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外交史
  • 西方近代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政治
  • 欧洲史
  • 外交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爲本出版社专门针对研究所与国家考试所出版之系列性书籍之一。作者借由在补习班之百人大型教学方式与教导数人家教课程之多年教学经验,加上长期对台大政治所国际关系组、政治大学外交所国际关系组、外交特考之「西洋近代外交史」考题关注与精心研究之下,而撰写之考试用书籍。作者希望借此得以提供即使未曾在大学研修相关课程之考生,亦可在此书深入浅出、论述清晰、条理分明之引导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靠着自习之功夫,即能从容应付研究所与国家考试。

  本书之编撰内容共分成:绪论、拿破崙战争与维也纳会议、欧洲协调制度的建立与门罗主义、欧洲的革命风潮与强权关系之变化、欧洲协调制度的崩溃、民族统一运动与国际冲突、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与调整、殖民地扩张的冲突与反俾斯麦同盟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影响、理想主义的挫败与二次大战、冷战的开启与和解、后冷战时期与美国霸权的挑战等十二章。另外,除第一章绪论之外,本书在各章后均附有「摘要汇整」与「重要考题解析范例」,并于书籍撰写有「附录:西洋近代外交史大事纪要」,这三者对于准备此科考试者相当重要,更是书中的精髓之所在。

