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

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审议式民主
  • 民主理论
  • 公共理性
  • 政治哲学
  • 参与式民主
  • 协商民主
  • 政治沟通
  • 公民社会
  • 现代政治思想
  • 公共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古典希腊时期的直接民主,到21世纪欧美国家在社会与政治层面上的高度发展,以及公民们在参与公共事务行动的深化与成熟,遂有审议式民主的兴起。

  审议式民主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使公民对政策与政治事务有深入参与,并在政府与公民间进行沟通与对话,并就不同的观点、立场与理念,展开一系列辩论。审议式民主被认为能进一步提高公民与政府之间彼此沟通的可能性,并突破代议制度本身具备的许多缺失。

作者简介

梁文韬

  现职:国立成功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学历: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
  专长:政治哲学、西洋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

郭秋永

  现职: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博士
  专长:政治学方法论、政治理论

黄竞涓

  现职: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博士
  专长: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女性主义与政治

曾国祥

  现职: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学历:英国伦敦政经学院(the LSE)政府学系政治学博士
  专长:当代政治哲学、西洋政治思想史、历史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

刘正山

  现职: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美国堪萨斯大学政治学博士
  专长:政治传播、选举行为、民意形成、代理人基模拟途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 / 梁文韬

第一章 当前审议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 刘正山
一、前言
二、公共论坛在理论层次上的限制
三、公共论坛在台湾实行遇到的瓶颈
四、公共论坛的制度化与瑞士的做法
五、结语与讨论

第二章 审议式民主与实践推理 / 梁文韬
一、前言
二、公共式审议
三、论证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
四、实践推论的形式
五、审议中的非形式谬误
六、结论

第三章 审议民主的道德限制:柏林论政治自由与政治判断 / 曾国祥
一、前言
二、审议民主
三、科学主义
四、政治自由
五、政治判断
六、结论

第四章 多元民主理论:公民审议的一个理论基础 / 郭秋永
一、引言
二、立论基础
三、民主判准
四、民主制度
五、结语

第五章 女性主义对审议式民主之支持与批判 / 黄竞涓
一、前言
二、审议式民主之思想渊源
三、审议式民主之实践
四、女性主义与民主政治
五、女性主义对审议式民主之支持
六、女性主义对审议式民主之批判:哲学与理论层面
七、女性主义对审议式民主之批判:执行技术层面
八、性别视角为何重要?
九、结语

延伸阅读:审议式民主国内外学术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学术,但又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教科书。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一步一步地推演,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困境,再到可能的出路。虽然偶尔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但通过上下文和作者的解释,还是能比较好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审议”这个概念的多维度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更是包含着对信息、对论证、对相互理解的深层要求。书里还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媒体的角色以及如何避免“群体极化”等问题,这些都是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参与面临的普遍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理性”和“共识”这两个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们常常以为只要大家把话说清楚,就能达成一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即使信息公开,立场也未必会改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审议式民主的“理想”并非空中楼阁,但要实现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的“侷限”也是非常巨大的。

评分

《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这本书,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社会在公共参与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作者并不是那种写鸡汤文的人,他非常冷静地分析了审议式民主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表现,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复杂的议题上,比如环境政策、社会福利等,审议的难度和复杂性是成倍增加的。书里提到的“代表性困境”,也就是如何保证审议的参与者能够真正代表更广泛的民众,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关键。我们台湾社会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某些议题的讨论,往往被一些特定群体声音所主导,而其他群体的声音则被边缘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审议式民主的潜力和瓶颈。我特别喜欢其中对“ deliberative deficit ”的讨论,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民主讨论”并没有真正达到“审议”的要求,只是流于形式。

评分

刚翻完《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本书。一开始被“审议式民主”这个概念吸引,觉得太有理想主义色彩了,想象着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理性地讨论问题,然后达成共识,那得多美好啊!书里也确实描绘了一些理想化的场景,比如公民大会的成功案例,听起来就像是乌托邦的缩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设计讨论流程、如何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的章节,感觉这才是真正能让民主运作起来的关键。但是,读到后面,特别是关于“侷限”的部分,简直是一盆冷水。现实的复杂性,利益的冲突,权力的运作,这些都像一块块绊脚石,让审议式民主的实践变得异常艰难。书里提到的“审议鸿沟”更是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有再好的讨论机制,如果参与者的背景、立场、信息掌握程度差异巨大,又该如何弥合?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常参与的各种公共议题讨论,是不是常常只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加剧了对立?这本书让我对民主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务实了,不再是那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了。

评分

不得不说,《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特别,它没有像很多政治学著作那样,停留在宏大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实践”的细枝末节。书里对一些具体的审议式民主实践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城市的参与式预算,某个区域的公共政策制定。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项目中的失败和挑战,反而把它们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协商困境”的讨论,就是当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完全对立,几乎没有妥协空间时,审议式民主还能否奏效?书里提出的几种应对策略,比如引入第三方中介、分阶段解决问题等,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而且,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审议过程的影响,这对于我们身处台湾的读者来说,特别有代入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政策讨论,看似有许多民意代表和民众参与,但最终却演变成党派攻防,或是被少数声音垄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现象,并思考如何才能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公共讨论空间。

评分

从这本书《审议式民主的理想与侷限》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但也异常艰难的民主未来。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审议式民主的美好,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它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比如参与成本过高、决策效率低下、以及如何平衡专家意见和民意等等。我特别认同其中关于“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讨论,审议式民主的程序设计是否能够保障最终的决策既公平又有效?书里提出的“沟通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差异巨大,使得达成共识变得异常困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社会内部的多元性,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民主实践的巨大挑战。读这本书,让我不再对民主抱有过度的浪漫幻想,而是更加务实地去思考,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一点一滴地培育和构建更健康的公共讨论文化。这不仅仅是政治学家的任务,更是每一个希望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