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理论
.论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浪漫的社会主义者?─ 研读马克思早年的法学着作有感∕陈新民
.革命与政治正当性:施密特、鄂兰与勒弗的解释∕蔡英文
.政治语言的追溯与政治理性的捕捉:比较两位英国学者John Pocock与John Dunn的政治思想研究∕陈思贤
.「民之父母」与「始作俑者」之先秦儒家宪政思想端绪论稿∕李念祖
.霍布斯早期的民主理论∕萧高彦
.国家理性∕张旺山
.韦伯与许密特论现代国家与政治∕姚朝森
.论Tamanaha之非本质主义的法律观∕李俊增
宪法与人权
.论集会自由之事前抑制∕李震山
.走向规范宪法──从台湾的经验看大陆的选择∕苏永钦
.「政府资讯公开法」修正刍议∕汤德宗
.从德国公务员结社权论我国公务人员协会法∕董保城
.集会游行法修法之探讨与建议∕蔡震荣
.论集会游行权利保障──兼评现行法制与修法草案∕蔡庭榕
.从全球化观点省思平等权之意义与适用∕廖元豪
.独立与分歧:台湾司法权威的危机∕陈淳文
行政与救济
.人民公法权利义务之继受∕陈 敏
.我国公立大学公法上财团法人化之研究──德国法与美国法之观察∕黄锦堂
.从推动资通讯产业之需求检讨政府部门之设计与职掌划分∕刘孔中
.担保国家与担保行政法──从2008年金融风暴与毒奶粉事件谈国家的角色∕林明锵
.诉愿案件「法律上」与「事实上」利害关系之判定基准──以「诉愿权能」之探讨为中心∕林三钦
.违反秩序行为之违法性与主观责任∕陈清秀
.法治国视角下之行政裁断权与法规制定权的关联分析─试观台湾法治国图像的一个剖面∕李建良
.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之国家赔偿责任∕詹镇荣
.民间参与公共建设与国家赔偿∕简玉聪
.行政调查之研究──以消费者保护行政为例∕赖恆盈
.从法国法论独立机关于行政争讼上之地位∕吴秦雯
.我国和美国、日本预防接种受害救济制度之比较研究∕张文郁
附录:吴庚大法官简历
序
民国九十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欣逢吴大法官孟庚先生七十华诞,吾等或为同道后进,或为受业门生,相约恭撰论文成集,以示对先生道德文章之尊崇,并表恭祝福寿安康之忱。
先生出身海南官宦世家,然因时代变乱,世难纷扰,而成长于苗栗客家庄,自幼失怙,家境并非宽裕。惟先生天资聪敏过人,幼承慈母督课,龆龄即读《古文观止》,并背诵唐诗,奠定深厚之国学基底。及长考入名校省立新竹中学,六年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台湾大学法律系。取得法学士之后,因受萨孟武老师之影响,深体公法学与国家学二者紧密不可分,毅然选择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就读,接受国家学之洗礼。期间并通过司法特考。于任检察官数载后,先生取得奥地利天主教会奖学金,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政法学院」深造,师从公法大家温克勒(W. Winkler)教授。当时的维也纳大学法律学与政治学尚未分途,先生受其教化,读选欧陆各家大师之法学、国家学、社会学及哲学等经典,濡沐其间,融而贯之,为其日后之学问成就奠定广博而坚实之根基。综观先生求学过程,不仅受严谨完整之法学训练,并涵泳国家学、社会学、哲学等之深厚学养,是其学问论着乃能横跨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律诠释学及政治哲学,自成一家之言。今日台湾学术的发展受美国影响分工愈趋精细,法律学与政治学明显分途,因此学术界能与先生并驾媲美,而纵横攸游于科际之间,并横贯融通不同学科,成就渊博宏伟之学问体系,具开未来之功者,环顾四周似无一人。
先生学成归国,执教母校政治系,讲授课程妙喻生花,生动有趣,且论理鞭辟入里,举证旁征博引,理论实务相互印证,阐发学问之奥义于谈笑风生间,诸生忽而屏息凝听,忽而哄然大笑,课堂之上绝无冷场,毋怪乎莘莘学子莫不争竞受其亲炙。
先生于宪法、行政法学植深厚,又有司法实务经验,于民国七十四年,以四十五岁之青年俊秀即获擢拔任司法院大法官。先生任职大法官前后达十八载,时间横跨解严及废除动员戡乱体制前后,正值我国自由法治体制百废待兴之际。惟这时期的大法官所学多囿限于民、刑或诉讼法,精研公法学者除翁大法官岳生外,几乎只有先生一人。加诸大法官释宪主要以会议方式进行,与会者多达十余人,倘会议中每位大法官天马行空各抒己见,空言咄咄,争论盈庭,释宪工作将迟缓难行。先生以其公法学暨国家学之宏博涵养,缜密敏锐之论辩思维,渊深厚实之国学基底,以及司法书类写作之娴熟,遂成为大法官释宪工程之中流砥柱。诸多解释之作成,端赖先生从盈庭议论中,折衷统合,爬梳整理,以深厚之学理融贯之,援国内外法例论证之,方能奏其功。倘观诸当时环境司法院内外保守氛围尚浓,大法官解释不能只求论理之贯彻,尚需兼顾其可接受性,即知箇中之艰辛。谓先生于吾国民主与自由法治原则之确立,居功厥伟,绝非过誉。
先生胸怀旷豁,朴实无华,正直耿介,淡泊宁静,虽望之俨然,实幽默风趣,平易温厚,乐于助人。于学生后辈尤倾力相助,视如本家子弟,多所提携,不求回报,其恩泽广被,为人感念称颂久矣。然先生德行最值表彰者为其对司法正义之坚持,生平尝谓法官当以正义作为终身志业,并以詹森名言「个人之政治理念和意识塑态均应避免渗杂在法理之中」作为任职大法官时之座右铭。斯言斯德向为先生履践不已之准则,足堪为吾等后学之表率。
吴大法官孟庚先生七秩华诞
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谨志
《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吴庚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吴庚教授在台湾法学界的地位,相信不必我多言,他的学问早已深入人心,桃李满天下。这次汇集如此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他老人家祝寿,这本身就是一次对知识传承与学术致敬的盛大仪式。 我个人对于本书的“政治思潮”部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台湾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都充满了活力,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辩论。不同的政治思想,如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各种本土化的思潮,在这片土地上相互激荡,塑造着我们社会的形态。这本书中,想必会有不少学者,会深入剖析这些思潮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台湾的具体表现。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些政治思潮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国家建构和治理模式的。例如,在强调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思潮影响下,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如何演变的?