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拍一部电影,你和主角同样处于电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难……
那就是电影。(黑泽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影可说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可以重温不少世界名片,新旧猬聚,有时却反而幸福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选择才好。通过是次的整理过程,或可根据日本这些「排名」的名单,作一简单的筛选,日后大家在选片上更容易,不至于没有参考的基础和指南,书后的附表也具参考价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导演与十大电影的排名顺序。
暂且搁下个人的心境和喜爱不谈﹐日本老电影之迷人如陈年佳酿﹐而新片佳作在质与量上始终难以比得过老电影﹐其实跟日本电影业的盛衰历史有关。从二次大战后到整个六○年代是日本电影的全盛时期﹐今日所公认的经典名片几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动摇的大师们的顶尖作品也全出现在那段时光。其后就气势递减﹐佳片寥寥可数了﹔而且奇怪的是这个现象跟经济成长无关---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经济超强大国之后电影业变得乏善可陈了。也难怪影迷们总觉得日本电影是越老越可爱。
影迷们从前的苦恼是失诸交臂的遗憾﹐如今的烦恼却是人生苦短时间有限﹐铺天盖地而来的各国各类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从下手﹖无所适从之际﹐可能又形成另一种难以取舍的遗憾了──所以参照信得过的影评人的指点﹐是沙里淘金的好方法。
郑树森和舒明在这本书里採用了一个很「日本」 的形式---对谈(日本话叫「二人谈」)﹐来讨论日本电影(限于剧情长片)的「十大」﹕十大导演(其实有二十名) 和他们的代表性佳作﹔从导演的代表作推选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遗珠」﹔以及《电影旬报》和《文艺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导演片目、年度入选片目等等。这些完整的名单非常有助于选片时的查寻参考﹔最后一页还有「延伸阅读」书单﹐意犹未尽的影迷大可以继续钻研。
两位作者一个是专攻日本电影的行家﹐一个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者﹐对谈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见之同﹐也有彼此互补之处。他们参照日本多年来《电影旬报》、《文艺春秋》等刊物举办的大型票选而出的各种排名榜﹐同时也考虑到日本内部并不统一的意见﹐以及国际欣赏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两人对重要的世界导演和电影作品都有足够的认识﹐便可以从自己的「非日本观点」和国际性的角度﹐再参照日本的排名来重作评估。两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识﹐但到底是两个头脑而不是一个﹐所以对谈讨论便成了不同于一般影评的、极有特色的书写方式。
并无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头遥遥领先的还是那几位已经走进历史的名字﹐伴随着他们那些部多半会召唤乡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绵绵旧情的老电影。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战争的创痛犹鉅伤痕犹新﹐经济尚在挣扎起步﹐然而一个绚丽的电影时代开始了﹐那样千般刚烈又万般温柔的光芒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消逝之后偶现的闪烁光点只令人更加怀念那个永远不再的银幕上的年代。
面对这些名单这些片目﹐只觉影海茫茫﹐竟还有那么多尚未看过的、时日久远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过但还想再看的电影……唉﹐影迷们甜蜜的苦恼啊﹗(摘自李黎序〈旧情绵绵---日本老电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电影片单:
黑泽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沟口健二《元禄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门还乡》
市川崑《细雪》
成濑巳喜男《女人踏上楼梯时》
今村昌平《日本昆虫记》
小林正树《切腹》
山田洋次《儿子》
新藤兼人《午后的遗书》(十大导演代表作)
作者简介
舒明
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于澳门,香港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出版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与李焯桃合编,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电影英文专论,及华语电影英文研究书目五种。
郑树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厦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比较文学博士;出版有文艺论评《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十多种,外国文学选本《当代世界极短篇》、《远方好像有歌声》等二十多种;另与黄继持、卢玮銮合编有《香港新文学年表》等香港文学史料十多种。
郑树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说地图》、《从诺贝尔到张爱玲》
第一部份:十大导演
(一)日本十大电影导演的选择及排行榜
(二)大师的标准
(三)大师的数量
(四)大师的名作
