦
  • 曹雪芹
  • 名著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小说
  • 文化
  • 艺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开卷诗正是曹雪芹一生的註脚;
  却又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蕴育,
  方能造就写下这本古今奇书的曹雪芹?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硝禛即位成为雍正皇帝。世代任职江宁织造府的曹家正为如何揣摩上意而伤透脑筋,年幼的曹霑便在长辈的考量之下送往北京平郡王府做表哥福彭的伴读,但此时的曹霑尚不知世事险恶,镇日胡闹玩乐,悠闲度日。

  为了取得威信及巩固地位,雍正即位后,便开始对付当初反对他的朝中官吏,苏州织造府李煦一家因此被抄,李煦流放塞外,家人也沦为遭拍卖的官奴。李煦的孙女李玥因其闭月羞花之貌,势必会成为众人争夺的对象,为了保全李玥,暂时将她送至江宁织造府中躲避,和后来南返的曹霑情谊甚笃,同进同出。而李家被抄后,曹家也开始想尽一切办法给皇帝好印象,希望能多过几天平安日子。

  李玥藏身江宁织造府的事情毕竟暴露,有心人趁隙前往抢人,曹霑的太姨李芸为保全李玥,便称自己是李玥而让来人带走,真正的李玥则隐身戏班。

  在剷除年羹尧、隆科多二人后,雍正回头再对付曹家,下旨再贬曹頫,企图将曹家赶尽杀绝……

  曹雪芹的《红楼梦》除了写出人物的真性情,也写出千古不去的宿命禁锢;
  端木□良的《曹雪芹》则描绘歌舞昇平之下的暗潮汹涌,
  揭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背后的深沉与哀伤。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

