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共一百迴,故事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 一名不得誌的讀書人,因他不能衣錦還鄉,心裏鬱悶,於是隨兄長遊遍海外各國,最後上山修道的經過。
有一名秀纔唐敖應試考中探花,卻被某位官員指稱他與叛黨徐敬業是舊交,因此被降為秀纔。之後他便想要遠離塵俗,於是跟著大舅的商船遠遊海外,途中經過許多有趣的地方,如:君子國、長人國、女兒國……等等。最終唐敖繁華看盡人情嘗遍,於是遁入山中,修道成仙去。
本書提齣中國社會曆來的「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同時亦對當時社會存在的迷信製度、八股取士、浪費鋪張等現象提齣批判,並創造另外一個理想世界,如君子國、女兒國等,故事情節詼諧諷剌兼而有之,作者以「鏡花水月」來比喻他的烏扥邦,作為這部作品的題名。
本書特色
文體雖近似遊記,卻意味深長,富含警世的功用。
作者簡介
李汝珍
生於乾隆中葉,卒於道光十年(約1763-1830),字鬆石,河北大興人。其不喜作八股文,於科舉功名無所成,然而「於學無所不窺,尤通音韻」,舉凡醫,算、琴、棋、星象、占蔔各項雜學皆有鑽研,所以學問相當廣博,又因當時考據之風盛行,作者亦不免於書中盡其所能賣弄經學、小學與辭章修養。
第五十一迴 走窮途孝女絕糧 得生路仙姑獻稻
第五十二迴 談春鞦胸羅錦綉 講禮製口吐珠璣
第五十三迴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第五十四迴 通智慧白猿竊書 顯奇能紅女傳信
第五十五迴 田氏女細談妙劑 洛傢娃默禱靈簽
第五十六迴 詣芳鄰姑嫂巧遇 遊瀚海主僕重逢
第五十七迴 讀血書傷情思舊友 聞凶信仗義訪良朋
第五十八迴 史將軍隴右失機 宰少女途中得勝
第五十九迴 洛公子山中避難 史英豪嶺下招兵
第六十迴 熊大郎途中失要犯 燕小姐堂上宴嘉賓
第六十一迴 小纔女亭內品茶 老總兵園中留客
第六十二迴 綠香園四美巧相逢 紅文館群芳小聚會
第六十三迴 論科場眾女談果報 誤考試十美具公呈
第六十四迴 賭石硯舅甥鬥趣 猜燈謎姊妹陶情
第六十五迴 盼佳音虔心問蔔 預盛典奉命掄纔
第六十六迴 藉飛車國王訪儲子 放黃榜太後考閨纔
第六十七迴 小纔女卞府謁師 老國舅黃門進錶
第六十八迴 受榮封三孤膺敕命 奉寵召眾美赴華筵
第六十九迴 百花大聚宗伯府 眾美初臨晚芳園
第七十迴 述奇形蠶繭當小帽 談異域酒罈作煙壺
第七十一迴 觸舊事神往泣紅亭 聯新交情深凝翠館
第七十二迴 古桐颱五美撫瑤琴 白亭八女寫春扇
第七十三迴 看圍棋姚姝談弈譜 觀馬弔孟女講牌經
第七十四迴 打雙陸嘉言述前賢 下象棋諧語談故事
第七十五迴 弄新聲水榭吹簫 隱俏體紗窗聽課
第七十六迴 講六壬花前闡妙旨 觀四課牖下竊真傳
第七十七迴 鬥百草全除舊套 對群花彆齣心裁
第七十八迴 運巧思對酒縱諧談 飛舊句當筵行妙令
第七十九迴 指迷團靈心講射 擅巧技妙算談天
第八十迴 打燈虎亭中賭畫扇 拋氣毬園內舞花鞋
第八十一迴 白亭董女談詩 凝翠館蘭姑設宴
第八十二迴 行酒令書句飛雙聲 辯古文字音訛疊韻
第八十三迴 說大書佐酒為歡 唱小麯飛觴作樂
第八十四迴 逞豪興朗吟妙句 發婆心敬誦真經
第八十五迴 論韻譜冷言譏瀋約 引毛詩佳句美莊薑
第八十六迴 念親情孝女揮淚眼 談本姓侍兒解人頤
第八十七迴 因舊事遊戲仿楚詞 即美景詼諧編月令
第八十八迴 藉月旦月姊釋前嫌 逞風狂風姨洩舊忿
第八十九迴 闡元機曆述新詩 溯舊跡質明往事
第九十迴 乘酒意醉誦淒涼句 警芳心驚聞慘淡詞
第九十一迴 摺妙字換柱抽梁 掣牙簽指鹿為馬
第九十二迴 論果蠃佳人施慧性 辯壺盧婢子具靈心
第九十三迴 百花仙即景露禪機 眾纔女盡歡結酒令
第九十四迴 文艷王奉命迴故裏 女學士思親入仙山
第九十五迴 因舊恙筵上談醫 結新交庭中舞劍
第九十六迴 秉忠誠部下起雄兵 施邪術關前擺毒陣
第九十七迴 仙姑山上指迷團 節度營中解妙旨
第九十八迴 逞雄心挑戰旡火關 啓慾念被圍巴刀陣
第九十九迴 迷本性將軍遊幻境 發慈心仙子下凡塵
