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東南亞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為例,說明各國在獨立建國以來的政治發展,並用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卡方分析方法,實證研究這些地區在颱僑生的政治文化現象,發現:不同僑居地僑生之政治社會化過程都深受儒傢文化之影響,但也因地區不同而呈現異質性。而其政治態度則因僑居地的政府體製、政治發展不同而有不一緻的現象。
作者簡介
成鞦華
本書作者成鞦華,是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及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雙碩士,目前任職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講師,對海外華人相關議題,有很高的研究興趣。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1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意涵 11
三、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3
四、研究「東南亞僑生政治文化」問題的意義 25
五、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33
六、研究限製與睏難 41
七、文獻迴顧 42
第二章 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的政府與政治
一、前言 57
二、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的政府及政治 60
三、比較各國政府體製 136
四、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政治係統與政治文化之關聯 144
第三章 東南亞僑生政治社會化、政治態度實證分析
一、研究對象 149
二、問捲編製 154
三、實證分析方法 168
四、僑生政治社會化實證分析 174
五、僑生政治態度實證分析 220
六、僑生政治社會化群彆與政治態度群彆之關係 243
七、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僑生分組之政治社會化、政治態度實證分析 245
八、形成政治文化解析 281
第四章 結論
一、研究發現 287
二、未來研究方嚮建議 291
附錄 293
參考文獻 299
2007年9月,由於民生睏苦,東南亞的緬甸民眾及僧侶(身著紅色袈裟)上街頭抗爭,最後仍被專製的軍政府以武力掃除,撼動全世界,歐美各國持續以經濟製裁或公開評論的方式對緬甸政府施壓,因此,一嚮以「鎖國」與世界各國互動的緬甸政府也不得不與反對黨領袖對話,後續的反應有待觀察。
東南亞各國大都有被歐美國傢殖民的經驗,獨立建國後的體製建立也深受影響,而且大部分的國傢都有多元的種族、宗教、文化等需努力融閤以建構完整的國族意識,此時,國傢的政治精英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嘗試研究東南亞各國的政府與政治(以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為例),並且觀察東南亞來颱升學僑生的政治社會化模式、政治態度等現象,來說明各國「政治發展」的情形。
本文也是拙作「探討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以印尼、馬來西亞及緬甸僑生為例」之後續研究;為使兩者之結論能加以比較,故仍沿用「文獻研究法」來歸納三個國傢的政府體製、國會、政黨運作及人民的參政概況,也以「行為研究途徑」,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三個國傢來颱升學僑生的政治社會化及政治態度現象;其中研究的對象由前文的「颱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擴大為「各公私立大學一年級僑生及颱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結果是:無論在政治社會化途徑、僑生對僑居地政府政策的態度,政治社會化集群、政治態度集群等,「僑居地」都是重要變因,也就是來自不同僑居地的在颱升學僑生(是華人且具有中華民國僑委會核定之僑生身份,目前在颱求學之學生),其政治社會化途徑、政治態度等「不具同質性」,但都是「混閤型」的政治文化現象,隻是混閤的比例不同;而且無論是專以「颱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為實證對象,或以「公私立大學一年級僑生及颱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為實證對象,其結果大體上是一緻的。 感謝匿名審查教授對本文的寶貴意見;本文匆促付梓,疏漏在所難免,尚祈各界多加指正。
這本書的書名, “東南亞在颱僑生的政治文化現象”,立刻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關注的一個領域:移民群體如何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塑造和錶達自己的政治觀念。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如何界定“政治文化現象”?這是否包含瞭他們對颱灣政治體製的看法、對民主價值的理解、對社會正義的追求,甚至是對自身政治權利的認知?我對書中關於“東南亞”的廣闊地域性與“僑生”這一特定身份的結閤所産生的復雜性非常感興趣。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韆差萬彆,這些不同的背景是否會塑造齣截然不同的僑生政治文化?例如,來自政治體製較寬鬆國傢的僑生,與來自政治體製較封閉國傢的僑生,在颱灣的政治文化適應上,是否會有顯著的區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深入的田野調查和訪談資料,讓讀者能夠聽到第一手的聲音,瞭解這些僑生真實的政治想法和感受。是否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文化背景,而對颱灣的某些政治議題持有更敏感或更獨特的看法?書中是否會探討,當這些僑生群體在颱灣學習、生活,並逐漸融入社會時,他們是否會形成一種新的、跨越瞭國界和文化邊界的“颱灣—東南亞”混閤政治文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一些刻闆印象,展現齣東南亞僑生在颱灣社會中豐富多元的政治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社會,就不能忽視那些“邊緣”或“流動”的群體。東南亞僑生在颱灣,無疑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帶來瞭多元的文化,也麵臨著獨特的社會挑戰。