  当代着名作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使用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笔名。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32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1980年,当选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曹雪芹(中)》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描述另一本详尽的文学或历史类书籍。 --- 《大观园外:清代文人圈的流变与审美转向(1750-1820)》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人圈层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多重压力下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变。我们聚焦于乾隆盛世的余晖与嘉庆初期变革的萌芽阶段,旨在揭示一个在传统儒学正统之外,知识分子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精神家园与创作范式的过程。本书将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直接文本内容作为参照点(但并非核心分析对象),通过考察同期其他重要作家的生存境遇、交往网络以及文学主张的演变,勾勒出晚期古典小说、诗歌流派、以及笔记体文学等领域内部的审美新动向。 第一章:士人阶层的空间重构:从京畿到地方 本书首先考察了乾隆朝中后期,特定文人群体在权力中心——京畿地区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在高度集权的帝王统治下,文人的“入世”途径日益收窄,传统上依赖科举和幕府的上升通道面临饱和。我们通过梳理如袁枚、王士禛晚期弟子、以及部分江南士绅的通信录和地方志记载,发现一个显著趋势:文学生产的中心开始向相对宽松的江南文教重镇和新兴的商业城市转移。 这一转移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伴随着一种心理上的“退守”。在京城,对“正统”的恪守要求极高;而在地方,文人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但也面临着更为现实的生计压力。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文人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如藏书楼、园林、地方戏班)来构建“第二书房”,以及这种空间重构对文人体裁选择的影响——例如,对地方风物志、地方戏曲整理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第二章:审美转向:从“情至”到“性理”的回潮与折射 清代中期的文学思潮长期处于“性灵说”与“格物致知”的拉锯战中。本书重点剖析了在乾隆后期,在官方文化对“雅正”的强调达到顶峰时,文人圈内部对“真”与“性”的表达进行了更为隐晦却深刻的探索。 我们没有深入分析《红楼梦》对“情榜”的解构,而是转向考察了同期小说家(如某些民间流传的侠义小说作者,以及被纳入“禁毁书目”但仍有影响力的作者)如何处理人性的复杂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趣味”的异化:一方面,袁枚倡导的“性灵”在民间被简化为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另一方面,一些恪守理学的文人开始将对“性理”的探讨,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对社会现象的冷峻观察,表现为笔记小说中大量涉及吏治腐败和世态炎凉的记录,其笔调更为凝重、近乎冷酷。这种“冷”与“热”的交织,标志着审美趣味正从盛世的雍容转向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切。 第三章:交际的陷阱与友谊的重塑:诗社的式微与笔记社的兴起 清代文人高度依赖雅集、诗社进行身份认同和作品交流。然而,在乾隆朝后期,随着政治风波的增多(如文字狱对文人交往的潜在威胁),传统的、公开的大型诗社活动逐渐式微。本书通过对“书信网络”和“私人藏书目录”的交叉比对,构建了晚期文人的实际交往地图。 我们发现,“笔记社”或“沙龙式”的小型、私密的聚会成为主流。这些聚会往往以共同的学术兴趣(如考据学、金石学)为名义,实则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倾诉和批评空间。这些交际圈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排他性和对“圈内话语”的依赖性。只有熟识的同行才能理解彼此在文字中暗示的政治隐喻或审美倾向。这种隐秘的交流模式,使得文学批评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越来越多地脱离了官方的视野,转入地下运作。 第四章:文本的“失语”与“他语”的崛起:地方文化与异域知识的渗透 在文人圈的“内转”过程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成为重要方向。本章详细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地方戏曲整理(如昆曲、弋阳腔的抄本与评论)、地方风俗志的编纂、以及地方诗话的兴盛现象。文人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文学忽略的民间声音”,试图从中寻找新的文学滋养。 更重要的是,随着西方传教士活动的加深,虽然官方禁止大量西学涌入,但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如天文、地理测绘图谱)依然通过秘密渠道流传。本书考察了少数极具开放性的文人(如部分扬州盐商圈子里的幕僚)如何接触并消化这些“异域知识”,并将其微妙地映射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在对空间叙事、自然描写的新颖处理上,为后续的晚清文学转型埋下了伏笔。 结语:一个时代的“微澜”与“潜流” 《大观园外》旨在描绘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文化转型期。在这个时期,许多被后世简单归为“衰落”的文学现象,实则是知识分子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进行自我保护和审美创新的复杂努力。他们构建的新的交流模式、新的审美趣味,为理解清代中后期文学的复杂面貌,提供了必要的细致入微的视角。本书强调,理解清代文人的精神转向,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些“未被主流话语完整记录”的私人交往与地方生产的文本之中。 --- 关键词: 清代文人、乾隆中后期、审美转向、笔记文学、地方文化、交际网络、知识分子生存史。 适用读者: 对清代文学史、社会文化史、文人生活研究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深度爱好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二五章 楚楚笔花轻离人世 扬扬世子胡闹翻船
第二六章 伏机早设上推下卸 鸣镝说帖点火煽风
第二七章 郡王府风波数起 纳尔苏怒火横生
第二八章 郡王迁怒鞭福彭 福晋慎思遣曹霑
第二九章 春去鹧鸪藏小玥 秋来钟鼓动离魂
第三十章 艄公知北又知南 佚女相逢复相违
第三一章 深夜化装说店主 荒村绕路瞒曹霑
第三二章 金针不度难描凤 牙刻长留生母情
第三三章 黄鹤去时云脉脉 青梅来此影姗姗
第三四章 病乎魔乎无作有 是耶非耶意中情
第三五章 芙渠绽时灵华现 白云深处月儿藏
第三六章 林荫相觅竹金铃 别院共用团圆节
第三七章 曹霑喜得凤凰盏 玥儿巧做同功蚕
第三八章 穷山村乡师题字 风雪夜戴震出生
第三九章 黑帝庸残偏作主 琼花款曲本无猜
第四十章 浅月偏遭伐桂手 深山难禁盗泉声
第四一章 记事珠迦南香串 吟诗集亭北花飞
第四二章 霁虹帕春满唐坞 金碧图秋临萧树
第四三章 云锦房抽丝系缕 夫子庙觅禁寻奇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见识西洋与转骨长大:端木蕻良和他的小说《曹雪芹》

