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资讯的交锋

政治与资讯的交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传播
  • 媒体研究
  • 信息环境
  • 公共舆论
  • 政治学
  • 新闻学
  • 数字媒体
  • 社交媒体
  • 虚假信息
  • 政治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讯革命提供了丰富性和便捷性,但垂手可得的大量资讯,令人既亢奋又焦虑,一下子如获至宝,一下子又迷失徬徨。智者早已指出资讯既非等同知识,更遑论比拟智慧。资讯科技突飞勐进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政治社会研究无法自外于此项发展,其中电子化政府和网路民主等皆已成为最重要的讨论议题。政治与资讯科技的跨领域交流与对话,无论就理论或实践而言,皆具实质而深远的意义。本书精选汇编第六至八届「政治与资讯科技研讨会」中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概分为「资讯科技与政治学研究」,「资讯科技在国际关系议题之应用」,「他山之石:日本电子化政府之经验」和「电子化政府与民主治理」等四大主题,每一主题下各包含二篇论文,总计为八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政治与资讯科技两个领域精彩交锋下的结晶,非常值得深入阅读。

作者简介

新立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学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政治哲学博士,现任佛光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专长领域为政治理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理论、马克思学。

张锦隆

  政治大学外交系学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佛光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专长领域为国际关系、形式理论和研究方法。

跨越藩篱:信息时代的技术、社会与权力重塑 导论:数字洪流中的导航指南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结构、经济运作乃至个体认知的每一个角落。这部著作,并非聚焦于政治权力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或宣传,而是深入剖析在算法、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深度交织的背景下,技术本身如何重塑了社会关系的底层逻辑,以及这种重塑对人类主体性、社会公正和未来治理提出的全新挑战。 本书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内在于社会变迁的强大驱动力,而非简单的工具。它探讨的焦点在于:当信息流动遵循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路径时,传统的权力分配机制将如何瓦解与重建?我们的研究范式将超越“信息战”的二元对立框架,转向对技术驱动的社会组织模式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算法的渗透:基础设施与社会分层 第一章:代码即新宪法:技术规范对社会行为的隐性约束 本章首先摒弃将算法视为中立工具的观点,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具有规范性的社会力量。我们考察了搜索引擎排名机制、推荐系统以及金融信用评分模型如何通过数学逻辑,将复杂的社会价值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这并非是“政治”的干预,而是“技术设计”的选择。 我们将分析“黑箱”决策过程的社会后果。例如,当一个住房贷款审批算法倾向于某些地理区域时,它固化了历史上的经济不平等,这种固化是基于概率模型而非明确的歧视法令。我们将引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揭示技术基础设施的偏见如何转化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形成一种技术性阶层固化。我们关注的是,在缺乏透明度和可问责性的代码世界中,个人如何维护其“技术能见权”和“被解释权”。 第二章:连接的悖论:数字公共领域与碎片化体验 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被普遍视为扩大了公共讨论空间。然而,本章聚焦于其内在的“连接的悖论”:即在连接性指数飞速提升的同时,共同话语空间却日益萎缩。 