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十大

日本电影十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电影
  • 电影史
  • 影评
  • 文化
  • 艺术
  • 影迷
  • 经典
  • 推荐
  • 视听
  • 东方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你拍一部电影,你和主角同样处于电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难……

  那就是电影。(黑泽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影可说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可以重温不少世界名片,新旧猬聚,有时却反而幸福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选择才好。通过是次的整理过程,或可根据日本这些「排名」的名单,作一简单的筛选,日后大家在选片上更容易,不至于没有参考的基础和指南,书后的附表也具参考价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导演与十大电影的排名顺序。

  暂且搁下个人的心境和喜爱不谈﹐日本老电影之迷人如陈年佳酿﹐而新片佳作在质与量上始终难以比得过老电影﹐其实跟日本电影业的盛衰历史有关。从二次大战后到整个六○年代是日本电影的全盛时期﹐今日所公认的经典名片几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动摇的大师们的顶尖作品也全出现在那段时光。其后就气势递减﹐佳片寥寥可数了﹔而且奇怪的是这个现象跟经济成长无关---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经济超强大国之后电影业变得乏善可陈了。也难怪影迷们总觉得日本电影是越老越可爱。

  影迷们从前的苦恼是失诸交臂的遗憾﹐如今的烦恼却是人生苦短时间有限﹐铺天盖地而来的各国各类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从下手﹖无所适从之际﹐可能又形成另一种难以取舍的遗憾了──所以参照信得过的影评人的指点﹐是沙里淘金的好方法。

  郑树森和舒明在这本书里採用了一个很「日本」 的形式---对谈(日本话叫「二人谈」)﹐来讨论日本电影(限于剧情长片)的「十大」﹕十大导演(其实有二十名) 和他们的代表性佳作﹔从导演的代表作推选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遗珠」﹔以及《电影旬报》和《文艺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导演片目、年度入选片目等等。这些完整的名单非常有助于选片时的查寻参考﹔最后一页还有「延伸阅读」书单﹐意犹未尽的影迷大可以继续钻研。

  两位作者一个是专攻日本电影的行家﹐一个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者﹐对谈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见之同﹐也有彼此互补之处。他们参照日本多年来《电影旬报》、《文艺春秋》等刊物举办的大型票选而出的各种排名榜﹐同时也考虑到日本内部并不统一的意见﹐以及国际欣赏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两人对重要的世界导演和电影作品都有足够的认识﹐便可以从自己的「非日本观点」和国际性的角度﹐再参照日本的排名来重作评估。两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识﹐但到底是两个头脑而不是一个﹐所以对谈讨论便成了不同于一般影评的、极有特色的书写方式。

  并无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头遥遥领先的还是那几位已经走进历史的名字﹐伴随着他们那些部多半会召唤乡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绵绵旧情的老电影。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战争的创痛犹鉅伤痕犹新﹐经济尚在挣扎起步﹐然而一个绚丽的电影时代开始了﹐那样千般刚烈又万般温柔的光芒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消逝之后偶现的闪烁光点只令人更加怀念那个永远不再的银幕上的年代。

  面对这些名单这些片目﹐只觉影海茫茫﹐竟还有那么多尚未看过的、时日久远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过但还想再看的电影……唉﹐影迷们甜蜜的苦恼啊﹗(摘自李黎序〈旧情绵绵---日本老电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电影片单:
  黑泽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沟口健二《元禄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门还乡》
  市川崑《细雪》
  成濑巳喜男《女人踏上楼梯时》
  今村昌平《日本昆虫记》
  小林正树《切腹》
  山田洋次《儿子》
  新藤兼人《午后的遗书》(十大导演代表作)

作者简介

舒明

  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于澳门,香港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出版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与李焯桃合编,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电影英文专论,及华语电影英文研究书目五种。

郑树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厦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出版有文艺论评《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十多种,外国文学选本《当代世界极短篇》、《远方好像有歌声》等二十多种;另与黄继持、卢玮銮合编有《香港新文学年表》等香港文学史料十多种。