第一百迴 建奇勛節度還朝 傳大寶中宗復位
關於本書
雍乾以來,江南人士惕於文字之禍,因避史事不道,摺而考證經子以至小學,若藝術之微,亦所不廢;惟語必徵實,忌為空談,博識之風,於是亦盛。逮風氣既成,則學者之麵目亦自具,小說乃「道聽塗說者之所造」,史以為「無可觀」,故亦不屑道也;然尚有一李汝珍之作《鏡花緣》。
汝珍字鬆石,直隸大興人,少而穎異,不樂為時文,乾隆四十七年隨其兄之海州任,因師事淩廷堪,論文之暇,兼及音韻,自雲「受益極多」,時年約二十。其生平交遊,頗多研治聲韻之士;汝珍亦特長於韻學,旁及雜藝,如壬遁星蔔象緯,以至書法弈道多通。顧不得誌,蓋以諸生終老海州,晚年窮愁,則作小說以自遣,曆十餘年始成,道光八年遂有刻本。不數年,汝珍亦卒,年六十餘(約一七六三|一八三零)。於音韻之著述有《音鑒》,主實用,重今音,而敢於變古(以上詳見新標點本《鏡花緣》捲首鬍適《引論》)。蓋惟精聲韻之學而仍敢於變古,乃能居學者之列,博識多通而仍敢於為小說也;惟於小說又復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纍牘而不能自己,則博識多通又害之。
《鏡花緣》凡一百迴,大略敘武後於寒中欲賞花,詔百花齊放;花神不敢抗命,從之,然又獲天譴,謫於人間,為百女子。時有秀纔唐敖,應試中探花,而言官舉劾,謂與叛人徐敬業輩有舊,復被黜,因慨然有齣塵之想,附其婦弟林之洋商舶遨遊海外,跋涉異域,時遇畸人,又多睹奇俗怪物,幸食仙草,「入聖超凡」,遂入山不復返。其女小山又附舶尋父,仍曆諸異境,且經眾險,終不遇;但從山中一樵父得父書,名之曰閨臣,約其「中過纔女」後可相見;更進,則見荒塚,曰鏡花塚;更進,則入水月村;更進,則見泣紅亭,其中有碑,上鎸百人名姓,首史幽探,終畢全貞,而唐閨臣在第十一。人名之後有總論,其文有雲:
泣紅亭主人曰:以史幽探哀萃芳冠首者,蓋主人自言窮探野史,嘗有所見,惜湮沒無聞,而哀群芳之不傳,因筆誌之。……結以花再芳畢全貞者,蓋以群芳淪落,幾至澌滅無聞,今賴斯而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所列百人,莫非瓊林琪樹,閤璧駢珠,故以全貞畢焉。(第四十八迴)。
閨臣不得已,遂歸;值武後開科試纔女,得與試,且亦入選,名次如碣文。於是同榜者百人大會於宗伯府,又連日宴集,彈琴賦詩,圍棋講射,蹴鞠鬥草,行令論文,評韻譜,解《毛詩》,盡觴詠之樂。已而有兩女子來。自雲考列四等纔女,而實風姨月姊化身,鏇復以文字結嫌,弄風驚其坐眾。魁星則現形助諸女,麻姑亦化為道姑,來和解之,於是即席誦詩,皆包含坐中諸人身世,自過去及現在,以至將來,間有哀音,聽者黯淡,然不久意解,歡笑如初。末則文蕓起兵謀匡復,纔女或亦在軍,有死者;而武傢軍終敗。於是中宗復位,仍尊太後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未幾,則天下詔,謂來歲仍開女試,並命前科眾纔女重赴「紅文宴」,而《鏡花緣》隨畢。然以上僅全局之半,作者自雲欲知「鏡中全影,且待後緣」,則當有續書,然竟未作。
作者命筆之由,即見於「泣紅亭記」,蓋於諸女,悲其銷沉,爰托稗官,以傳芳烈。書中關於女子之論亦多,故鬍適以為「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男女應該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選舉製度」。其於社會製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惜為時勢所限,仍多迂拘,例如君子國民情,甚受作者嘆羨,然因讓而爭,矯僞已甚,生息此土,則亦勞矣,不如作詼諧觀,反有啓顔之效也。
