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本将东亚地区视为国际电影制作、贸易与商业新兴中心的专书,并提供一系列深入且详尽的个案研究与观察,例如《卧虎藏龙》、《无间道》系列、《英雄》、《无极》、《夜宴》等。在两岸三地的电影之外,本书也分析了在东亚电影业界佔重要地位的南韩电影,如《鱼》与《太极旗生死兄弟》;并以日本做为典型的范例,探讨对电影产业影响甚大的两项因素:电视与录影带。
透过这些个案研究,两位作者触及了相当广泛的议题,包括:电影政策、类型、明星、共同制作以及行销。进而展示日本、南韩、台湾、香港以及中国等地的影视产业如何克服90年代的金融危机,重新成为重要的产业与文化力量,并在面临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艰难挑战时,做出有力的回应。期望能借由全面性的观察与探讨,呈现出东亚影视产业的样貌,并由此找到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本书特色
1.第一本将东亚电影及电视产业进行全面性整体分析的中文专书。
2.列举各国影视产业的个案研究之外,并将东亚视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观察与讨论;分析及资料均相当完整、全面。
3.议题除包括电影、导演、明星外,更涵盖政策、制作及行销等实际操作层面,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叶月瑜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理论研究博士,目前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华语电影、电影音乐及亚洲电影工业。英文着作包括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与戴乐为合着,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中文版即将由书林出版)、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与鲁晓鹏合编,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本书获选美国图书馆学会刊物Choice「2005最杰出学术着作」之一);中文着作包括《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远流出版社,2000)等。
戴乐为 Darrell William Davis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博士,目前任教于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媒体电影戏剧学院。着作包括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与陈儒修合编,Routledge出版社,2007)、Picturing Japaneseness: Monumental Style, National Identity, Japanese Film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6)。
译者简介
黄慧敏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电影研究硕士,现任职于国家电影资料馆,并于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担任兼任讲师。合译有《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远流,1997)。
前言
第一章 东亚标竿电影的策略与实行
第二章 新在地主义:卖座标竿电影之另类选择
第三章 小银幕的威力
第四章 泛亚洲电影:资金、行销、发行
第五章 类型—国家:文化商业与特色叙事
第六章 影展、事件和要角
结语:东亚电影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书籍
索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