我们研究了“过滤气泡”和“回音室”的形成机制,不仅仅从意识形态角度,更从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来解析。平台的设计目标(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天然地倾向于推送高度情绪化或身份认同强烈的刺激物,这直接侵蚀了理性、跨边界对话的可能性。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基于算法兴趣图谱的社会隔离,如何使得群体身份的构建更加内向化和排他化,削弱了建立跨群体共识的社会黏合剂。 第二部分:数据主体性:个体在量化世界中的位置 第三章:量化自我:从公民到数据点(Data Point)的身份迁移 在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背景下,个体生命活动被持续地捕捉、量化和预测。本章探讨了这种全面量化对传统主体性观念的冲击。当行为不再仅仅被理解为自由意志的表达,而是被解读为一组可训练的模型参数时,个体的自主性边界在哪里? 我们区分了“隐私权”的法律概念与“自主权”的哲学困境。隐私权主要关注信息泄露的风险,而自主权则关注信息被“挪用”和“预设”的风险——即系统根据你的数据推断出你将要做什么,并据此进行干预或规训。本书将考察健身追踪、数字健康记录等领域,如何将健康管理从一种自我关怀转化为一种被数据驱动的绩效考核,从而塑造出新的生活规范。 第四章:劳动的新形态:平台经济下的感知劳动与价值提取 本书将平台经济视为信息技术重塑劳动关系的经典案例。我们分析了“零工经济”的运作机制,并非简单地谴责其剥削性,而是揭示其背后的技术中介机制。 平台如何通过精密的任务拆解(Micro-tasking)和即时反馈机制,将复杂的人类技能异化为可被算法调度的微小操作?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感知劳动”(Cognitive Labor)——即那些难以被传统工时核算、却对平台价值至关重要的情感劳动、决策优化和错误修正工作,它们如何被隐藏在界面之下,成为技术系统得以高效运转的隐形燃料。本书旨在描绘出这种新的劳动-价值转化链条,及其对传统劳工保障体系构成的系统性挑战。 第三部分:技术的韧性与治理的演进 第五章:去中心化的幻象与新的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之外的结构性分析 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的兴起常常被视为对传统中心化权威的颠覆性力量。本章采取批判性的审视角度,分析了“去中心化”的实际社会效用与技术极限。 我们考察了新兴的Web3架构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重新凝结权力。例如,协议的早期开发者、掌握关键基础设施的矿工或验证节点,以及早期资本的涌入,实际上可能构建出比传统中心更难渗透和问责的新型精英结构。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理念的纯粹性,而是权力在去中心化结构中流动的形态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监管盲区。 第六章:理解信息时代的社会韧性:适应、抵抗与重塑 在技术驱动的剧烈变迁面前,社会如何维持其基本功能并发展出适应性?本章转向建设性的探讨。我们考察了在信息泛滥和技术压倒性优势下,非国家行为体(如地方社区组织、独立研究机构)如何构建技术上的“慢区”或“防御空间”。 我们研究了“数字素养”的升级,不再仅仅是教授工具使用,而是培养对底层技术逻辑的批判性理解。这包括倡导“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原则”,探讨如何设计出鼓励深度思考、减少被动卷入的数字界面。最终,本书试图构建一个框架,用以评估技术干预的社会成本与收益,确保技术的发展路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复杂的、非量化的社会福祉目标。 结语:技术的伦理与人类的未来选择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理解当前技术社会形态的透镜,帮助读者超越“工具论”和“技术决定论”的简单对立。我们认为,技术不是等待被发现的自然力,而是人类社会选择与偏好的物质化体现。面对算法的渗透、数据的异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技术性重塑,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技术部署的背后,都隐含着对某一特定未来图景的偏爱。本书旨在激发对这些选择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讨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序 i

