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

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宗教
  • 近代中國
  • 廣州
  • 宗教與國傢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民眾宗教
  • 協商
  • 宗教政策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tate''s relationship with religion from 1900 to 1937. The revolutionary regime condemned religious practi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uppressing "superstitious" belief in favor of a secular, more enlightened society. Drawing on newspapers and unpublished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case of Guangzhou, largely because of the city''s sustained involvement in the revolutionary quest for a "new" China. The author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nd citizens'' attempts at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作者簡介

Shuk-wah Poon

  Shuk-wah Poo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history at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She specializes in popular religion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Professor Poon has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s currently devoting her time to the history of swimming and human-animal relations in modern China and colonial Hong Kong.

戰火中的信仰:民國時期廣州的宗教變遷與社會張力(1900–1937) 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南方重要都會廣州的宗教生活及其與國傢權力、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互動。在這一劇烈動蕩的時期,古老的民間信仰、新傳入的西方宗教(基督教)以及試圖重塑國傢認同的世俗政治力量,在珠江三角洲這片熱土上展開瞭一場深刻的較量與融閤。本書旨在通過對地方檔案、教會文獻、報刊記載以及碑刻資料的細緻梳理,描繪一幅多維度的宗教圖景,揭示信仰在現代轉型中的韌性、適應性與衝突。 第一部分:帝國黃昏與宗教的重新定位(1900-1911) 清末的最後十年,是傳統中國社會秩序麵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時期。隨著甲午戰敗和八國聯軍的入侵,傳統儒傢教化體係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國傢亟需尋找新的思想資源來應對內憂外患。 一、士紳、廟宇與地方自治的衰微: 本書首先考察瞭廣州地區傳統道教、佛教寺院以及地方城隍、土地等民間信仰體係在清末的實際運作狀況。在國傢權力由中央嚮地方精英(士紳)轉移的過程中,士紳在維護地方宗教活動中的角色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原先由國傢主導或資助的祭祀活動開始衰落,而以宗族或鄉裏為基礎的民間廟會和公益事業如何維持其社會功能,成為一個關鍵議題。我們探討瞭地方精英如何通過贊助寺廟修繕或組織慈善機構,試圖在不觸動傳統信仰內核的前提下,實現對社會資源的重組。 二、新式教育與排斥異端的聲音: 晚清的“新政”對傳統教育體係造成瞭巨大衝擊。與此同時,伴隨著西方傳教士在廣州活動範圍的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本書詳細分析瞭地方知識分子和部分官僚對基督教的初步認知和反應。這些反應並非鐵闆一塊,既有基於文化自卑感而産生的排斥和汙名化(如“洋教惑眾”的論調),也有少數開明人士對基督教組織能力和慈善事業的藉鑒。重點考察瞭排教運動在廣州的早期萌芽及其與地方社會矛盾的關聯。 三、國傢權力重構與禮製重塑的嘗試: 考察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清廷試圖通過頒布新的《祭祀法規》來重建國傢禮製權威的努力。在廣州,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如何與根深蒂固的地方習俗發生摩擦?國傢試圖將民間信仰“納入”官方規範的努力,在地方執行層麵遭遇瞭哪些阻力?通過分析地方官員的奏摺和地方誌的記載,我們重建瞭官方視閾下宗教秩序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民國肇建與宗教多元化的勃興(1912-1925) 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後,廣州成為共和思想和激進政治實驗的溫床。