  本书之编撰,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特色。第一,准备考试课程导引。本书「导读」之内容,具有相当精辟与完整之阅读与记忆方式导引,详细读之与实行,必能大有斩获。第二,考题汇整与考试重点分析。本书在每章节内容之前,均有考题回顾,借此,读者可知研读之重点与准备考试之趋向。第三,重要议题汇编。此乃是补充各章节论述内容之作,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特别重要的议题而论者。第四,各章节摘要汇编。本书在各章之后,均有绘制成比较表之摘要整理,此乃是考试必记之重点。其不仅有助于平日之记忆,更是考前几个小时复习之重要笔记。第五,重要试题精析。本书每章之后,特地选出数题重要考题而解析与试答,以供考生答题论述方式之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题材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满足您对详尽、非人工智能风格文本的需求,同时确保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的内容。 --- 探索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几部重量级历史著作的深度导读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浩瀚海洋,每一部优秀的著作都是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洞察过去的航船。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三部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著作,它们将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磅礴气象与复杂人性。 一、《帝国黄昏:拜占庭的千年荣光与覆灭》 作者: 莱昂纳多·维斯康蒂(虚构历史学家) 页数: 约 980 页(正文,不含注释与附录) 主题聚焦: 罗马帝国东部——拜占庭帝国(330年—1453年)的全面解析。 这部鸿篇巨制,是迄今为止对拜占庭帝国研究最为详尽和立体的作品之一。作者维斯康蒂,一位深耕于君士坦丁堡历史研究的学者,摒弃了传统上将拜占庭视为希腊化罗马尾声的简单论调,而是将其塑造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宗教和政治生命力的“中世纪的巨人”。 核心结构与深度解析: 全书分为七个宏大卷册,层层递进,构建了拜占庭从狄奥多西一世分治到君士坦丁十一世殉国,长达千年的兴衰史。 卷一:罗马的延续与革新(公元 330-565 年): 重点剖析了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后的城市规划、早期的基督教化进程,以及查士丁尼大帝的“光荣复兴”。维斯康蒂对《查士丁尼法典》的社会意义,而非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阐释尤为深入,揭示了这部法典如何巩固了帝国的官僚体系,并在数百年间成为地中海世界秩序的基石。特别是对苏菲亚大教堂的建造过程及其宗教象征意义的描绘,细致入微。 卷二:中世纪的阵痛与转型(公元 610-843 年): 这一部分聚焦于帝国在萨珊波斯和早期伊斯兰扩张下的生死存亡。本书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在于对“圣像破坏运动”的分析。作者认为,这场宗教争议并非简单的神学分歧,而是帝国中央集权与地方特权、意识形态统一与军事需求的复杂博弈。通过对大量教义辩论文献的梳理,展现了帝国如何在内耗中重塑其军事结构(“军区制”的成熟)。 卷三与卷四:马其顿王朝的黄金时代(公元 843-1081 年): 详细记录了帝国在巴兹尔一世、巴西尔二世等皇帝治下的军事扩张和文化复兴。作者对“喀尔迪亚之锤”巴西尔二世的治军方略进行了细致的军事地理分析,特别指出其对保加利亚的征服,不仅是地缘政治的胜利,更是对“罗马人”身份认同的巩固。同时,对奥克松学派和马其顿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也有专门章节,展示了拜占庭艺术如何从早期的象征主义转向更具人情味的表达。 卷五:科穆宁王朝的回光返照(公元 1081-1185 年): 重点探讨了诺曼人的威胁、塞尔柱人的崛起,以及与西欧力量(尤其是威尼斯)日益增长的紧张关系。维斯康蒂的叙述引人入胜地展示了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如何在外交手腕和军事改革之间艰难维持平衡,并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酝酿过程做了极为详尽的铺垫,剖析了东西教会的隔阂如何最终被世俗利益所吞噬。 卷六与卷七:帝国的解体与最后的挣扎(公元 1185-1453 年): 笔锋转向了拉丁人统治后的短暂复兴(尼西亚帝国)以及帕莱奥洛戈斯王朝的末期。作者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提供了详尽的背景分析,并侧重于君士坦丁堡城防的系统性衰弱。结尾的章节极其沉痛,描绘了城破之夜的细节,强调了拜占庭知识分子流散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 学术价值: 《帝国黄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叙事宏大,更在于其对原始史料的驾驭能力。书中大量引用了普罗科皮乌斯、阿纳·科姆妮娜等人的著作,并结合了考古学和钱币学证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饱满、充满悲剧色彩的拜占庭世界。 --- 二、《丝绸之路的幽暗角落:中亚绿洲城邦的商业网络与社会结构》 作者: 艾米莉亚·萨拉戈萨(历史地理学家) 页数: 约 750 页 主题聚焦: 丝绸之路上,从汉代至唐宋时期,粟特、大食、吐蕃等族群在河中地带(Transoxiana)的经济互动、宗教渗透与身份认同的变迁。 本书聚焦于一条经常被宏大帝国史所忽视的“缝隙”——那些散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靠商贸生存的绿洲城邦。萨拉戈萨教授的视角独树一帜,她主要关注的不是丝路的宏观政治走向,而是构成这条贸易动脉的商业精英、地方治理模式以及跨文化适应。 关键研究领域剖析: 1. 粟特语世界的商业渗透: 萨拉戈萨对粟特商人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考察。她不仅仅罗列了粟特人的贸易路线,更深入挖掘了其家族网络、契约形式以及信仰体系(拜火教、摩尼教、景教)。通过对出土文书(如阿纳斯塔西乌斯的手稿、吐鲁番文书残片)的解读,展示了粟特语如何在不同地域成为商业通用语,形成了一种基于血缘和商业信誉的“跨国公司”雏形。 2. 绿洲城市的生态与权力结构: 萨拉戈萨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重建了撒马尔罕、布哈拉、高昌等地在不同时期对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机制。她指出,城市的生存与其说是依赖于帝国的保护,不如说是依赖于地方贵族对灌溉系统的有效管理。书中详细比较了汉代郡县制、中晚唐藩镇管辖以及后突厥化背景下城邦自治权力的演变。 3. 宗教与身份的流动性: 本书对“信仰的商品化”进行了尖锐的探讨。佛教如何通过赞助人(通常是富商)传入,以及景教(聂斯脱里派)如何在粟特社区中得以传播,甚至在唐朝宫廷中获得一定地位。萨拉戈萨挑战了传统观点,认为在绿洲深处,宗教的服从度往往低于商业合作的必要性,形成了高度的宗教兼容并蓄的社会氛围。 4. 唐朝与中亚的张力: 详细分析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下降,以及吐蕃、回鹘对西域的直接干预。作者通过对边境冲突中俘虏与赎金记录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利益如何在军事对抗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冲突的诱因,也是缓和矛盾的润滑剂。 研究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微观史料”的偏爱。它摒弃了对帝王将相的过多关注,转而聚焦于商人的账簿、宗教场所的捐赠记录、以及地方官员的冗杂报告。这种聚焦使得读者得以窥见古代全球化网络中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推动者。 --- 三、《启蒙之火与社会根基: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阶层研究(1715-1789)》 作者: 弗朗索瓦·杜邦(社会史学家) 页数: 约 850 页 主题聚焦: 详细解构法国波旁王朝末期,贵族阶层内部的分化、经济困境以及其在文化和政治上对革命的复杂作用。 杜邦教授的这部著作,是对法国大革命起因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成功地将焦点从第三等级的激进思想转移到主导了法国社会近两百年的统治阶层——贵族,探究其内部的矛盾、衰落与顽固。 结构与深入分析: 本书被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旨在揭示贵族如何在“旧制度”的最后几十年中,从既得利益者异化为体制的掘墓人。 第一部分:贵族身份的谱系与分裂: 杜邦清晰地区分了“穿袍贵族”(通过官职购买特权)、“佩剑贵族”(传统世袭贵族,主要集中在军队和宫廷)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他深入分析了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如何引发了激烈的“等级歧视”。例如,对“荣誉的战争”(la guerre des honneurs)的描述,展示了不同贵族群体之间,在礼仪、着装、甚至婚嫁政策上为了维护或提升地位所进行的无休止的竞争。 第二部分:经济基础的侵蚀与适应: 这是本书最具数据支撑的部分。作者利用详尽的财政记录和地产清单,量化了十八世纪后半叶,贵族收入来源的结构性变化。他证明了,尽管贵族依然拥有大量土地和免税特权,但由于农业技术革新缓慢、新兴商业投资受限(受制于贵族荣誉准则),以及宫廷开支的不断膨胀,许多地方贵族实际上陷入了债务危机。他们对封建权利(Banalités)的强硬征收,被证明是加速农民不满的直接导火索。 第三部分:启蒙思想与贵族的反思: 杜邦挑战了将贵族视为启蒙运动的纯粹对立面的观点。他详细考察了许多贵族知识分子(如伏尔泰的赞助人、一些沙龙的主持者)是如何在思想上接纳了部分启蒙理念,但又在政治上极力维护其特权。书中特别关注了“贵族反抗”(即路易十六初期贵族对王室集权的反扑),指出贵族试图在君主专制与人民主权之间建立一个基于自身利益的“宪政”框架,但最终因其自我中心而被历史潮流抛弃。 革命的引爆点: 结论部分精妙地总结了贵族在1789年的角色:他们是首先呼吁召开三级会议的群体,却也是最无法接受权力被稀释的群体。他们的保守与分裂,无意中为第三等级的激进变革提供了操作空间。 阅读体验: 这部作品的叙事严谨,论证细密,大量图表和原始引文的使用,使得复杂的社会结构一目了然。它为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深层社会动力,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立曾