第一篇 资讯科技与政治学研究 1

第一章 政治迷思的建构—以台湾「总统直选」的宪政选择为例 廖达琪、林福仁、张慧芝、李承训、胡家瑜 3

摘 要 4
壹、前 言 5
贰、研究方法:事件回顾之资讯技术 8
 、台湾总统选制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之宪法变迁的背景和过程 19
肆、政治菁英的利益计算 23
伍、民众对民主政治的理解程度 29
陆、两种总统选举方式与民主政治的亲合性 32
柒、结 论 33

第二章 中文文字计数研究中的萃取词汇问题 郭丰州 35

摘 要 36
壹、前 言 37
贰、中文文字计数的问题与对策 38
 、实验设计 42
肆、结果讨论 46
伍、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47

第二篇 资讯科技在国际关系议题之应用 51

第三章 科技在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宋兴洲 53

壹、何谓恐怖主义? 54
贰、科技与恐怖主义 57
 、国际恐怖主义的演进 58
肆、恐怖分子的传统战术 65
伍、恐怖分子的非传统武器 69
陆、反恐怖主义策略 76
柒、结 语 87

第四章 资讯科技与中共品牌国家的建构 姜家雄 91

摘 要 92
壹、国家形象的概念 93
贰、中共的国家形象问题 95
 、资讯科技与中共国家形象重塑 101
肆、迈向「品牌国家」? 111
伍、结 论 114

第三篇 他山之石:日本电子化政府之经验 119

第五章 日本科技行政组织与科技政策决策之分析 杨钧池 121

摘 要 122
壹、序 论 123
贰、日本1990年代以前科技政策决策机制之设计 127
 、日本1990年代以后科技政策决策机制之调整与设计 133
肆、日本科技政策决策机制改革之意涵:从「行政指导」转变为「首相领导」的科技政策决策体制 140
伍、结 论 144

第六章 日本行政改革过程中电子化地方自治体的作用—以扩大参与及深化民主为焦点 陈建仁 151

壹、前 言 152
贰、电子化政府与电子化民主之争议 153
 、日本行政改革与电子化自治体 158
肆、电子化自治体的运用与作用 161
伍、代结论 166

第四篇 电子化政府与民主治理 173

第七章 资讯科技与民主治理的辩证关系—以电子化政府为例 王汉国 175

摘 要 176
壹、问题之提出 177
贰、电子化政府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愿景 180
 、国际评鑑机构调查结果之分析 186
肆、资讯科技与政府治理之辩证关系 194

伍、结论与建议 202

第八章 电子化政府与全观型治理 许文杰 213

壹、绪 论 214
贰、公共治理及其挑战 215
 、全观型治理的意涵 219
肆、电子化政府达成全观型治理的协调与整合 229
伍、结 论 234

图书序言

编者序

  资讯革命的推波助澜下,电子/网路经济所占的比重不仅赶上,而且超越了工业/制造经济,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尚未有趋缓或反转的情形发生。资讯的爆炸性成长,固然提供了丰富性和便捷性,但也更易于让人既亢奋又焦虑,一下子如获至宝,一下子又迷失徬徨。智者早已指出资讯既非等同知识,更遑论比拟智慧。资讯科技突飞勐进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政治研究无法自外或无视于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例如电子化政府已成为政府组织改造创新的最重要课题,又如网路民主引发公民社会议题的激烈辩论;因此,政治与资讯科技的跨领域交流与对话,无论就理论或实践而言,皆具实质而深远的意义。

  自佛光大学创校以来,政治学系每年举办的「政治与资讯科技研讨会」,迄今已有九届,广获海内外学者专家支持。第一至五届研讨会论文,经过编审,分别集结成《政治与资讯科技》与《政治与资讯的对话》两本论文集,由台北扬智文化出版。本次再与该出版社合作,整理第六至八届研讨会论文,汇编付梓。在本书篇章安排方面,收录「资讯科技与政治学研究」,「资讯科技在国际关系议题之应用」,「他山之石:日本电子化政府之经验」和「电子化政府与民主治理」等四大篇,每一主题下各包含二篇论文,总计为八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政治与资讯科技两个领域精彩交锋下的结晶,非常值得深入阅读。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感谢多位匿名评审委员不辞劳苦,细心审阅评分。本书的完成,过去参与历届研讨会的学者专家、研究生和大学部同学,有积沙成塔的功劳,在此致上诚摰的谢意。借此也要感谢对于最近几届研讨会的赞助单位,包括佛光大学、国家科学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外交部、中华发展基金会、国际制造工程学会—中华民国分会等,协助解决「无米之炊」的窘境。校内行政部门和其他系所的全力支持,对于研讨会各项任务的开展与执行,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在此一併致谢。最后,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政治系助理郑嘉琦小姐,她在行政方面的卓越能力和丰富经验,使得「政治与资讯科技」研讨会的持续举办和相关论文的集结出版,都能顺利完成。

  姜新立、张锦隆 谨志
  2009年7月15日于宜兰礁溪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政治與資訊的交鋒》這個書名,就讓我想起,最近這幾年,台灣社會的政治討論,好像越來越容易被極端化,很多議題都變成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我覺得,資訊的傳播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這本書名所強調的「交鋒」,是不是意味著,政治人物或團體,會利用各種資訊手段,來攻擊對手,同時鞏固自己的陣營?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這個角度切入,分析政治攻防中,資訊是如何被當作武器使用的。 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當不同的資訊來源,傳達出截然不同的敘事時,我們應該如何找到一個相對真實的立足點。比如說,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社群媒體,它們在傳遞政治訊息時,各自有什麼樣的偏頗性?又或者,當一種「主流」的論述出現時,反對的聲音又是否容易被壓制?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資訊的洪流中,我們如何不被單一的聲音所裹挾,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維,那將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评分

