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研究者酒井信曾说:「宫崎骏是当代日本唯一的「国民」作家……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是以日文为母语的人,都认得出其作品,并且透过此人的作品,回溯其记忆的思路,就能回顾「时代」的氛围」,一语道破了宫崎骏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宫崎骏作品不只在日本受到喜爱,在西方、东亚世界中,也获得一致的肯定。与日本仅仅一海之隔的台湾当然也不例外,「龙猫」、「魔女宅急便」……,是许多台湾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回忆。但除了娱乐之外,台湾观众又是如何看待宫崎骏的作品呢?
作者身为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的研究者,加上长年留日与旅日的经验,除了台湾与日本的儿童文学研究之外,一直以来都关注日本流行文化,如动画、漫画、电玩游戏对于台湾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选择以宫崎骏动画作为研究对象,除了个人的喜好因素之外,也着眼于宫崎骏动画在台湾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
在本书中,作者以台湾研究者的观点,探究宫崎骏动画的独特性和跨越文化疆界受到台湾观众喜爱的根源;从其创作精神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连、动画角色的设定与动画演出及动画类型的连动性切入,窥见宫崎骏动画的「文法」。
本书特色
◎首次以台湾学者的角度,来探讨宫崎骏作品的魅力与特色。
◎对于宫崎骏作品进入台湾的过程,以及对台湾观众的影响,有详尽的介绍与分析。
作者简介
游珮芸
1967年出生于台北。
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儿童学硕士、人文科学博士(1996)。
曾任京都大学博士后研究员4年,现任教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致力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并从事儿童文学的翻译与评论。
以郑小芸之笔名译有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阁楼上的光》、《一只向后开枪的狮子》、《爱心树》、《谢尔叔叔的古怪动物园》等书。于玉山社 / 星月书房策划主编Mini & Max系列,译有系列中的《大海的朋友》、《孟纳生的梦》、《草原的朋友》、《我的漫画人生》,以及礼物书《好想遇见你》、《明天你还爱我吗》。
另译有《爱思考的青蛙》(上谊)、《鹤妻》(信谊)、《小鳄鱼史瓦尼》系列、《小象帕儿》系列、《变成面包的梦》(以上远流)、《好朋友出租》(尖端)、《花儿学校》、《微微风童》(以上乐山文化)等50余本图画书。
着有《日治时期台湾的儿童文化》(玉山社,2007),获得2008年金鼎奖最佳人文类图书奖肯定。
序言 宫崎骏动画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章 宫崎骏的定位和宫崎骏研究的系谱
第一节 「宫崎骏动画」的界义──研究文本的对焦
第二节 动画界的「达文西」--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定位
第三节 众声喧哗──宫崎骏研究的系谱
第四节 本书的视点与架构
第二章 宫崎骏动画与台湾的儿童文化
第一节 台湾孩子眼中的宫崎骏动画
第二节 台湾的童年与电视卡通动画
第三节 跨越孩童与成人界线的宫崎骏动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从《神隐少女》析论宫崎骏对日本民俗信仰与民间故事的演绎与诠释
第一节 进出「神」的领域
第二节 神道信仰中的八百万神明
第三节 言灵的信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宿命、使命下的生命力─宫崎骏动画中的孩童与少年男女
第一节 宿命式的出身与孤儿设定的主角们
第二节 使命的必要性与流变
第三节 宿命、使命下激发的生命力
第四节 小结--观众「理想」中的少年男女主角
第五章 波妞与宗介─宫崎骏式的童年再现
第一节 从《崖》片看宫崎骏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波妞和宗介的世界
第三节 《崖》片中的童年再现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宫崎骏动画的「文法」
第一节 宫崎骏的动画人生
第二节 宫崎骏动画的「文法」
第三节 宫崎骏动画研究的展望
后记 身为宫崎骏动画迷的心得
附录一 宫崎骏大记事年表
附录二 宫崎骏动画作品年表
参考资料
宫崎骏动画的“放”常常是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释放,比如《天空之城》中,巴斯和希达在空中飞翔的自由感,那种突破一切束缚的喜悦,简直能感染屏幕外的每一个人。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分析这种“放”的艺术?它是否会探讨,在宫崎骏的动画里,这种“放”是如何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我总是觉得,他电影中的“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冲破,更是情感上的宣泄和精神上的解放。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研究那些极具感染力的场景,比如《幽灵公主》中,山兽神在森林中奔腾的壮丽景象,那种生命力的爆发,那种自然的宏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其中的“放”,是如何与电影所传达的关于自然、生命的主题相互呼应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宫崎骏是如何通过“放”来展现生命的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分宫崎骏的动画,对我来说,从来就不只是视觉的飨宴,更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感觉”。