  端木蕻良(1912-1996)的《曹雪芹》始于康熙(1654-1722)之死。他以凤姐的「一夜北风」之句来起首全书,而当历史的关键时刻,被小说家用来报时的则是:西洋自鸣钟,北京帝王的内殿如是,江宁织造的府邸亦然。后者尤其生动了我们对男孩雪芹的岁月想像:在姑姑未嫁前的卧室,这位遗腹子由婴而幼,渐渐长大。端木蕻良特别在朴雅风格的私人空间装置了在当时堪称尖新奇器的女形立钟。既是放置桌上,想来尺寸不大,至少不像「畅春园」那儿的是落地式,更有意思是一北一南两钟的造型有异。在属于男性宏大叙事的史观下,见证夺宫政变的计时器亦须男偶搭配:曲发深目、短衣窄裤的五吋绢人,会随发条声自格门而出,当钟响前,还在沙上跪写「天下太平」四字;殿内丑末寅初的「当当当」三响,应答着皇榻垂死喉痰的「唿噜唿噜」;行礼如仪的时间告示,兼及视听的一场表演,沙之书的四字,更反讽了政治舞台的不平不静。

  清史疑案与曹红故事息息相关,此为红学共识,其中发生于一七二二年、所谓的雍正(1678-1735)夺嫡一事,亦涉及我们对曹雪芹生平的解读。有关这一点,端木在他的红学杂文,就雪芹生年上採信了一七一五年而非一七二四年之说,但基于艺术考量,到小说实作时又将之提前了两年。换言之,雍正元年的一七二三年,雪芹已十岁,如此安排是「为了使他稍大一点儿,稍稍沖淡他一些早熟的痕迹」。登场端木小说世界的红楼作者,其首演情节也不寻常:他─不─见─了!对家人而言,其焦虑惶惑感或不输闻讯康熙驾崩。好在他没像《红楼梦》中的英莲一样被拐走,原来织造府的小祖宗被自己的嗜读欲望所拐骗,一时去躲看《女仙外史》了,闹得上上下下不平不静,幸而失踪人口自动现身,当堂前受训母执长辈后,乳名占姐儿的雪芹回到自己房里──会是「怡红院」一样的所在吗?没有那么琳瑯满目。原来的女主人不尚华丽,只是全无珠光宝气的木质家具与木石摆设。端木虽不似曹雪芹、张爱玲(1920-1995)出身国史级的显赫家族,但亦是来自东北昌图的地方名门,故对「富贵」美学的细节再现颇见品味与功力,相当程度能正面回应《红楼梦》原着的艺术之道,包括:从容不迫的一派闲雅、百姓日用的民俗趣味与女性意识的美感灵敏;比方曹雪芹乳名、学名的命名经过,他成长环境的物质描绘。拥有女性乳名的男性主人,长于妇人之手与妇人之室,其室内布置亦充满女性符码,最醒目的便是桌上的钟与墙上的画;立着的铜铸半裸女像,手托左右摇晃的带摆,滴哒滴哒不已;挂着的少妇则正在倚栏望月,乍看几乎真有其人。小说家告诉我们,旷世天才的曹雪芹就是在这样东方仕女画面与西方裸女的钟摆声中长大。

  重视西洋文物与读物更见于端木蕻良的红学专着,也就是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汇编他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九六年相关的十七篇讨论,名曰《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二○○六)之书。对台湾读者而言,倍感亲切者莫若他的红学两大认同恰是渡海来台学者的学术成果:其一,台大历史系李宗侗(即李玄伯,1895-1974)教授的曹雪芹遗腹子身世等曹学之说;其二,中研院院士方豪(1910-1980)神父因自身宣教而钻研交通史的《红楼》西洋物品考据;两位在中日敌对期间的心血结晶,乃红学史页的划时代之作,影响重大,端木蕻良的接受便是一例。

