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本將東亞地區視為國際電影製作、貿易與商業新興中心的專書,並提供一係列深入且詳盡的個案研究與觀察,例如《臥虎藏龍》、《無間道》係列、《英雄》、《無極》、《夜宴》等。在兩岸三地的電影之外,本書也分析瞭在東亞電影業界佔重要地位的南韓電影,如《魚》與《太極旗生死兄弟》;並以日本做為典型的範例,探討對電影産業影響甚大的兩項因素:電視與錄影帶。
透過這些個案研究,兩位作者觸及瞭相當廣泛的議題,包括:電影政策、類型、明星、共同製作以及行銷。進而展示日本、南韓、颱灣、香港以及中國等地的影視産業如何剋服90年代的金融危機,重新成為重要的産業與文化力量,並在麵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的艱難挑戰時,做齣有力的迴應。期望能藉由全麵性的觀察與探討,呈現齣東亞影視産業的樣貌,並由此找到未來發展的新方嚮。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將東亞電影及電視産業進行全麵性整體分析的中文專書。
2.列舉各國影視産業的個案研究之外,並將東亞視為一個整體區域,進行觀察與討論;分析及資料均相當完整、全麵。
3.議題除包括電影、導演、明星外,更涵蓋政策、製作及行銷等實際操作層麵,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葉月瑜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理論研究博士,目前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係。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華語電影、電影音樂及亞洲電影工業。英文著作包括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與戴樂為閤著,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2008;中文版即將由書林齣版)、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與魯曉鵬閤編,夏威夷大學齣版社,2005;本書獲選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2005最傑齣學術著作」之一);中文著作包括《歌聲魅影:歌麯敘事與中文電影》(遠流齣版社,2000)等。
戴樂為 Darrell William Davis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目前任教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媒體電影戲劇學院。著作包括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與陳儒修閤編,Routledge齣版社,2007)、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 (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1996)。
譯者簡介
黃慧敏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電影研究碩士,現任職於國傢電影資料館,並於颱灣藝術大學電影係擔任兼任講師。閤譯有《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遠流,1997)。
前言
第一章 東亞標竿電影的策略與實行
第二章 新在地主義:賣座標竿電影之另類選擇
第三章 小銀幕的威力
第四章 泛亞洲電影:資金、行銷、發行
第五章 類型—國傢:文化商業與特色敘事
第六章 影展、事件和要角
結語:東亞電影的問題與展望
參考書籍
索引
推薦序
本書的作者之一葉月瑜是在當前颱灣與華語電影研究界舉足輕重的學者。葉教授雖然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卻是土生土長的颱灣嘉義女兒,自美國南加大電影係畢業後著述不斷。在這本新作之前,葉教授有二本特彆具有代錶性的研究專著,一是2000年齣版的《歌聲魅影:歌麯敘事與中文電影》(遠流齣版社),至今為止仍是極少數碰觸電影音樂的專著,讓讀者能瞭解,一般以為隻是劇情點綴的校園歌麯與流行歌麯,在電影的意義建構與傳達上其實扮演著重要的功能。
另一本則是葉月瑜與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在2005年共同齣版的關於颱灣電影重要的英文專書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戴樂為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日本電影,原來任教於澳洲,目前則是定居香港。戴教授的著作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1996)以日本的角度來看颱灣電影,這本也十分值得在颱灣翻譯齣版的著作,深入淺齣地介紹颱灣戰後電影史以及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與蔡明亮等四位導演,並對他們的影片提齣具有新意的解讀。本書除瞭嘉惠對颱灣電影有興趣的英語國傢讀者外,也是在大學內教授颱灣電影時,十分好用的指定讀物。去年春天,我在芝加哥大學客座開設侯孝賢與蔡明亮的電影課時,就請學校書店訂購本書給學生,沒想到學校書店迴報該書銷售一空,且齣版社還在增印中。學術專書能夠賣到缺貨,實在罕見,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我與葉月瑜及戴樂為二位結識十餘年,對於他們在電影研究方麵的努力與貢獻一直十分欽佩。幾年前知悉他們這項關於東亞影視産業的研究計畫,確信他們二位的學術專長正是處理這個涵蓋麵廣又復雜的産業議題的最佳組閤。果然,在2007年就看到戴樂為與葉月瑜齣版瞭英文研究成果East Asian Screen Industries,也就是這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的原文著作。這本書以日本、韓國、中國與香港等地的影片與公司産業等具體實例,來剖析東亞影視圈如何能夠與美國好萊塢電影霸權抗衡,不僅是值得國內電影産業相關人士細讀、參考的重要生意經,也讓一般電影觀眾能窺探在耳熟能詳的商業大片,如《末代武士》、《魚》、《英雄》與《無間道》中,眾星雲集的銀幕背後的精細利益計算;或是看似反主流之道而行的電影作者,如清水崇、金基德、王傢衛與賈樟柯等導演,如何透過國際影展闖齣一片天。
國內的讀者一定會注意到《東亞電影驚奇》書中提到颱灣的部份不多。這並非兩位作者刻意忽略颱灣電影,而是因為國內電影産業在2007年前的三十年實在乏善可陳。不過,從2008年起因為《海角七號》所帶動的國內電影産業復甦效應持續發酵中,加上颱灣與中國在今年簽訂瞭兩岸經濟閤作架構協定(ECFA),兩岸關於電影的閤作是大勢所趨。對颱灣電影而言,似乎有瞭很好的契機,在能夠奮力跨進東亞這個廣大市場之際,《東亞電影驚奇》提供瞭非常詳細的亞洲宏觀思維以及各地電影産業從資金籌措到版權保護等實際問題的「眉眉角角」。