拿起《政治與資訊的交鋒》這本書,腦中立刻浮現的是最近幾年台灣社會經歷的幾場大型政治運動,以及它們背後推波助瀾的各種資訊傳播方式。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事實」都不是單純的客觀存在,而是經過了一層層的篩選、加工、甚至是扭曲。這本書名恰恰點出了這個核心問題:政治的運作,如何與資訊的傳遞糾纏在一起,甚至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我期待作者能帶我們深入剖析,當政治成為一場資訊的戰爭,其中的勝負關鍵又在哪裡? 尤其想知道,書中會不會觸及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層面,比如大數據分析、演算法推薦,這些高科技工具在政治宣傳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現在很多訊息都是透過演算法推送到我們眼前,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興趣」,實際上會不會是「被安排」的?如果能有這方面的探討,那對我理解網路時代的資訊獲取,以及它對政治判斷造成的影響,將會是極為寶貴的啟示。畢竟,了解這些「幕後」的運作機制,才能讓我們有更清醒的判斷力。

评分

翻開《政治與資訊的交鋒》的目錄,看到一些似乎在探討訊息真實性、網路輿論生態的章節,讓我感到一絲熟悉,也有一絲不安。這幾年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被海量的新聞、評論、八卦轟炸,有時候真的覺得眼花繚亂,甚至懷疑自己所接收到的訊息是不是真的。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揭示政治鬥爭背後,那股隱藏在資訊洪流中的暗流。不知道作者會不會帶我們去辨識,哪些是真心話,哪些又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精心編造的謊言。 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方法,來幫助我分辨網路上各種言論的可信度。有時候看到一些極端的言論,或是充滿煽動性的標題,真的很難克制住情緒,也很難判斷事情的真相。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工具或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客觀地看待政治議題,而不是被情緒左右,那就太好了。畢竟,在這個資訊越來越複雜的時代,獨立思考和辨別能力,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政治與資訊的交鋒》,封面上「交鋒」兩個字就挺吸引人的,不知道裡面講的是什麼樣的你來我往。我平常對政治新聞稍微有點關注,但有時候覺得訊息太多、太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分辨真假,尤其是網路上的資訊,有時候傳得比什麼都快。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探討政治角力跟資訊傳播之間的關係,這點我還蠻好奇的。不知道作者會不會從台灣的在地脈絡出發,分析一下我們這塊土地上,政治人物或政黨是如何運用媒體、網路來影響輿論,又或者,我們這些讀者又是如何接收、解讀這些資訊的。 我對書中可能會探討的「資訊戰」或是「假新聞」議題特別有興趣。畢竟這幾年下來,假新聞的氾 تحميل染了整個輿論場,有時候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甚至影響到選舉結果。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實際的案例分析,像是某個選舉期間,出現了哪些影響重大的假消息,它們是怎麼被製造、散播出去的?又或者,針對這些假消息,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效的辨識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這些一般民眾不至於被蒙蔽。如果能有實用的方法論,那這本書就真的太有價值了。

评分

這本《政治與資訊的交鋒》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不少我平常在追蹤的新聞事件。台灣的政治環境一直以來都充滿了戲劇性,而媒體和社群平台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越來越吃重。我一直在思考,當一個政治人物或一個政黨,掌握了大量的資訊管道,甚至是能夠影響傳統媒體的報導方向,那麼對於一般民眾的認知,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例如透過精心設計的社群媒體貼文,或是選擇性地釋放新聞,來塑造公眾對某個議題或某個人物的看法? 而且,我還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後真相時代」這個概念。感覺現在很多時候,事實的真假好像已經不是重點了,而是能不能打動人心、製造情緒。政治人物是不是很擅長利用這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支持者,或是打擊對手?如果這本書能夠帶我們了解,在政治角力中,資訊是如何被「操弄」的,那對我理解當前的政治局勢,肯定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深刻的分析,而不是流於表面的敘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