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的类似语,系指构成法律内容的用语,或在法律范畴内的习见词句,其涵义彼此类似者而言;其或似同而实异,惟其性质相同或近似者,仍不失其为类似语句。具有法律意识的整句,而在观念上发生联想作用,致有互相混淆的可能者亦属之。本书就法律的类似语句,述其要旨,辨其异同,收录一千二百三十五条类似语词,依各类似语首字笔划顺序排列汇编而成,以利读者搜寻及阅读。
作者简介
管欧 (法绪.宪法.行政法)
学历
  北平朝阳大学法学士
经历
  行政院法规委员会主任委员
  司法院大法官
  大学及研究所教授
刘得宽 (民法)
现职
  日本东海大学法学部及大学院法学研究所专任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
陈荣宗 (民事程序法)
现职
  安盛法律事务所律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硕士
  德国沙尔大学法学博士
蔡墩铭 (刑法.刑诉法)
现职
  安盛法律事务所律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日本庆应大学法学硕士
  德国沙尔大学法学博士
赖源河 (商事法)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兼任教授
  私立铭传大学讲座教授
  奇力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士
  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法学硕士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
校订者简介
胡博砚
现职
  东吴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
学历
  柏林洪堡大学法学博士
  台北大学法学硕士
  东吴大学法学士
一划 ~ 二十二划 
索引 
这本书的名字叫《法律类似语辨异》,光是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是那种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啃下去的学术著作。不过,我最近刚好在处理一些合约的细节,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术语,虽然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一旦牵扯到法律责任,那字斟句酌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抱着一点点期待,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提供多少实际的帮助,有没有可能点亮我理解那些拗口的法律条文的迷雾。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还蛮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感觉就是一股子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翻开目录,果然如我所料,章节标题都很“专业”,什么“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之辨析”、“物权与债权之界限”、“可撤销行为与无效行为的区分”等等,光是看标题就觉得头昏眼花。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读第一章。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精确性,指出一旦出现混淆,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这在实际操作中真的很容易被忽略,但影响却天差地别。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来佐证,这倒是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挑战性”十足。它不是那种你躺在沙发上就能轻松消遣的书,而是需要你坐直了,拿出纸笔,认真思考的书。我读到关于“默示承诺”和“明示承诺”的章节时,真的停下来反复琢磨了好几遍。作者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关于消费者在商店里拿起商品,这算不算一种承诺?而商店的陈列又算不算一种要约?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在法律的视角下却能引发如此多的探讨,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致。不过,对于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还是有点高,很多时候我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讲很多具体的法律案例,但读下来发现,它更侧重于概念的辨析和理论的梳理。比如,关于“损害赔偿”和“违约金”,两者的目的和适用情况是不一样的,作者就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我当时正在处理一个租赁纠纷,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书中对此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引人入胜,但如果你真的需要深入理解法律概念,这本书绝对是值得花时间去钻研的。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法律工具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的,因为我正在准备一些需要大量运用法律术语的演讲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准确地辨别和使用那些容易混淆的法律词汇。例如,“继承”和“遗赠”,它们在法律上的含义和效力是不同的,作者在这方面做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并且配以了相应的法律条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善意取得”和“恶意取得”的区分,这在物权法中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财产损失。虽然这本书不是用来“读”的,更多是用来“查”和“学”的,但它的确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法律类似语辨异》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下有得啃了”。我是那种对法律条文总是有点畏惧,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人,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商业合作和合同的时候,总担心因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不够精确而惹上麻烦。所以,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看看这本书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 书的设计风格非常简洁,没有花哨的插图,也没有大段的煽情叙述,上来就是严谨的论述。我最先翻到的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章节,这两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形影不离,但在法律上,它们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概念。作者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语言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精准的定义和范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承诺”在法律上到底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它和“要约”、“承诺”之间的区别。 书中关于“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两个概念差不多,但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解释了它们之间天壤之别。一个合同可能已经“成立”,但因为某些法律上的限制,比如未经许可,它可能还不能“生效”。这个区分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之前差点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造成误解。还有关于“损害赔偿”和“违约金”的辨析,作者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它们在计算方式和法律目的上的不同。 读这本书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反复品味,不断对照实际情况去理解的书。我有时候会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中回想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然后尝试用书中讲解的理论去套用。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比较慢,但却非常有成效。书中关于“善意”和“恶意”的辨析,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不同认定,让我对很多法律行为的判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本《法律类似语辨异》对于我这种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它帮助我理清了很多模糊的法律概念,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一些法律问题。虽然它没有提供多少“秘诀”或者“捷径”,但它提供了最根本的东西——对法律语言的精确理解。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但是当你翻开它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知识感就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法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严谨的意义,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天差地别的后果。我是在处理一份重要的合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某些法律词汇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于是就想找一本相关的书籍来梳理一下。这本书的名字《法律类似语辨异》正好击中了我,它听起来就是一本专门解决这种问题的书。 