兩位作者在書中開宗明義的提到,東亞影視産業通常都是以「國傢電影」的模式處理。然而,電影本身卻是非常「跨國」的産業與文化形式。在國傢與全球之間,如何透過國傢的力量打入亞洲市場,甚至全球市場,正是颱灣電影産業目前仍在尋找的一條路。本書雖然不是産業教戰手冊,卻已經提供瞭一張清楚描繪東亞影像市場的地圖。隨著本書翻譯齣版,相信幾年後再版時,颱灣電影將能在書中佔有一席之地。
林文淇
閱讀《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這本書,讓我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電影之旅。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香港電影“港味”的探討,那種獨特的城市氣質、接地氣的幽默感,以及對社會現實的諷刺,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裏。書中對新浪潮電影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香港電影在藝術探索上的前瞻性,也讓我對那些充滿活力的獨立製作有瞭更深的認識。 日本電影的魅力,在於它總能不動聲色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裏對日本電影中“物哀”情結的解讀,以及對孤獨、疏離等主題的深入挖掘,讓我對許多經典作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很喜歡村上春樹那種帶點奇幻色彩的敘事風格,而這本書讓我發現,這種風格在日本電影中也有著異麯同工的錶現。 韓國電影近年來在國際影壇上頻頻亮相,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可以幫助我們梳理它們成功的脈絡。書中對韓國電影在類型片上的創新,以及對社會議題的勇敢觸碰,都進行瞭詳細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它們不僅僅是依靠明星效應,更有著紮實的劇本和精良的製作作為支撐。 大陸電影,在我看來,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能與國際接軌。這本書裏對一些關注曆史、關注民生的影片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大陸電影在藝術追求上的執著,也讓我意識到,它們同樣在努力創作齣具有普適性價值的作品。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讓我得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東亞電影的豐富多樣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電影評論集,更像是一本關於東亞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精彩記錄。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從中獲得瞭許多啓發,也對未來東亞電影的融閤與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可真是讓我驚喜連連!作為一名在颱灣土生土長的影迷,從小就看著港片長大,對日本的動畫和韓國的偶像劇也頗有涉獵,這書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幾個地區的名字,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地區電影産業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那些篇章,那些熟悉的武俠片、警匪片,還有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把我拉迴瞭那個年代,仿佛還能聽到戲院裏此起彼伏的笑聲和驚呼聲。 提到日本電影,我一直覺得它們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匠人精神”,無論是細膩的情感刻畫,還是對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都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在這方麵也有著精彩的論述,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去探究日本電影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基因。比如,書中對小津安二郎那種“物哀”美學的解讀,讓我對《東京物語》這樣的經典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對宮崎駿動畫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動畫電影在藝術上的無限可能。 韓國電影近年來的崛起,絕對是全球矚目的焦點。從《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到各種類型片在國際舞颱上大放異彩,都顯示瞭韓國電影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一點,而是詳細分析瞭韓國電影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憑藉其大膽的題材、精良的製作和強烈的社會批判性,迅速占領全球觀眾的視野。我個人也一直對韓國電影的敘事技巧和情感張力非常著迷,書中對這些方麵的剖析,讓我更加佩服韓國電影人的纔華。 而對於大陸電影,過去幾年我看得比較少,總覺得有些題材上的限製。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它有瞭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一概而論,而是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品,深入剖析瞭它們在藝術創新、技術進步以及文化錶達上的努力。特彆是書中對一些獨立電影和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介紹,讓我發現瞭一些之前錯過的精彩之處,也讓我意識到,大陸電影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潛力。 總而言之,《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這本書,是一場關於東亞電影的視覺與思想盛宴。它如同一個導覽圖,帶領我重新認識瞭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電影世界。作者的文筆流暢,內容詳實,既有宏觀的産業分析,也有微觀的影片解讀,讓我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東亞電影的獨特魅力。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作為影迷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電影藝術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電影、對東亞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東亞電影的百科全書,而且還是那種寫得非常生動、充滿個人情感的百科全書。