在讨论国家发展与社会公平的议题时,不同的思潮又会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思潮是如何在实际的政治决策和法律制定中发挥作用的? 而“国家法学”部分,我想更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吴庚教授的学术强项,我们可以预见,这里会有对国家主权、宪法解释、行政效率、以及司法独立等关键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当今世界,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还是国内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对国家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本书是否会聚焦于这些挑战,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分析? 总而言之,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份庆祝生日的礼物,更是一次对台湾政治与法学界思想火花的汇聚。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那些塑造我们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以及那些指引我们国家未来方向的学术智慧。
评分这本《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吴庚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久以来受教于吴庚教授,或者对台湾法学界有一定关注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吴庚教授的名字,在台湾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领域,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是泰斗级别的存在。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提出的许多理论和见解,都对台湾的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祝寿论文集,顾名思义,汇集了众多学者为吴庚教授祝寿而撰写的论文,题材自然围绕着“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这两大核心领域展开。我们可以预见,这些文章的作者,必定是与吴庚教授有学术渊源,或是深受其学术思想影响的当代法学研究者。因此,论文集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毋庸置疑。 从“政治思潮”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期待的,可能是对现代民主国家治理理念的探讨,包括权力分立、人民主权、人权保障等经典议题在台湾情境下的演变和挑战。或许会有学者借此机会,反思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得失,探讨不同政治思潮在塑造台湾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更进一步,也可能涉及一些前沿的政治理论,例如后现代思潮、社群主义等,如何与台湾的现实政治相结合,引发新的思考。 而“国家法学”的部分,则更直接地指向了吴庚教授的学术专长。我们期待看到对国家组织、国家权力运作、以及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这可能包括对宪法解释、行政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司法审查的实践、以及地方自治等具体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台湾面临诸多内部改革与外部挑战的时刻,学者们如何结合吴庚教授的学说,为国家法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将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总而言之,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份对吴庚教授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台湾政治与法学研究现状的一次集中检视和未来展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台湾政治法治发展脉络,或是希望站在学术前沿汲取智慧的读者,这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贵文献。
评分手捧《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吴庚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前辈的敬意。吴庚教授的名字,在台湾法学界,尤其是在宪法和行政法领域,简直就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无数后辈前行。这次能有这样一本汇集了众多杰出学者为他祝寿并探讨其学术思想的论文集出版,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 我对书中关于“政治思潮”的探讨部分尤其充满期待。台湾的民主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政治思潮演变史。不同的思潮,如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各种本土化思潮,都在不同时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治走向和法律制度的构建。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例如在台湾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新的政治思潮如何应运而生,它们又如何挑战和重塑原有的政治格局? 此外,我想了解的是,这些政治思潮是如何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得到体现的。例如,在涉及身份认同、族群平等、或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时,不同的政治思潮往往会催生出截然不同的法律主张和政策方向。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示政治思潮如何转化为法律条文,又如何影响司法的判断? 而“国家法学”部分,相信会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正是吴庚教授的学术专长所在。我们可以期待,学者们会围绕着国家权力如何合法化、如何受到有效制约、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履行其基本职能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也会有学者,结合当前台湾面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挑战,探讨国家法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份对吴庚教授的献礼,更是一次对台湾政治法治前沿问题的深入挖掘。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台湾政治运作机制,以及希望在理论层面获得启发的读者来说,这本论文集都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宝贵阅读体验。
