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法律

科技与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
  • 法律
  • 科技法
  • 知识产权
  • 数据安全
  • 人工智能
  • 网络安全
  • 法律科技
  • 创新
  • 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专门为大专院校通识课程「科技与法律」相关科目所编写的教科书,内容除了包含科技与法律的基础介绍外,还涵盖科技智慧财产、生物科技、通讯传播、电子商务、网路犯罪等,最常见的相关议题。本书的编排,除了有作为主体的各讲内容外,还包含重点复习、关键名词释义、习作题、阅读书房,读者可以依自己的兴趣或课程需求,选择本书的部分或全部讲别,先阅览其内容,再参照所列的习作题、阅读书房,作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与《科技与法律》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典籍重光:汉唐之际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探讨高新技术的法律规制,亦非聚焦于知识产权或数据安全等前沿议题。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代,深入探究了公元三世纪至九世纪,在长江上游,即今日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这片被历史称作“天府之国”的广袤土地上,物质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互动与演变。 《典籍重光:汉唐之际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是一部基于考古学、文献考据学以及环境史学交叉视角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专著。它试图打破传统史学中对巴蜀地区“化外之地”或“偏远省份”的刻板印象,以严谨的实证分析,重构一个在汉代奠基、在唐代达到鼎盛的、具有高度区域特色的古代社会。 第一部分:泥土中的记忆——物质遗存与生计基础 本卷聚焦于构成古代社会最基本要素的物质文化。我们不再关注抽象的制度,而是深入到泥土、木材和陶器之中。 第一章:田畴之变:从“刀耕火种”到“井然有序”的农业转型 古代巴蜀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理解其社会形态的关键。本书系统梳理了从西汉到晚唐,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改良,特别是都江堰体系的维护与扩展对区域粮食产出的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出土的农具(如铁犁、耧车、耧铧的形制演变),并结合同期墓志铭和地方志中的记载,重建了巴蜀农户的耕作周期和技术谱系。研究发现,尽管外部文化的影响持续存在,但巴蜀地区在水稻、黍稷的种植结构上保持了高度的本土适应性,这为人口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尤其对唐代“堰田”的构造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测绘与解读,揭示了地方士绅在维护水利系统中的隐形权力。 第二章:居所的演变:夯土、木构与地域风格的固化 住房是社会阶层和生活习惯最直观的体现。本书依据大型墓葬、城址发掘的平面图和残留物,对汉晋时期“干栏式”建筑向唐代“台基-木构”体系过渡的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关注了“青砖黛瓦”技术在唐代传入川西平原后的本土化过程。通过对出土的陶楼明器的研究,我们详细描绘了从普通农家到郡级官署的建筑形制差异,并特别探讨了地震频发的地区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抗震木构技术。这一章的结论指出,物质上的地域风格(如门道朝向、庭院布局)在中央集权下依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第三章:器皿的低语:陶瓷、丝织品与手工业的专业化 物质文化的核心在于日常用品。本书通过对出土大量陶器、瓷器的分析,展现了巴蜀地区手工业的成熟。重点对比了汉代粗犷的“罐板陶”与唐代成熟的“邛窑”青瓷的风格、胎土成分与烧制温度的差异。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体现。丝织业方面,结合邻近地区(如云南、贵州)的考古发现,论证了巴蜀丝绸在唐代对外贸易(如西南夷道)中的重要地位,并探究了蚕桑养殖的季节性劳动分工模式。 第二部分:权力的肌理——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互动 在物质基础之上,本书转向探讨制度、信仰和身份认同如何塑造了巴蜀社会的独特面貌。 第四章:身份的标签:汉代郡县制下“蜀人”的自我界定 汉代对巴蜀的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旧俗的拉锯。本章聚焦于汉晋之际的墓志铭和碑刻,分析了“益州”、“蜀郡”等地理概念如何逐渐内化为一种身份认同。我们对比了新迁入的荆楚移民与世代居住于此的本土族群在婚姻、职业选择上的差异。研究发现,虽然在法律层面上被纳入郡县体系,但在宗族组织和丧葬礼仪上,巴蜀地区保留了显著的母系社会遗风,这在士族阶层的墓葬布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五章:信仰的融合:道教的本土化与山川崇拜的延续 宗教和信仰是社会凝聚力的粘合剂。本书深入考察了东晋至唐代道教在巴蜀的传播路径。与中原地区以老庄哲学为主导的道教不同,巴蜀的道教更倾向于吸收原有的本土山川崇拜和巫术元素。我们详细考察了青城山、岷江流域的神祇谱系,对比了《太平经》在四川地区的变异版本,揭示了地方神祇如何在朝廷官方的道教体系中被“招安”或被边缘化。这种信仰的“混杂性”是巴蜀社会韧性的重要来源。 第六章:官府的触角:唐代州县行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 唐代的管理,标志着中央权力对巴蜀腹地的更深层渗透。本章以税收、徭役和盐铁专营制度在四川的执行为例,分析了地方官员(特别是流放或外派的京官)如何与本土的豪强地主进行博弈。通过对唐代赋税折算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唐代“租庸调”在偏远地区往往被地方吏治的“潜规则”所扭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循环。同时,书中对唐代设立的“西南宣慰使”等军事和行政机构,探讨了其在维护地方秩序和抑制地方割据倾向中的双重作用。 结论:历史的回响 《典籍重光》最终回归到对“区域历史”的定位上。它证明了汉唐之际的巴蜀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物质条件和文化心理的双重驱动下,积极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与中原核心区既联系又区别的古代社会形态。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基于实物证据的古代社会模型,引导读者超越宏大的叙事,去理解历史在具体的田野和具体的器物中是如何发生的。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史乃至环境史的学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言  陈铭祥