  郑树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说地图》、《从诺贝尔到张爱玲》

璀璨星河: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导读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国家或特定类型电影的指南,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世界文学宝库的大门。我们相信,真正的阅读体验,在于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伟大思想和动人故事进行对话。《璀璨星河: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导读》精选了自古至今,横跨五大洲的文学瑰宝,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地图。 第一部分:古典回响与史诗叙事 本部分聚焦于文学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作品,它们不仅塑造了各自文化的核心叙事,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荷马史诗:英雄的诞生与人性的边界 我们将深入探讨《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不是简单的神祇与战争的记录,而是对“英雄”这一概念的深刻解构。我们将分析阿喀琉斯的“荣誉至上”与奥德修斯的“智慧求生”之间的哲学张力。重点关注特洛伊陷落的悲剧性,以及奥德修斯漫长返乡路上所面对的诱惑、考验和对“家园”的重新定义。书中会梳理古希腊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如何渗透进叙事结构之中,以及这些史诗如何确立了西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母题,如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冲突。 但丁的旅程:跨越炼狱的灵魂探寻 《神曲》被视为中世纪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导读将超越其宗教象征意义,侧重于但丁个人的政治流放经历如何塑造了对“正义”与“罪恶”的描绘。我们将逐层解析“地狱、炼狱、天堂”的空间结构,探讨其中蕴含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特别关注但丁如何将历史人物、神话角色与同时代的政治对手巧妙地并置,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宇宙观。 莎士比亚的万花筒:权力的迷局与情感的深度 莎翁的作品是人类情感的百科全书。本章将精选《哈姆雷特》、《麦克白》和《李尔王》。我们不满足于概述剧情,而是深入剖析“复仇的拖延症”背后的哲学困境、权力腐蚀人心的过程(以麦克白为例),以及老年人与家庭关系的崩塌(李尔王)。书中将探讨其语言的创新性,如新词汇的创造和对独白(Soliloquy)的完美运用,如何使角色内心挣扎达到极致的戏剧张力。 第二部分:启蒙之光与浪漫激情 随着时代的推进,文学开始关注个体经验、社会批判和情感的解放。 塞万提斯的讽刺: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拉锯 《堂吉诃德》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导读将分析桑丘·潘沙的“实用主义”与堂吉诃德的“骑士浪漫主义”之间的喜剧性冲突。着重探讨“疯癫”在何种程度上是清醒的社会批判?作者如何通过层层嵌套的故事结构(故事中的故事),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预示了后现代叙事的手法? 歌德的求索:从科学到“浮士德式”的野心 《浮士德》是德意志精神的象征。我们将重点解析浮士德与靡菲斯特(魔鬼)之间的契约,这不仅是一场灵魂的交易,更是人类对知识、体验和永恒满足的无尽渴求。导读将梳理贯穿全剧的炼金术、自然科学发展以及对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回归,揭示“永不满足的奋斗者”精神如何成为现代性的核心驱动力。 简·奥斯汀的闺阁世界:微妙的社会博弈 奥斯汀的小说,如《傲慢与偏见》,看似聚焦于婚姻和社交礼仪,实则是对十八世纪末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经济基础和性别角色的精妙解剖。我们将分析伊丽莎白·班内特如何通过智慧和独立精神,在财富与情感之间进行精准的权衡。重点研究其独特的“限制性视角叙事”,如何通过对话和书信体,巧妙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潜规则。 第三部分:现实主义的崛起与人性的阴影 十九世纪,文学开始将目光投向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巴尔扎克的“人类喜剧”:社会阶层的全景图 巴尔扎克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拿破仑后法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选取《高老头》作为代表,分析其如何将金钱作为驱动社会运转的唯一力量。导读将细致考察书中人物的“职业性”——从律师的精明到银行家的冷酷,以及环境如何塑造人物的道德观。探讨巴尔扎克如何以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态度,构建了一个庞大而自洽的文学社会体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罪与罚的心理深渊 陀氏的作品直插人性的黑暗核心。我们将重点分析《罪与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而是对“超人哲学”的激烈辩论和对良心审判的极端描绘。导读将聚焦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梦境分析,以及索尼娅所代表的宗教救赎力量,探讨在绝对的道德真空下,人性如何自我毁灭与自我救赎。 福楼拜的冷峻:艺术与平庸的抗争 《包法利夫人》标志着文学进入了对“平庸”的无情描绘。《包法利夫人》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的“不介入”叙事风格。我们将分析爱玛·包法利如何被浪漫小说毒害,以及她对法国小镇生活和婚姻的失望,最终导致毁灭。探讨福楼拜如何运用精确、客观的语言,构建出一种冷峻的美学,将人物的悲剧归因于环境和自身狭隘的想象力。 第四部分:现代的碎片与存在的追问 二十世纪,世界经历剧变,文学也随之解构传统,探索意识流、荒诞和个体在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感。 卡夫卡的异化:迷宫般的官僚与无意义 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人焦虑的缩影。《变形记》和《审判》是理解现代异化状态的关键文本。我们将分析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转变,更是社会关系中的彻底被抛弃。重点探讨“法庭”这一意象所代表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抗拒的现代权力结构。 普鲁斯特的记忆迷宫:时间与感官的重建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艺术的鸿篇巨制。本书将介绍其核心概念——“非自主记忆”(Involuntary Memory),特别是那块著名的玛德莱娜蛋糕。导读将解释普鲁斯特如何通过对细微感官体验的无限延伸,来对抗时间的流逝,并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固化瞬间,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永恒”。 加缪的局外人:荒谬世界的清醒者 加缪的哲学融入了其小说创作。《局外人》简洁有力的语言背后,是对“荒谬(Absurdity)”的深刻阐释。我们将分析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在阳光下的杀人,以及最后对世界的热爱。重点在于解读“局外人”这一身份,如何成为对虚伪社会规范的无声反抗,以及主角最终选择接受荒谬性时的平静与自由。 结语:阅读的超越 《璀璨星河》引导读者走过文学的广阔疆域,从荷马的战车到卡夫卡的办公室,每部作品都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人性的独特棱镜。它鼓励读者将这些经典视为对话的起点,而非终点,去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共通的爱、恐惧、追求与挣扎。阅读这些文学巨著,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内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份:十大导演
(一)日本十大电影导演的选择及排行榜
(二)大师的标准
(三)大师的数量
(四)大师的名作
 1.黑泽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萨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沟口健二(1896-1956)
 10.成濑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内田吐梦(1898-1970)
 13a.小林正树(1916-1996)
 13b.深作欣二(1930-2003)
 15.熊井启(1930-2007)
 16.大岛渚(1932-)
 17a.丰田四郎 ( 1905-1977 )
 17b.吉村公三郎 ( 1911-2000 )
 17c.篠田正浩(1931- )
 20.黑木和雄 ( 1930-2006 )

