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在宁波天一阁发现天下孤本《天圣令》,至2009年恰好满10週年,正是回顾与前瞻《天圣令》研究的最佳时机。
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唐律研读会」与中国法制史学会协办的「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天圣令》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6、7日召开。与会学者可说都是目前对于《天圣令》研究最具指标性的代表。
配合本次研讨会,另有11月1、2日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联合主办、「唐律研读会」协办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唐日令比较研究」研讨会,可视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会前会。11月8日上午中国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共同出席「唐律研读会」,举行另一场研读会,可视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后会。
以上是以「《天圣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心,加上会前与会后的两次会议所发表关于《天圣令》的论文,涉及层面涵盖现在发现的《天圣令》令文残卷所有卷数。共同形成这套《天圣令论集》的成果,堪称是目前关于《天圣令》研究最全面的总结,为「天圣令学」开拓新领域。
序∕陈丰祥
总 论
《天圣令》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高明士
一、前 言∕ 3
二、《天圣令》残卷的价值及其课题∕ 6
三、《天圣令》在律令发展法史上的意义∕17
四、结 语∕27
从《天圣令》看唐和北宋的法典制作∕戴建国
一、前 言∕29
二、唐代的法典制作∕29
三、北宋的法典制作∕42
四、结 语∕51
再论《天圣令》蓝本唐令《开元二十五年令》说∕坂上康俊、何东 译
一、前 言∕53
二、《天圣令》的蓝本为《建中令》学说的概要∕54
三、《天圣令》蓝本《建中令》说批判∕57
四、结 语∕63
五、附 记∕64
《天圣令》复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牛来颖
一、《天圣令》中起首「诸」字的复原问题∕65
二、唐宋屋舍的等级规范∕76
三、关于宋令条目分合与复原∕79
田令卷第二十一
唐宋土地交易法律变革初探——由《天圣.田令》说起∕李如钧
一、前 言∕85
二、「田令不行」与「杂令入律」∕87
三、唐宋土地交易法律变革的起点——两税法施行∕91
四、土地交易法律在五代的发展∕95
五、唐宋土地交易法律变革的迄点——《天圣令》∕99
六、结 语∕104
赋役令卷第二十二
试论唐代服役丁匠的规范——以《天圣令.赋役令》为中心的探讨∕刘燕俪
一、前 言∕107
二、役丁(匠)的预算与征发∕109
三、服役丁匠在途与在役的规范∕118
四、服役丁匠的其他相关规范∕128
五、结 语∕130
仓库令卷第二十三
唐宋时期的粮仓法规——以《天圣令.仓库令》「税物收纳、概量和耗」条为中心∕李淑媛
一、前 言∕135
二、税物缴纳之验收流程:兼论「扬掷」与「收牓」∕138
三、「量函」与「概量」及其不实之弊∕142
四、「耗直」之征收∕147
五、结 语∕154
论唐宋库藏管理中的帐簿制——以《天圣.仓库令》为主要考核∕吴谨伎
一、前 言∕155
二、唐宋库藏帐簿的种类∕158
三、唐、宋《仓库令》对库藏帐簿管理之规范∕162
四、唐宋库藏帐簿的编造、申报及保管∕167
五、唐宋库藏帐簿的审查∕173
六、结 语∕182
厩牧令卷第二十四
从《天圣.厩牧令》看唐宋监牧制度中畜牧业经营管理的变迁——兼论唐日令制的比较∕古怡青
一、前 言∕185
二、唐代监牧管理的偏重∕190
三、唐宋监牧制度的改变∕196
四、唐日监牧制度的比较∕209
五、结 语∕218
关市令卷第二十五(捕亡令附)
唐宋的关界——从《天圣.关市令》「应禁之地」谈起∕刘馨珺
一、前 言∕225
二、唐宋「禁物」越度「应禁之地」法令∕228
三、唐宋「禁物乡」法令∕236
四、唐宋「私共化外人交易」的法令∕243
五、结 语∕253
唐宋奴婢逃亡惩罚试探——以《天圣令.捕亡令》为中心∕洪文琪
一、前 言∕257
二、唐律中关于奴婢逃亡的规定∕261
三、唐《捕亡令》关于奴婢逃亡的规定∕267
四、《天圣令.捕亡令》关于奴婢的法令∕273
五、结 语∕275
医疾令卷第二十六(假宁令附)
唐日医疾令的复原与对比──对天圣令出现之再思考∕丸山裕美子 撰、方国花 译
一、前 言∕281
二、根据北宋天圣令复原唐日医疾令∕282
三、古代日本对医疾令之传承——透过唐日医疾令之对比∕297