宗教領域同樣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混亂。 一、共和旗幟下的宗教自由與世俗化壓力: 民國初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瞭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則。本書分析瞭這一原則在廣州的實際落地情況。一方麵,各類宗教團體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閤法性空間;另一方麵,共和精英內部關於“國民宗教”和“去迷信化”的辯論日益激烈。考察瞭以“孔教”為代錶的“國教”運動在廣州知識界的討論熱度,以及它如何被用作抗衡基督教影響力的意識形態工具。 二、基督教的本土化進程與社會介入: 在民國初期,基督教進入瞭其在廣州發展的“黃金時代”。本書著重分析瞭基督教如何通過教育、醫療和社會救濟等領域深度滲透到廣州的社會肌理之中。特彆是對教會學校(如聖心書院、嶺南大學)如何培養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以及教會醫院在應對流行病(如霍亂、鼠疫)中扮演的角色進行瞭深入研究。同時,探討瞭中國牧師和信徒如何在西方差會的框架內尋求身份自主,並發展齣具有本土色彩的神學和實踐模式。 三、民間信仰的適應性生存: 麵對政治動蕩和新思潮的衝擊,傳統民間信仰並未消亡,而是展現齣高度的適應性。通過研究廣州城內不同行會(如商幫、手工業者)所供奉的保護神(如關帝、媽祖)的祭祀活動,我們發現民間信仰通過與商業活動和宗族網絡的緊密結閤,有效地抵禦瞭來自上層的“破除迷信”的壓力。本書特彆關注瞭神像重塑、廟宇改建等物質文化實踐,如何反映瞭民間對社會秩序重建的期望。 第三部分:國民革命與宗教的政治化戰場(1925-1937) 國民革命的到來標誌著宗教問題從文化和道德層麵,徹底轉嚮瞭國傢政治權力鬥爭的核心議題。 一、反帝浪潮與“收迴教權”運動: 1920年代中期,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帝國主義與基督教之間的聯係成為眾矢之的。本書詳盡分析瞭廣州爆發的“非基督教運動”的組織、口號及其社會基礎。我們區分瞭精英知識分子對教權本質的批判與底層民眾因具體權益衝突(如土地、風化問題)而爆發的排外情緒。考察瞭國民政府早期如何利用這一運動來爭取民眾支持,並試圖限製外國傳教士的特權。 二、政府對宗教的規製與“國傢宗教”的重塑: 國民政府在統一南方後,立即著手製定新的宗教管理條例。本書分析瞭《奬勵文物保護條例》和《寺廟財産管理辦法》等法規,如何試圖將佛教、道教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規製之下,將宗教場所的財産“國有化”或“公共化”。重點討論瞭政府在廣州推行“理教”運動,旨在利用傳統宗教的道德資源服務於“三民主義”的實踐,以及這種“國傢整閤”嘗試對地方宗教機構帶來的實際影響。 三、城市化進程中的宗教空間重構: 隨著廣州城市建設的加速,傳統宗教的物理空間遭受瞭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書考察瞭國民政府主持下的城市規劃如何影響瞭寺廟、教堂和道觀的拆遷與遷移。例如,天主教堂的擴大建設與新式商業區的規劃之間的空間張力。同時,研究瞭基督教、佛教(尤其是新型的居士團體)如何利用報刊和新媒體,在都市空間中建立起現代化的、可被大眾接受的宗教敘事,以鞏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 結論:信仰的韌性與現代中國的多重性 本書認為,1900年至1937年的廣州,並非一個簡單的“傳統衰落、現代興起”的二元對立場景。相反,這是一個信仰多重性並存的復雜場域。國傢權力試圖通過立法、宣傳和政治運動來塑造宗教麵貌,但民間信仰和地方社會網絡展現齣強大的適應和吸收能力。最終,廣州的宗教格局是在國傢政治的強力乾預、知識精英的意識形態競爭,以及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實踐的共同作用下,緩慢而麯摺地重塑的。對這一時期的細緻考察,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性中宗教扮演的角色提供瞭深入的個案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次接觸《國度與民情:廣州宗教協商,1900-1937》這本書,我便被其題目中蘊含的深邃洞察所吸引。在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諸多研究中,宗教往往是一個被忽視卻又極其重要的維度。而本書則將目光聚焦於1900-1937年間,一個國傢轉型與社會重塑的關鍵時期,在廣州這一中國近代化的前沿陣地,探討瞭“國傢”與“普通民眾”之間在宗教議題上的微妙互動。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闡釋“協商”這一概念在理解這種互動中的核心作用。這是否意味著,在麵對宗教這一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國傢並非總是采取單嚮的強製措施,而民眾也並非被動地接受改造?書中是否描繪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宗教派彆,在與國傢權力打交道時的策略與藝術?我想,這種對權力與主體性之間復雜關係的細膩捕捉,將是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近代化的復雜圖景。

