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色,戒》、《霸王别姬》等电影与其改编的文学让读者与观众借由文学与影像的阅读与欣赏,得到更大的满足。
作者简介
陈碧月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现职:实践大学专任教授、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空中大学兼任教授
着作:《小说选读》、《大陆女性婚恋小说──五四时期与新时期的女性意识书写》、《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文学与人生──此情无计可消除》、《大陆新时期女性小说选读》、《小说欣赏入门》及《两岸当代女性小说选读》、《异彩纷呈:大陆新时期女性小说赏读》、《20世纪90年代大陆女性小说的思想艺术风貌》、《遇见幸福──旅游文学的魅力》和《爱情文学》等书。
论文:发表〈浅谈两岸女性的爱情小说〉、〈林海音小说的女性意识〉、〈两岸小说:吕秀莲《这三个女人》和张洁《方舟》〉、〈曹丽娟《童女之舞》的同志情爱书写〉、〈论大陆女作家池莉的小说特色〉、〈八十年代两岸女性小说之比较〉、〈上海.女性.情慾取向──以《上海宝贝》和《夜上海》为例〉、〈女性书写──陈染小说的艺术风景〉、〈九○年代:颠覆「母亲神话」的大陆女性小说〉、〈大陆当代女性小说的关怀意识〉以及〈职业身份:当前大陆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等五十余篇论文。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文学与电影
第二节 电影成功改编自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 文学电影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 文学电影里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儿子的大玩偶》:反映社会脉动,关怀底层人物
第二节 《落叶归根》:关怀人性与坚持之美
第三节 《天下无贼》:唿唤人性的真情至性
第四节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文学的力量
第三章 文学电影里的人生启示
第一节 《活着》:生命的荒诞、无常与韧性
第二节 《妻妾成群》:女性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绝对悲情
第三节 《手机》:科技发达的反思
第四节 《半生缘》:造化弄人的半生情缘
第五节 爱情的色系:谈张爱玲和李安的《色,戒》
第四章 文学电影里的生命教育
第一节 《九降风》:青春的叹息与成长
第二节 《霸王别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第三节 《蝴蝶》:不能飞就不是蝴蝶了
第四节 《海角七号》:梦想再度起飞
自序
黄春明老师有一次从宜兰搭火车回台北,瑞芳那一站上来一群高中生,挤在厕所外,说笑打闹。黄春明老师从厕所出来,车一转弯,不小心撞到一个学生。学生很不高兴地问他:「你怎么搞的?」黄春明老师说:「对不起,车子摇晃得很厉害。」那个学生看看他,说:「反正你快要死了。」黄春明老师心里好痛,回家说给太太听:「台湾的囝仔怎么变这样?我就算快死了,也不用你这样讲。」
李家同教授有一次对菁英高中生演讲时,谈到印度穷人饥饿到必须跟猴子要食物的景况时,台下学生大笑。李家同教授生气了,斥责学生说:「我不是小丑,不是来愉悦大家;这国家总要有人告诉年轻人严肃的事,让他们看见世界的真相。」
有一次,我去逛师大夜市,在排队等卤味时,听见后面一对大学生在对话,从课业报告,聊到生活琐事。男的问女的说:「你有没有到Seven买东西找错钱的经验?」女的说:「有啊!不过不是在Seven。」男的接着说:「我有一次在Seven,超夸张的,买了47块的东西,我拿500块给他,他居然找我953块。」女的既惊讶又狂喜地说:「真的假的,那你不就赚翻了。」男的沾沾自喜地说:「是啊,真是好运。」我听了很难过,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个可怜的找错钱的工读生,要去补那找错的差额,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樑?别人一时的疏忽,他却当成是自己的好运,有没有设身处地,角色互换为别人着想,更可悲的是,还拿到大庭广众夸耀,这样的年轻人有没有一点廉耻心?