第二部份:十大名片
(一) 十大导演代表作
 1.黑泽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沟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濑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树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二) 另十位导演代表作
 11. 今井正
 12.山本萨夫
 13.内田吐梦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启
 16.大岛渚
 17a.丰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三) 遗珠篇     
 21. 增村保造 ( 1927-2001 ) 
 22. (束力)使河原宏 ( 1927-2001 )
(四) 平成年代    
 23. 北野武 ( 1947- )
总结:十大导演及十大代表作

第三部份:名单及片目
(一)《电影旬报》日本电影导演50强(1995)
(二)《电影旬报》20世纪日本导演票选排名(2000)
(三)1926-2006年《电影旬报》十大电影入选导演20强
(四)《文艺春秋》日本电影导演20强(1989)
(五)《电影旬报》日本电影百大(1999)
(六)十大导演全片目
 1.黑泽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沟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濑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树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七)13位导演《电影旬报》年度十大入选片目
 11今井正
 12.山本萨夫
 13.内田吐梦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启
 16.大岛渚
 17a.丰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21.增村保造
 22.(束力)使河原宏
 23.北野武

图书序言

旧情绵绵---日本老电影

  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看了几十年电影的资深影迷,昔日的烦恼是错过了电影院的公演就是永远错过了﹐期待若干时日后重映的机会比重逢诀别了的情人还渺茫。那分遗憾真是足以入诗的。待到影带、影碟日益普及之后﹐这分诗意的遗憾从此不再﹔尤其许多经典名片用了高科技方法修复、制成DVD﹐网上订购方便无比﹐如今已经很少有找不到的电影了。

