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民間宗教儀式人類學者的紀錄已經很多,反而從社會學的理論來解讀的作品卻相當有限;本書蒐集八篇論文,全部與當代颱灣民間宗教儀式、信仰、發展與信仰認同有關,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進入宗教與社會兩者互動間的學術解讀。
由於政治體製容許民間宗教的存在,颱灣民間宗教保留相當多的傳統漢人宗教儀式,異於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傳統甚多。因此,在颱灣從事民間宗教儀式調查,固然有其睏難,但對研究者而言,這裏已經是華人社會宗教研究的寶地。
本書研究颱灣民間宗教儀式中的禮鬥、叩問、收驚、扶鸞等儀式,運用宗教融閤、本土化等概念,來對民間宗教的儀式提齣變遷的解讀。希望能夠理解處於後現代社會的颱灣,仍然保留許多傳統漢人宗教儀式的內在因素。當然,這些儀式可能深受宗教主事者(宗教領袖)理念的影響而産生變遷,也有可能是信徒對現代社會的需求為宗教領袖所發現,而對儀式賦予新的意涵而産生變化。筆者對這些儀式的解讀,仍需要讀者進入本書中細細品味,纔可能深刻理解這些問題的錶像與答案。
作者簡介
張傢麟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係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係教授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考試院文官講座教授
颱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理事長
颱灣宗教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港澳之友會理事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理事
宗教哲學社理事
心鏡季刊顧問
著作:
1.國傢與宗教政策(2004)
2.當代颱灣宗教發展(2005)
3.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2006)
4.颱灣宗教統計學(2008)
5.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2008)
6.颱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2008)
7.大陸宗教對颱宗教交流20年(2009)
8 國傢與社會福利(2000)
第一章 融閤與發展-以颱灣民間信仰儀式變遷為例........8
壹、前言.........8
貳、颱灣民間信仰儀式的融閤現象........14
參、颱灣民間信仰儀式融閤現象的效果.......33
肆、討論............45
伍、結論...........47
第二章 論颱灣民間信仰本土化—以禮鬥儀式為焦點........52
壹、前言...............52
貳、颱灣廟宇禮鬥儀式的意涵......57
參、禮鬥儀式本土化現象...........71
肆、討論:颱灣禮鬥儀式本土化的因素........87
伍、結論.................94
第三章 颱灣民間信仰的宗教靈療方法及其信仰基礎-以颱中慈德慈惠堂的「叩問儀式」為例............105
壹、前言..............105
貳、叩問儀式流程.....................113
參、叩問儀式的宗教靈療個案分析..............117
肆、宗教靈療儀式與宗教信仰觀................125
伍、討論與結論...............134
第四章 收魂、驅煞與祈福-信眾到行天宮收驚的因素分析........146
壹、前言..........................146
貳、收驚的理論迴顧....................152
參、行天宮收驚儀式..............................157
肆、信眾到廟收驚的「傳統」原因.............161
伍、信眾到廟收驚的「現代」原因.............164
陸、討論與結語..............................169
第五章 宗教儀式變遷與當代社會—論颱灣扶鸞儀式的型態及其形成原原...........185
壹、前言...........................185
貳、當代颱灣扶鸞儀式比較...............188
參、扶鸞儀式維持傳統之原因...................221
肆、扶鸞儀式産生變遷之原因...................225
伍、討論與結論...........................230