书的开篇就强调了法律语言的严谨性,这一点让我深有同感。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损害”和“损失”在法律上的区别,它们看似相似,但在责任的认定和赔偿的范围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侵权”和“违约”的辨析,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而且非常容易混淆。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层层剥茧,将两者之间的界限梳理得非常清晰。我当时就想,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在处理一些纠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轻松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坐下来,拿出纸笔,认真思考的书。我读到关于“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区分时,就停下来反复琢磨了好几遍。作者用非常学术化的语言,但是又尽可能地用通俗的例子来解释,比如一个人借了别人的车,他拥有的是占有权,而所有人依然是车的主人。这些概念对我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不过,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有点高,很多时候我需要查阅其他的资料来辅助理解。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结构清晰。作者在书中对各种容易混淆的法律术语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并且引用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判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会混淆。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来佐证,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即使合同内容已经达成一致,但如果法律规定需要经过特定程序才能生效,那么在程序完成之前,合同就不能说是“生效”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法律工具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法律普及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理解法律语言的精髓,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法律术语,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我当时正好在写一篇关于知识产权的文章,书中对“著作权”和“专利权”的辨析,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和区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字句中,而学会辨别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每一个法律从业者和法律爱好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评分我的书架上一直摆着一本《法律类似语辨异》,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究气”,感觉是那种需要潜下心来,一本正经地啃读的类型。我是一名小公司的法务助理,平时的工作就是处理合同、规章制度等,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术语,它们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可能天差地别。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这样一本能帮我厘清概念的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图画,但打开之后,内容却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论述非常系统,他从最基础的法律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对各种容易混淆的法律类似语进行辨析。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而且常常容易混淆,但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将它们的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比如,一个商家虚假宣传,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产品不符,这到底是侵权行为还是违约行为?作者的解答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辨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这两个概念很抽象,但在作者的解释下,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如,物权是一种对物的直接支配权,而债权是一种请求特定人履行某种义务的权利。这两者在法律上的保护方式和效力都不同。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撤销行为”和“无效行为”的区分,这对我处理一些合同纠纷非常有帮助。一个合同如果被认定为无效,那么它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效力,而可撤销行为则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撤销。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它不是一本能让你一看就懂的入门读物。我有时候会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中构思实际的案例,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比较慢,但却让我对法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法律语言的另一扇门。它让我意识到,法律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差别中,而学会辨别这些差别,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的基础。 总的来说,《法律类似语辨异》是一本非常扎实的法律工具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它所提供的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帮助我纠正了很多过去的模糊认识,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处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法律类似语辨异》,光听名字就感觉不是那种轻松读物的类型,更像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案头必备。我最近正好在处理一些房产交易的法律文件,里面有很多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实际含义和法律后果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所以抱着希望能厘清概念的目的买了下来。希望它能帮我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翻开书,第一感觉就是“学术”。扉页上印着密密麻麻的目录,都是些我以前在法学院听过的,或者是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但总是觉得似是而非的术语。比如,“权利”和“权益”,“侵权”和“违约”,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可以互换,但在法律的世界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权利义务和救济途径。作者在开头就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精确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很务实的。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动产”和“动产”的区分,以及“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界限。这对我目前处理的房产纠纷非常有帮助。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来佐证,比如一个人只有房子的使用权,但却不是房子的所有人,这样的区别在很多情况下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对“抵押权”和“质押权”的辨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觉得两者差不多,但仔细阅读后才发现,它们适用的财产类型和实现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不然很容易被书中严谨的学术语言绕进去。我有时候需要查阅一些法律词典来辅助理解。不过,一旦理解了作者的逻辑,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就能马上成为法律专家的书,而是帮助你建立更扎实的法律概念框架。书中关于“可撤销合同”和“无效合同”的辨析,就非常有现实意义。有时候,合同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被认定为无效,这和合同本身存在可撤销的情形,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总的来说,如果你是法律专业人士,或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法律文件,这本书绝对是你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能帮助你避免因为概念混淆而造成的错误判断。虽然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它所提供的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是其他一些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我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很多曾经模糊的法律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