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包含「持齋」與「戒殺」兩項戒律,是中國漢族僧尼普遍奉行的修行製度。將「持齋戒殺」落實在日常生活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吃素」或稱「吃齋」,這種在飲食上的禁止肉食,也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項特色。
作者簡介
林榮澤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
淡江大學
佛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著作:《一貢道壓史:大陸之部》
《一貫道發展史》
《一代明師:師尊張天然略傳》
《颱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
《開道先鋒:劉振魁前人略傳》
《天然師尊道範》
《求道的時代意義》
《道與教》
《現代人的信仰》
《持齋戒殺》
《天道普渡》
《曆史典故的啓示》等書
《一貫道藏》主編(陸續編輯中)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素食與修行 2
第二節 民間宗教研究的迴顧 9
第三節 文獻的探討 38
第二章 齋戒傳統與清代的齋戒祭祀 47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齋戒祭祀 49
第二節 皇帝對齋戒的推行 55
第三節 清代的齋戒祭祀 68
第三章 民間宗教齋戒信仰之形成 87
第一節 民間道教的齋戒信仰 89
第二節 摩尼教與喫菜事魔 98
第三節 彌勒、彌陀信仰與民間教團 113
第四節 羅祖的無為教與齋堂 126
第四章 清代民間的吃齋教團 137
第一節 初期的吃齋教團 140
第二節 中期的吃齋教團 154
第三節 後期的吃齋教團 201
第四節 清代民間吃齋教團的活動特徵 218
第五章 民間宗教齋戒教義之探討 239
第一節 民間宗教的齋戒教義 240
第二節 民間宗教齋戒信仰的特徵 257
第三節 其他素食主義的比較 274
第六章 齋戒信仰與清代官方的取締 317
第一節 清代查禁教門之律例與規定 318
第二節 清廷對吃齋教團的取締 327
第三節 從清末華山教案來談吃齋問題 341
第七章 教派齋戒活動的社會文化義涵 357
第一節 齋戒信仰者的社會價值觀 360
第二節 教派吃齋者的社會人際網絡 379
第三節 民間齋戒文化的社會義涵 391
第四節 齋戒信仰的社會影響:一貫道的個案分析 408
第八章 結論 425
附錄 436
徵引書目 526
序言
「素食」是中國僧尼特有的修行教餐,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項特色。
今天的颱灣社會,素食更結閤瞭養生的觀念,蔚為飲食的一股新風尚。根據調查,目前颱灣地區的素食業(包括餐廳、自助餐、糕餅、素料、小吃等)共計達2850傢,可見素食文化對國人飲食影響之深遠。這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卻一直未有較完整而有係統的研究。
早期的素食製度,主要形成於亞洲的佛教、印度教及祆教流行的地區。古希臘的畢達格拉斯學派及歐洲地區,也有素食主義的記載。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以素食作為修行的戒律,是古代所有素食製度中,較具有特色的地區。十九世紀以前,素食主義在西方並不流行。1809年在英國首先齣現瞭素食運動,並於1847年成立「素食協會」。美國素食主義的創始人是S.Graham, 1850年,他的追隨者成立瞭一個素食協會。二十世紀60—70年代,素食在美國越來越流行,歐陸國傢也有多個素食協會成立。今日美國的素食主義者,更結閤地球生態環保的訴求,作為拯救地球的另一種方式。而目前颱灣的素食人口比例,相較於世界各國為高,是很明顯的現象。尤其民間宗教中的一貫道,信徒吃素的比例更是各宗教之冠,在一貫道中,已將素食從修行的製度麵,提升到個人養生與生態保育的層次,謂之「新世紀飲食」。「新世紀飲食」一詞是來自John Robbws所著《新世紀飲食》一書的理念,該書是「以環保、愛心和營養健康」三個角度來看人們的肉食習慣,進而提倡一切生靈的素食。Robbws的主張促成瞭「拯救地球基金會」的成立,並由此基金會所帶動的環保運動,遍佈全美和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可知素食主義在今日歐美等先進國傢,已成為一股新的飲食風尚,在颱灣同樣也有愈來愈多的素食主義者,這種社會現象值得進一步的觀察研究。而要瞭解整個素食現象的根本內涵,中國傳統的素食製度及素食主義,是很完整且有代錶性的。此為本書主要的著眼點,而在分析中國的素食主義時,也會就世界各主要國傢的素食主義作比較分析,如此將有助於瞭解中國素食製度的特色。
一般認為中國的素食製度,是受佛教傳來中國後的影響所緻,但印度的原始佛教是托鉢乞食,原無素食的特定戒律,傳來中國後,大乘佛經中的慈悲戒殺思想與中國文化相結閤,漸發展齣以「素食」為獨特的教餐,目的在貫徹佛陀清淨不殺的慈悲精神,所以早期的持齋素食,多與佛教的修持有關。目前對於佛教素食製度形成的解釋不外乎幾項因素:一是因梁武帝藉由政治力量,讓素食徹底推行於四眾弟子;其次是佛教傳來中國後,改變以往托鉢行乞的方式,其三是古代中國民間的飲食習慣,與素食原本相當接近,其四是素食止殺觀念與中國齋戒思想相融閤的結果,便很自然地採納素食的觀念,而延續至今。
然而,素食不應單純隻是飲食的習慣,根本上還是一種修行戒律與飲食觀相結閤而成的「素食製度」。在原始佛教的戒律中,無不得吃肉的素食律,梁武帝的〈斷酒肉文〉則是透過政治力量,規定「若齣傢人嗜飲酒、噉食魚肉,是則為行同於外道,而復不及。」強製齣傢眾務斷酒肉。武帝的〈斷酒肉文〉影響深遠,使素食形成製度並與佛教的修行相結閤,這是因梁武帝不單是斷酒肉的規定而已,他還建構瞭斷酒肉的修行理論,解釋為何必須禁斷酒肉吃素的理由,此為中國素食主義的最早形成。對於持長齋者而言,如果沒有這種理論的支持力量,就會像有些人是偶而吃素,或一段時間吃素,卻難以持久。所以本書分析的另一項重點,將著重於構成素食製度的理論內容,及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和影響。
就「素食主義」的內涵而言,持齋戒殺的觀念,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曆史,所以發展成一套特有的素食觀,分從道德仁心、修身養性、營養保健、因緣果報、持戒修福、戒殺放生等方麵提齣論點,這些論點散見於佛、道、儒傢經典及民間宗教的寶捲中,統稱之為中國的「素食主義」。所發展齣來的素食製度,在佛教、道教及民間宗教的信仰,各有其特色而不盡相同,比較分析中國素食製度,在佛、道及民間宗教之不同,也是本書的分析重點。其後素食主義深入民間,也不再局限於佛教、道教及民間宗教的修行觀,素食作為一般社會的非關信仰因素,則與食養相結閤,強調素食對養生的益處。另外,素食也進一步和生機飲食相結閤,強調生食療法,而所有關於生食療法的飲食皆是素食。這些由素食所延伸齣來的問題,都可以有進一步的討論。
目前在國內,有關素食的問題的研究還非常有限,希望本書能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期望更多的有心人一起來投入。最後,本書得以完成,最要感謝的是颱北故宮博物院的莊吉發教授,由於有莊教授的細心指導,纔得以順利完成本書,值此付梓之際,再次對莊教授緻上深深的謝意。其次要感謝花蓮教育大學的李世偉教授,由於他的鼓勵和協助,本書纔能順利的齣版。當然,要感謝的人還很多,實無法盡言,僅此對所有給予我鼓勵與指正的前賢,緻上萬分的謝意。
林榮澤 序於一貫義理編輯苑
西元二○○八年一月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人文關懷並存,讓我對颱灣民間宗教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在嚴謹的學術分析中,融入瞭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感性的描述,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信仰體驗”的探討感到共鳴,作者通過采訪大量的信徒,記錄瞭他們與神明之間的互動,以及信仰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決策和人生態度。這些故事非常感人,讓我看到瞭民間宗教背後真實的“人”,以及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時,如何尋求精神的寄托和力量。書中對於“功德”和“因果報應”的哲學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宗教教義,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信仰”的本質,它不僅僅是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更是個體在社會文化背景下,構建自我認同、尋求生命意義的重要途徑。
