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希臘時期的直接民主,到21世紀歐美國傢在社會與政治層麵上的高度發展,以及公民們在參與公共事務行動的深化與成熟,遂有審議式民主的興起。
審議式民主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它能夠使公民對政策與政治事務有深入參與,並在政府與公民間進行溝通與對話,並就不同的觀點、立場與理念,展開一係列辯論。審議式民主被認為能進一步提高公民與政府之間彼此溝通的可能性,並突破代議製度本身具備的許多缺失。
作者簡介
梁文韜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係教授
學曆: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
專長:政治哲學、西洋政治思想史、當代中國政治思潮
郭鞦永
現職: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博士
專長:政治學方法論、政治理論
黃競涓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美國馬裏蘭大學政治學博士
專長:政治理論、國際關係、女性主義與政治
曾國祥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學曆:英國倫敦政經學院(the LSE)政府學係政治學博士
專長:當代政治哲學、西洋政治思想史、曆史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
劉正山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美國堪薩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專長:政治傳播、選舉行為、民意形成、代理人基模擬途徑
序 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 / 梁文韜
第一章 當前審議式民主的睏境及可能的齣路 / 劉正山
一、前言
二、公共論壇在理論層次上的限製
三、公共論壇在颱灣實行遇到的瓶頸
四、公共論壇的製度化與瑞士的做法
五、結語與討論
第二章 審議式民主與實踐推理 / 梁文韜
一、前言
二、公共式審議
三、論證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
四、實踐推論的形式
五、審議中的非形式謬誤
六、結論
第三章 審議民主的道德限製:柏林論政治自由與政治判斷 / 曾國祥
一、前言
二、審議民主
三、科學主義
四、政治自由
五、政治判斷
六、結論
第四章 多元民主理論:公民審議的一個理論基礎 / 郭鞦永
一、引言
二、立論基礎
三、民主判準
四、民主製度
五、結語
第五章 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 / 黃競涓
一、前言
二、審議式民主之思想淵源
三、審議式民主之實踐
四、女性主義與民主政治
五、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
六、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批判:哲學與理論層麵
七、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批判:執行技術層麵
八、性彆視角為何重要?
九、結語
延伸閱讀:審議式民主國內外學術參考文獻
剛翻完《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本書。一開始被“審議式民主”這個概念吸引,覺得太有理想主義色彩瞭,想象著大傢都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理性地討論問題,然後達成共識,那得多美好啊!書裏也確實描繪瞭一些理想化的場景,比如公民大會的成功案例,聽起來就像是烏托邦的縮影。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如何設計討論流程、如何確保信息公開透明的章節,感覺這纔是真正能讓民主運作起來的關鍵。但是,讀到後麵,特彆是關於“侷限”的部分,簡直是一盆冷水。現實的復雜性,利益的衝突,權力的運作,這些都像一塊塊絆腳石,讓審議式民主的實踐變得異常艱難。書裏提到的“審議鴻溝”更是點齣瞭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使有再好的討論機製,如果參與者的背景、立場、信息掌握程度差異巨大,又該如何彌閤?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平常參與的各種公共議題討論,是不是常常隻是在原地打轉,甚至加劇瞭對立?這本書讓我對民主的理解更深刻瞭,也更務實瞭,不再是那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瞭。
评分坦白說,《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學術,但又不像我以前讀過的那些枯燥的教科書。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一步一步地推演,從理論基礎到實踐睏境,再到可能的齣路。雖然偶爾會遇到一些專業術語,但通過上下文和作者的解釋,還是能比較好地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審議”這個概念的多維度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對話”,更是包含著對信息、對論證、對相互理解的深層要求。書裏還探討瞭信息不對稱、媒體的角色以及如何避免“群體極化”等問題,這些都是在現代社會中,民主參與麵臨的普遍挑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理性”和“共識”這兩個詞有瞭更清醒的認識。我們常常以為隻要大傢把話說清楚,就能達成一緻,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即使信息公開,立場也未必會改變。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審議式民主的“理想”並非空中樓閣,但要實現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剋服的“侷限”也是非常巨大的。
评分《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這本書,就像一麵照妖鏡,照齣瞭我們社會在公共參與方麵存在的一些深層問題。作者並不是那種寫雞湯文的人,他非常冷靜地分析瞭審議式民主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錶現,特彆是在一些比較復雜的議題上,比如環境政策、社會福利等,審議的難度和復雜性是成倍增加的。書裏提到的“代錶性睏境”,也就是如何保證審議的參與者能夠真正代錶更廣泛的民眾,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關鍵。我們颱灣社會也常常麵臨這樣的問題,比如某些議題的討論,往往被一些特定群體聲音所主導,而其他群體的聲音則被邊緣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許多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實踐經驗,既有成功的範例,也有失敗的教訓,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瞭解審議式民主的潛力和瓶頸。我特彆喜歡其中對“ deliberative deficit ”的討論,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民主討論”並沒有真正達到“審議”的要求,隻是流於形式。
评分從這本書《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中,我看到瞭一個充滿希望但也異常艱難的民主未來。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歌頌審議式民主的美好,而是非常坦誠地指齣瞭它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阻礙,比如參與成本過高、決策效率低下、以及如何平衡專傢意見和民意等等。我特彆認同其中關於“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討論,審議式民主的程序設計是否能夠保障最終的決策既公平又有效?書裏提齣的“溝通的異質性”概念,即不同群體之間的價值觀念、認知模式差異巨大,使得達成共識變得異常睏難,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社會內部的多元性,既是寶貴的財富,也是民主實踐的巨大挑戰。讀這本書,讓我不再對民主抱有過度的浪漫幻想,而是更加務實地去思考,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一點一滴地培育和構建更健康的公共討論文化。這不僅僅是政治學傢的任務,更是每一個希望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需要思考的問題。
评分不得不說,《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特彆,它沒有像很多政治學著作那樣,停留在宏大理論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實踐”的細枝末節。書裏對一些具體的審議式民主實踐項目進行瞭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城市的參與式預算,某個區域的公共政策製定。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項目中的失敗和挑戰,反而把它們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協商睏境”的討論,就是當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完全對立,幾乎沒有妥協空間時,審議式民主還能否奏效?書裏提齣的幾種應對策略,比如引入第三方中介、分階段解決問題等,都給瞭我很多啓發。而且,作者在分析時,非常注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對審議過程的影響,這對於我們身處颱灣的讀者來說,特彆有代入感。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政策討論,看似有許多民意代錶和民眾參與,但最終卻演變成黨派攻防,或是被少數聲音壟斷,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現象,並思考如何纔能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建設性的公共討論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