  可是有时回头看一些变成经典的老电影﹐竟会有「走味」了的感觉﹐几乎要怀疑自己记忆是否可靠了。不过我看日本的老电影就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反而常是看出更多的滋味来。前些时又把小津安二郎的《晚春》 细看一回﹐一缕像乡愁般遥远而甜蜜的淡淡忧伤拂之不去---何以看日本老电影会让我生起乡愁﹐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小津的电影做得到吧。

  暂且搁下个人的心境和喜爱不谈﹐日本老电影之迷人如陈年佳酿﹐而新片佳作在质与量上始终难以比得过老电影﹐其实跟日本电影业的盛衰历史有关。从二次大战后到整个六○年代是日本电影的全盛时期﹐今日所公认的经典名片几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动摇的大师们的顶尖作品也全出现在那段时光。其后就气势递减﹐佳片寥寥可数了﹔而且奇怪的是这个现象跟经济成长无关---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经济超强大国之后电影业变得乏善可陈了。也难怪影迷们总觉得日本电影是越老越可爱。

  由于长年居住国外﹐有幸能够赶上在电影院观赏的日本影片自是寥寥无几﹐而且在欧美看日本电影是跟随西方人的选择﹐此间的「艺术电影院」---也就是专放外国片和非美国主流电影的地方﹐选择的日片多半是口味较为浓重的﹐以致黑泽明独领风骚﹐小津难得几个洋人知道。所以我看日本电影得靠自力更生﹐大多数是闻名已久之后找来DVD补课的。

  影迷们从前的苦恼是失诸交臂的遗憾﹐如今的烦恼却是人生苦短时间有限﹐铺天盖地而来的各国各类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从下手﹖无所适从之际﹐可能又形成另一种难以取舍的遗憾了---所以参照信得过的影评人的指点﹐是沙里淘金的好方法。

  所幸我十多年前就有了舒明的《日本电影风貌》 (1995﹐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 ﹐作为选看日本电影的参考和指南。舒明是香港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他在2007年还出了《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1989-2006》(香港三联书店)﹐我因为对日本新电影尚未涉及﹐所以还没来得及读。深感庆幸的是舒明又有一本关于日本电影的新书出版﹐这次是和郑树森合着的《日本电影十大》。郑树森是比较文学教授﹐他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2005﹐台北洪范书店)是一本足以作为电影文化教科书的着作﹔这样的两家联袂点评日本电影史上的「十大」 ﹐其完整与精准自当不在话下。

  郑树森和舒明在这本书里採用了一个很「日本」 的形式---对谈(日本话叫「二人谈」)﹐来讨论日本电影(限于剧情长片)的「十大」﹕十大导演(其实有二十名) 和他们的代表性佳作﹔从导演的代表作推选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遗珠」﹔以及《电影旬报》和《文艺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导演片目、年度入选片目等等。这些完整的名单非常有助于选片时的查寻参考﹔最后一页还有「延伸阅读」书单﹐意犹未尽的影迷大可以继续钻研。

  两位作者一个是专攻日本电影的行家﹐一个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者﹐对谈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见之同﹐也有彼此互补之处。他们参照日本多年来《电影旬报》、《文艺春秋》等刊物举办的大型票选而出的各种排名榜﹐同时也考虑到日本内部并不统一的意见﹐以及国际欣赏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两人对重要的世界导演和电影作品都有足够的认识﹐便可以从自己的「非日本观点」和国际性的角度﹐再参照日本的排名来重作评估。两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识﹐但到底是两个头脑而不是一个﹐所以对谈讨论便成了不同于一般影评的、极有特色的书写方式。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提出对「大师」的严格要求---以他们共同设定的标准﹐一位「大师」级的导演需要的条件是﹕1、鲜明的风格﹐2、圆熟的技巧﹐3、具有个人视野﹐4、创作持久;同时作品还要有5、丰富的产量和6、多元的题材。而大师的作品﹐也有「杰作」(masterpiece) 、「佳作」 (near masterpiece)以及「水准之作」的区分。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值得推广﹐不应仅限于电影﹐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艺术领域里﹔但愿如此可以避免「大师」 、「杰作」头衔氾滥成灾的现象。