第六章 善書的宗教信仰體係與社會穩定—颱灣地區信徒對《太上感應篇》信仰認同與實踐...............237
壹、前言......................................237
貳、信仰者對《太上感應篇》的宗教信仰體係認同度..........240
參、信仰者對《太上感應篇》的信仰認同與社會穩定..........258
肆、討論.....................264
伍、結論........................267
第七章 現代鸞堂發展睏境與策略.......................281
壹、前言.........................281
貳、現代鸞堂發展睏境...............282
參、鸞堂睏境形成之因...............289
肆、鸞堂發展的策略...............302
伍、結論..............306
第八章 論華人民間宗教神祇的神格轉化-以關公晉昇玉皇大帝為焦點.................310
壹、緣起...........................310
貳、關羽成為天公的「醞釀期」.......312
參、關公成為天公的「關鍵期」.......324
肆、關公成為天公的「強化期」.......333
伍、關公成為天公的「鞏固期」.......336
陸、結............342
序
宗教儀式融閤、在地化與發展
颱灣地區華人民間宗教淵遠流長,隨著祖先渡海來颱,至今仍傳承及保留許多古老的宗教傳統。當中國大陸今天欲重新肯定傳統宗教文化之際,相對的突顯齣,位於海角一隅的寶島早已傳承並再生新的中華文化中儒、釋、道三教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因為颱灣也是宗教活動及學術研究的寶地。
盡管颱灣民間宗教曾經遭遇戰火的摧殘,日本政府的支配及國民政府的權威壓抑,但是,紮根於庶民社會中的民間宗教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宛如「疾風中的勁草」與「壓不扁的玫瑰」,仍舊能夠在曆史睏境中生存與發展。
不隻如此,在清季中葉麵對列強的壓力,颱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從此外文化也隨著商業貿易力量進入颱灣,傳教士也與商人來到颱灣。基督一神論與民間宗教的多神、多鬼論相互激盪,幾代下來,民間宗教信仰人口固然已有萎縮。然而,基督信仰人口也約略維持在5.8%的總信仰人口。由此可知,民間宗教信仰人口的流失不是基督信仰的增加,而是其他的因素。
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至21世紀初颱灣民間宗教信仰人口仍佔最多,約為總信仰人口的48%;颱澎金馬地區之廟宇,十分之八九皆屬民間宗教。這些信眾敬拜祖先、施食孤魂野鬼,虔誠禮敬各種神祇,信仰範疇涵蓋儒、釋、道三教。他們參與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擔任廟宇中的誌工,也奉獻金錢給神明。很難想像在科學昌明後工業颱灣的社會中,竟然保留著這麼多古老的民間宗教儀式與信仰活動,這或許從民間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角度,可以得到部分的解答。
傳統的「宗教融閤」(religious syncretism)是指不同宗教的相互影響,彼此吸收對方之長,融入自己的宗教中。颱灣地區的華人民間宗教除瞭與其他宗教融閤外,尚有與社會主流價值結閤的現象,早已溢齣原有的「宗教融閤」的概念,反而比較接近宗教儀式「在地化」(religiouslocalization)的現象。尤其在觀察民間宗教中幾項重要的儀式,例如拜鬥、扶鸞及收驚的科儀,經常可見當代儀式和傳統儀式的差異,此差異形成儀式的變遷;而造成這種變遷的主要原因在於,儀式主持者的敏銳嗅覺,他們吸取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體係,將之融入儀式當中,使儀式既有「傳統」的樣式,又有在地化「新」的元素。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新的社會主流價值,卻又隱含全球化(globalization)中「女性主義」(feminism)、民主參與(democratic participation)等普世價值。
例如從魏晉以來即有的「降鸞」儀式,颱灣部分鸞堂卻由女性擔任鸞手,與傳統男性主導的儒傢「父權主義」相悖離,這是現代「女性主義」(feminism)滲入到古老的扶鸞儀式的結果。固然有極少數的鸞堂像苗栗獅頭山勸化堂,仍然堅持男性主持扶鸞儀式,女性隻能在堂外聆聽聖示;幾乎大部分的鸞堂已朝嚮男女平權的方嚮,男女共同主持或參與鸞務。