评分翻开这本《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吴庚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种对学术殿堂的崇敬之情。吴庚教授在台湾法学界的影响力,就像一块基石,支撑起一片广阔的天地。他的著作,即使是初学者,读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严谨与深刻。如今,集结如此重量级的学者,以“政治思潮”和“国家法学”为主题,为他老人家祝寿,这本身就极具分量。 我特别好奇“政治思潮”在本书中的呈现方式。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政治生态复杂多变的社会,各种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猜测,书中会有不少学者,会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度,去梳理这些思潮是如何在台湾生根发芽,又是如何与西方的、乃至全球的政治理论产生对话。 例如,关于民主的本质、公民参与的边界、以及政党政治的演变等议题,都离不开具体的政治思潮的支撑。本书是否会探讨,例如民粹主义思潮在台湾的抬头,对其法治和民主制度可能带来的冲击?又或者,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意识形态如何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联系,并进一步影响国家法学的解释与实践?这些都是非常引人遐想的议题。 而“国家法学”部分,更是吴庚教授的“主战场”。我们可以期待,其中会包含对国家组织形式、权力运行机制、以及法律在维护国家秩序中的核心作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或许会有学者,从比较法的角度,审视台湾现行的国家制度,并结合政治思潮的变化,提出改革的建议。 总之,这本论文集就像一场盛大的学术对话,它不仅是对吴庚教授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台湾政治与法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集结号。对于任何对国家治理、法律制度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濃厚興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台湾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理论。
评分收到这本《政治思潮与国家法学:吴庚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吴庚教授的名字,对于许多在台湾法学院学习过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宪法”与“行政法”的代名词,他的讲课总是那么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这次能够集结这么多学者的心血,为他老人家贺寿,并且深入探讨他最为擅长的领域,这本身就意义非凡。 我个人对“政治思潮”这块尤其感兴趣。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常常面临各种不同意见碰撞的社会里,政治思潮的演变与国家的法治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这本书里,想必会有不少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不同时期影响台湾政治发展的思想流派,比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乃至一些本土思潮的兴起。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潮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中体现,又是如何与国家法学相互作用,塑造我们的法律体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探究。 例如,在人权保障方面,不同的政治思潮对于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平衡,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也会直接反映在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上。这本书会不会有学者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台湾在转型正义、社会公平等议题上的实践,并从政治思潮的视角,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法律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看到这样的讨论。 而“国家法学”的部分,我想更不用说,肯定是吴庚教授赖以成名的领域。我们可以想象,里面会有对现行宪法解释的深入剖析,对行政权力如何受到制约和监督的讨论,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当前台湾社会面临的棘手法律问题,比如两岸关系下的国家主权认定、能源政策的法治依据等。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更像是一本活的教材,它承载着一位泰斗级学者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下台湾法学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切思考。对于我们这些关心台湾法治进程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以及那些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法学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