  考取中山大学中山所(政治组)与政治所博士班、政治大学东亚所与外交所博士班以及台湾大学政所(国关组)共计五个博士班,未含中英文之应考不同科目超过十二科,此成绩在台湾甚为难得。1999年,以「齐政」之笔名任教于国家补习班,教授西洋与中国政治思想史;2006年至2008年期间,又以「林强」之在硕士补习班专授比较政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2011年至2012年则以「罗立」之名任教于鼎文补习班,教授中国与西洋近代外交史、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等课程。

图书目录

导  读     1

第一章  绪  论     5
【考题回顾】     5
第一节  外交史之意义与其阶段之划分     7
壹、外交、外交史与国际关系     7
一、外交与外交史    7
二、外交史、国际关系、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史    8
贰、西洋近代外交史时间之界定    8
第二节  近代外交史前之国际大事    9
壹、十六至十八世纪间之国际政治的变迁    10
一、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与其影响    10
二、欧洲初期殖民扩张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1
贰、西发里亚条约之后的国际政治    11
一、《西发里亚条约》    11
三、《西发里亚条约》对国际政治之影响    12
第三节  分析外交史的基础理论    13
【考题回顾】    13
壹、现实主义与其相关的理论    14
一、现实主义的主要内涵    14
二、重要的相关理论-权力平衡理论    15
贰、理想主义与其相关的理论    16
一、理想主义的主要内涵    16
二、重要的相关理论    17
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19
一、资本主义导致帝国主义    19
二、帝国主义是国际冲突的源头    20
第四节  探究近代外交史议题之途径与其分析层次    20
【考题回顾】    20
壹、理性    22
一、理性的概念-最少的投入而获取最大的效益    22
二、理性与外交政策    23
贰、权力    23
一、定义与见解    23
二、权力的要素与评估的问题    24
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对权力之见解    25
参、利益    25
一、界定与问题    25
二、权力、外交与国家利益    26
肆、分析的层次    26
一、个人    26
二、国家    27
三、国际体系    28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29