  书中最好看的部分当然是逐部讨论大师的名作﹐同时兼及其他佳作﹐涵盖了个人和作品承先启后的历史性﹔所以针对每一位的讨论都可以当成独立篇章来读。郑、舒两位的谈话方式令我想起美国1970-90年代最受欢迎的影评节目──两位资深影评人Siskel and Ebert在电视上对谈评论新上演的电影﹔他们的对话就有这分「现场感」﹐读起来很过瘾。谈到的片子﹐若是看过的可以在阅读时心中默默加入他们的谈论﹐没看过的则可以考虑要不要找来看。

  说了半天﹐他俩心目中的十大日本导演是谁﹖名单在此---

  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并列第二名) 。木下惠介、市川崑、成濑巳喜男(并列第四) 。今村昌平。小林正树。山田洋次、新藤兼人(并列第九) 。后面四位算是比较新的导演﹐虽然1950、60年代就有作品﹐但代表作都是1970年代后的了。 (2000年《电影旬报》选出的20世纪日本导演排名榜﹐前四名黑泽明、小津、沟口、木下都与郑舒的名单一致﹐第五到第十依次则是﹕成濑巳喜男、山田洋次、市川崑、内田吐梦、大岛渚、深作欣二。) 他们还谈到另十位及两位「遗珠」 ﹐就把名单全面概括了。

  然后是十大导演每个人的一部代表作。再经讨论 ---有的早有一致的定论﹐有的还是略有争论﹐从先前共同选出的「杰作」中挑出一部大师最有代表性的顶尖之作。按照前面的导演名单顺序唿应﹐这十部电影是﹕《七武士》、《晚春》、《元禄忠臣藏》、《卡门还乡》、《细雪》、《女人踏上楼梯时》、《日本昆虫记》、《切腹》、《儿子》、《午后的遗书》。

  限于每位导演必得选一部又仅只能选一部﹐我认为这样形成的名单反并不能等同为「十大佳片」的首选。倒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名单及片目」﹐ 收入了不同的排名榜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导演「20强」 、「50强」 ﹐和电影「百大」﹔其中《电影旬报》在1999年选出的「百大」的前十名﹐不受十大导演一人一片的限制﹐结果竟与郑舒二家的名单大相径庭﹔而小津的《晚春》竟连「百大」都未进入﹐也可看出日本文化界的大型票选结果与两位中国影评人口味的出入。这十部高居「百大」榜首的影片是﹕《七武士》(黑泽明)、《浮云》(成濑巳喜男)、《饥饿海崃》(内田吐梦)、《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幕暮太阳传》(川岛雄三)、《罗生门》(黑泽明)、《赤色杀意》(今村昌平)、《无仁义之战》系列(深作欣二)、《二十四只眼睛》(木下惠介)、《雨月物语》(沟口健二)。

  并无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头遥遥领先的还是那几位已经走进历史的名字﹐伴随着他们那些部多半会召唤乡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绵绵旧情的老电影。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战争的创痛犹鉅伤痕犹新﹐经济尚在挣扎起步﹐然而一个绚丽的电影时代开始了﹐那样千般刚烈又万般温柔的光芒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消逝之后偶现的闪烁光点只令人更加怀念那个永远不再的银幕上的年代。

  面对这些名单这些片目﹐只觉影海茫茫﹐竟还有那么多尚未看过的、时日久远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过但还想再看的电影……唉﹐影迷们甜蜜的苦恼啊﹗

李黎

图书试读

1. 黑泽明(1910-1998)
郑树森:按照舒明编订的「1926-2006年《电影旬报》十大电影入选导演20强」所得,排名第1的是黑泽明。他入选次数是25次,榜首次数是3次,总分是179。
舒明: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1998年9月6日去世。他第一部作品是1943年的《姿三四郎》,最后一部是1993的《一代鲜师》(香港译名《袅袅夕阳情》),一生共有电影30部,其中25部入选十大。由于战争关系,《电影旬报》于1943-1945年没选十大,但从1946年起,黑泽明所拍的电影,除了《白痴》没入选外,全部都入选十大。《姿三四郎》有续集,现在有些《姿三四郎》的DVD也是上下两集的双碟版,这部电影后来也被其他导演重新拍摄。你认为《姿三四郎》是否可列为杰作?