我一直思考着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是否通识课程还要更优质化?每个任教于通识课程的老师,还要再更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
我在大学里上通识的课程,总是努力要在被压缩的学分里,透过文学作品,教化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文以及对所生长的环境,有更深刻的关怀。「文学电影」便是相当不错的切入点。
「文学电影」结合了文学和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点,可以达到双赢的优势,故可提供学生双重的欣赏角度。这是本书撰写的缘由。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说「文学电影」。第二章到第四章,则从「人文关怀」、「人生启示」和「生命教育」三个角度选择作品。
为了让读者认识过去台湾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而热爱家乡与土地,关注台湾的未来,于是选了《儿子的大玩偶》;同样讲述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的,还有对岸的《活着》,这部作品激励着人们不管经历什么考验,都应该要乐天知命的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为了「反冷漠」,唿唤人性的真情至性,于是选了《落叶归根》和《天下无贼》;为了提示读者能够迎接挑战,坚持梦想,等待机会,于是选了《海角七号》;为了让读者知道,在挥洒青春也挥霍青春的同时,原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都有可能因为「蝴蝶效应」,造成人生的遗憾和伤痕,于是选了《九降风》;感慨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管是面对板书或简报,懒得抄写,拿起相机或手机,按下快门,轻松方便。还有,网际网路的便利,也造成文字表达能力低落与书写障碍,于是我选了《手机》,提供读者深刻反省科技文明的正、负面价值。
为了让读者理解人生的无常,珍惜生命,也尊重性别差异,于是选了《霸王别姬》和《蝴蝶》;为了让读者能够顺利通过「爱情」学分的修习,了解婚恋价值观,以及两性对爱情的态度和差异,于是选了《半生缘》和《色,戒》;为了提示两性平权的重要,于是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了让读者认知到阅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好朋友,于是选了《巴尔札克与小裁缝》。
本书作品的选择,基本上以小说改编电影为主,然而,《落叶归根》、《九降风》和《海角七号》,虽非小说改编,但却有其文学价值与意义,故也在选录之列。
以上总共十三篇作品,除了介绍小说的作者及其特色、电影导演、文学改编成电影的过程、电影的特色与其原着的差异,还有旁征其他相关的外国文学电影加以映证,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学电影所提供给读者对人生的观察、感动与省思。
着书期间,感谢我的教学助理──林欣洁,帮忙核对资料与校对书稿,还有其他同事与先进的参与献议,一併深致谢忱。唯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相当优秀的文学电影,然限于篇幅,难免有遗珠之憾;又或个人见解、理念的偏颇,尚请读者不吝惠颁教言!
陈碧月于台北城,2010年4月
《凝视心灵:文学电影与人生》这本让我惊艳的作品,真的就像一本人生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照见不同的风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文学与电影如何交织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时,那种细腻且富有层次的笔触。书中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挖掘出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暗流与哲学思辨。紧接着,将这些文学意象投射到银幕上,更是妙不可言。作者挑选的电影,也都是那些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佳作。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分析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如何承载和升华了原著的精神内核。举例来说,当他谈到某一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时,他会细致地对比电影中的某个场景与原著的差异,并深刻剖析这种改变为何能更有效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挣扎,或是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更尖锐的讽刺。这种跨媒介的分析,让我对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文学与电影的探讨,最终引向了对人生更深层次的追问。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形成自己对生命、对情感、对存在意义的理解。我常常会在读完某一章节后,久久无法平静,脑海中回荡着书中描绘的画面,以及那些引人深思的句子。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与自己内心进行的深度对话。
评分读《凝视心灵:文学电影与人生》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却又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将文学与电影中的故事,化作了一面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书中的观点,常常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对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书中有一章探讨了“孤独”这个主题,作者并没有将它描绘成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从文学与电影的视角,展现了孤独中蕴含的自我发现与精神成长。他引用了某位作家作品中一个常被忽视的角色,以及某部电影里一个沉默寡言的主人公,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孤独中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在这种状态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读完这部分,我突然意识到,我曾经对孤独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误解。孤独不一定是无依无靠,它也可以是一种与自己深度连接的机会。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他不仅仅是抛出观点,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片段作为例证,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意涵。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为我的心灵充电,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凝视心灵:文学电影与人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文学与电影的魅力,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成长与蜕变”这一主题的阐述。他并没有用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学人物和电影角色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生命中不断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例如,他详细分析了某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经历一系列的挫折与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有担当的成年人。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其到位,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的挣扎、每一次的领悟。紧接着,他会将这种文学中的成长,与电影中那些令人难忘的蜕变场景联系起来,让我们从视觉和情感上,都获得了深刻的共鸣。读完这些章节,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更加理解了生命中那些看似痛苦的经历,其实都是成长的养分。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而《凝视心灵:文学电影与人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将文学的意境与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巧妙地结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多维度的精神世界。书中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探讨,尤为令我触动。作者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他更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梦想的重要性。他通过分析一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些为了梦想不懈奋斗的电影人物,展现了人类精神的韧性与光辉。有一部分内容,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那是在讲述一位身处困境的艺术家,如何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创作,并最终以其作品影响了世界。作者将这种精神,与现代社会中许多面临职业瓶颈或生活压力的人们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可能性。他鼓励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内心的渴望,即使现实充满了挑战,也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指引我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清醒与勇敢。
评分《凝视心灵:文学电影与人生》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它让我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深邃。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人性情感。尤其是他在探讨“爱与失去”这一主题时,那种克制而饱含深情的笔触,让我数度潸然泪下。书中分析了许多文学作品与电影,它们都围绕着这一永恒的主题展开。他并没有简单地呈现悲欢离合,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爱与失去的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他们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提到了某部电影里,一对恋人在分别后的种种思念与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回忆来维系彼此的情感。作者通过对镜头语言和人物对话的细致解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那种蚀骨的思念。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也让我理解了,即使面对失去,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继续生活的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与自己情感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