第一讲 法律的基本概念 陈铭祥
 壹、法律的意义、起源与功能 3
 贰、法律的效力 13
 参、法律的制裁 18
 肆、法律的适用与解释 28
 伍、适用法律的机关与原则 33

第二讲 科技与法律之关系 刘静怡
 壹、前 言 47
 贰、以议题区分——市场竞争秩序暨伦理或弱势保护需求 48
 参、特定科技与法律之关系——资讯科技与法律 56
 肆、特定科技与法律之关系——生物科技与法律 58
 伍、结 语 60

第三讲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刘静怡
 壹、个人隐私权为什么重要? 65
 贰、国际隐私法制发展趋势简介 66
 参、我国隐私保护法律架构——案例示范分析 73
 肆、我国隐私保护法律架构——以问题集方式说明 77
 伍、结语:做一个有自觉的科技公民 91

第四讲 资讯科技与民主制度 陈铭祥
 壹、前 言 97
 贰、资讯科技与政府、公共事务 97
 参、电子化民主的发展模式 100
 肆、电子化民主与选务 108
 伍、结 论 116

第五讲 科技智慧财产的结晶及运用 蔡达智
 壹、科技产业与智慧财产权的关系 121
 贰、美国法阴影下的智慧财产权制度 121
 参、利益导向的智慧财产权 123
 肆、智慧财产权的营运方法与策略 125
 伍、智慧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取舍 129

第六讲 科技与人性的冲突:生命科技与法律 蔡达智
 壹、生命科技的奥妙 137
 贰、人工生殖对人伦秩序的冲击 137
 参、设计超人 139
 肆、动物人?植物人? 140
 伍、人体基因资讯的取得与应用 141
 陆、管制基因改造生物 144

第七讲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育的困境 蔡达智
 壹、贪婪之岛 151
 贰、防毒面具的社会 151
 参、万户买水声 152
 肆、这把泥土 154
 伍、原子小金刚 156
 陆、环境全球化,独缺台湾化 158
 柒、检讨与反思 160

第八讲 通讯传播基础架构的法律问题 陈铭祥
 壹、前 言 165
 贰、通讯传播媒体 166
 参、通讯传播的法律规范原则 175
 肆、现行通讯传播法规体系 183
 伍、结 论 200

第九讲 资讯科技与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 戴豪君、邱映曦
 壹、资讯科技与电子商务概述 207
 贰、电子商务与法律的关系 208
 参、电子契约之基础——电子文件与电子签章 210
 肆、电子商务与消费者保护 216
 伍、电子商务与个人资料保护 224

第十讲 网路犯罪之防治与网路内容管制 戴豪君、吴兆琰
 壹、前 言 231
 贰、网路入侵型犯罪及其案例 234
 参、网路钓鱼诈欺与因应建议 242
 肆、网路言论空间与管理策略 248
 伍、问题与讨论 255

第十一讲 科技的市场秩序:产业规范、公平交易法的问题 刘静怡
壹、前言:为什么公平竞争很重要? 259
贰、市场竞争秩序与科技发展 260
参、公平交易法之基本概念 264
肆、结 语 269