郑树森:对我来说,黑泽明的杰作应该由1949年《野良犬》(香港译名《追踪记》)开始。

舒明:但1949年前,1946年拍的《我对青春无悔》,已经相当突出。

郑树森:《我对青春无悔》无疑是很重要的电影,此片处理非常左翼的进步思想,同时也反映战后日本社会的大思潮。我推荐过很多朋友看《我对青春无悔》的影带或DVD,其中包括陈映真先生和电影界的朋友,他们看后均甚为惊讶,没想到黑泽明竟然拍过如此左翼的电影,但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黑泽明的代表作。假如在1950年《罗生门》之前要为黑泽选杰作的话,我还是认为祇有《野良犬》。

《罗生门》令黑泽明登上国际影坛,声名大噪,讨论过此片的人太多了,片中多重视点的手法、强调事实没有真相等内容,不但已广为人知,「罗生门」甚至成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但凡一件事情有多个版本,均称作「罗生门」,我们不必在此为《罗生门》多费唇舌。在《罗生门》之前,1949年的《野良犬》是黑泽较成熟的作品。《野良犬》是部杰作,风格写实,近乎同一时期的义大利「新写实主义」,而在情节推动上,由三船敏郎上演的警探失枪记,与二战后好莱坞的侦探片代表作比较,《野良犬》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片中一老一嫩的警探组合,令人想起好莱坞数十年的警探片程式(formula)。

在《罗生门》之后,黑泽的杰作首推1954年的《七武士》。全片人物多彩多姿,剧情蜿蜒有致,动作场面至今仍令人震慑,剧终(二百多分钟)余音绕樑。《七武士》出现后半世纪,仍是独一无二,可说后无来者;而在《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剑道片,不能说对黑泽明全无滋润,但也无一能及。(2006年美国Criterion的「三碟一书」《七武士》DVD,收入一部全新纪录片,谈武士道及《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可以参考。)

另外,1956改编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马克白》(《Macbeth》)的《蜘蛛巢城》也非常成功,绝不下于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48年以影像见称的改编,而比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演绎更胜一筹。

《赤胡子》(1965)亦是杰作之选,此片的人道主义全赖剧情推展,十分自然,否则像这类讯息强烈的电影,很容易流于说教。《赤胡子》剧情丰富,情节热闹,可观性极高。我记得已故台湾小说大家王祯和当年看过此片十多次,十分推崇。大概我心目中的杰作,也不免来自对该片的熟悉度。

至于在《赤胡子》之前的《用心棒》(或译《大镖客》,1961)和《椿三十郎》(或译《大剑客》,香港译名《穿心剑》,1962),现在则有一个颇为通行的论点,认为这两部戏是黑泽明较为「讨喜」观众、能令观众接受的电影。但我觉得《用心棒》在形式上颇有独到之处,因此值得进入杰作之选。此片后来由义大利导演沙治奥‧李昂尼(Sergio Leone)重拍,成为「义大利式西部片」。

