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令人再三吟咏的相逢──
王童导演与资深影评人蓝祖蔚的七日对谈。
镜头是眼,也是心……
捕捉、还真出时光里的一幕幕影像,
交织出一场又一场
平凡与不凡的人间风景!
七部电影里的七个故事:看海的日子、策马入林、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红柿子、苦恋,如同十四世纪义大利作家薄伽丘《十日谈》以人性为中心,戏而不谑地写下世间小人物的悲喜剧。
从文本改编、美术设计、角色选择、场景刻画、音效灯光,甚至是现场调度的应变,走过台湾电影戒严与风华年代的王童洒落道出一个导演的能与不能、取与舍,从土法炼钢到国际电影工业新科技的发展,其中点滴与光影间隙里或工笔或写意的择取拿捏,无所不言,言而不尽。
本书跟着两位电影界资深前辈的牵引,循着七天七出戏七个故事构筑出一个壮阔无尽的视角,适足以满足偶尔总会在某部电影中发现熟悉场景或氛围的你我,以及所有的电影爱好者。
作者简介
蓝祖蔚
一位热爱电影,生活重心不外乎就是看电影、写电影、拍电影和说电影的电影爱好者。
1984年,从电影记者起步,见証了台湾新电影的中兴与转型,首开风气前往国际影展现场目击报导。曾接任TVBS娱乐新闻制作人,带动了台湾有线电视的娱乐新闻风潮;1996年,短暂出任中影制片部经理,协助《河流》和《美丽在唱歌》两部电影开拍,分别在柏林影展和东京影展上获奖。
1996年,制作主持台北爱乐电台「电影最前线」节目至今,2004年获得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金钟奖。
1999年在公共电视制播主持「电影音乐精灵」节目,替台湾重要的电影配乐家留下了影音历程纪录。
2005年接受两厅院委託,企画制作「华语电影百年音乐会」,纪念华人电影诞生一百年,重新编曲呈现了电影音乐的多重风貌;另外亦在台北光点、新竹电影博物馆、高雄电影图书馆企画「声影纪事」影展,重现半世纪以来台港电影音乐的多重风貌。
2007年和2008年连续出任台北电影节评审。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触及人心的。而王童导演的许多作品,正是我心目中的经典。每次重看他的电影,总能从中发现新的感动和新的理解。这次的《王童七日谈:导演与影评人的对谈手记》,对我而言,是了解这位伟大导演创作灵魂的一次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在书中看到,导演是如何将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他对人民的关怀,化为影像的。那些电影中的场景,那些人物的塑造,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不为人知的付出。而影评人,作为电影的解读者,他们的提问往往能直击要害,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我好奇的是,在对话中,导演和影评人是否会触及一些关于电影美学、叙事手法,甚至是审查制度的议题?又或者,他们会一起回顾那些曾经辉煌的台湾电影年代,探讨那个年代的独特魅力和如今的变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读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是读一段关于台湾电影历史,关于一位电影人传奇人生的故事。
评分对于许多像我一样,从小看着台湾电影长大的观众来说,王童导演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份深刻的记忆与情感。他的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我们集体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这次的《王童七日谈:导演与影评人的对谈手记》,让我觉得像是在一个特殊的频道,能够直接听到这位大师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七日谈”的密集交流中,王童导演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他早期作品创作的细节,那些奠定了他影像风格的关键时刻?他又如何看待电影产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面对如今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观众口味,他对未来的电影创作,是否有着自己的展望和坚持?我尤其期待的是,当影评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电影的独特见解融入到提问中时,这种“针锋相对”的交流,是否会激发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思考火花?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宝贵机会,也是一次梳理台湾电影发展脉络的绝佳载体,我相信它能带给我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王童导演的创作哲学,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的印象中,王童导演的电影总是带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无论是在描绘小人物的辛酸,还是在展现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个体的命运,他总能以一种温和而犀利的笔触,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次的“七日谈”形式,更是给了我一种“亲历”的错觉,仿佛我也可以置身于那场对谈之中,聆听导演的娓娓道来。我好奇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是如何保持创作的热情和敏感度的?他又如何看待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记录社会、影响人心方面的作用?还有,影评人在这场对谈中扮演的角色,是仅仅作为一个提问者,还是也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与导演激荡出更多火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电影评论的文本,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也为后来的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收到一份迟来的珍宝。这些年,台湾电影经历了起起伏伏,而王童导演的作品,始终是我心中那座巍峨的山,即便时代变迁,他的电影所承载的那份厚重与温情,依然能够穿透岁月,触动人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部电影,光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它诞生的土壤,导演的初心,以及时代赋予它的特殊意义。《王童七日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切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导演与影评人的深度对话中,那些曾经的拍摄趣事、遇到的困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的坚持,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我特别想看看,当影评人抛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时,王童导演会如何回应?他是否会袒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秘辛?又或者,他对当下台湾电影的现状,是否有他独到的观察与建言?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电影的讨论,更像是导演个人生命历程与时代变迁的一次深刻交织,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
评分老实说,拿到《王童七日谈:导演与影评人的对谈手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王童导演,那可是台湾电影黄金时代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作品,从《稻草人》到《红柿子》,再到《香蕉天堂》,每一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集体记忆里,也是我作为台湾观众,理解那个时代变迁、社会脉络的重要窗口。这次竟然能透过“七日谈”的形式,直接窥见导演的创作心路历程,再加上影评人犀利的提问与解读,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这些对谈中,王童导演会如何回溯那些经典的瞬间?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画面,背后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是童年记忆的碎片,是社会现实的触动,还是纯粹的艺术构思?而影评人又会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挖掘出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可能忽略的深层意涵?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导演的“独白”,更是这种思想碰撞的火花,能够让我在重温旧片时,获得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单程票,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银幕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