评分

在翻閱《國度與民情:廣州宗教協商,1900-1937》的過程中,我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書中對於1900年至1937年間廣州這一特定地域內,國傢力量與普通民眾在宗教事務上的互動,進行瞭彆具一格的呈現。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官方政策或民眾的習俗,而是著力於挖掘兩者之間那種微妙而復雜的“協商”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展現齣的那種“多維度”視角,不將任何一方簡單地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國傢在麵對宗教問題時的睏境與考量,以及民眾在維護自身信仰傳統時所錶現齣的韌性與智慧。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生動的場景,彷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活力的時代,讓我得以窺見普通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在國傢意誌與個人信仰之間尋找生存空間。這種對曆史細節的關注,以及對復雜人性與社會互動的深入探究,使得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史書的枯燥。

评分

《國度與民情:廣州宗教協商,1900-1937》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國傢”與“民眾”關係的一種重新定義。過去,我們習慣於將兩者視為一種單嚮的施加與接受的關係,尤其是在談論宗教議題時,往往聚焦於國傢對宗教的管控或壓製。然而,本書則巧妙地引入瞭“協商”這一概念,揭示瞭在1900-1937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在廣州這個充滿活力的都市,國傢與普通民眾之間,在宗教問題上並非隻有衝突,更多的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博弈與妥協。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與分析,生動地展現瞭不同宗教社群如何與官方周鏇,如何利用各種途徑錶達自己的訴求,以及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如何不得不顧及民眾的反應。這種“協商”的視角,不僅讓我們看到國傢權力的局限性,也彰顯瞭民眾在維護自身文化與信仰上的主動性。

评分

《國度與民情:廣州宗教協商,1900-1937》這本書,如同一麵摺射齣近代中國社會多重麵嚮的棱鏡。它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將我們帶到1900年至1937年間,那個劇烈變革時代的廣州,一個具體而微的觀察點。我被書名中的“協商”二字深深吸引,這不僅僅是指官方政策的製定與執行,更包含瞭國傢與普通民眾之間,在宗教信仰這個問題上,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互動、博弈與妥協。我想象書中描繪的場景,可能是官方在試圖規範某個宗教活動時,麵臨著民眾的抵製或變通;也可能是民眾在申請興建寺廟或教堂時,與地方官僚之間進行的拉鋸。作者是否展現瞭不同群體在“協商”過程中的策略、智慧,以及他們各自的利益考量?這種視角,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擺脫簡單化的二元對立,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社會復雜而真實的運作邏輯。

评分

這本《國度與民情:廣州宗教協商,1900-1937》的齣現,如同一股清風吹拂過我對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既有認知。初拿到書名,我腦海中便浮現齣幾個關鍵的詞匯:協商、國度、民情、廣州、以及那個波詭雲譎的民國時期。我一直對“協商”這個概念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充滿好奇,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非強製性的互動過程,而非簡單的一方壓倒另一方。國傢與普通民眾,這兩個看似不對等的群體,在宗教這個敏感而又復雜的議題上,是如何進行“協商”的?這其中的張力與妥協,我想一定蘊含著極具啓發性的洞見。作者的選題本身就足夠吸引人,將宏觀的國傢意誌與微觀的民間信仰實踐聯係起來,並在一個具體的地域——廣州——進行深入剖析,這無疑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宗教變遷的生動案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描繪齣當時社會各界在宗教事務上的具體立場、策略和互動模式,例如,政府在推行宗教政策時,是如何考量民眾的接受程度的?民眾又如何在既有的宗教傳統與新興的社會思潮之間找到平衡點?這種微觀層麵的敘事,往往比宏大的理論更能觸及曆史的肌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