《用心棒》其实可视为《七武士》的另一种延续,或是具体而微的另类版本。片子一开头那个独步日本电影史的「狗喫人」镜头,已点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共通母题(motif);而两部片子都是以流浪武士路见不平发悲悯心来开展。但《用心棒》祇有一位主角,故《七武士》中好几个的特征都要凝聚一身,武功强不在话下,计谋也高,还要带点「丑角」的味道,适时来些「喜剧式调剂」(comic relief)。黑泽明拍摄此片无甚特别自我期许而造成的压力,不比改编那些心爱的杜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杰作,也许正因如此,全片给人浑洒自如的感觉;影像紧凑流畅之余,音乐的突出(配乐成为主角的分身「synecdoche」)在黑泽明作品中仅见,在日本电影史上也罕见。
另外,个人认为,黑泽明还有两部是杰作,包括1952年的《生之慾》(香港译名《流芳颂》)和1957年的《底层》,后者现在很多人视为失败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平常雖然不算是那種會追逐每一部日本新片的人,但對於一些經典的日本電影,像是《東京物語》、《羅生門》、《告白》這些,我還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和欣賞。我一直覺得,日本電影在情感的細膩處理、氛圍的營造,以及對於人性深處的探索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而「十大」這個主題,也總是能引發不同的觀點和討論。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去定義「十大」,是依據哪些標準?他會不會納入一些在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電影,或是提出一些我從未想過的選擇?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簡短的介紹,而是能有更深入的分析,例如探討導演的個人風格、電影的歷史背景,或是它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畢竟,一部偉大的電影,往往承載了更多時代的意義。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全面地了解日本電影的發展脈絡,並且對我已知的作品有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老早就聽說有這本《日本電影十大》的書了,但一直沒機會拜讀。這次看到有人在討論,就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評價好像不錯,而且好像很多是我一直很想了解的經典日本電影。身為一個從小看日本卡通、日劇長大,對日本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台灣人,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真的很高。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選出「十大」,畢竟日本電影的優秀作品實在太多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十大」名單吧?像是宮崎駿的動畫、黑澤明的時代劇、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片,還有岩井俊二那種帶點憂傷的青春愛情故事,每一種類型都有代表作,要把它們濃縮成「十大」肯定是一番掙扎。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電影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在黑澤明的電影裡是如何體現的?小津安二郎電影裡那種對家庭、親情的細膩描寫,又反映了怎樣的日本社會價值觀?還有,像是《告白》這種比較現代、探討人性黑暗面的電影,又會被放在怎樣的位置?我很期待作者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剖析這些電影的魅力,而不只是單純的介紹劇情。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日本電影有更深入的理解,甚至重新審視一些我曾經看過的電影。

评分

說實話,我對日本電影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表層的階段,像是《一公升的眼淚》、《求婚大作戰》這類比較感人、輕鬆的日劇改編電影,或是宮崎駿的動畫。但最近聽朋友聊起《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很多精彩的內容。我對「十大」這個概念充滿了好奇,因為我知道日本電影的類型非常多元,從黑幫片、武士片、青春片,到藝術片、恐怖片,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納入一些比較有爭議性、或是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而且,在台灣,我們接觸日本電影的管道相對有限,很多時候是透過網路或是影展才能看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系統性的介紹,幫助我認識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日本電影,並且能了解它們為何能被選為「十大」。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來介紹,讓我這個「非專業」的電影愛好者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评分

我對日本電影的喜愛,其實是從國中時期看《神隱少女》開始的,那種奇幻又帶點現實的色彩,深深吸引了我。後來陸續接觸了《菊次郎的夏天》、《天氣之子》等等,感覺日本電影總有一種獨特的溫度,能觸動人心。這次看到《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我心裡其實是蠻興奮的。我一直覺得,要從浩瀚的日本電影史中挑選出「十大」絕對是個挑戰,但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收錄一些我非常喜歡的導演的作品,像是北野武、是枝裕和,他們的電影總是有一種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敘事方式。或者,他會不會挖掘一些比較老但卻影響深遠的經典,像是黑澤明的《七武門》?對於「十大」的標準,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電影的獨創性和對後世的影響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性。我希望這本書的評價能夠深入淺出,讓即使不是專業影迷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如果能探討電影背後的故事、拍攝的趣事,甚至是導演的創作理念,那就更棒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開啟一扇更廣闊的日本電影世界。

评分

最近逛誠品的時候,不小心翻到一本《日本電影十大》,封面設計得很有質感,忍不住拿起來翻了翻。雖然我不是那種非常狂熱的日影迷,但偶爾也會看一些比較有名的日本電影,像是《情書》、《告白》、《送行者》這些,對那些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敘事方式印象深刻。我蠻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定義「十大」,是從票房、評價、還是藝術價值去考量?而且,它會不會包含一些比較冷門但卻很有深度的作品?身為台灣觀眾,我們對日本電影的接受度其實蠻高的,很多時候甚至比歐美電影還要親近。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羅列片單,而是能深入探討每一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像是它的導演風格、演員表現、音樂運用,甚至是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討論一些被低估的日本電影,或是提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畢竟,光是提到「十大」,就很容易引起討論和辯論。我很期待作者能帶來一些驚喜,讓我發現更多值得一看的日本電影,並且對已看過的電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