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排之方式,系一系列针对刑事诉讼制度之实然与应然,进行提纲挈领之阐述,对于重要之概念,使用简明之图例,使读者更能清楚掌握理论与概念之精髓。本书系阐明侦查程序与审理程序在理论与实务运作之过程,应如何透过程序正义之导向,让刑事诉讼制度在变革之过程中,真正彰显其在本然面上应有之意义。
本系列之丛书(二),系以证据法与特别诉讼程序为中心。就证据法部分,重新建构刑事证据体系,针对供述证据与非供述证据之异同进行讨论,在「逮捕与权利告知」及「善意例外原则」之议题中,引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之见解与我国最高法院之判决相互比较,确立证据与事实心证应适用之准则,并就我国近年来实施之交互诘问制度进行理论上之探讨;另外,就特别诉讼程序部分,则以简易诉讼程序、认罪协商程序、事后审之上诉程序为探讨之重点,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特别诉讼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上之功能。
自 序
第一章 逮捕与权利告知
第一节 前 言 1
第二节 逮捕之要件与权利告知之内涵 2
第三节 比较法上违法逮捕之案例介绍 13
第四节 我国实务上违法逮捕之案例检讨
——评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九十三年度上诉字第七○三号刑事判决 43
第五节 结 语 54
第二章 证据裁判与证据心证
第一节 前 言 57
第二节 自由心证主义之废止 58
第三节 证据裁判主义下之证据心证 71
第四节 证据裁判与证据心证之立法刍议 119
第五节 结 语 126
第三章 善意例外原则
第一节 前 言 127
第二节 证据排除法则之沿革及其理论 128
第三节 美国法上善意例外原则之介绍 140
第四节 证据排除法则(及其例外)之定性 153
第五节 我国实务上善意例外原则之案例检讨 157
第六节 结 语 165
第四章 简易诉讼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167
第二节 简易诉讼程序之实务上运作 168
第三节 简易诉讼程序理论上之检讨 176
第五章 认罪协商制度
第一节 前 言 187
第二节 比较法上之认罪协商——比较研究 188
第三节 认罪协商制度之内涵 191
第四节 我国法制上关于认罪协商之疑虑 197
第五节 代结论——认罪协商之解释及修法 204
第六章 事后审之上诉制度
第一节 前 言 209
第二节 我国覆审制之现状与事后审上诉制度 210
第三节 事后审上诉制度之建立 229
第四节 採行事后审上诉制度之理由 233
第五节 代结论——事后审上诉之刑事政策参考 237
第七章 合併上诉与管辖
第一节 前 言 241
第二节 智慧财产案件之管辖与上诉 242
第三节 智慧财产案件之管辖与合併上诉之实务探讨
——评台湾高等法院九十八年智慧财产法律座谈会第三号提案 252
第四节 结 语 268
第八章 证人法则之适用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271
第二节 释明程序 272
第三节 对质程序 293
第四节 证人具结程序 308
第五节 结 语 314
第九章 主诘问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317
第二节 主诘问之性质 318
第三节 主诘问之主体 325
第四节 主诘问之范围 334
第五节 发现反向事实之主诘问 348
第六节 主诘问之限制 352
第七节 主诘问程序之修法建议 373
第八节 结 语 376
第十章 反诘问之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377
第二节 反诘问之性质 378
第三节 反诘问之主体 385
第四节 反诘问之范围 387
第五节 反诘问之限制 407
第六节 诘问之交错 419
第七节 反诘问程序之修法建议 427
第八节 结 语 429
第十一章 论覆主诘问之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431
第二节 覆主诘问之性质 432
第三节 覆主诘问之主体 437
第四节 覆主诘问之范围 438
第五节 覆主诘问之限制 448
第六节 覆主诘问程序之修法建议 450
第七节 结 语 452
第十二章 覆反诘问之程序
第一节 前 言 453
第二节 覆反诘问之性质 454
第三节 覆反诘问之主体 460
第四节 覆反诘问之范围 461
第五节 覆反诘问之限制 472
第六节 覆反诘问程序之修法建议 474
第七节 结 语 476
自序
正义向来是一个相当抽象之概念,正义如何落实到程序上,更常为法哲学家所论述之课题。本书使用「程序正义」之用语为名,是一种相当大胆之尝试,主要之用意在于凸显刑事诉讼制度中,惟有依循宪法所架构之正义理念,才能让人民获得足以保障其诉讼基本权之地位,也惟有借由程序法定之原则、以程序正义为基础之刑事诉讼法,始能避免人民受到国家公权力之侵害;因为刑事诉讼法所追求者,并非绝对之真实,而是符合法定程序下所发现之真实,也惟有符合法定程序下所发现之真实,才是诉讼理念之核心。
关于本书之阅读方法,笔者建议读者在阅读前,可将本书划归为二大体系——「证据制度」(逮捕与权利告知、证据裁判与证据心证、善意例外原则、证人法则之适用程序、主诘问、反诘问、覆主诘问、覆反诘问)及「特别诉讼程序」(简易诉讼程序、认罪协商制度、事后审之上诉制度、合併上诉与管辖),就此二大体系应具备如何之要件,始能符合程序正义之理念,进行论理上之思考。事实上,阅读是一种读者借由文字叙述与自我价值体系之内省,而与作者间之对话,如果在阅读之过程中,发现自己之价值判断与作者心有灵犀,是一种乐趣;如果在阅读之过程中,能创设出与作者不同之理念、不同之价值判断,当然更是一种乐趣。因为价值判断之取舍,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可言,笔者之思维,当然也只是众多见解中的其中一种。但是,在阅读之过程中,若读者可以借由自我思维的巡礼——「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再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之境界,那么,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不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一种痛苦的过程,而真的可以是一种乐趣。
人生在世,难免有些时候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掌握。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虚无飘渺、如梦似幻的世界里,体会出一些值得坚持的信念,然后,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执着而且努力地走下去。在撰写及校对本系列丛书之过程中,感谢内人淑珮悉心照顾士伦及士铭,让我无后顾之忧;而士伦及士铭的纯真笑容,每每在我心思枯竭的时候,带给我涌泉般的喜乐,让我觉得人生还有存在之意义。也许,孩子才是我的心灵导师吧!什么样的幸福,才能比得上与孩子相处在一起的时光呢?
最后,感谢恩师中正大学法律系柯耀程教授在人生旅途上给我的启发,我会永远记得他的教诲;淡江大学日文系萧碧盏教授,以及我的另一位恩师吉浦幸枝教授,在我的语文造诣上,亦给我许多深刻的体会;没有他们的协助,就没有今日的我。
谨以本书,向他们致上最诚挚之谢意。
黄翰义
2010年8月
台南法官宿舍