1.黑泽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萨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沟口健二(1896-1956)
10.成濑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内田吐梦(1898-1970)
13a.小林正树(1916-1996)
13b.深作欣二(1930-2003)
15.熊井启(1930-2007)
16.大岛渚(1932-)
17a.丰田四郎 ( 1905-1977 )
17b.吉村公三郎 ( 1911-2000 )
17c.篠田正浩(1931- )
20.黑木和雄 ( 1930-2006 )
第二部份:十大名片
(一) 十大导演代表作
1.黑泽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沟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濑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树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二) 另十位导演代表作
11. 今井正
12.山本萨夫
13.内田吐梦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启
16.大岛渚
17a.丰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三) 遗珠篇
21. 增村保造 ( 1927-2001 )
22. (束力)使河原宏 ( 1927-2001 )
(四) 平成年代
23. 北野武 ( 1947- )
总结:十大导演及十大代表作
第三部份:名单及片目
(一)《电影旬报》日本电影导演50强(1995)
(二)《电影旬报》20世纪日本导演票选排名(2000)
(三)1926-2006年《电影旬报》十大电影入选导演20强
(四)《文艺春秋》日本电影导演20强(1989)
(五)《电影旬报》日本电影百大(1999)
(六)十大导演全片目
1.黑泽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沟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濑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树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七)13位导演《电影旬报》年度十大入选片目
11今井正
12.山本萨夫
13.内田吐梦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启
16.大岛渚
17a.丰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21.增村保造
22.(束力)使河原宏
23.北野武
旧情绵绵---日本老电影
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看了几十年电影的资深影迷,昔日的烦恼是错过了电影院的公演就是永远错过了﹐期待若干时日后重映的机会比重逢诀别了的情人还渺茫。那分遗憾真是足以入诗的。待到影带、影碟日益普及之后﹐这分诗意的遗憾从此不再﹔尤其许多经典名片用了高科技方法修复、制成DVD﹐网上订购方便无比﹐如今已经很少有找不到的电影了。
可是有时回头看一些变成经典的老电影﹐竟会有「走味」了的感觉﹐几乎要怀疑自己记忆是否可靠了。不过我看日本的老电影就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反而常是看出更多的滋味来。前些时又把小津安二郎的《晚春》 细看一回﹐一缕像乡愁般遥远而甜蜜的淡淡忧伤拂之不去---何以看日本老电影会让我生起乡愁﹐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小津的电影做得到吧。
暂且搁下个人的心境和喜爱不谈﹐日本老电影之迷人如陈年佳酿﹐而新片佳作在质与量上始终难以比得过老电影﹐其实跟日本电影业的盛衰历史有关。从二次大战后到整个六○年代是日本电影的全盛时期﹐今日所公认的经典名片几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动摇的大师们的顶尖作品也全出现在那段时光。其后就气势递减﹐佳片寥寥可数了﹔而且奇怪的是这个现象跟经济成长无关---甚至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经济超强大国之后电影业变得乏善可陈了。也难怪影迷们总觉得日本电影是越老越可爱。
由于长年居住国外﹐有幸能够赶上在电影院观赏的日本影片自是寥寥无几﹐而且在欧美看日本电影是跟随西方人的选择﹐此间的「艺术电影院」---也就是专放外国片和非美国主流电影的地方﹐选择的日片多半是口味较为浓重的﹐以致黑泽明独领风骚﹐小津难得几个洋人知道。所以我看日本电影得靠自力更生﹐大多数是闻名已久之后找来DVD补课的。
影迷们从前的苦恼是失诸交臂的遗憾﹐如今的烦恼却是人生苦短时间有限﹐铺天盖地而来的各国各类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从下手﹖无所适从之际﹐可能又形成另一种难以取舍的遗憾了---所以参照信得过的影评人的指点﹐是沙里淘金的好方法。
所幸我十多年前就有了舒明的《日本电影风貌》 (1995﹐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 ﹐作为选看日本电影的参考和指南。舒明是香港影评人﹐日本电影专家﹔他在2007年还出了《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1989-2006》(香港三联书店)﹐我因为对日本新电影尚未涉及﹐所以还没来得及读。深感庆幸的是舒明又有一本关于日本电影的新书出版﹐这次是和郑树森合着的《日本电影十大》。郑树森是比较文学教授﹐他的《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2005﹐台北洪范书店)是一本足以作为电影文化教科书的着作﹔这样的两家联袂点评日本电影史上的「十大」 ﹐其完整与精准自当不在话下。
郑树森和舒明在这本书里採用了一个很「日本」 的形式---对谈(日本话叫「二人谈」)﹐来讨论日本电影(限于剧情长片)的「十大」﹕十大导演(其实有二十名) 和他们的代表性佳作﹔从导演的代表作推选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遗珠」﹔以及《电影旬报》和《文艺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导演片目、年度入选片目等等。这些完整的名单非常有助于选片时的查寻参考﹔最后一页还有「延伸阅读」书单﹐意犹未尽的影迷大可以继续钻研。
