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东南亚(古称「南洋」)的兴趣最早可能萌生于儿童时期,日后陆陆续续地进行了一些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尤其注重做一些田野调查,获得一些成果。本书希望能提供对东南亚华人问题作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
作者简介
曹云华
1956年出生于广东梅州。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所长。
长期从事东南亚问题的研究与教学,主攻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华侨华人问题。
曾经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菲律宾菲中资源发展中心、马来西亚马华文化文化协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着作有:
《新加坡的精神文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亚洲的瑞士-新加坡启示录》、《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主编)、《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主编)、《探究亚太;新秩序》、《新中国-东盟关系论》。
绪 论
壹、研究现状、意义、拟突破的范围
贰、关于文化适应
第一章 作为东南亚人的华人
壹、谁是东南亚华人
贰、东南亚华族的形成
参、特殊的少数民族
肆、民族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关系
伍、路在何方?
第二章 东道国对华人的反应
壹、一元性文化与多元性文化
贰、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参、东南亚当地民族的华人观
肆、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政策
伍、个案分析:新经济政策对马华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三章 初级阶段的文化适应:容忍与接受
壹、语言
贰、生活方式
参、跨民族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第四章 高级阶段的文化适应:认同与融合
壹、政治认同
贰、族际通婚
参、宗教信仰
第五章 新的文化模式
壹、概论
贰、个案分析之一:马华文化
参、个案分析之二:土生华人文化
第六章 客家人的文化适应
壹、客家人是谁?
贰、客家领袖
参、客家文化
肆、坚守客家文化阵地
伍、结论
第七章 泰国新华人的文化适应
壹、泰国新华人的构成
贰、从中国大陆到泰国的新华人
参、泰北地区的华人
肆、新华人的地位与作用
伍、结论
附录一 与泰国华人一起过年
壹、古老而又年轻的曼谷唐人街
贰、在华人朋友家里吃年夜饭
参、詹益钦先生一家
附录二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壹、东南亚华商的特点
贰、东南亚华商的自我定位
参、东南亚华商可以大有作为
一直以来,对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窥探其深层的生活样貌与文化脉络。最近偶然翻阅到这本《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虽还未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我对台湾这个移民社会自不必说,也深切体会到不同族群在历史洪流中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东南亚的华人,他们远离故土,在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异域落地生根,面对的挑战想必更为复杂,他们的“变异”与“保持”之间,又会呈现出怎样精彩绝伦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在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格局下,他们的语言、宗教、节日、家庭观念,乃至饮食习惯,是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与传承?这本著作,是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理解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韧性?我期待它能提供具体的个案研究,而非泛泛而谈,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东南亚华人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仿佛在描述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心挣扎,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文化适应”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接受,而是在尊重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又积极地与当地社会进行对话、互动,并从中汲取养分。东南亚华人的经历,在我看来,更是将这种复杂性推向极致。他们在殖民时期、国家独立、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维系族群的认同,又如何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让自身的文化产生新的变异,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在许多东南亚国家,华人不仅是经济的活跃力量,更是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不是保留了许多我们大陆或台湾已经淡化的传统习俗?又或者,他们为了融入当地,发展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变异”与“保持”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评分读到《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想象一下,在泰国曼谷的唐人街,古老的庙宇与现代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华人用泰语与当地人交流,但过年过节时,又会挂起红灯笼,祭拜祖先,这不正是“变异”与“保持”的生动写照吗?或者在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语言,是否已经融合了马来语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马来西亚华语”?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在与伊斯兰教、佛教等本地宗教的互动中,产生了新的理解和实践?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图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某个家族几代人在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或者某个社群在教育、婚姻、商业活动中的文化适应策略。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的叙述,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东南亚华人是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并在异乡繁衍出独特的文化。
评分单看《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我一直觉得,文化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不断与外界互动中,产生新的变化,但同时,核心的认同感又会驱使人们去“保持”那些最根本的元素。东南亚华人,作为全球华人族群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故事,无疑是文化适应的活教材。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读“变异”?是外在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的改变,还是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上的潜移默化?而“保持”又体现在何处?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还是通过宗教、宗亲会等形式维系的社群联系?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寻找并维系自身独特性的生动记录。我非常期待通过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承的复杂与伟大。
评分《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这个书名,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于“身份”与“归属”的思考。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经历了多次身份认同变迁的社会,我们更能理解,当一个族群身处异乡,想要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时,又必须与当地社会建立联系时,所面临的挑战有多么巨大。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调整过程。我很好奇,在东南亚不同的国家,华人社群的“文化适应”路径是否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尼,华人社群的经历与在新加坡的华人社群,在“变异”和“保持”的侧重点上,会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是政治环境,经济地位,还是与当地主流文化的接触程度,这些因素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国界的比较研究,或者深入分析某个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华人社群,来揭示这种文化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