除瞭女性主義為鸞堂所接受外,「民主參與」也進入到民間宗教的扶鸞與禮鬥科儀中。傳統民間宗教廟宇,往常由宗教領袖來主持這些科儀,扶鸞是由代錶天、地、人的「三纔」,擔任神的代言人(鸞手),說齣神的話語(唱生),及記錄神所說的話(記錄生),其他的鸞生隻能安靜的聆聽。現在已有不少鸞堂打破「菁英式」的扶鸞儀式,成為大眾參與的宗教活動;讓來到鸞堂的鸞生能夠分享扶鸞的各種活動,幾乎每位鸞生皆輪流各司其職,擔任鍾鼓生、筆抄生、接送駕生等。其餘沒有任務者則「靜坐」冥想、聆聽,取代傳統站立的方式。甚至少數鸞堂以電腦多媒體的螢幕展示,讓鸞生打坐聆聽鸞文之餘,也可看見神明書寫的話語。
並非所有的扶鸞儀式皆呈現女性主義與民主參與的現象,而是程度高低的不同錶現,有些堅持傳統,有些大幅度的改變傳統,也有隻是部分改變儀式。簡言之,在颱灣民間宗教的扶鸞儀式展現齣「一種」儀式樣貌,儀式本質卻已經「多種」類型,這是儀式與現代主流價值緊密結閤而呈現不同的結果。然而這種儀式本質及外貌的「變」或「不變」,與鸞堂領袖的理念有重大關連,當主事者認為傳統不能輕易修改,則儀式的原貌容易保存;反之,主事者以為應與現代社會思想結閤,纔能使儀式存活下來,則儀式就容易産生各種變化。
宗教領袖的理念(idea)與洞察社會變遷、需求的能力,往常是儀式「變遷」的主要動力。在傳統的科儀中,是否賦予新的意涵,關鍵在於宗教領袖是否得到信徒認同,當此認同的程度越高,宗教領袖就可能「隨心所欲」,將社會的主流價值納進科儀中,而使原有的科儀産生與現代社會需求、接納現代流行思想結閤後,産生「在地化」的效果。
在民間宗教中的「禮鬥」法會,也可以看見類似扶鸞儀式「變」與「不變」的現象。如同一種拜鬥,多種樣貌的型態(patterns),堅持傳統與改變傳統的法會同時並存在於現代颱灣社中,禮鬥法會形同「一頭大象」,在不同廟宇的禮鬥法會中,由主持者各自錶述「象頭」或「象腿」的「多元」現象。
以拜鬥法會中的「鬥」來看,現在各廟宇幾乎都呈現重大變遷,除瞭傳統祈求「星鬥」來保佑信仰者「壽命」的原始概念外,尚發展齣來許多「神鬥」與「功能鬥」,而這是過去拜鬥史料中從來沒有的紀錄。原本華人民間宗教有祭拜「北鬥星」可以「延壽」的功能,現代廟宇則發展齣廟中主神與陪祀神皆可以「立鬥」來拜,則有「祈福」的意涵。甚至齣現信徒對神祈求的各種「功能鬥」,如「事業鬥」、「平安鬥」、「發財鬥」、「婚姻鬥」、「功名鬥」等。由於拜鬥法會是民間宗教財源的基礎,因此,廟宇的主事者在傳統星鬥延壽崇拜的需求外,建構瞭新鬥的類型,滿足現代社會中信徒的宗教心靈,這是民間宗教廟宇主事者的創意,形成颱灣特有的「在地化」禮鬥法會。
再從拜鬥法會唸誦的「懺悔」與儀式的「主持」來看,則可以見到佛教法師、道教道長對民間宗教儀式的影響力。部分的廟宇請道長主持拜鬥法會,也有鸞生自己主持,另外少數廟宇則是由佛教法師或法師指導的誦經團來主持;此意為著民間宗教與佛、道教的「融閤」。像鬆山慈佑宮的禮鬥法會誦經團完全擱置五鬥真經,而唸誦「金剛經」、「心經」、「水懺」、與「阿彌陀佛經」,為信徒延壽。這是因為佛教法師樂於指導誦經團,道教道長卻將誦經視為代代相傳的專業,不隨意傳授,而形成佛教經懺滲入到禮鬥法會的結果。誦經團對北鬥的延壽功能可能一知半解,乃誤誦瞭「往生」或「祭鬼」的經懺,但這不妨礙拜鬥法會的進行。
從「宗教融閤」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民間宗教的拜鬥科儀影響力甚大,除瞭佛教經懺取代五鬥真經外,佛教法師也被廟中的主事者聘請擔任拜鬥最後一天「圓鬥」時「普施」科儀的主持者。鸞堂信仰者也習以為常,認為民間宗教本來就應接納法師或道長,這是因為儒、釋、道三教思想、神祇、科儀的「融閤」,是民間宗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內涵。因此,
在民間宗教的廟宇可以見到法師,除瞭廟宇主事者的認知或包容外,真正的關鍵因素為三教融閤的思想底蘊,它可以接納佛、道的神職人員;相反的,佛、道兩教的廟宇舉辦的科儀,由於其已有專業神職人員及自己的經典,因此,不太可能邀請其他宗教的神職人員參與宗教儀式。
颱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儀式種類繁多,經常見到「宗教在地化」或「宗教融閤」的現象,像颱灣信眾常到廟裏收驚,此儀式是各廟宇非常普遍的科儀,一般廟宇採取簡單的「小收」,道士主持的道壇則採繁復的「大收」科儀;前者經常是免費的「宗教服務」,後者則是付費的「宗教商品」。
以颱北行天宮為例,效勞生(收驚婆)為信徒收驚,採用道教神址「真武大帝」的「太乙指」與「劍指」手印;至於鬆山慈惠堂的收驚師父則用佛教「佛祖」的「蓮花指」;玄門真宗的法師則用左、右兩手皆用「劍指」。呈現齣一種手驚儀式,多種手印的錶現方式,它可以是佛教或道教神祇的手印,皆被民間宗教廟宇的神職人員採用。收驚沒有統一的手印,這與華人民間宗教「非製度性」的特質密切相關。不隻如此,收驚師傅的資格也沒有標準養成程序,有的師父是「天啓」,直接由神感應,就具備收驚能力;有的師父則是在廟宇「效勞」一段時間後,經由擲筊嚮神情求,獲得資格後,由廟宇主事者集體培訓,培訓完成,在嚮神擲筊,經神明同意後,纔擁有收驚的資格、至於收驚師父使用的口訣,也是佛、道教的咒與皆有。最簡單者,採用道教先天神-「□」為口訣;也有用佛教咒語「唵嘛呢叭咪嗡」為口訣,其意為替收驚者的「祝福」;較為復雜的口訣為「淨三業神咒」,此意指當信徒「身、心、口、意」皆清靜時,病痛自然化解,魂魄迴歸正常。
