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这个岛上,因为历史的因素人民竟然都成为了异乡人;对于外省移民来台的各路人马来说,他们是异乡人:此可以作家白先勇为代表,他为世人说了三十四个故事。而对于河洛人来说,从三百多年前到一百年前陆续移民到台湾,离开故乡成了迁徙者,日子久了,河洛人把这个岛当作故乡,但是历经明郑时期、清朝统治、日治时代到国民党时代,河洛人被迫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甚至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所以河洛人成为十足的异乡人,此则以黄春明为代表,他给了世人四十四个短篇故事。 有一段时间,河洛人认为自己的祖国应该是中国,因为国民党如此教育着大家,但是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却总是格格不入,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到美丽岛事件,河洛人在岛上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小心言论,以免半夜失踪。而为求出人头地,只能以医生或律师、音乐家等职业为目标,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就逐渐的冷漠。在这种复杂的异乡情怀之下,陈映真给了世人三十七个故事。 以上三种异乡人的情怀,交织在台北和整个台湾岛上,成为本册《台湾小说史》的导论。
作者简介
欧崇敬博士
任教于南华大学,专攻哲学、未来学、趋势学、策略学、美学、创意思想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曾任职于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商业杂志总编辑、总监、顾问,并曾任教于华人第一所未来学研究所之未来学研究方法课程。二○○一年更创作了《未来学方法论》,为一九六十年未来学学科成立于美国以来之第一本方法论着作。
此外,欧教授尚着有《超越哲学论》、《超越形而上学与自觉层次》、《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本源中的知识传统》、《上古科学与民族知识传统》、《中国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中国的知识论史观》、《浑沌之知的构造》、《世界的图像与构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两汉魏晋南北卷》、《中国哲学史.大乘禅佛教哲学卷》、《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学与实学卷》、《中国哲学史.上古卷》、《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卷》、《灵魂学—新世纪的灵魂百科》、《台湾小说史》等三十种以上专着出版,并有论文百余篇。
经历: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州中山大学客座研究员、厦门大学客座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等。
现职:任教南华大学,并为南华大学世界禅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日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篇 陈映真
第一章 ◎〈山路〉的左翼政治哲学
一、〈山路〉的典范地位与时代精神意义
二、独特的自我美感追寻与异乡情结
三、资本主义的物化与理想背反
四、从精神医学角度观看〈山路〉
五、治疗精神疾病的思考
六、结语
第二章 ◎ 陈映真前期作品解析
一、〈我的弟弟康雄〉
二、〈乡村的教师〉
三、〈故乡〉
四、〈苹果树〉
五、〈悽惨的无言的嘴〉
六、〈兀自照耀着的太阳〉
第三章 ◎ 陈映真中后期作品解析
一、〈唐倩的喜剧〉
二、〈夜行货车〉
三、〈上班族的一日〉
四、〈铃珰花〉
五、〈赵南栋〉
六、〈贺大哥〉
七、〈归乡〉与〈忠孝公园〉
八、〈夜雾〉
第二篇 黄春明
第四章 ◎ 黄春明的「原乡异乡人」
一、黄氏笔下刻划的小人物特色
二、爱情世界与社会结构
三、黄春明对时代的观察与悲观
四、与白先勇不同的异乡情境
五、黄春明的文字叙述与存在主义表现
六、各篇作品文本的解析
第五章 ◎ 黄春明小说世界的后现代与解构阅读
一、从后现代观点切入的五项观察
二、黄春明作品中爱情观的后现代阅读
三、黄春明笔下人物性格之后现代解析
第三篇 白先勇
第六章 ◎ 存在与虚无:白先勇小说中之异乡命运分析
一、〈金大奶奶〉
二、〈闷雷〉
三、〈玉卿嫂〉
四、〈黑虹〉
五、〈寂寞的十七岁〉
六、〈芝加哥之死〉
七、〈谪仙记〉
八、〈一把青〉
九、〈岁除〉
十、〈梁父吟〉
十一、〈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十二、〈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
十三、〈思旧赋〉
十四、〈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
十五、〈孤恋花〉
十六、〈冬夜〉
十七、〈花桥荣记〉
十八、〈秋思〉
十九、〈国葬〉
二十、结语
第七章 ◎ 伦理异乡人的书写:白先勇之《孽子》
第八章 ◎〈游园惊梦〉的异乡品味与本省观看者所面对的异乡
一、前言
二、游园品味
三、惊梦命运
四、结语
第九章 ◎ 从解构哲学看〈永远的尹雪艳〉的台北异乡人
一、台北是谁的故乡?
