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们试着从不同的介面进去了解其意涵。例如:接受照顾或提供照顾的人,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照护体系。
在第一章当中,先将目前照护服务的场景「照护品质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建构出来,之后再以六个指标,从老年人主观的感受,来看什么是好的照护:安全、持续、归属、方向、成就和对其生命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家属、老人和专业之间的专业关系、分析了科技和人际之间的紧张,以及最近发展出来以个人照护为中心的相关知识。接下来的六章,分别处理在以下六个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和家属的不同需要:急性和复健期、社区照顾、持续性照护、安宁疗护和心理健康照护。
译者简介
万育维
现任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专任副教授,在民国七十年代初期,我在台大社会学系社工组唸书的时候,老人社会工作还没有受到重视,几乎所有老人的课程都是在美国学的,包括老人福利政策、老人社工理论、老人临床实务……等十二个学分。
民国七十九年回国后,先后在辅仁、东吴、阳明、慈济等大学开过老人社会工作、老人医疗与福利专题讨论、老人医务社工……等课程。 在这几年的教书生涯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务工作的参与给我的训练和成长,包括担任宜兰、花莲、台东三县市的长照中心督导以及老人安养、养护机构的评鑑,深深的体会到老人照护工作不能仅有社工专业,更需要有护理、复健、物理治疗……等专业的合作。
目前正积极与一群好朋友推动动物辅助治疗——台湾狗医师的计划,更希望能将另外一股力量共同加入老人照护的行列。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写一本老人与狗的故事,作为对他们由衷的感谢。谨以此书献给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每一个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为老年照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护理方面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具体的护理技术,而这本书则将护理、社工、心理、康复等多个方面都囊括其中,真正做到了“全人照护”。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老年照护伦理”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老人的生理需求,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尊严,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歧视和虐待。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这一点对于社工和护理人员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并提供有效的帮助。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章节,它以一种非常平和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探讨了如何陪伴老人走过生命最后的旅程,如何处理他们的身后事,以及如何给予家属心理上的支持。这本书让我对老年照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是一项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事业。
评分我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社工,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对老年人的需求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与医疗护理人员沟通时,总感觉有些隔阂。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跨专业合作的重要性。书中关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章节,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详细阐述了护理人员、社工、医生、康复师等不同专业人士如何共同制定个性化的照护计划,以及如何在沟通过程中打破信息壁垒。书中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复杂问题,例如,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护理人员从生活起居方面给予了细致的照料,而社工则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和家庭支持系统,医生则负责疾病的药物管理和康复指导。这种多角度的关怀,让老人及其家庭感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老年照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人士的协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很朴实,封面上的字体我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很稳重,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吸引眼球的设计,这让我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为我一位年迈的亲戚寻找一些实用的照护信息,当时心情很焦虑。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有很多关于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还有一些关于心理疏导的章节,这让我一下子就有了方向。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日常生活照护技巧”的部分,里面详细列举了如何帮助老人进食、如厕、洗浴等,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细致,甚至包括了如何选择合适的餐具、如何防止老人呛咳等等,这些细节是我之前搜集其他资料时很少看到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很通俗易懂,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花了几个晚上仔细阅读,感觉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在耳边指导,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贴心”和“实用”,它不是一本理论堆砌的书,而是真正考虑到读者在实际照护中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照护”的章节。我一直认为,照顾老人仅仅是身体上的护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有时更为复杂。作者在这一章节中,深入剖析了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孤独感、失落感、以及对衰老的恐惧等心理问题,并且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方法。比如,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倾听技巧”来疏导老人的情绪,如何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来减少孤独感,以及如何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非药物干预”的建议,例如园艺疗法、音乐疗法、以及回忆疗法等,这些方法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改善老年人的情绪和认知功能有着显著的帮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同理心”在老年照护中的核心作用,提醒我们不仅要理解老人身体上的不适,更要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老年人的关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身体的照料,更是心灵的陪伴。
评分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平时的工作内容繁杂,涉及老年人照护的环节也很多,之前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老年照护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一部分。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社区可以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解读,甚至还提供了如何链接社会志愿服务资源的具体方法。书中还列举了一些成功的社区照护模式,例如“邻里互助照护网络”和“家庭支持小组”的建立,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如何撰写服务申请、如何进行需求评估、如何与家属沟通协商等。这对于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指南。这本书让我觉得,老年照护工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照护支持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