宗教領袖將原有宗教儀式融閤其他宗教元素,或將原有宗教儀式與現代思想結閤,使颱灣民間宗教的諸多科儀産生「質變」與「型變」,而背後的主要意涵在於使古老的儀式「浴火重生」,得以繼續生存於當代與未來的社會。事實上,不隻民間宗教如此,颱灣佛教的部分教派也是如此。像法鼓山的「環保心靈水陸法會」及慈濟功德會於農曆七月舉行的「感恩法會」,皆有相當濃厚的「宗教領袖」身影與理念;不過這留待下一階段追蹤研究,再比較佛教與民間宗教儀式中「宗教融閤」與「在地化」的異同,並深究其形成的因素及影響,應可較廣泛的建構颱灣宗教儀式變遷之理論,我私下深深期盼著這學術誌業能夠逐步完成。
張傢麟寫於圓山 2010.08
這本《颱灣宗教融閤與在地化》的名字,觸動瞭我對文化變遷最敏銳的神經。我一直認為,宗教是理解一個社會文化肌理的絕佳窗口,而颱灣,恰恰是各種文化元素復雜交織的絕佳範例。書名中的“融閤”二字,立刻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廟宇中同時供奉著佛教菩薩、道教神明,甚至民間信仰中獨有的神祇的場景,這在大陸地區可能並不常見。這種“不分彼此”的神明體係,是如何在颱灣形成的?是曆史原因,是社會需求,還是有特定的理論基礎支撐?我對這一點充滿瞭好奇。而“在地化”更是關鍵。它不僅僅是宗教形式上的本土化,更可能包含著觀念、價值體係,甚至是社會組織形式的調整。例如,颱灣的媽祖信仰,雖然源於福建,但在颱灣的遶境活動,其規模之盛大,組織之嚴密,參與者之廣泛,都呈現齣一種獨特的“在地”色彩。書中是否會探討這種在地化是如何影響瞭颱灣的社區文化,如何成為凝聚地方認同的重要力量?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案例之中,用鮮活的事實來支撐其理論的分析。例如,選取一兩個具有代錶性的宗教團體,剖析它們如何從異域傳入,又如何一步步融入颱灣社會,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影響力。這種由錶及裏的梳理,我想會非常有價值。
评分《颱灣宗教融閤與在地化》這個書名,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次關於文化生命力的深度探訪。宗教,作為一種深刻影響人類精神世界的載體,其在不同地域的變遷與演化,總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颱灣,這個島嶼本身就承載著多元文化的印記,也難怪其宗教景觀會如此豐富多彩。書名中的“融閤”,讓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些在颱灣寺廟裏“和平共處”的神祇們,它們的故事,它們的香火,背後一定有著復雜的曆史原因和文化邏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解釋這種跨宗教、跨流派的“融閤”現象的?它是否僅僅是一種錶麵的妥協,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互文性?而“在地化”這個詞,更是觸動瞭我對文化主體性的思考。我推測,書中一定會對颱灣的宗教如何擺脫“舶來品”的標簽,成為真正“颱灣人”的精神寄托進行深入的剖析。這種在地化,是否體現在其祭祀儀式的細節上,體現在其神話故事的改編上,甚至是體現在其社會功能的延展上?例如,颱灣的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轉型時期,是如何為民眾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的?我期待本書能夠跳齣泛泛而談的論述,而是能夠通過深入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為我們呈現一個活生生的、不斷演變的颱灣宗教世界。
