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可以從神聖與世俗兩麵的活動與行為來觀察;神聖麵如神祇、經典、教義、信仰,世俗麵則以神職人員、組織、儀式、場所、信徒為代錶。宗教團體及其活動得以發展或消亡,除瞭來自本身的神聖與世俗麵的因素外,尚需考量非宗教的政治、社會因素。
本書即是以此為焦點,探究當代颱灣與大陸的宗教活動及其背後的社會、政治結構因素。在不同的政治體製、社會性質下,會齣現不同的宗教樣貌;如何理解這些現象,是宗教社會學傢關心的問題。
經由本書的討論,釐清並解讀兩岸的宗教活動;包含宗教人力資源、宗教發展睏境、宗教自由、宗教商品化、宗教領袖傳承、宗教組織及新宗教申請案等問題。筆者嘗試運用社會學及政治學的理論與方法,從事宗教研究的「科際整閤」(inter discipline),打開宗教學術的另一篇窗。
作者簡介
張傢麟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係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
真理大學宗教學係教授兼係所主任
颱灣宗教學會副理事長
心鏡季刊顧問
歐亞教育基金會顧問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理事
考試院文官講座教授
著作:
1.國傢與宗教政策 訂價 新颱幣380元
2.當代颱灣宗教發展 訂價 新颱幣280元
3.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
4.國傢與社會福利
第一章 宗教團體人力資源的社會心理基礎-颱北市保安宮誌工參與的因素分析 1
壹、前言 1
貳、研究設計 2
?、誌工定義、理論與保安宮誌工類型 7
肆、保安宮誌工參與的內在因素 10
伍、討論 19
陸、結論 22
附件 24
參考書目 33
第二章 現代鸞堂發展睏境之分析 37
壹、前言 37
貳、現代鸞堂發展睏境 38
?、鸞堂睏境形成之因 45
肆、結論 59
參考資料 61
第三章 當前大陸宗教自由與限度 63
壹、問題意識 63
貳、大陸宗教自由現況 64
?、大陸宗教自由的特色 71
肆、限製大陸宗教自由發展的原因 85
伍、結論與政策建議 94
參考書目 97
第四章 大陸宗教商品化強弱之觀察-雲南、吉林、遼寜三地五教的觀察報告 99
壹、前言:改革開放帶來宗教自由、宗教商品化 99
貳、少數民族宗教慶典活動商品化 101
?、佛、道二教宗教商品化程度較強 107
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宗教商品化程度較弱 117
伍、結語 123
附件 125
參考書目 131
第五章 政治支配宗教傳統下的法製-評西藏活佛轉世辦法 133
壹、緒論 133
貳、排除達賴喇嘛指定轉世靈童的權力 134
?、中共政府延續傳統中國專製王朝對活佛轉世管理的傳統 135
肆、活佛轉世管理辦法法製化 136
伍、藏傳佛教團體得承擔國傢給予的政治責任 137
陸、結語 138
第六章 梵、中、颱三角關係-國傢主權與宗教自由的競逐 139
壹、中、梵建交的障礙已消除? 139
貳、中國在中、梵建交堅持「國傢主權」 140
?、梵帝岡企圖以「宗教自由」進入中國大陸宗教市場 141
肆、教廷接受中國「國傢主權」後,得承擔組織崩解的風險 142
伍、中、梵關係正常化,颱灣可用籌碼有限 142
陸、「越南模式」任命樞機主教是中、梵未來颱麵下的交易重點 143
柒、中、梵建交仍存障礙 144
第七章 颱灣天主教平信徒組織發展之研究-兼敘新竹市總鐸區傳教協進會的運作經驗 147
壹、前言 147
貳、梵二精神與平信徒地位的崛起 150
?、平信徒角色與天主教教階體製的轉化 157
肆、聖統製與颱灣天主教會的發展 161
伍、傳教協進會在颱灣天主教會中的地位 165
陸、傳教協進會運作的個案經驗 168
柒、結語:研究展望 171
參考資料 174
第八章 論「新宗教」申請案的行政裁量權 181
壹、前言 181
貳、政府對新宗教申請案的審議原則 183
?、政府對新宗教申請案的審議模式 187
肆、政府對新宗教申請案的審議指標 194
伍、審議新宗教申請案的相關問題 199
陸、未來政府應如何麵對新宗教申請案 204
柒、結論 213
參考書目 215
第九章 考試院組織發展及滿意度之研究 217
壹、緒論 217
貳、考試院組織發展的意涵 218
?、考試院組織發展之因素分析 227
肆、考試院組織發展滿意度 235
伍、結論 240
參考書目 242
附件 244
跋 253
宗教嵌在社會與政治結構中發展
宗教團體的發展除瞭來自宗教內部的因素以外,尚受限製於該宗教所處的時空背景,也就是無法逃脫人所組成的社會、政治結構。此結構分為有形與無形結構兩類,有形結構是指法律、製度的規範,無形結構則存在人的心靈中,它包含普遍的「迷思」(myth)、「意識」(ideology)、「價值觀」(value judgement),這些思想潮流影響瞭人群的行為,也會影響人在宗教團體的各種活動。
在這本小書中收集瞭當代颱灣與大陸宗教現象的六篇論文及兩篇評論,焦點都放在兩岸的社會與政治結構下的宗教團體的發展議題:像「宗教團體人力資源的社會基礎—颱北市保安宮誌工參與的因數分析」這篇文章,討論的是颱灣地區宗教團體的誌工人力資源的問題。颱灣誌工來源非常豐沛,尤其是宗教團體的誌工不虞匱乏,那是因為颱灣社會結構下提供許多豐富誌工養成的條件;反之,在中國大陸沒有這些社會條件,因此,中國境內的各宗教團體到目前為止尚未齣現類似颱灣各宗教的誌工團體。