第二章  拿破崙战争与维也纳会议    35
【考题回顾】    35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崙战争    36
【考题回顾】    36
壹、法国大革命    36
一、法国在西洋近代史的地位    36
二、法国大革命对西洋近代史的影响    37
贰、拿破崙战争与反法同盟    37
一、前三次的反法同盟与拿破崙的崛起    38
二、昙花一现的拿破崙帝国    38
第二节  维也纳会议与其后续发展    39
【考题回顾】    39
壹、召开维也纳会议之主要国家的态度    40
一、英国    40
二、俄国    40
三、奥国    41
四、普鲁士    41
五、法国    42
贰、维也纳会议的后续发展    42
一、拿破崙的百日复辟事件    42
二、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协定》    43
第三节  《维也纳协定》之检视    44
【考题回顾】    44
壹、负面的批评    45
一、忽视主流思想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45
二、过分重视王室与权力平衡的缺陷    46
三、普鲁士的兴起与欧洲的灾难    46
贰、正面的评价    46
一、提供对战败国以防范而不给予严厉制裁之范例    47
二、拒斥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正面观    47
三、正统、恢复与补偿等三原则维系甚为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47
四、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正义的伸张    4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49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51

第三章  欧洲协调制度之建立与门罗主义    55
【考题回顾】    55
第一节  欧洲协调制度的发展背景与内涵    56
【考题回顾】    56
壹、发展协调制度的背景    56
一、背景    56
二、协调制度的内涵与目的    58
贰、欧洲协调制度重要内容与其掌舵者    59
一、协调制度的四次主要会议    59
二、欧洲协调制度的掌舵者-梅特涅    61
第二节  对欧洲协调制度之检视    62
【考题回顾】    62
壹、终结的原因    62
一、共同威胁的消逝    62
二、大国的利益冲突    63
三、英国对镇压革命运动的反对    63
四、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    63
贰、缺陷与贡献    64
一、欧洲协调制度的缺陷    64
二、欧洲协调制度的优点    64
第三节  美国的门罗主义    65
【考题回顾】    65
壹、门罗主义的背景与内容    65
一、背景    65
二、内容    66
贰、门罗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之影响    66
一、不干涉主义与孤立主义政策    67
二、非殖民主义政策    67
三、得利解释取向的外交政策    67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69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71

第四章  欧陆的两大革命风潮    79
【考题回顾】    79
第一节  1830年代与1848年代革命风潮的背景    79
壹、自由主义对保守主义的反动    79
贰、民族主义的高涨    80
参、经济危机    80
肆、中产阶级的兴起    80
第二节  1830-1850之间的两次革命风潮    81
【考题回顾】    81
壹、一八三O年代    81
一、主要的革命运动    81
二、革命运动之检视:列强的立场与作为    84
贰、一八四八年代的革命风潮    86
一、革命的国家    86
二、列强对1848年代欧洲国家的革命之立场    89
第三节  革命浪潮后对国际形势之影响    89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91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93

第五章  英国崛起与欧洲协调制度之崩解    95
【考题回顾】    95
第一节  英国的崛起    96
【考题回顾】    96
壹、英国的崛起与其均势政策    97
一、英国霸权的开创    97
二、外交上的二大原则-光荣孤立与权力平衡    99
贰、英俄两大强国的冲突与对抗之背景    100
一、俄国政治势力大幅提升    100
二、俄国的扩张政策    101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    101
【考题回顾】    101
壹、法英联合对抗俄国战争的起因    102
一、英俄冲突对抗的起源:争夺土耳其的控制权    102
二、法俄争夺教堂控制权    104
贰、战争经过概略    104
参、战争的结果:巴黎会议与条约的签订    106
第三节  克里米亚战争之评析    106
【考题回顾】    106
壹、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的国际形势之影响    107
一、俄国势力被排除于欧洲大陆与近东之外    107
二、奥国势力的衰落    108
三、有助于义大利与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    108
四、法国的政治影响力再度提昇    108
五、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地位与成为欧陆权力平衡的关键者    109
贰、英国于克里米亚战后之均势战略    109
参、欧洲协调制度的瓦解    110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11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113