评分坦白說,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隻是覺得書名“颱灣民間宗教的持齋戒殺”聽起來比較有研究價值。但沒想到,這本書的精彩程度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颱灣民間宗教的描繪,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邊緣化群體在民間宗教中的角色的探討,這部分內容非常有深度,讓我看到瞭民間宗教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作者並沒有將民間宗教神秘化或神化,而是將其置於社會曆史的語境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客觀和理性。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風水”和“神像”的討論,讓我對這些看似迷信的習俗有瞭全新的認識,理解瞭它們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閤理性。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社會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宗教研究的書,更是瞭解颱灣文化、社會心理的一扇窗口。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颱灣社會,但又不想隻停留在錶麵現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评分讀瞭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身邊的一些習俗,其背後竟然有著如此深厚的宗教淵源。書中對於“持齋戒殺”的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我一直以為這隻是單純的飲食習慣,但作者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考量。書中舉瞭許多例子,說明在不同的節日、場閤,人們如何遵循戒殺的原則,以及這種行為如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動物祭祀的討論印象深刻,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衝擊力,讓我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與其他生命的復雜關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判,而是嘗試去理解這些習俗産生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這種客觀的研究態度非常值得贊賞。這本書讓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與周圍世界的互動,思考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是否都暗含著某種價值取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的行為習慣和潛在的價值觀。對於那些對倫理道德、生命意義有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一定會帶來很多啓發。
评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展現瞭颱灣民間宗教的整體麵貌,特彆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運作機製。我一直對民間宗教的“儀式化”和“社群性”感到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詳盡的解答。書中對於各種節日慶典、祭祀活動、神誕誕辰的描述,都細緻入微,仿佛親臨現場一般。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宮廟”這一空間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社區的中心,是人們交流信息、尋求慰藉、建立聯係的重要場所。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宮廟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民間宗教如何在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群體中傳播和演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乩童”和“法事”的描述,雖然我本人沒有親身體驗過,但作者的文字讓我能夠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心理需求。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社會的組織結構和文化認同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揭示瞭民間宗教如何成為維係社會和諧、傳承文化價值的重要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而神秘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颱灣民間宗教的獨特之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與人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的。書中對於神祇的描繪、儀式活動的細節,以及信徒們虔誠的心態,都描寫真實而細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性神明的介紹,這些神明往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曆史傳說緊密相連,充滿瞭人情味。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穿插瞭不少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生動起來。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祭祀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儀式,更是社區凝聚力的體現,是人們錶達感恩、祈求庇佑的重要方式。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民間宗教的認識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拜神”,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承、社會功能以及個體信仰的復雜性。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颱灣文化、宗教信仰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讀物。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對信仰的尊重和對文化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