然而颱灣的宗教並非每個宗教都平順發展,除瞭新佛教教團、新宗教及無宗教信仰者的信仰人口不斷提升外,其餘的傳統宗教像基督教與天主教維持原有的信仰人口比例,民間信仰、道教的信仰人口則急遽的走下坡。本書篩選的第二篇論文就是討論民間信仰中的「鸞堂發展的睏境」,發現在現代社會激烈的變遷下,傳統鸞堂麵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衝擊,包括過去社會提供培養的鸞手資源快速流失,當鸞堂沒有鸞手主持扶鸞儀式,鸞堂數量有如江河日下。如果傳統鸞堂無法調整腳步,緊密結閤現代社會的本質與需求,未來鸞堂仍將持續的萎縮。
在本書挑選的第三篇天主教組織發展的論文,討論「新竹市總鐸區傳教協進會」的個案研究。颱灣天主教是全球天主教的一環,梵諦岡的梵二改革精神也影響瞭颱灣天主教的組織;梵二改革是天主教高層麵臨全球天主教信徒流失的反省會議,企圖將天主教和當地文化融閤,不再排斥全球各地方的原有在地文化。反之,應以天主教為瞭在全球宣教,隻要有利宣教的因子,天主教領袖要廣納百川,思考包容當地人民的文化。而此風潮席捲全球天主教組織與儀式,颱灣天主教的傳教協進會也被捲入在這個浪潮中。
有關颱灣新宗教發展的議題本書上有一篇「論新宗教申請案的行政裁量權」的文章,文中發現颱灣地區於1987年之後國傢體製由威權轉嚮民主,宗教政策也由管製轉嚮輔導,過去被壓製的新宗教隨之解禁。至今新宗教在颱的宣教活動幾乎沒有任何限製,但是新宗教想要登入在國傢的公文書上時,國傢政府機關就用行政裁量權給予裁定,並非所有的新宗教都可以順利登錄。部分的新宗教急於得到國傢的登錄核可,洗刷過去威權體製下的汙名,也期待登錄之後對其宗教團體的發展有利。
除瞭颱灣宗教現象受限於颱灣的社會、政治結構因素外,同樣的情形也齣現在中國大陸。本書作者有兩篇論文討論大陸宗教現象深受其政策及體製的影響,一為「當前大陸宗教自由與限度」,另一為「大陸宗教商品化強弱之觀察報告」。在首篇文章中分析瞭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陸宗教自由,政治結構的變遷深深的影響宗教發展,未來中國大陸的宗教自由程度是否能提升,也會受其國傢體製、宗教政策、宗教法規的限製。第二篇論文則說明瞭國傢的經濟發展政策引導下,牽引瞭宗教團體朝嚮市場經濟的方嚮,宗教活動變成經濟發展的工具,宗教團體本身的神聖性與自主性降低,大陸的社會與政治結構框住瞭佛教、道教、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與華人民間信仰的活動,宗教宛如「商品」,而非神聖的「去商品化」的服務。
最後本書作者難以割捨兩篇短評,覺得大陸的宗教活動始終在國傢主權、國傢安全的前提下逐漸開展,創造大陸宗教的特殊模式。其中一篇討論「西藏活佛轉世辦法」,另外一篇則以「梵中颱三角關係」為主題。從這兩篇文章中都可以理解到宗教與政治的綿密互動,在中國大陸目前的體製中,政治始終具有支配與宰製宗教的能力,宗教隻能在中國政治體製下匐匍前進而逐漸開展,宗教團體自主性雖已擁有,但是仍然存在寬廣的成長空間。
張傢麟
2008 年 1月10 日
於真理大學宗教學係
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充滿好奇,而社會、政治和宗教現象無疑是構成文明基石的關鍵要素。這本書的題目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承諾將這三個核心元素聯係起來進行探討。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構建一個宏觀的曆史敘事,來展現社會結構的變遷如何引發政治製度的革新,以及宗教思想如何在其中扮演催化劑或穩定劑的角色。比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分析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社會、政治和宗教體係來維係自身穩定的。又或者,在近代以來,民族國傢的興起和工業革命的衝擊,又是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進而影響瞭宗教的地位和政治的運作模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研究,能夠具體地展現不同曆史時期,這三個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如果書中還能觸及一些關於現代社會轉型時期,傳統宗教信仰的衰落與新興的政治思潮的碰撞,那麼這本書將極具啓發性。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關於權力與信仰的經典討論。我一直對政治權力是如何影響宗教教義的演變,以及宗教信仰又是如何成為政治閤法性來源的這一問題非常著迷。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一復雜議題的絕佳機會。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曆史時期,政治統治者是如何利用或壓製宗教力量的。例如,是否存在一些王朝,通過扶植特定的宗教派彆來鞏固其統治?反過來,宗教領袖又如何在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為權力爭奪的參與者?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意識形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宗教的教義如何被政治化,又如何影響普通民眾的政治觀念。另外,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政教分離”這一現代政治理念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在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差異。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比較的研究,例如東西方文明在處理宗教與政治關係上的不同路徑,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社會、政治和宗教,更是理解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鬥爭的窗口。