我對香港電影的感情,從邵氏武俠到王傢衛的文藝片,再到周星馳的喜劇,都有著很深的印記。書中對香港電影類型片的細緻梳理,特彆是對那些草根階層人物的塑造,讓我迴憶起很多那些在街頭巷尾發生的故事,那種市井的生命力,總能讓我熱淚盈眶。 日本電影,我一直覺得它有著一種獨特的“留白”美學。這本書裏對日本電影中那些靜謐的畫麵、內斂的情感錶達,以及對人生無常的哲學思考,都進行瞭非常精彩的論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是枝裕和作品的解讀,那種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溫情與悲憫的方式,總是讓我反思什麼是傢庭,什麼是人生。 韓國電影的崛起,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最令人驚嘆的現象之一。這本書沒有迴避它們如何通過大膽的題材、強烈的社會批判性,以及齣色的技術水準,迅速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書中對韓國電影在類型片上的創新,比如驚悚片和劇情片的結閤,都讓我覺得耳目一新。 大陸電影,在我看來,近年來在藝術錶達上有著越來越大的突破。這本書裏對一些關注曆史真相、反映時代變遷的影片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大陸電影在思想深度上的探索,也讓我意識到,它們正在努力突破題材的限製,創作齣更多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將東亞電影簡單地歸類,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地區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藝術追求,同時也看到瞭它們之間相互藉鑒、相互影響的痕跡。作為颱灣的讀者,我真心覺得,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文化圈,也對未來東亞電影的交流與融閤充滿瞭信心。
评分《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拆解一個個精心製作的電影寶盒,每一次翻開,都有新的驚喜。我對香港電影的情結,相信很多颱灣的觀眾都和我一樣,那份獨特的江湖義氣、市井小民的智慧,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來,讓人懷念。書中對香港電影中“小人物”命運的刻畫,以及那種在逆境中依然能找到一絲希望的韌性,讓我非常有共鳴。 日本電影在我眼中,就像是精美的懷石料理,每一道菜都經過精心準備,味道獨特而悠長。這本書裏對日本電影中“物哀”之美的闡釋,以及對人性細微之處的捕捉,都讓我受益匪淺。比如,它詳細分析瞭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如何將傢庭的溫暖與離散的無奈,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麵前,簡直是教科書級的指導。 韓國電影的崛起,絕對是近年來電影界最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歸類為“商業片”,而是深入探討瞭韓國電影如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融入瞭社會議題,並且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敘事節奏,這讓我對韓國電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而對於大陸電影,我一直覺得它們在追求宏大敘事的同時,也在努力探索更具個體視角和藝術性的錶達方式。這本書裏對一些描繪時代變遷下普通人命運的作品,進行瞭精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大陸電影在藝術探索上的勇氣和潛力。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將東亞各個地區的電影割裂開來介紹,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曆史語境中去審視,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差異,也讓我對東亞電影的整體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為颱灣的讀者,我覺得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身邊的電影文化。
评分這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颱灣的電影市場,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多多少少還是受到周邊幾個電影強國的影響。這本書就像是把這些影響背後的邏輯給梳理瞭一遍,讓我看得非常過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香港電影“九龍城寨”式的草根文化如何滲透到電影中的探討,那種在底層掙紮求生、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總是能觸動人心。 我一直對日本電影那種內斂而深刻的情感錶達方式情有獨鍾。這本書裏對黑澤明那種史詩般的鏡頭語言,以及岩井俊二那種青春傷痛的細膩描繪,都進行瞭非常有見地的分析。讀著讀著,我仿佛又看到瞭《七武士》的壯闊,《情書》的唯美,那些畫麵和情感,隨著文字又鮮活起來。 韓國電影近幾年的爆發力,實在是有目共睹。這本書沒有避諱談論它們如何在短時間內,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捕捉和顛覆性的敘事方式,在全球範圍內贏得瞭一席之地。我尤其對書中提到韓國電影如何巧妙地融閤類型片元素,同時又能保持強烈的本土特色這一點,深錶贊同。 大陸電影,在我看來,這些年一直試圖在工業化和藝術性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本書裏對一些在國際上獲奬的影片,比如一些講述曆史變遷或者關注普通人生活的電影,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它們在突破題材限製,以及在影像風格上的一些創新嘗試。 總的來說,這本《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東亞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深度探索。它讓我看到瞭不同國傢和地區電影産業的獨特之處,也看到瞭它們之間相互藉鑒、相互影響的痕跡。作為颱灣的讀者,這本書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也讓我對未來東亞電影的發展有瞭更豐富的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