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7
当你用脚亲炙我们的土地与风景,当你用心贴近台湾的文学与电影,仔细聆听,台湾灵魂所发出的自然之声,你将会发现:这块土地充满了爱、理想与泪光。
文学是透过文字的艺术,感应时代风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电影则是以影像美学,极视听之娱,呈显各种交织的生命光影,揭露人们的慾望和想像。而文学与电影的梦幻结合,时而水乳交融,时而相互辉映。萌发于二○年代以后的台湾新文学与电影,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感应不同的时代变化,都曾经产生过不少成就斐然、令人缱绻难忘的杰作。
此次由行政院文建会策划主办,国立台湾文学馆出版发行,交由远景出版公司所负责编辑制作的「文学.电影.地景」编篡出版计画,经过多位电影人、文学人的讨论与票决,拣选了三十部「文学电影」,延揽专人执笔,分别从小说至电影的转化、题旨内涵、艺术特色,以及电影中地景之今昔对比等相关角度切入,撰文成书,希望能为台湾文学与电影一路走来艰辛的进程留下历史的证言。这三十部「文学电影」,从1966年的《几度夕阳红》至2008年的《一八九五》,将近纪录了半个世纪的岁月。
电影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像纪录片一般,会为美好的风景定格,永恆保留台湾的地景实像。这三十部「文学电影」所呈现的地景,包括了台湾本岛与离岛,从北部港都基隆到南国港都高雄,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俨然展现了台湾海岛地景的特色。为此,本书借重诗人路寒袖的摄影才华为台湾掌镜,远赴各地及澎湖离岛,拍摄一系列现今的地景。透过电影中地景的今昔对照,当会加深我们对自己土地的认识与关爱,体悟台湾外在与内在真诚的素朴之美。
作者简介
李志蔷
台大机械研究所毕业,为国内知名之小说家,并曾担任多部影片及纪录片导演、编剧、制片等职务。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青年文学首奖。第一部剧情长片《单车上路》,林正盛赞誉全片有种独特散文诗的气息,曼汉姆及福冈影展亦认为该片为亚洲电影开发了新的视野。2010年《秋宜的婚事》,甫入围金钟奖最佳电视电影、最佳编剧等三项。
林明昌
淡江大学中文博士。曾任林语堂故居执行长,现任教佛光大学文学系及外文系,并任佛光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学校教授现代诗及小说,也创作现代诗及小说;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华语教学、也解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及日本文学。喜欢素描、水彩和摄影,也是国术社指导老师,喜欢拉二胡及大提琴。远离所有流行时尚。
亮轩
本名马国光,着名散文家。毕业于国立艺专影剧科、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硕士。曾任国立艺专广播电视科主任、中广节目主持人、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副教授。亦为联合报、中国时报及若干杂志专栏作家。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国时报吴鲁芹散文推荐奖。出版散文集、时事评论集、小说集、文学研究文集二十余种。
张昌彦
资深影评人,推动电影文化不遗余力。曾任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国家电影资料馆董事、影评人协会理事、金马影展执委会执委等;也担任过国内外多项电影竞赛的评审,电影经历十分丰富。
张恆豪
文学研究者。主要着作有《觉醒的岛国──日治时代台湾文学论集》,主编有《台湾作家全集》(日治时代)赖和集、杨逵集、吕赫若集、龙瑛宗集、张文环集等十册。
陈三资
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北伊利诺大学戏剧硕士。曾任职于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市文化局以及所属艺文馆所。《插天山之歌》、纪录片《钟肇政文学路》执行制片。现为自由工作者。
陈儒修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电影理论博士,现任职国立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着有《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电影帝国》,译有《电影理论解读》、《第三世界电影与西方》、《电影之死》、《佛洛伊德看电影》,编着有”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等书。
黄玉珊
毕业于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后于美国爱荷华大学主修戏剧电影,之后又转到纽约大学,1982年获得电影艺术硕士学位。归国后投入纪录片工作,先后任教于世新、文化、台湾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研究所等。主要研究领域是影视编导、独立制片、女性电影、纪录片以及电影评论。
黄建业
学者、影评人、舞台剧导演。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及电影创作研究所专任副教授。曾任北艺大戏剧系主任及剧本创作研究所∕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台北电影节总策划等。着作包括《杨德昌电影研究》、《人文电影的追寻》、《潮流与光影》等,并主编《电影辞典》、《世纪回顾图说华语电影史1896-1999》、《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等专书。
解昆桦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目前担任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专案助理教授。着有《转译现代性》、《诗史本事》、《青春构诗》等专着,并曾获文建会台湾文学奖首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在电影研究方面,主要着重在小说与电影剧本改编的课题,目前正展开侯孝贤、朱天文电影剧本之系列研究。
熊启萍
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出版界短暂任职,随后至加拿大留学多年,现为业余文字工作者。作者对五、六○年代的电影极为热爱及熟稔,自幼接触当时的影与歌,早年曾为「今日世界」撰稿。基于对「古典美人」乐蒂的难以忘怀,因而写下一本纪念她的书──《明月流霞》,也同时纪念一个辉煌的电影时代。
郑顺聪
1976年生,嘉义民雄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业。曾获台北文学奖、杂志编辑金鼎奖、行政院新闻局电影创意故事入选等。曾任《重现台湾史》杂志主编、《联合文学》杂志主编。着有诗集《时刻表》。
应凤凰
台北市人,师大英语系学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东亚系文学博士。曾任「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资料主编、成大台文所副教授,现任教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文所。多年来致力于整理台湾文学史料,编有《光复后台湾地区文坛大事纪要》、《1980年文学书目》等工具书,着有《笔耕的人》、《台湾文学花园》《50年代台湾文学论集》等。
蓝祖蔚
自由时报大生活群组执行长。看电影看了50年,写电影写了25年的超级影迷,持续每天以一篇文字,纪录电影人生的心情。
导言 光影梦回 照亮台湾 张恆豪
辑四
1984 风尘中的纯纯爱:从《在室男》看蜕变的高雄 郑顺聪
1985 火焚的女神:从《结婚》看现代与传统的角力 张恆豪
1985 吧女速成班,在花莲:谈王祯和的小说及电影《玫瑰玫瑰我爱你》 林明昌
1985 桂美一生的脚步: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所见证的台湾经济地景 陈儒修
1986 同志电影的先河:论电影版《孽子》 李志蔷
1987 台湾的母亲金水婶:从《金水婶》看台湾的社会经济与底层庶民 陈儒修
1987 桂花巷里春光老:电影《桂花巷》中女人的一生 熊启萍
1988 从前从前有座春秋茶室:从《春秋茶室》看内湾山村的今与昔 郑顺聪
1989 闪闪的泪光《鲁冰花》:电影《鲁冰花》的童稚与现实 陈儒修
辑五
1998 最终,败犬嫁给了城市:《征婚启事》中的台北地景 郑顺聪
2000 明亮的理想,黯淡的哀鸣:电影《沙河悲歌》中李文龙的音景与情景 解昆桦
2003 绘本、漫画与电影的三角习题:看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亮轩
2004 风吹云散,月娘浮光:论《月光下我记得》中的女性情慾 李志蔷
2007 乱世中的插天山之歌:谈《插天山之歌》的文学、电影、地景 陈三资
2008 而今客家作主人:李乔《情归大地》与电影《一八九五》 林明昌
爱、理想与泪光:文学电影与土地的故事(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理想与泪光:文学电影与土地的故事(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