对于《程序正义之理念(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正义”的另一张面孔——一张更加严谨、更加可操作的脸。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正义”,很容易陷入情感宣泄和道德判断的泥淖,但作者却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如何做到正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书中对于“证据的收集与呈现”、“审判的公开性”、“上诉的权利”等等具体环节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看似细微的程序设计,都蕴含着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和对权力滥用的制约。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社会运行说明书”,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程序设计,来保障公平与秩序的。在台湾,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法律争议,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去辨析问题的根源,去思考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去构建一个更加值得信赖的法治社会。
评分《程序正义之理念(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不再仅仅将“正义”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看到了它在具体司法和行政实践中,是如何通过一套严谨的程序来得以实现的。书中对于“程序正义的边界”以及“不同类型程序的适用性”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程序正义并非万能,但也绝非可以被随意牺牲。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公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程度地保障程序的正当性,这些都是这本书所触及的核心问题。作为台湾的一名普通读者,我深切感受到,理解并推崇程序正义,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福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全面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去构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程序正义之理念(二)》之前,我对“程序正义”这个词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比如“事先告知”、“听证会”之类的概念。但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深度拓展。作者对于程序正义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而且深入浅出。它不仅仅停留在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法律实践,而是放眼全球,引述了许多不同法域的案例和理论,展现了程序正义作为一种普遍价值的强大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程序正义的动态性”和“情境性”的探讨,这打破了我过去对程序正义“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在现实世界中,法律的适用从来不是简单的公式代入,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的复杂性,灵活地运用程序正义的原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程序的公正性,从而赢得民众的信任,并最终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谐。
评分这本《程序正义之理念(二)》的问世,对我来说,简直像在繁忙的都市丛林中找到了一片宁静而深刻的绿洲。作为一名在台湾长期关注法律与社会议题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相较于“实体正义”的热烈讨论,那些支撑实体正义得以实现的“程序”根基,似乎常常被笼罩在一层略显枯燥的学术面纱之下。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层纱便被轻轻揭开了。作者并没有用冰冷的法条和判例堆砌出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程序正义那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境,让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棘手的社会争议时,我们常常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最终的结果是否“公平”,而在于达成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了所有相关方充分的表达机会,是否遵循了既定的、公开的规则,是否避免了偏见与滥用权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社会事件,也让我对“程序”本身拥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再仅仅是形式,更是实质正义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利的有力武器。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程序正义之理念(二)》的。当时,我正在为一篇关于社会公正的文章寻找资料,对“程序正义”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模糊。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即使我们达成了“理想”的结果,人们依然会感到不满。原因可能就在于,过程本身是不公正的。这本书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阐述了程序正义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程序正义的必要性”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理解门槛。对于我这样一个法律背景不深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对程序正义的深刻认知。它让我明白,程序的公正,不仅是对抗不公的武器,更是建立社会信任的基石,其意义远超我们日常的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