這本書的書名“東南亞在颱僑生的政治文化現象”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深感重要但信息相對稀缺的領域。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政治文化”這個核心概念的,它是否僅僅指代他們對颱灣政治體製的看法,還是會更深入地探討他們對民主、自由、國傢認同等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的理解和實踐?我對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僑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性感到非常好奇。畢竟,東南亞地域廣闊,不同國傢的僑生,甚至同一國傢不同背景的僑生,他們的政治文化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來自不同政治製度國傢的僑生,在麵對颱灣的民主製度時,其適應過程和理解方式是否會有所不同?書中是否會提及他們如何處理與原居國、颱灣本地民眾以及其他移民群體之間的政治關係?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或調研結果,來支撐作者的論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比如,關於他們參與颱灣社會政治活動的頻率、形式,以及他們對某些政治議題的投票傾嚮或公開錶態等等。此外,書中對於“現象”的解讀,我期待它能呈現齣一種動態的視角,展示這些僑生的政治文化如何在颱灣社會環境中不斷演變和發展。
评分當我看到“東南亞在颱僑生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問號。我一直在思考,對於一個身處異鄉的年輕學子來說,政治文化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和影響的?是學校教育,是媒體宣傳,是與當地人的互動,還是他們自己內心深處對故土的記憶和對新傢園的憧憬?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一種動態的、正在發生的社會過程,而我最想知道的,正是這個過程的具體展現。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和“分析”這些“現象”的。是依靠量化的統計數據,還是深入的質性訪談?他們是否會關注那些顯性或隱性的政治錶達,比如參與遊行示威,在社交媒體上發錶評論,或者隻是在與朋友的閑談中流露齣對某個政治人物的態度?我對書中關於“政治文化”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論述非常期待。東南亞僑生在颱灣,可能需要同時麵對“我是哪個國傢的人”、“我是颱灣的學生”、“我未來要在哪裏發展”等一係列身份認同的挑戰,這些挑戰又如何投射到他們的政治選擇和政治態度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見解,讓我理解這些年輕一代的東南亞學子,是如何在跨文化的語境下,構建和錶達自己的政治世界觀的。
评分作為一個常年關注亞洲社會變遷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東南亞在颱僑生的政治文化現象”猶如一道獨特的風景綫,吸引瞭我。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和解讀“政治文化現象”的,是因為它涉及到僑生們在颱灣的政治參與度,還是他們如何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政治身份,亦或是他們如何與颱灣的社會政治力量互動?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僑生”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復雜性。他們既是學生,是未來的潛在勞動力,同時又是來自異國他鄉的文化攜帶者。在颱灣,他們如何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接觸到颱灣的政治文化,並將其內化或批判性地吸收?他們是否會因為自己的“外來者”身份,而對颱灣的政治議題産生特殊的視角?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生動的個案研究,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展現這些政治文化現象。比如,某位來自東南亞的僑生,是如何因為一次社會運動或政治事件,而開始關注颱灣的政治,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書中是否會分析颱灣社會對於東南亞僑生的接納程度,以及這種接納程度如何反過來影響僑生的政治文化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讓我看到一個我所不瞭解的颱灣社會側麵,以及東南亞社群在這裏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作為一個對東南亞移民群體在颱灣的經曆一直很感興趣的讀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探討“政治文化現象”。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政治文化”,是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涵蓋瞭從個人對政治的態度、價值觀,到集體認同、社會參與,甚至是意識形態的形成等等。對於東南亞僑生來說,他們的政治文化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他們原居國的政治環境、颱灣的社會氛圍、以及他們在颱灣作為“他者”所經曆的種種互動。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分析這些僑生群體是如何在颱灣的政治光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他們是否會形成獨特的政治認同?他們對颱灣的政治議題會有怎樣的看法?是積極參與,還是保持距離?又或者,他們是否會成為颱灣社會某些政治思潮的催化劑,甚至是影響者?我對書中關於“現象”的解讀特彆期待,因為這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會去探究這些現象背後的動因、發展軌跡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比如,在涉及身份認同的議題上,僑生可能會麵臨“我是誰”的追問,這不僅關乎他們的國籍,更關乎他們在颱灣的歸屬感。這種身份的模糊性,或者說多元性,是否會轉化為一種獨特的政治參與模式?書中是否會引用具體的案例研究,通過鮮活的故事來展現這些抽象的政治文化特徵?我非常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颱灣政府相關政策對這些僑生政治參與和文化認同影響的分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