评分這本書剛上市我就迫不及待地買來讀瞭,實在是因為它的題目就深深吸引瞭我。一直以來,我總覺得社會、政治和宗教這三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又很難清晰地梳理齣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龐雜的領域進行整閤,又是如何挖掘齣它們之間深層次的互動機製的。例如,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曆史上某些重要的政治變革是如何受到宗教思想的推動,或者反之,宗教的傳播和發展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當時政治力量的製約和影響。此外,我也很期待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對不同文明、不同時期社會結構的考察,來印證作者的理論。比如,我一直對中世紀歐洲的封建製度及其與教會的關係很感興趣,書中是否會從社會、政治、宗教的交織角度來解讀這一曆史現象,會讓我感到非常期待。我也關注現代社會中,宗教的世俗化趨勢和政治力量的乾預,這本書是否會觸及這些話題,並給齣獨到的見解,也是我非常想瞭解的。總之,這本書在我心中承載著我對於理解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探索。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最關注的是它在社會學理論上的創新點。我一直認為,理解社會現象,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內在的結構性力量。這本書的題目暗示瞭它可能會從社會結構這一宏觀視角齣發,去解讀政治和宗教現象,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我很好奇作者會運用哪些經典的社會學理論,比如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論,或者是符號互動論,來分析社會、政治和宗教之間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理論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分析框架。例如,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社會結構(如等級製、社群組織等)如何孕育齣不同的政治體製和宗教信仰?又或者,宗教的意識形態如何在維持或挑戰現有的社會秩序中發揮作用?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證研究的證據,來支撐其理論推導,而不是空泛的哲學思辨。如果書中能夠結閤當代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分化、身份認同危機與宗教的復興,進行深入剖析,那就更具現實意義瞭。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套分析社會、政治、宗教現象的全新視角和方法論。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産生瞭極大的閱讀興趣,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人類社會的穩定與變遷是如何由其內在結構、權力分配以及精神信仰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界定“社會結構”,它指的是階層、群體,還是某種更深層次的社會關係網絡?同時,對於“政治結構”,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不同政治體製(如集權、分權、民主、專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社會麵貌。而“宗教現象”,我期待書中能夠超越簡單的教義介紹,而是從社會功能、文化影響以及心理需求的層麵進行解讀。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提供一個整閤性的模型,能夠解釋當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動時,政治權力如何適應或應對,而宗教信仰又會如何演變,甚至扮演何種角色(例如,是成為反抗的旗幟,還是安慰人心的港灣)。我希望書中能夠擺脫一些流俗的觀點,給齣一些有深度、有見地的分析,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復雜性,並為思考未來社會的發展提供一些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