二、谁是异乡人?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是否他乡作故乡?
五、怀念的故乡成异乡
六、结语
参考书目
陈映真小说年表
黄春明小说年表
白先勇小说年表
**评价二** 说实话,拿到《台湾小说史导论卷》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本靠谱的了”。台湾文学圈子不大不小,但要找到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至于枯燥乏味的导论,实在不容易。我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小说流派和思潮时,会不会用一种比较宏观的视角,去点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过程?比如说,乡土文学论战时期,那种对“中国性”和“台湾性”的拉扯,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主义”浪潮,这些事件对台湾小说的发展无疑是颠覆性的。这本书有没有深入剖析这些论战的背后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之后几代作家的创作方向?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比如说,对于某些代表性作品,能不能有精彩的解读,揭示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另外,我一直觉得台湾小说在处理“乡愁”、“离散”、“殖民经验”、“本土意识”这些主题时,有着非常独特的细腻和深刻,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着重?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对台湾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评价五** 收到《台湾小说史导论卷》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我一直觉得,台湾小说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台湾社会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过程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关注的是,作者在梳理台湾小说史的时候,会不会特别强调那些承载了“时代记忆”的作品?比如,国民党迁台初期,那些关于“故乡”的追忆,以及对于新家园的挣扎;又比如,解严后,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溯,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时代的证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精彩的文本分析,揭示这些作品如何在艺术上达到高峰,又如何在思想上引发共鸣。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台湾小说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发展,以及它在建构“台湾主体性”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相信它定能为我带来一场丰盛的思想盛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一部部鲜活的小说生命。
评分**评价三** 我一直对台湾小说的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转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极具深度和批判性的作品。《台湾小说史导论卷》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探索的诱惑。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作者在梳理台湾小说史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贡献?毕竟,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原住民文学、客家文学、闽南语文学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本书有没有在宏观叙事中,兼顾到这些细微但重要的声音?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不同时期小说流派之间的互动和对话的,比如早期受到中国大陆文学影响,然后逐渐发展出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写实主义”,再到后来“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这种演变过程背后有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在推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解读,避免落入俗套的叙事模式,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为我们展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的台湾小说图景。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社会的读者,《台湾小说史导论卷》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书籍之一。我一直觉得,要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变迁,离不开对其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在处理台湾小说史的各个时期时,是如何勾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小说创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例如,在白色恐怖时期,小说创作如何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求生存、求突破?又如何在解严之后,迎来爆发式的创作自由和多元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解释不同小说流派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语境。此外,我一直对台湾小说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会不会就这个议题,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期待它能够让我对台湾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并从中找到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钥匙。
评分**评价一** 最近收了一本《台湾小说史导论卷》,看到书名就知道这绝对是本该好好研读的书。拿到手沉甸甸的,打开翻了几页,纸质摸起来很舒服,排版也很干净,不会有那种压迫感。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从它的文学作品下手绝对是个捷径。台湾小说,从日治时期的在地书写,到战后国民党政府的迁台初期,再到后来的乡土文学论战,以及近些年来的新世代声音,这条脉络下来,其实就是台湾社会变迁、族群互动、身份认同挣扎的一部立体史书。这本书光是封面设计就很有味道,看得出来是经过一番考量的。我特别好奇它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的时候,会不会特别着重于某些关键作家或作品的分析?比如像王祯和、白先勇、陈映真这些大师级的,他们在各自时代留下的印记绝对是无法绕过的。然后,像后来出现的朱天文、骆以军,再到更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信息?我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扎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论述,更能展现出台湾小说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回应社会现实、如何建构并解构自身文化面貌的。总之,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通往台湾灵魂深处的一把钥匙,我准备慢慢读,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