两位作者一个是专攻日本电影的行家﹐一个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者﹐对谈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见之同﹐也有彼此互补之处。他们参照日本多年来《电影旬报》、《文艺春秋》等刊物举办的大型票选而出的各种排名榜﹐同时也考虑到日本内部并不统一的意见﹐以及国际欣赏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两人对重要的世界导演和电影作品都有足够的认识﹐便可以从自己的「非日本观点」和国际性的角度﹐再参照日本的排名来重作评估。两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识﹐但到底是两个头脑而不是一个﹐所以对谈讨论便成了不同于一般影评的、极有特色的书写方式。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提出对「大师」的严格要求---以他们共同设定的标准﹐一位「大师」级的导演需要的条件是﹕1、鲜明的风格﹐2、圆熟的技巧﹐3、具有个人视野﹐4、创作持久;同时作品还要有5、丰富的产量和6、多元的题材。而大师的作品﹐也有「杰作」(masterpiece) 、「佳作」 (near masterpiece)以及「水准之作」的区分。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值得推广﹐不应仅限于电影﹐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艺术领域里﹔但愿如此可以避免「大师」 、「杰作」头衔氾滥成灾的现象。
书中最好看的部分当然是逐部讨论大师的名作﹐同时兼及其他佳作﹐涵盖了个人和作品承先启后的历史性﹔所以针对每一位的讨论都可以当成独立篇章来读。郑、舒两位的谈话方式令我想起美国1970-90年代最受欢迎的影评节目──两位资深影评人Siskel and Ebert在电视上对谈评论新上演的电影﹔他们的对话就有这分「现场感」﹐读起来很过瘾。谈到的片子﹐若是看过的可以在阅读时心中默默加入他们的谈论﹐没看过的则可以考虑要不要找来看。
说了半天﹐他俩心目中的十大日本导演是谁﹖名单在此---
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并列第二名) 。木下惠介、市川崑、成濑巳喜男(并列第四) 。今村昌平。小林正树。山田洋次、新藤兼人(并列第九) 。后面四位算是比较新的导演﹐虽然1950、60年代就有作品﹐但代表作都是1970年代后的了。 (2000年《电影旬报》选出的20世纪日本导演排名榜﹐前四名黑泽明、小津、沟口、木下都与郑舒的名单一致﹐第五到第十依次则是﹕成濑巳喜男、山田洋次、市川崑、内田吐梦、大岛渚、深作欣二。) 他们还谈到另十位及两位「遗珠」 ﹐就把名单全面概括了。
然后是十大导演每个人的一部代表作。再经讨论 ---有的早有一致的定论﹐有的还是略有争论﹐从先前共同选出的「杰作」中挑出一部大师最有代表性的顶尖之作。按照前面的导演名单顺序唿应﹐这十部电影是﹕《七武士》、《晚春》、《元禄忠臣藏》、《卡门还乡》、《细雪》、《女人踏上楼梯时》、《日本昆虫记》、《切腹》、《儿子》、《午后的遗书》。
限于每位导演必得选一部又仅只能选一部﹐我认为这样形成的名单反并不能等同为「十大佳片」的首选。倒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名单及片目」﹐ 收入了不同的排名榜在不同年代票选出的导演「20强」 、「50强」 ﹐和电影「百大」﹔其中《电影旬报》在1999年选出的「百大」的前十名﹐不受十大导演一人一片的限制﹐结果竟与郑舒二家的名单大相径庭﹔而小津的《晚春》竟连「百大」都未进入﹐也可看出日本文化界的大型票选结果与两位中国影评人口味的出入。这十部高居「百大」榜首的影片是﹕《七武士》(黑泽明)、《浮云》(成濑巳喜男)、《饥饿海崃》(内田吐梦)、《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幕暮太阳传》(川岛雄三)、《罗生门》(黑泽明)、《赤色杀意》(今村昌平)、《无仁义之战》系列(深作欣二)、《二十四只眼睛》(木下惠介)、《雨月物语》(沟口健二)。
并无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头遥遥领先的还是那几位已经走进历史的名字﹐伴随着他们那些部多半会召唤乡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绵绵旧情的老电影。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战争的创痛犹鉅伤痕犹新﹐经济尚在挣扎起步﹐然而一个绚丽的电影时代开始了﹐那样千般刚烈又万般温柔的光芒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消逝之后偶现的闪烁光点只令人更加怀念那个永远不再的银幕上的年代。
面对这些名单这些片目﹐只觉影海茫茫﹐竟还有那么多尚未看过的、时日久远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过但还想再看的电影……唉﹐影迷们甜蜜的苦恼啊﹗
李黎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平常雖然不算是那種會追逐每一部日本新片的人,但對於一些經典的日本電影,像是《東京物語》、《羅生門》、《告白》這些,我還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和欣賞。我一直覺得,日本電影在情感的細膩處理、氛圍的營造,以及對於人性深處的探索上,有著獨特的魅力。而「十大」這個主題,也總是能引發不同的觀點和討論。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去定義「十大」,是依據哪些標準?他會不會納入一些在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電影,或是提出一些我從未想過的選擇?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不只是簡短的介紹,而是能有更深入的分析,例如探討導演的個人風格、電影的歷史背景,或是它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畢竟,一部偉大的電影,往往承載了更多時代的意義。