  小说也蜻蜓点水曹霑与西洋文学经典的渊源,盖红学圈每乐道《龙之帝国》(W. Winston: Dragon’s Imperial Kingdom, 1874)的传闻,据云这本已失落的英文回忆录,载有淘气的小雪芹因偷听曹頫(1706-1774)家宴时英国丝绸商温士顿说《圣经》、莎翁故事而受罚之事。可惜此一东西文化交流的佳话终不可考,倒是出身天津汇文、南开等教会中学的端木蕻良屡屡将《红楼梦》互文于《圣经》,如大观园之于伊甸园,脂本的尤三姐之于抹大拉的马利亚。相较于唯物史观的红学社群(中国红楼梦学会章程之任务首要为:鼓励会员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从事《红楼梦》学术研究、教学和编辑出版工作),甚而非此群类如我们熟知的历史小说家高阳(1926-1992),端木蕻良基督宗教的文学论点毋宁值得关注。

  如果将基督宗教化约为西方,西方化约为启蒙,启蒙化约为现代性,则《红楼梦》具启蒙现代性之说并不致突兀,特别是此未竟之书在「成长文学」方面的先知先行。按西方文学史视此一文类为文学转型现代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少年应浮出历史地表,他们的成长足以赋予认真的问题意识,并形成某种抵抗的美学──「拒绝『成长』的『成长』文学」,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实为全人类留下了早熟的经典示范。截至目前为止,在以曹雪芹为名的传记文学专着中,端木蕻良未能终卷的《曹雪芹》最能符合此一成长文类的意旨。

  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迄今还保有若干「成长」礼仪,台南府城的「做十六岁」、「拜七星妈」已是地方文创产业项目;普遍行之于各地各家的食补药补「转骨汤」也不陌生。成长之路多险阻,务必祈求神明庇护、克尽家长料理之责,从天命而人事的面面俱到。端木蕻良对十岁到十六岁的曹雪芹,往往借由名字、空间的转换,人物的交往,事件的发生来标示他的转骨长大,当然,不能从缺者必有生离死别与性爱萌动。

  乳名占姐儿的男孩,由江宁织造府北上京城平郡王府,他伴读表兄福彭(1708-1748)时期已拥有了曹霑的学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輓歌中,圆明园绣工的大妞与她铸剑为业的妹妹二妞,无疑脱胎于红楼二尤,但端木却更有创意地为我们引介了并未充分展现于红楼原着的另类职场生涯,纤纤素手的神指之功,由针尖而刃锋,更紧要是端木所认定曹雪芹「真情主义」的实践。难得端木历经个人病苦与文革磨难,当少壮不再的渐老之年,却仍能保有当年青春鹰扬、初涉文坛之作《科尔泌旗草原》的热度、力度与愿景。《曹雪芹》的「真情」也及于君臣间的相知相契,曹寅(1658-1712)和康熙的点点滴滴,年年岁岁滋润着孙辈占姐儿∕霑儿的心田。虽然雍正令曹家每生伴君如伴虎的畏惧之心,但十二三岁的皇子弘历(1711-1799)与十五六岁的福彭、十岁的曹霑,他们三人站成品字形的「顾曲知音」之晤,亦是令人动容不已。盛清三帝,常与曹家并论:美籍史学家史景迁(J. Spense 1936-)首以《曹寅与康熙》一书蜚声学界;关于雍正,则有二月河(1945-)受到红学学者冯其庸(1924-)鼓舞的历史小说问世,算是正面评价的翻案之作;至于干隆,周汝昌(1918-)对作家王永泉(1945-)的《干隆与曹雪芹》、《干隆与高鹗》也殷盼之。从这个纪录来看,端木蕻良的《曹雪芹》有连环三世之功。
当上一世纪的二○年代,上海亚东书局推出新式标点并加以版本考据的章回小说二十八种,可谓白话典律、实证典范结合知识生产的着例,「新红学」也因此诞生。九十年来,阅读生态因资讯科技介入而巨幅改观,值此e化微网的时代,「高宝」仍致力古典改写的纸本印行,意义不凡。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台湾正体版,当翻阅尚未成书出版的三叠样稿,自会想起捧读简体版的种种。一九八○年左右,海崃两岸的端木与高阳不约而同,同步编写《曹雪芹》,后者相关系列共计十二册,我也两度应邀发表相关的论文,相对来说,「高宝」此一序文比较不沉重。出于好奇,同时更珍惜这份信託,所以特别情商顺平试读,她目前在中央大学中文所硕士班就读,心心念念要以《红楼梦》为题。非常谢谢她应允为期一週的指读作业。再见时,被红楼课堂暱称「探春助理」的顺平,很明快地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很喜欢,很感动笔花和茶仙那一段」。我们都同意:《曹雪芹》是值得专业与非专业一起来读的好书。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暨红学研究室主持人 康来新