评分“颱灣宗教融閤與在地化”,這幾個字眼在我腦海中激蕩起關於文化碰撞與重塑的圖景。我曾有幸遊曆颱灣,對當地多元且充滿活力的宗教生態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名所指的“融閤”,無疑是這場文化大戲的核心。我猜想,作者一定對那些看似矛盾卻又和諧共存的宗教現象進行瞭深入的探究。比如,佛教的慈悲與道教的法術,是否在颱灣的民間信仰中找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又或者,基督教在颱灣的發展,是如何規避瞭水土不服的問題,並與本土文化進行瞭某種形式的對話?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在地化”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指宗教儀式的本土化,更可能觸及到神學詮釋、教義的變通,乃至宗教與現代社會議題的互動。例如,颱灣的寺廟,除瞭作為宗教場所,是否也承擔瞭社區中心、文化傳承,甚至是社會福利的功能?這種多重角色的扮演,正是“在地化”的生動體現。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論述,揭示這種在地化進程背後的驅動力,是社會變遷、民眾需求,還是有意的文化策略。我想,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理解颱灣如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既保持其宗教的普世性,又彰顯其鮮明的在地特色。
评分颱灣的宗教景觀一直以來都充滿著迷人的復雜性,它既承載著古老的傳統,又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演變。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細細品讀,但僅從書名“颱灣宗教融閤與在地化”便能勾勒齣一個大緻的輪廓,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解讀那些原本源自大陸、遠渡重洋的信仰體係,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尋找到新的土壤,生根發芽,並最終長齣屬於自己的獨特枝葉。是簡單的移植,還是深刻的在地化改造?例如,佛教在颱灣的發展,是否僅僅是延續瞭其在大陸的法脈,還是在與本土的民間信仰,甚至是神道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碰撞與交融中,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充滿颱灣特色的寺廟建築、祭祀儀式,乃至於神祇的形象?這種融閤,是平靜無聲的相互滲透,還是激烈的觀念衝突?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這種動態過程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那些抽象的宗教概念如何在颱灣的日常生活中,被具象化,被賦予新的意義,並與颱灣人民的情感、曆史記憶緊密相連。書中對於“在地化”的闡釋,也必定是核心的看點。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去中國化”的趨勢?或者,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的建構?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區分和界定這種“在地化”的程度和錶現形式的,它又如何影響瞭颱灣社會的集體意識和身份認同。
评分作為一名對文化傳播和演變頗感興趣的讀者,看到《颱灣宗教融閤與在地化》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吸引住瞭。它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一直以來對颱灣宗教現象的諸多疑問。我一直覺得,宗教的生命力在於其適應性,而颱灣正是這種適應性最生動的實驗場。書名中的“融閤”二字,勾起瞭我對各種宗教元素在中國大陸和颱灣之間流動的興趣。我好奇的是,當這些宗教傳入颱灣後,是如何與原有的民間信仰、原住民信仰,甚至後來的西方宗教發生化學反應的?是簡單地疊加,還是發生瞭深刻的變異?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特定神祇,在大陸和颱灣的信仰形態有何差異?其祭祀儀式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樣子?而“在地化”則更讓我聯想到一種文化的主體性。這種在地化,是否意味著颱灣的宗教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也賦予瞭它們新的本土意義和價值觀?例如,在現代社會中,颱灣的佛教團體是如何迴應環保、社會公正等議題的?這種迴應,是否已經超越瞭其傳統的教義範疇,而形成瞭具有颱灣特色的“社會佛教”?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解答,看到作者如何用嚴謹的學術眼光,洞察颱灣宗教文化演變的精妙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