四、结 语∕305
皇权.医疗资源.医事法规——从《天圣.医疾令》看唐宋文武职事官的医疗照护∕陈登武
一、前 言∕307
二、《天圣.医疾令》宋8条法律面的检讨∕308
三、宋代文武职事官医疗照护的实质面∕310
四、《天圣.医疾令》宋8条复原唐令研究检讨∕316
五、唐代文武职事官医疗照护的实质面∕319
六、皇权与医疗资源∕322
七、结 语∕334
唐宋官吏休假制度比较研究——以《天圣.假宁令》为核心∕桂齐逊
一、前 言∕337
二、宋令沿唐令而不改者∕340
三、宋令沿用唐令但稍加修改者∕344
四、宋令废弃唐令而未行者∕354
五、仅见于宋令的两条令文∕358
六、结 语∕359
唐日令节假比较试论∕严茹蕙
一、前 言∕361
二、岁时节俗文化中的官方节日与休假∕365
三、结 语∕403
时令的法制化过程及相关仪礼变化中的时代含意——以《天圣令.营缮令》中的「立春前,三京府
及诸州县门外,并造土牛耕人」为中心∕金相范
一、前 言∕411
二、时令条项的法制化过程∕413
三、仪礼的变化及其意义∕420
四、结 语∕428
序
重视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领新潮流,似已是一个历史学者必须时时注意的重要功课。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即揭示此一宗旨。 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宋代法制史研究专家戴建国教授在宁波天一阁发现明抄本《官品令》,经证实就是宋《天圣令》,随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天圣令》制定或颁布于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天圣令》「取唐令为本,先举见行者,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其今不行者亦随存焉」,恰好与新发现的《天圣令》完全吻合。因为,它的每一篇令文都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唐令基础上根据宋制修改的「现行之令」,现在被称为「宋令」;后一部分是被抄录下来并附註「右令不行」的令文,现在被称为「唐令」。《天圣令》一经披露之后,立刻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天圣令》的发现,台湾、日本、中国大陆都有不少学者积极投入研究行列,甚而举办各种相关「研读会」,进行研讨工作。不论是在复原研究或者制度面的相关论述,都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
2009年距离《天圣令》的发现已经满十年,恰好是总结研究成果的最佳时机。本系一向对于新材料相当重视,因而结合「唐律研读会」、「中国法制史学会」,共同举办「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天圣令》国际学术研讨会」,集结当今研究《天圣令》最重要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提供一个以「天圣令」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对话平台,期能更深化台湾学术界对于《天圣令》研究之根基。
会议于2009年11月6、7日,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两天的议程相当圆满成功。不论是与会学者或参与的贵宾,都相当踊跃投入。可见学界对于新材料确实都抱以高度重视的态度。
本次会议主标题之所以取名为「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就是唿应陈寅恪先生所揭示的宗旨。以二十世纪末最新发现的《天圣令》作为探讨的主题,其实也就是确信《天圣令》的发现,势必引领出新风潮,对于唐宋之际法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探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意义。
个人学术专长既非唐宋,也不是法制史。但基于对新材料与新视角的重视,有机会在历史系主任任内促成本次会议,深感荣幸!对于共同促成本次会议的台大名誉教授高明士先生,深表感谢之意。本次会议筹备期间,大会执行长陈登武老师负责规划推动本次会议,以及许多本系老师付出心力,并踊跃出席会议,在在展现同仁们重视学术活动的精神,本人深表敬佩之意;系办公室张育甄助教统筹所有会议细节与联络事宜,李文珠助教、王美芳助教协助其他事务,共同克服许多困难,他们可说是本次会议得以成功的幕后功臣,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诚挚谢意。欣闻会议成果即将出版,是为序!