图书试读

第二十九章 春去鹧鸪藏小玥 秋来钟鼓动离魂

李煦眼前摆着一碗薏米仁粥。他凝着神看着它,实在吃不下去。
又停了一会儿,他怕家人又过来劝说,还得费话,这才勉强吃了两口,故意应付过去。
侍女鹧鸪走来,把早点收拾过后,便又送上代代花茶。
李煦刚想像往常一样,叫鹧鸪把孙小姐玥儿唤来,但马上又想到:玥儿也在吃早点,叫她乖乖地吃完再说吧,免得一打岔,她又不吃了。
这时,飘来一阵花茶香,他皱了皱眉头,轻声说:
「换一杯菊花吧!」
鹧鸪连忙过来,把茶换过。
她在李煦面前停了一下,见他没再吩咐什么,这才转身到屏风后面侍应着。
李煦得到落职的消息后,便终日不出府门,免得再横生枝节,待在家中,等候圣旨。他还不知圣谕上面到底写下什么罪名。皇上最终将他如何发落?是不是还给他留下一步退路?
李煦明白,他的官职会一抹到底,甚至首级也难保全。弄得不好,还会灭祖灭宗。
他是个熟读经史的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他是深有体会的。他对《赵氏孤儿》这出戏,平日也是极喜看的,苏州织造府中自养的小班,不知已演过多少场呢。《跑雪山》这出戏,这些年市上演得更勤。有的戏园子还故意贴出海报,把这个剧目写成《曹福升天》,也有写成《曹福成仙》的,来给曹家歌功颂德。因为「頫」字过于生僻,很多人就讹成「曹福」。甚至公事行文,也有写成「曹福」的。因之,有的戏班领班,为了便于讨赏赐红,就大演「曹福」的戏,暗指曹家忠心义胆的意思。因为两京望族,非亲即友,点戏出应,未免都要在这个圈子里面兜来兜去,只要他们赏脸,不但可以多讨喜幸钱,还可声誉鹊起呢!有的又觉明写「升天」不好,就把戏目改成《南天门》,暗寓升天的意思……
李煦正心神恍惚,忽而听到嘤嘤的啜泣声。声音像是他的小孙女玥儿。他本来半倚在睡榻上,便马上坐正了倾听,但细听声音又没有了。才感觉出来是自己的耳鸣,又是左耳鸣得厉害。
但他禁不住又想看看小孙女──这个心头的明珠,李府的命根子!……
「想我从记事起,就在宫里讨生活。这回已是凶煞临门,不可不早做打算。本来行将就木,死亦何妨?只是,我家祖脉,由我断绝,有何面目得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李煦,这时面赤耳热,胸口像压了千斤巨石一般。他感到吸气出气都很艰难。可是不愿别人看到他难受的模样,便又稍稍直起身来,喘息了一会儿,张着嘴大口吸气。
他强自平静下来,伸出手去,胡乱摸到茶杯,饮了一口茶,舒舒气,好像又有了活气。
他的全部心血,凝结成一股心思:要抢出孙女玥儿来!她这样小,这样逗人怜爱,绝不能投身为奴,更不能死!她,她是个多么好的女孩呀……
忽然,大管家进来回禀:
「巡抚大人案前张老爷到!」
李煦明知这张老爷,就是苏州巡抚面前得力的张师爷,心中不觉万分鄙夷。但脸上还是强颜为笑。忙道:
「扶我起来,请他到『轩中轩』相见。」
大管家答应个「是」,还没转身回请呢,谁知张师爷就已经闯入内室来了。
李煦覰着眼,心想:兵败如山倒,家败如决堤,什么东西也都可以沖进来了。
鹧鸪连忙过来,扶着李煦坐直。张师爷双眼死盯住她。
张师爷三脚併作两步,抢先走近榻前,微笑着道:
「请勿下榻,您家金体不豫,万万保重,不可起动。卑职奉抚台大人口谕,特来拜见。因有重要公务,未等回报,擅自进见,敢请大老爷万勿怪罪为幸!」
李煦忙道:「岂敢!岂敢!张老爷亲临寒舍,有何见教,命我前去就是。何须有劳贵步呢?我虽卧病,岂可如此简慢?知道的,素知吾等不分彼此;不知道的,反而以为家居未免过于轻狂了!……」
话未说完,两人都大笑起来。
鹧鸪送上茶后,便躲到屏风后面去了。
张师爷道:「目前不比往常,所谓官身不由自主是也!」
李煦自然听出这话,是说他已不能擅自出门的意思,更加揣摸不出张师爷是干什么来了。但是,他急于要想知道苏州巡抚要他来做什么,便道:
「恩抚大人,有何见教?即请张老爷示知,以便遵照办理,绝无违误!」
张师爷沉吟了一下,道:
「一是,奉抚台大人之命,特来拜见问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作品,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其对社会百态的细致描摹。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贵族家庭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主子的生活起居,就连下人的言谈举止、勾心斗角,也同样生动传神。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象那个时代的场景:清晨的薄雾中,丫鬟婆子们忙碌的身影;午后阳光下,小姐们吟诗作画的雅趣;深夜静谧里,管家婆子们算计着银钱的低语。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社会图景。而在这个图景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与残酷。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都抵不过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败。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又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又会留下怎样的历史印记?这本书仿佛是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却又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直击人心的深层逻辑。