图书序言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还在驯化学有专精者的健全、完整人格,从而通识教育广受各国、各大学的重视与肯定。此等重视与肯定,不但充分反映在各大学的课程内容上,也显现在各大学的组织架构中,各大学不但有诸多通识教育学门、科目,也普遍设有负责推动通识教育的专责单位或组织,可说通识教育乃大学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各大学提供的通识教育学门、科目中,几乎一定包含法学常识或通用法律知识的学门,而「科技与法律」往往是其中的一个科目,其重要性与普遍性一直广受各大学院校的肯定。

  有感于当前相关教材的发展未臻成熟之境,诸多学校、教师在设计课程、从事教学之际,往往缺乏共同依循的基础,元照出版公司乃嘱本人召集一批目前在全国各大学讲授通识「科技与法律」相关课程的专业人士、教师,透过集体构思、依专长各自撰稿的方式,希望在短时间内,出版一本专为科技与法律通识课程所写的教科书。在作者群的同心齐力下,大家共同商定撰稿格式与全书架构,并分工撰写,其中第一讲、第四讲、第八讲由本人负责,第二讲、第三讲、第十一讲由刘静怡老师撰稿,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由蔡达智老师担纲,第九讲、第十讲分别由戴豪君老师、吴兆琰老师、邱映曦老师共同执笔。经过二年多的努力,于焉完成。元照出版公司与作者群希望本书之成,能贡献出一本适合全国各大学通识「科技与法律」相关课程的教科书,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健全发展,略尽棉薄之力。

  值本书付印之际,负责执笔的各作者谦让自持,不愿居功,转而嘱本人为之作序,本人以为书成乃美事一桩,故乐为之。谨以数语向各界先进表示感谢之意外,也期望作者群能在各自领域中,再接再励,成就更高远。

陈铭祥谨识
2010年8月31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叫做《科技与法律》,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很吸引我。我一直觉得,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如何跟上这种变化,甚至引导这种变化,一直是我很好奇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刚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案例分析深深吸引住了。比如,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还有大数据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也是新闻里经常会讨论的议题。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前沿的科技概念结合起来,让我这个法律门外汉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尤其是一些实际的案例,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诽谤行为,以及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书里都给出了详细的法律解析,并且探讨了现行法律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修补方向。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我们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的挑战,而法律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我特别期待后面章节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科技的法律规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相信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

这本书《科技与法律》,简直是科技迷和法律爱好者的福音。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法律的反应能力,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知识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循序渐进,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概念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书中的例子非常生动,从智能手机的隐私泄露,到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判定,再到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纠纷,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作者用严谨的法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道理。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技术中立”原则的探讨,以及它在面对某些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时的局限性。书里还深入分析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法律挑战,比如数据所有权、数据安全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未来社会的运行规则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权益,并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公正的方向发展。

评分

拿到《科技与法律》这本书,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下有东西可以让我好好地理解一下科技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生活的法律层面的了。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而法律却总显得有点滞后,这本书正好能解答我的疑惑。作者的写作风格很有意思,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理论,而是带着一种探究和反思的态度,把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和前沿科技的结合点讲得非常透彻。书里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的案例,比如关于网络诽谤的判定,还有版权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以及电子证据的采信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又不太清楚具体法律规定的地方。作者用清晰的逻辑,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法律又是如何试图去解决的。更吸引我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困境,比如AI的创造力是否受版权保护,以及AI犯错时的责任主体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科技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紧密和复杂。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科技与法律》这本书,多少有点犹豫。我对科技方面的知识涉猎不深,总担心会看不懂。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沉稳大气,书名也足够吸引人,鬼使神差地就带回家了。翻开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者式论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那些网购时遇到的纠纷,或是手机APP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的烦恼,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书里用法律的视角来剖析,让我瞬间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科技议题,比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作者都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监管挑战。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讨论法律条文的时候,总会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看到法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让我对科技和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阅读《科技与法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复杂又有趣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甚至思维方式,而法律,这个看似古老而保守的体系,却必须在巨变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书里的一些观点,让我拍案叫绝。例如,作者对于数字身份的法律界定,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都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我一直以为,法律只管现实世界里的东西,没想到它也得去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代码”和“算法”。书中对网络犯罪的分析尤其精彩,从黑客攻击到网络诈骗,作者都一一列举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并且深入剖析了当前法律在打击这些犯罪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指出问题,而是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科技法律发展的设想。他探讨了如何通过立法来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在全球化的数字时代构建有效的法律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对科技与法律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社会的走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