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全面地了解日本電影的發展脈絡,並且對我已知的作品有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老早就聽說有這本《日本電影十大》的書了,但一直沒機會拜讀。這次看到有人在討論,就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評價好像不錯,而且好像很多是我一直很想了解的經典日本電影。身為一個從小看日本卡通、日劇長大,對日本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台灣人,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真的很高。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選出「十大」,畢竟日本電影的優秀作品實在太多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十大」名單吧?像是宮崎駿的動畫、黑澤明的時代劇、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片,還有岩井俊二那種帶點憂傷的青春愛情故事,每一種類型都有代表作,要把它們濃縮成「十大」肯定是一番掙扎。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電影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在黑澤明的電影裡是如何體現的?小津安二郎電影裡那種對家庭、親情的細膩描寫,又反映了怎樣的日本社會價值觀?還有,像是《告白》這種比較現代、探討人性黑暗面的電影,又會被放在怎樣的位置?我很期待作者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剖析這些電影的魅力,而不只是單純的介紹劇情。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日本電影有更深入的理解,甚至重新審視一些我曾經看過的電影。
评分說實話,我對日本電影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表層的階段,像是《一公升的眼淚》、《求婚大作戰》這類比較感人、輕鬆的日劇改編電影,或是宮崎駿的動畫。但最近聽朋友聊起《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很多精彩的內容。我對「十大」這個概念充滿了好奇,因為我知道日本電影的類型非常多元,從黑幫片、武士片、青春片,到藝術片、恐怖片,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納入一些比較有爭議性、或是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而且,在台灣,我們接觸日本電影的管道相對有限,很多時候是透過網路或是影展才能看到。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系統性的介紹,幫助我認識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日本電影,並且能了解它們為何能被選為「十大」。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來介紹,讓我這個「非專業」的電影愛好者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评分我對日本電影的喜愛,其實是從國中時期看《神隱少女》開始的,那種奇幻又帶點現實的色彩,深深吸引了我。後來陸續接觸了《菊次郎的夏天》、《天氣之子》等等,感覺日本電影總有一種獨特的溫度,能觸動人心。這次看到《日本電影十大》這本書,我心裡其實是蠻興奮的。我一直覺得,要從浩瀚的日本電影史中挑選出「十大」絕對是個挑戰,但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收錄一些我非常喜歡的導演的作品,像是北野武、是枝裕和,他們的電影總是有一種沉靜卻又充滿力量的敘事方式。或者,他會不會挖掘一些比較老但卻影響深遠的經典,像是黑澤明的《七武門》?對於「十大」的標準,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電影的獨創性和對後世的影響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性。我希望這本書的評價能夠深入淺出,讓即使不是專業影迷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如果能探討電影背後的故事、拍攝的趣事,甚至是導演的創作理念,那就更棒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開啟一扇更廣闊的日本電影世界。
评分最近逛誠品的時候,不小心翻到一本《日本電影十大》,封面設計得很有質感,忍不住拿起來翻了翻。雖然我不是那種非常狂熱的日影迷,但偶爾也會看一些比較有名的日本電影,像是《情書》、《告白》、《送行者》這些,對那些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敘事方式印象深刻。我蠻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會如何定義「十大」,是從票房、評價、還是藝術價值去考量?而且,它會不會包含一些比較冷門但卻很有深度的作品?身為台灣觀眾,我們對日本電影的接受度其實蠻高的,很多時候甚至比歐美電影還要親近。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羅列片單,而是能深入探討每一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像是它的導演風格、演員表現、音樂運用,甚至是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討論一些被低估的日本電影,或是提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畢竟,光是提到「十大」,就很容易引起討論和辯論。我很期待作者能帶來一些驚喜,讓我發現更多值得一看的日本電影,並且對已看過的電影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