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八九年世界银行在分析当时非洲的情境时,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应用于分析政治发展的研究中,尤其用来描述如同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
是以,去探讨中国地方人大在经历经济发展与权力不断市场化后,所产生的「治理危机」;并借由检视其治理能力弱化的因果关系,以便论证本书的研究主轴:即地方人大的合法化能力,正是其国家能力的展现,合法化能力高,则其与民众的关系势必相当紧密并能获致民众的信任。合法化能力愈低,则其弱化程度愈高,最终导致国家的空洞化;而组织弱化的结果,则民众愈加疏离、认同感愈低、对于政府信任感低落等等危机。的确,原本应该扮演地方民众福祉代言人与保护者的地方人大,由于回应性不足,产生治理能力持续弱化,甚而危及国家能力的运作等等「治理危机」。
因此,如何透过其合法化能力的完善并建构一套应有的治理能力,改变过去强调「统治」(government)的作为,由强调「治理」(governance)取代之,以便由治理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进而提升国家能力,并且勾绘出一个具备有服务型国家能力的地方民意机关之图像,实乃本书之目的。
作者简介
潘兆民(Chao-Min Pan)
学经历
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大陆社会暨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大陆政治改革、地方治理、政治经济发展
表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绪论:地方人大治理问题的再思考
第一节 治理思维的转变对地方人大的影响
第二节 治理观点对地方人大履职问题的诠释
第三节 分析途径──国家能力的评估
第四节 文献分析
第二章 地方人大的制度理论基础与反思
第一节 地方人大回应性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制度与国家能力的争议
第三节 提升国家力的策略论辩
第四节 地方人大治理能力的弱化
第三章 现阶段地方人大治理制度的变迁与成长
第一节 沅江实验与与磁县模式
第二节 新晃改制
第三节 「小人大」会议模式与参与式预
第四节 听证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人大代表日
第四章 地方人大的制度困境──治理能力的危机
第一节 利益表达机制的困境──「信任差距」
第二节 地方人大身分结构的不合理
第三节 缺乏公民参与治理的平台
第五章 落实地方人大国家能力的建议
第一节 更佳治理能力的建构
第二节 完善地方人大的合法性机制
第三节 地方人大绩效机制的提升
第四节 回归民众的信任与善治的落实
附录一 乡镇人大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纪要
附录二 基层民主与乡镇党政领导人选举学术研讨会纪要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参考书目
读到《利益等待制度: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哇,这听起来就是那种需要仔细啃读、不断思考的书。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语境下,“人大”这个词,大家多少都有点概念,但具体到“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我感觉很多时候,外界的理解都比较模糊,甚至存在刻板印象。而“利益等待制度”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台湾社会对于“利益”的感知和分配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对制度如何保障、如何分配、如何限制利益的运作,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当看到“利益等待”这个说法,我立刻联想到,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制度性的设计,让某些利益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特定的流程,或者存在一种时间上的延迟?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很多博弈、协商,甚至是一种权力资源的分配与制衡。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种“等待”的机制,以及它如何影响地方人大在“治理”过程中的实际表现,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治理能力”,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还是其他更为复杂的维度?而且,在大陆的政治现实下,地方人大如何在这种“利益等待制度”中发挥作用,它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存在哪些限制?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名《利益等待制度: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光是标题就让人觉得很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中国大陆的政治运作,尤其是在地方层面,地方人大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它们实际的权力边界和运作逻辑,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内容,但光从书名推测,作者应该花了大量的心血去钻研“利益等待制度”这个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在台湾,我们对于“利益”的解读,往往与“分配”、“资源”、“权力”等紧密相连,而“等待”则可能暗示着某种机制性的滞后,或者是一种策略性的延宕。将这两个词语并列,再冠以“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个理论框架套用到实际的中国地方人大运作上的。特别是“治理能力”这个词,它不仅仅是关于“权力”或“功能”,更是指向了一种能否有效达成目标、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能力。在理解中国的政治现实时,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些二元对立的思维,认为人大是橡皮图章,或者反之,认为其权力巨大。但“治理能力”的分析,或许能提供一个更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其在复杂政治生态中的真实作用和局限。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去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地方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各种动态平衡和潜在张力。
评分《利益等待制度: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大陆的政治运作,尤其是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和实际功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对“利益”的感知和讨论,往往与选举、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紧密相关。而“利益等待制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暗示了一种非即时的利益实现方式,或者是一种通过制度性流程来缓和、引导利益的机制。这让我开始联想,在地方人大这样的政治实体中,它如何在这种“等待”的制度中发挥作用?它的“治理能力”是否就体现在如何管理这些“等待”,如何在漫长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决策和资源分配?很多时候,我们对中国大陆的地方人大,可能存在一些比较单薄的印象,认为其权力有限,或者只是一个走过场的机构。但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利益等待制度”这个独特的理论框架,去深入剖析其“治理能力”,那无疑会提供一个非常深刻的洞察。我期待书中能够解答,这种“等待”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地方人大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而它的“能力”又是在哪些方面得到了体现,又可能在哪些方面受到限制。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去细细品读、深入思考的书。
评分《利益等待制度: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这个书名,光是看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学术的气息。我平常关注两岸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而关于中国大陆地方人大运作的深入研究,相对而言,在台湾这边似乎不是那么普遍。很多时候,我们对大陆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地方层级的运作,会有一种比较笼统的认知。而“利益等待制度”这个概念,听起来就非常新颖,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于“利益”的直接获取或分配的理解,而加入了“等待”这个维度。这让我思考,是不是存在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使得利益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一个“等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如何被地方人大所塑造,或者说,地方人大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治理能力”这个词,更是把重点放在了地方人大能否有效运作,能否达成某种公共目标。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描述性地介绍地方人大,更是试图通过“利益等待制度”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剖析和评估其真实的“治理能力”。这种分析,我觉得会比单纯的制度介绍更有深度,也更能触及到中国大陆地方政治的内在逻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想过的观察角度,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地方政治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利益等待制度: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的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台湾,我们经常讨论“利益”如何在社会中流动和分配,以及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利益等待制度”这个说法,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并非直接、即时发生的利益机制,而是一种有过程、有等待的安排。这很可能涉及到资源分配的延迟,或者是某种程序的审慎。再加上“中国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地方人大在中国政治体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尤其是在地方层面的“治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结合“利益等待制度”这个视角,我想象着作者可能在分析,地方人大是如何在这种制度框架下运作的,它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如何管理和引导这些“等待”中的利益,以及如何在等待的过程中保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这种研究视角,似乎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对地方人大“权力大小”的简单判断,而是去关注其在实际运作中的“能力”本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治理能力”的,又如何通过“利益等待制度”来具体分析和评估这种能力。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中国地方政治提供了一个非常特别且引人入胜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