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文学作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取材养料,从文字到影像,隐藏着一条魔幻钥匙,当中涉及导演编剧对文学的独特诠释、专业演员的演绎,还有时代转变衍生的现代意义等。为何一流文学往往拍不出经典电影?为何经典电影多来自二流小说?作为被改编多次的莎士比亚,在今天又有着什么意义?又中国现代文学为何如此难拍等等?此书作为李欧梵的「后启蒙」书写,他要借着电影重温文学,启蒙别人,也启蒙自己。
「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实在难以简单道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学的本体是文字,电影的本体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组成,串连在一起,遂而产生内容,但语言学上仍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严格来说,西方语言学理论所说的符旨和意旨仍在语言的层次,并未涉及内容,而一般读者则只看内容,不管形式。电影亦然,一般观众只看影片中的内容情节,并不注重电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学作品再看改编的影片的话,就会觉得影片的内容浅薄多了。但西方的文学和电影理论家则往往单从形式本身着手,认为形式构成内容,甚至后者是为前者服务,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分歧。, 我想採取一个较折衷的方法,内容和形式并重,但形式绝对不是内容的工具;我也扬弃所有「主题先行」和上纲上线式的先入为主的政治宣传或说教的论调。至少,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电影和文学的对等关系,特别是当我们从改编后的影片来追溯和推论原来的文学经典的时候。」
─李欧梵
作者简介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中研院院士。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史,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哈佛大学等,着有《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及《一起看海的日子》(与妻子李子玉合着)等。
老實說,我對「改編」這件事一直都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畢竟,有些文學作品在我心中早已是不可動搖的經典,當它被搬上大銀幕,我總是會忍不住拿來跟腦海中的想像做比較。《文學改編電影》這本名副其實的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種矛盾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學術的角度去分析改編的脈絡?像是,文學的敘事結構和電影的鏡頭語言之間,存在著哪些根本性的差異,又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鏡的地方?我常常覺得,有些改編電影雖然畫面很美,但卻抓不住原著的精髓,這是不是因為創作者對文學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反之,有些改編則能賦予文學作品全新的生命,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上原著,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很想知道書裡會不會舉出一些成功的例子,像是《傲慢與偏見》不同版本的電影,或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是如何在維持魔法世界氛圍的同時,做出適合影像化的取捨。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一次次的改編過程中,文學的「魂」是否得以傳承,抑或是在商業考量下,逐漸被稀釋、改變。這本書,或許能解答我 long-standing 的疑惑。
评分聽到《文學改編電影》這個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出許多經典的畫面。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浸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讀者,我對文學與電影的交織總有著特別的情感。常常在追完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後,忍不住想去尋找它的原著小說,然後又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回味電影裡的某些鏡頭和詮釋。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為我這種「電影迷」和「書蟲」同時量身打造的指南。我尤其好奇,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文學類型(例如:小說、劇本、詩歌)改編成電影時所面臨的獨特挑戰與機遇?又或者,會不會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改編風格?例如,亞洲的改編是否會更注重情感的細膩描寫,而歐美的改編則更偏重敘事的張力?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學到更多關於「改編」的藝術,了解創作者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觀點和電影的特質。也許,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些改編讓人拍案叫絕,而有些卻令人扼腕嘆息。總之,光是書名就充滿了無窮的想像空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
评分哇,這本《文學改編電影》的書名一出來,我就覺得很有意思!身為一個平常就喜歡窩在家裡追劇、偶爾也會跑電影院報到的台灣人,文學改編電影這類題材根本就是我的菜。常常在看完一部電影後,都會好奇它原本的小說內容是怎麼樣的,特別是那些聲光效果逼人、故事又深刻動人的作品。有時候覺得電影忠於原著,讓人驚喜;但更多時候,會發現導演為了電影的節奏和視覺呈現,對原著做了不少改編,這又讓人忍不住去比較、去思考。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對這些「再創作」的強烈好奇心。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深入探討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是如何被搬上銀幕的?例如,會不會分析一些重要的改編案例,像《紅樓夢》被拍成各種版本的電視劇,或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影詮釋?我個人特別喜歡看那種能把文字的意境巧妙轉化成視覺畫面的改編,而不是只取個小說名字,然後劇情就天馬行空變成另一個故事。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文學與電影之間轉換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幫助我更欣賞那些成功的改編,也能更能理解那些比較讓人扼腕的改編。總之,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想像空間!
评分坦白說,《文學改編電影》這個書名一出現,我的好奇心就瞬間被點燃了。作為一個在台灣的讀者,我見證了無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有些成功地讓更多人認識了經典,有些則讓人覺得是種浪費。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探討這個充滿魅力的跨界藝術。我特別想知道,書裡會不會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改編案例?例如,從古裝武俠小說到武俠電影,或是從推理小說到懸疑電影,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學如何轉化為影像?我又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忠實」與「創新」在改編中的平衡點?畢竟,有時候太過忠實反而會讓電影顯得沉悶,而過度的創新又可能失去原著的韻味。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好的改編」的準則,了解創作者如何捕捉文學的精髓,並將其轉化為視覺的饗宴。也許,書裡也會討論一些台灣本土的文學改編經驗,畢竟,在地化的故事,用電影的手法呈現,往往能產生獨特的文化共鳴。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極大的閱讀興趣!
评分最近書店裡充斥著各種關於電影的書,但《文學改編電影》這本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都有涉獵的讀者,我對這類跨界結合的題材向來有濃厚的興趣。文學改編電影,這不單單是小說變成電影,更是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對話與碰撞。我常常在想,當作者在筆下構築出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和引人入勝的情節時,電影導演又該如何用鏡頭語言來詮釋?是保留原著的細膩情感,還是追求影像的張力與衝擊?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深入探討這些關鍵的問題。我很期待能讀到關於一些台灣本土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經驗談,畢竟,當地的故事用在地的視角去呈現,往往有種特別的親切感和文化共鳴。例如,朱天文或侯孝賢導演的作品,很多都是從台灣的文學土壤中孕育出來的,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這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抑或是,像《賽德克·巴萊》這樣氣勢磅礡的史詩電影,是如何從歷史文本中提煉出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對書中對於「改編」這個概念的探討非常有興趣,它到底是一種忠實的呈現,還是一種創新的再詮釋?這本書,絕對值得我花時間好好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