第六章  民族统一运动与其国际冲突    119
【考题回顾】    119
第一节  义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    120
【考题回顾】    120
壹、统一的背景    121
一、国际局势的转变    121
二、内部情势:统一方式的三大派    122
贰、义大利的统一进程    123
一、建构义大利统一的基础    123
二、统一事业的实际推展    125
三、真正的统一-建立义大利王国的进程    126
第二节  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    127
【考题回顾    127
壹、统一的背景    128
一、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德意志邦联    128
二、1834年普鲁士领导成立「德意志关税联盟」    128
三、1848年德意志的统一计划    128
贰、奥国的衰败与普鲁士的强大    129
一、日渐衰落的奥国    130
二、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普鲁士的强大    130
参、俾斯麦的卓越外交政策    131
一、对奥国的两面外交策略    131
二、争取俄国的友谊支持    132
三、利用法奥矛盾以争取法国的支持    132
四、拉拢义大利以彻底孤立奥国在欧洲大陆的外交    133
肆、德意志的统一战争    133
一、普奥战争与北德意志的统一    133
二、普法战争与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135
第三节  奥法战败国的外交作为与新国际形势之检视    139
【考题回顾】    139
壹、奥国与法国当时的外交政策与作为    139
一、奥国    139
二、法国    140
贰、义大利与德意志统一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142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44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147

第七章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155
【考题回顾】    155
第一节  近东问题与欧洲列强在此区域的权力竞逐    156
【考题回顾】    156
壹、近东危玑    156
一、危机的背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156
二、土俄战争    159
贰、柏林会议    160
一、柏林会议背景    160
二、柏林会议的内容以及各国的影响与反应    161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162
【考题回顾】    162
壹、俾斯麦体系建立的背景    163
一、防范法国报复    163
二、防范俄国与缓和德俄关系    164
贰、俾斯麦体系的三个主要同盟    165
一、1879年的德奥同盟    165
二、1881年的三皇同盟    166
三、1882年的三国同盟    167
第三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    168
【考题回顾】    168
壹、调整之背景    169
一、经济问题与日益严重的殖民冲突    169
二、俄奥在巴尔干半岛冲突的加剧    170
三、地中海情势    171
贰、调整的作为与影响    172
一、三国同盟之续约问题    172
二、地中海的新安排与其问题    173
三、德俄之间的《再保证条约》与其问题    174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76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178

第八章  殖民地扩张的冲突与反俾斯麦同盟体系    183
【考题回顾】    183
第一节  新帝国主义之殖民地扩张与冲突    185
【考题回顾】    185
壹、新帝国主义的特质    186
一、攫取工业原料与拓展市场    187
二、扩张性的资本主义    187
三、政治掌控与军事侵略    187
四、种族优越感的沙文主义    187
贰、列强瓜分亚非洲的冲突与和解    187
一、列强划分势力    187
二、英法的法绍达冲突与和解    188
第二节  列强的外交政策变迁    189
【考题回顾】    189
壹、法国突破孤立外交与德尔卡赛的努力作为    191
贰、俄国与义大利外交政策之转变    192
一、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与法俄交好    192
二、法义修好    193
参、英国孤立政策的终止与英法交好    194
第三节  同盟之间的对抗    195
【考题回顾】    195
壹、对抗俾斯麦体系的背景    195
贰、反俾斯麦同盟体系与其意涵    197
一、英法俄三国协商    197
二、英法俄三国协商的意涵    19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200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202