陈丰祥二○一○年十月
坦白讲,我对《天圣令论集》(上)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书名中那几个极具煽动性的词:“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这几个词在我看来,就像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读者好奇心的一种直接邀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不应该只是对旧有知识的复述,而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所以,“新史料”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包含了一些我们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珍贵文献,或者是对一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史料进行了重新发掘和整理?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研究的价值。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被有限的史料所限制的,一旦有新的史料出现,往往能够带来颠覆性的认识。而“新观点”、“新视角”,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不太喜欢那种一本正经、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能够引发我思考、能够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侧面的解读。例如,这本书会不会对天圣令的制定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看法?会不会揭示出一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天圣令乃至整个宋朝的法制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说实在的,对于《天圣令论集》(上)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副标题吸引的。“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这几个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金光闪闪的标签,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不断被重新解读的可能性。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可能只是因为史料的局限,或者因为前人的视角太过单一。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强调“新”,我立刻就来了兴趣。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一些我们过去从未见过的文献资料,或者是一些被埋没已久的史实被重新发掘出来?光是想想,就觉得很刺激。例如,我们对宋朝的了解,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笔记小说或者正史的记载,但这些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者信息并不全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更客观的史料,那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且,“新观点”和“新视角”,更是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史料堆砌的书。它应该是在梳理和分析了新的史料之后,能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能够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天圣令,乃至整个宋朝的法制和社会。我个人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颠覆一些我们对天圣令的传统认知?会不会揭示出一些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的深层含义?又或者,它能不能将天圣令与其他同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关联,从而勾勒出一幅更完整、更生动的历史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阅读的惊喜,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天圣令。
评分不得不说,现在市面上关于古代律令的书籍,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真的不多。很多都像是在啃枯燥的法条,看得人头昏脑胀,提不起什么兴趣。但《天圣令论集》(上)这本,光是封面上“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几个字,就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我平时对唐宋时期的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律法方面,总觉得律法是了解一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的重要窗口。天圣令这个名字,我虽然不是历史专家,但也略有耳闻,知道它在宋朝的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键就在于“新”。我最怕的就是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读来读去都觉得是在重复前人的研究。这本书的“新史料”,我特别期待。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挖掘到一些之前不为人知的奏折、判例,甚至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天圣令的故事?如果真的能看到一些“一手”的资料,那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而且,“新观点”、“新视角”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认知的想象。历史研究常常会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打破这些藩篱,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解读。比如,天圣令的制定和实施,是否真的如传统史书所描述的那样?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偏差和曲折?有没有可能,它也受到了一些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或者反过来,又推动了某些社会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这些思考的动力。光是凭想象,就已经觉得这本《天圣令论集》(上)很有探索的价值了,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天圣令世界。
评分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史的研究,但说实话,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并不多。《天圣令论集》(上)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很有吸引力,“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这几个词,简直就是精准的靶子,打中了我的阅读偏好。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最宝贵的就是能够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而“新史料”的出现,往往是这一切的基石。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一些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文献,或者是对一些已知史料有全新的解读?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被现有的史料所局限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更可靠的史料,那对整个天圣令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而“新观点”、“新视角”,则更是让我期待。我特别怕那种只是简单罗列史实、缺乏分析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能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天圣令。例如,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有没有一些我们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或者是一些被误读的历史事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思考的火花,让我对天圣令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光是想象作者是如何去挖掘这些“新”东西,就已经觉得这本书很有探索的价值了,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天圣令这东西,我一直觉得是个挺神秘的存在,尤其是在看一些历史纪录片或是读史书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但具体是个啥,又讲得模模糊糊。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天圣令论集》(上),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这书名,就觉得很有份量。“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这几个词一摆出来,就让人眼睛一亮。感觉作者应该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学究,而是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挖掘、去考证。你知道,我们很多历史书,尤其是大陆那边出的,有时候翻来覆去都是那些陈年旧事,换汤不换药。但如果能有新的史料出现,那绝对是重磅消息。不知道这本书里面有没有那些我们之前都没听过、都没见过的文献、碑文,甚至是考古发现?光是想到这个可能性,就觉得心痒痒的。而且“新观点”、“新视角”,这就更吸引人了。历史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果这本书能跳出旧有的框架,给我们带来一些颠覆性的看法,那就太值了。比如,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会不会有新的评判?一些我们以为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会不会有新的疑点被揭示出来?光是这个“思辨”的过程,就足够让人兴奋了。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把天圣令跟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它的出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何影响?又或者是,它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深层次的解读,才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