……說話間,來到鬧市,隻見一隸卒在那裏買物,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瞭。」……隻聽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纔妄討大價,已覺厚顔;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剋己,隻好請到彆傢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唐敖道:「『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原是買物之人嚮來俗談;至『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亦是買者之話。不意今皆齣於賣者之口,倒也有趣。」隻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剋己』,豈不失瞭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那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之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付價,拿瞭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那裏肯依,隻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瞭八摺貨物,這纔交易而去。……唐敖道:「如此看來,這幾個交易光景,豈非『好讓不爭』的一幅行樂圖麼?我們還打聽甚麼?且到前麵再去暢遊。如此美地,領略領略風景,廣廣見識,也是好的。」……(第十一迴〈觀雅化閑遊君子邦〉)
又其羅列古典纔藝,亦殊繁多,所敘唐氏父女之遊行,纔女百人之聚宴,幾占全書什七,無不廣據舊文(略見錢靜方《小說叢考》上),曆陳眾藝,一時之事,或亙數迴。而作者則甚自喜,假林之洋之打諢,自論其書雲:「這部『少子』,乃聖朝太平之世齣的;是俺天朝讀書人做的。這人就是老子的後裔。老子做的是《道德經》,講的都是元虛奧妙。他這『少子』雖以遊戲為事,卻暗寓勸善之意,不外風人之旨。上麵載著諸子百傢,人物花鳥,書畫琴棋,醫蔔星相,音韻算法,無一不備。還有各樣燈謎,諸般酒令,以及雙陸馬弔,射鵠蹴球,鬥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噴飯。」(二十三迴)蓋以為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然亦與《萬寶全書》為鄰比矣。惟經作者匠心,剪裁運用,故亦頗有雖為古典所拘,而尚能綽約有風緻者,略引如下:
……多九公道:「林兄如餓,恰好此地有個充飢之物。」隨嚮碧草叢中摘瞭幾枝青草。……林之洋接過,隻見這草宛如韭菜,內有嫩莖,開著幾朵青花,即放入口內不覺點頭道:「這草一股清香,倒也好吃。請問九公,他叫甚麼名號?……」唐敖道:「小弟聞得海外鵲山有青草,花如韭,名『祝餘』,可以療飢。大約就是此物瞭。」多九公連連點頭。於是又朝前走。……隻見唐敖忽然路旁摺瞭一枝青草,其葉如鬆,青翠異常,葉上生著一子,大如芥子,把子取下,手執青草道:「舅兄纔吃祝餘,小弟隻好以此奉陪瞭。」說罷,吃入腹內。又把那個芥子放在掌中,吹氣一口,登時從那子中生齣一枝青草來,也如鬆葉,約長一尺,再吹一口,又長一尺,一連吹氣三口,共有三尺之長,放在口邊,隨又吃瞭。林之洋笑道:「妹夫要這樣狠嚼,隻怕這裏青草都被你吃盡哩。這芥子忽變青草,這是甚故?」多九公道:「此是『躡空草』,又名『掌中芥』。取子放在掌中,一吹長一尺,再吹又長一尺,至三尺止。人若吃瞭,能立空中,所以叫作躡空草。」林之洋道:「有這好處,俺也吃他幾枝,久後迴傢,倘房上有賊,俺躡空追他,豈不省事。」於是各處尋瞭多時,並無影。多九公道:「林兄不必找瞭。此草不吹不生。這空山中有誰吹氣栽他?剛纔唐兄吃的,大約此子因鳥雀啄食,受瞭呼吸之氣,因此落地而生,並非常見之物,你卻從何尋找?老夫在海外多年,今日也是初次纔見。若非唐兄吹他,老夫還不知就是躡空草哩。」……(第九迴)(以上錄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