第九章  第一次大战与其影响    207
【考题回顾】    207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10
【考题回顾】    210
壹、战争的远因-历史背景    212
一、新帝国主义扩张的冲突    212
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发展的结果    212
三、军备竞赛    213
四、不稳定的两极对抗体系    214
贰、战争的近因-战前的危机    214
一、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214
二、1908年波西尼亚危机    215
三、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216
四、1911-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    217
第二节  参战国的立场与大战过程    218
【考题回顾】    218
壹、战争的导火线    218
一、七月危机    218
二、奥国的最后通牒与大战的爆发    219
贰、主要国家的态度与目的    219
一、俄国    220
二、英国    220
三、德国    220
四、法国    221
参、大战起因之分析    221
一、引起全面战争的原因    221
二、全面战争之过程概略    222
第三节  大战结果与权力结构的调整    223
【考题回顾】    223
壹、巴黎和会与其影响    224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    224
二、巴黎和会结果与影响    225
贰、国际联盟与华盛顿会议    227
一、国际联盟的成立    227
二、解决东亚问题与军备管制之华盛顿会议    227
参、集体安全之罗加诺体系    229
一、主要背景-战后的危机    229
二、罗加诺体系的主要内涵    230
三、罗加诺体系的重要影响    230
肆、集体安全的困境    231
一、国际联盟的问题    231
二、强权对国际联盟之盟约规定的挑战    231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233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236

第十章  理想主义的挫败与二次大战    241
【考题回顾】    241
第一节  二次大战的远因    243
【考题回顾】    243
壹、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    244
一、经济危机的远因-战争贷款与赔款的偿还    244
二、关税壁垒    245
贰、义德日之法西斯主义的盛行    245
参、军备管制的失败    246
第二节  二次大战的近因    248
【考题回顾】    248
壹、英法失和与美国的孤立主义    249
一、同床异梦的英法关系    249
二、美国的孤立主义    252
贰、轴心国之侵略与国际间姑息主义的盛行    252
一、日本的扩张侵略与国际的姑息    253
二、义大利的侵略扩张与国际的姑息    253
三、德国的侵略扩张与国际的姑息    254
第三节  二次大战过程概略    254
【考题回顾】    254
壹、战争的开展    255
一、法、英、苏四国于大战之初的态度    255
二、战争发展概略    256
贰、开罗会议与雅尔达会议    258
一、开罗会议    258
二、雅尔达会议    260
第四节  战争的结果    262
壹、1946年的巴黎和会与其问题    262
贰、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与中日和约    262
一、旧金山和约与其问题    262
二、中日和约    26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264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266

第十一章  冷战的开启与和解    275
【考题回顾】    275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重振-联合国的成立    277
【考题回顾】    277
壹、联合国的缘起与宗旨    277
一、发展沿革    277
二、宗旨与原则    278
贰、联合国的大会与安全理事会之职责    278
一、大会    278
二、安全理事会    279
参、联合国的问题    281
一、依赖各会员国会自愿合作之问题    281
二、依赖西方工业国家支付联合国预算与期财务危机    282
三、维持联合国运作机制之三个假设的问题    282
第二节  重启同盟对抗体系的冷战    283
【考题回顾】    283
壹、冷战的开启    284
一、冷战缘起    284
二、美国与苏俄对峙的局势    287
贰、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    288
一、国际政治与经济之要事    288
二、重大的国际冲突危机    293
第三节  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与其权力结构    298
【考题回顾】    298
壹、从合伙到竞争而敌对的中苏战略关系    299
贰、中美建交    300
一、背景    300
二、中美建交    301
三、美、中、苏的三角关系    302
参、戴高乐主义与「军事中立」的法国外交    302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04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308

第十二章  后冷战时期与美国霸权的挑战    315
【考题回顾】    315
第一节  冷战终结与欧洲整合    318
【考题回顾】    318
壹、终结冷战之驱力    319
一、「雷根主义」迫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    320
二、经济的驱力    320
三、政治的驱力-苏东波之东欧剧变    321
贰、欧洲的政治经济整合    322
第二节  权力结构重整与其挑战    323
【考题回顾】    323
壹、新的世界格局    324
一、一超多强    324
二、南北对抗    325
贰、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的新安全威胁    325
一、流氓国家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326
二、国际恐怖主义    326
三、种族冲突    327
参、美国霸权与其外交战略的转变    327
一、美国霸权的维系与其挑战    327
二、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329
第三节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330
【考题回顾】    330
壹、中国威胁论    331
贰、引发中美冲突的几点因素    333
参、中共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检视    334
一、动机的检视    334
二、时机的检视    335
肆、中共的大国外交    336
一、强权兴起的外交策略-以普鲁士对付奥国外交为范例    336
二、大国外交    337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41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344