评分

对于这部巨著,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中探索。初次接触时,被其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人物所震撼,很多时候会感到有些眩晕,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发现,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精密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无论是服饰的华丽,还是器物的精巧,都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然而,这种极致的繁华背后,却是人物命运的悲凉。那些才华横溢、性情各异的女子,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悲剧。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并非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揭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时代的症结。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仿佛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新的深意,这种层次感,是其他很多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作者仿佛拥有一种超凡的魔力,能够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微妙的情感变化,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惊叹于书中人物的心理描摹之细腻,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仿佛蕴含着深层的含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那些才华横溢、性格各异的女子,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她们的挣扎与无奈,都令人心疼。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精心设计,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艺术世界。我常常会反复琢磨书中的某些片段,试图去理解作者的用意,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能从书中挖掘出新的宝藏,这种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是这部作品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

《红楼梦》的阅读体验,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宿命感。初读时,被那些繁华似锦的描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而又略显压抑的大观园。黛玉的敏感多情,宝钗的圆融通达,宝玉的叛逆不羁,仿佛都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那种纸醉金迷之下暗藏的衰败和无奈,逐渐渗透出来。我总会忍不住去想,那些鲜活的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究竟能有多少自主的选择?她们的才情、她们的理想,最终都归于何处?这本看似讲述儿女情长的书,实则是一面映照封建社会病态肌理的镜子,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精致的器物,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辉煌,也曾有过这样一段伤逝。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感悟,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仿佛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人性的探索。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浓烈,但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醇厚与韵味。我一直对书中描绘的古代贵族生活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对衣食住行的描写,细致入微,从香料的选用,到膳食的配置,再到居住的陈设,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极致的讲究。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危机。我能感受到,作者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家族由盛转衰的必然过程。人物的性格塑造也十分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缺陷,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也充满了宿命感。我常常会为那些善良而又不幸的人物感到惋惜,也对那些虚伪而又得势的人物感到愤慨。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我觉得,书中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触动着我内心的最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