每次看完,心里总是留下一大片空白,又被无数细碎的情感填满,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的标题——「文法」:在动静收放之间——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宫崎骏的电影里有一种独特的“呼吸感”,角色的一颦一笑,景物的起伏跌宕,看似随性,实则蕴藏着某种难以捕捉的内在逻辑。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尝试去拆解这种“感觉”背后的“文法”?它会如何描述那些细腻到令人心疼的温柔,那些爆发力十足的张力,以及那些突然的、让人措手不及的宁静?比如,《龙猫》里小梅在草丛中追逐的那些瞬间,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好奇,仿佛能透过屏幕溢出来;又比如,《千与千寻》中无脸男在列车上静静坐着,窗外掠过的风景,那种孤独和疏离,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这些“动”与“静”的交织,如何才能用“文法”来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宫崎骏的动画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影中,重新找回那些久违的童真与感动。
评分对我来说,宫崎骏动画的“文法”始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魔力。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公式化的叙事,而是一种浸润式的、让你全身心沉浸其中的体验。从《风之谷》里娜乌西卡对自然的敬畏,到《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波妞的纯真烂漫,每一次观影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标题——「文法」:在动静收放之间——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总是觉得,宫崎骏的电影,在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厚的哲学思考,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会不会尝试去解读这些“动静收放”中的哲学意味?它会如何阐释那些在瞬间的爆发与长时间的沉寂之间,所传递出的深刻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理解宫崎骏电影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动”与“静”、“收”与“放”的对比和交织,来构建出那些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经典作品。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魔法公主》里,阿席达卡在风雨中骑着坐骑,眼神坚定,面对着被毁坏的森林和愤怒的神灵。那种“动”的张力,那种不屈的意志,是如何在画面中被呈现出来的?而紧接着,他又会在静谧的夜晚,独自一人思考,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又构成了怎样的“静”?我常常在想,宫崎骏电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情绪的精准捕捉和呈现。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角色在做什么,而是让你感受到角色在经历什么。这种“动静收放”的艺术,究竟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音乐、甚至是角色的肢体动作来传达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技巧?我特别好奇,在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战斗场面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细腻的情感铺垫,以及在极度宁静的时刻,是否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转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不仅能欣赏宫崎骏动画的视觉美学,更能理解其背后深层的叙事逻辑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在下一次观看时,有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每次看宫崎骏的电影,总会有一种“放下”的感觉,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被暂时搁置。这种“收”的力量,究竟是如何在动画中体现的?是在那些人物角色的内心独白中,还是在那些缓缓流淌的画面里?《魔女宅急便》里,琪琪在经历了挫折后,重新找回飞行的勇气,那种“收”的瞬间,伴随着小小的沮丧,但又蕴含着新的希望。而《哈尔的移动城堡》中, Sophie 一开始的默默忍受,到后来逐渐成长,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收”与“放”的转变,让我印象深刻。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收”的角度来解读宫崎骏的电影?它会如何解释那些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潜藏着的巨大能量?我猜想,这不仅仅是关于故事情节的进展,更关乎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蜕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宫崎骏是如何通过“收”来积蓄力量,又如何通过“放”来释放情感,最终构建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