附录:西洋近代外交史大事纪要    351
参考书目    36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没成想,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近代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由战争和革命构成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硝烟散尽之后,真正决定国家命运和国际格局的,往往是那些在会议室里、在谈判桌上发生的角力。 作者对于如何构建和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他通过对奥地利、普鲁士、法国、英国等主要欧洲强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权力格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巧实力”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不那么直接,但却能四两拨千斤的外交策略,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关注欧洲中心,还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作者通过讲述欧洲列强如何与奥斯曼帝国、中国、日本等非欧洲国家进行外交互动,揭示了近代世界体系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和形成的。这让我了解到,所谓的“世界历史”,其实是不同文明、不同力量之间复杂交织、相互塑造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外交不是一种被动反应,而是一种主动的构建。它需要长远的眼光、敏锐的判断、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西方近代外交史,就是了解近代世界的“游戏规则”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近代欧洲各国之间的角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我对历史的印象,总觉得就是君王们在位,然后国家之间打仗,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可言。但这本书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它详细梳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欧洲各国是如何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维系平衡、扩张势力,甚至避免大规模冲突的。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均势”(Balance of Power)理论的阐述,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说谁强就压制谁,而是背后牵扯着复杂的联盟、反联盟,以及对各国战略意图的精准判断。作者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如何在中欧游走于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普鲁士又如何在几场战争后崛起,成为欧洲大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外交不仅仅是写写文件、开开会,更是一门关于信息、策略和人性的高深艺术。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局限于欧洲内部的较量,它也触及到了欧洲列强如何将触角伸向全球,如何进行殖民扩张,以及在远东、非洲等地区产生的复杂的外交关系。这些内容让我看到,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外交博弈所塑造。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层次都提升了好几个Level。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打开我眼界的“宝藏”。我一直觉得国际关系很复杂,但很多时候都是雾里看花,难以捉摸。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近代欧洲外交史的理解,让我看到了那些幕后不为人知的博弈和智慧。 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理念的演变,有着非常精辟的分析。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到后来的自由主义,再到各种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书中的梳理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19世纪末,欧洲列强如何通过“瓜分非洲”和“争夺远东”来转移国内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外交危机,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让我觉得这本书与众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事实,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为什么”。为什么某个国家会选择结盟,为什么某个条约会发生,为什么某些看似微小的外交事件,最终会演变成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外交决策背后隐藏的利益、动机和风险。 而且,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很有特色,它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生硬,而是用一种流畅、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内容呈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并且对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历史上的外交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事务,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这本书,让我对“大国崛起”这个话题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过去我们可能常常听到某个国家因为工业革命或者军事胜利而崛起,但这本书更关注的是,在这些硬实力之外,软实力——尤其是外交能力——是如何扮演至关重要角色的。 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欧洲各国的外交思想和战略哲学。比如,法国大革命后,其激进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引发欧洲各国联合干预,而拿破仑之后,维也纳会议又是如何试图重建欧洲秩序的。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层外交逻辑的支撑。 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外交条约和协议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巴黎和约》和《柏林会议》等,这些文件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约定,更是各国实力博弈、利益交换的结晶。作者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外交是如何塑造国家边界、影响殖民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国际关系中,沟通、谈判、妥协和联盟,这些外交手段的运用,往往比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更能产生长远而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和学习历史上的外交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当今的国际局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刚拿到《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读物,毕竟“外交史”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学院派。没想到,读起来却非常有意思,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历史巨匠们是如何在会场上唇枪舌剑,又如何在幕后暗流涌动。 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他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娓娓道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俾斯麦的外交手腕,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算无遗策,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外交操作,成功地统一了德国,并且在欧洲大陆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让德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些国家能长久地保持其国际影响力,而有些国家却逐渐衰落。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问题,但外交的智慧和策略,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掌握在那些能够理解局势、洞察人心,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外交手段的领导者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